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合集下载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

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周书·谥法是指古代中国周朝制定的一套赐予君主、王后等贵族封号的法规。

根据周书的记载,周谥法共分为“尊号”、“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等五个等级,共计有130个谥号。

在周谥法中,尊号是最高的谥号,只赐予在位贤德的君主。

尊号有“圣德”、“睿思”、“文德”、“武德”、“明德”等,这些尊号充分反映了周朝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危言号是指对国家有害的罪人所赐谥号,这些人可能是窃贼、叛乱者、危害社会治安的人等。

危言号包括“违旅”、“有來”、“狠为幽梦”、“纣逆”、“谋逆”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体现对这些人的谴责和严惩。

不善号是指在位期间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或因贪婪、暴虐、淫乱等行为导致国家受到损害的君主。

不善号包括“赫赫杂人”、“嗣奸”、“饕一”、“淫德”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惩罚。

寡德号是指在位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德行为,例如对百姓不仁、不义,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君主。

寡德号包括“骜乱”、“弑暴”、“星淫”、“宾武”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不道德的君主表示谴责。

薄德号是指虽然在位期间表现出某些美德,但总体来说其德行还是差强人意的君主。

薄德号包括“负德”、“拨百姓”、“倾制”、“忿丑”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表面功德不足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教育。

根据周谥法,赐谥的原则是贤德为主,罪恶为次。

也就是说,尊号主要赐予贤明、德高望重的君主,而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则是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做出的批评和警示。

总的来说,周谥法是根据君主在位期间的表现赐予尊号或责罚的一套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周朝希望能够激励君主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进行惩罚和批评。

周谥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的稳定,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

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

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

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郑樵历史画像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秦始皇历史画像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表扬类僖麓懿武成康穆昭平景贞度献孝齐顷靖给圉小心畏忌日傅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温柔贤善曰懿克定祸乱曰武安民立政日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不隐无屈曰贞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宽乐令终日靖疏远继位曰给威德刚武日圉唐僖宗周董王周懿王魏武帝明成祖周康王周穆王周昭王周平王汉景帝周贞定王南宋度宗汉献帝周孝王周顷王汉卫脓被谥靖表扬类胡刚威祁桓元宣庄惠敬肃戴考思誉商烈翼白知隐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治典不呆曰祁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圣善周闻曰宣胜敌制强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大虑行节曰考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寍民曰商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官人应实曰知见美坚长曰隐贞心大度曰匡周威烈王周桓王周元王周宣王周庄王周惠王梁敬帝唐肃宗周考王明思宗周烈王周匡王。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中的《谥法》是西周时期关于谥号评定标准的记载,它是中国古代谥法制度的起源。

通过《谥法》,我们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官职、功绩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及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

在《谥法》中,谥号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

不同的事迹和品德会得到不同的谥号,而这些谥号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例如,公、侯、伯、子、男等是最高等级的谥号,适用于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卿、大夫、士等稍低一级的谥号,适用于中下级官员和贵族;而庶民则一般没有谥号。

除了等级区分外,《谥法》还强调谥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评定谥号时,必须根据死者的事实和品德进行客观评价,不得主观臆断或徇私舞弊。

这种公正性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公正和客观的价值追求。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最早定义出自《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

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即指后人对已逝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进行盖棺定论,用一两个褒贬不一的字对其一生做概括性评价。

中国自西周起便有此传统,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谥号,主要是历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此殊荣。

其中评定帝王的谥号由礼官上报、大臣们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明清时期将群臣的谥号定为两个字,且文武大臣各不相同,都有其特定的谥号。

在《明会典》中记载,武将的谥号一般以“武”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当然,还有一种是文武官员都通用的通谥,以“忠”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二字次序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神:民无能名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王:仁义所往公:立志及觽侯:执应八方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成:安民立政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宣:圣善周闻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声:不生其国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知:官人应实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匡:贞心大度莫:德正应和类:施勤无私爱:啬于赐与忠:危身奉上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长:教诲不倦直:肇敏行成绍:疏远继位节:好廉自克易:好更改旧克:爱民在刑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钦:威仪悉备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僖:小心畏忌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懿:温柔贤善度:心能制义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圉:威德刚武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刚:追补前过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祁:治典不杀考:大虑行节使:治民克尽安:好和不争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悫:行见中外誉:状古述今商:昭功宁民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丁:述义不克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白:外内贞复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厉:杀戮无辜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躁:好变动民戾:不悔前过幽:壅遏不通蚤孤铺位动祭乱常慧:柔质受谏质:名实不爽良:温良好乐顺:慈和篃服柔贤慈惠宪:博闻多能惑:满志多厚:思虑不爽炀:好内远礼去礼远觽正:内外宾服坚:彰义揜过夸:华言无实抗:逆天虐民缪:名与实爽比:择善而从壮:武而不遂专:好巧自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类别谥号谥法例
表扬类神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反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潜纳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日简
尊贤贵义日恭敬事供上日恭
尊贤敬让日恭执事坚固日恭
既过能改日恭爱民长弟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日定纯行不夹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日襄
辽圣宗
唐明皇
周文王
唐德宗
周简王
晋恭帝
宋钦宗
元定宗
庄襄王
表扬类僖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疏远继位曰给
威德刚武日圉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王
南宋度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
被谥靖
表扬类胡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
治典不呆曰祁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胜敌制强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大虑行节曰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寍民曰商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见美坚长曰隐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周威烈王
周桓王
周元王
周宣王
周庄王
周惠王
梁敬帝
唐肃宗
周考王
明思宗
周烈王
周匡王
表扬类慧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编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思虑不爽曰厚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教编不倦曰长
好廉自克曰节
内外宾服曰正
爱民无刑曰克
除残去虐曰汤
汉质帝
(刘宋)顺帝
唐宪宗
类别谥号谥法例
批评类灵


使






乱而不损曰灵
好而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
不生其国曰声
安心好静曰夷
凶年无谷曰荒
愎艰遂过曰刺
汉灵帝
隋炀帝
周厉王
周安王
批评类丑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
满志多穷曰惑
好更改旧曰易
华言无实曰夸
名与实爽曰缪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周幽王
秦桧被谥“缪丑”
同情类衷

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囏曰愍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短折不成曰殇
未家短折曰伤
年中早天曰悼
周哀王
晋愍帝
晋怀帝
汉殇帝
周悼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