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东北地区的总体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举例说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尤其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冷湿的气候。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地理探索】长白山脉;2.【活动设计】归纳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3.【地理探索】林海雪原。
教学资源制作PPT所需资源。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哈尔滨冰雕展视频。
教师:哈尔滨位于我国什么地区?为什么哈尔滨的冰雕闻名遐迩?学生:东北地区教师:通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我国的哪几个省份?学生: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东北三省。
【新知讲解】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位置范围多媒展示“东北三省地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说出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包括哪三省?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
(1)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大致位于38°N~53°N、118°E~135°E之间,所处纬度较高。
(3)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与河流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地形图。
学生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地形区?(2)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的河流?(3)如何描述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1)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东北平原,地形结构呈“马蹄形”。
其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还有中朝边境的界河图们江和鸭绿江等;(3)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呈现“山环水绕”的特点。
教师:“白山”“黑水”分别指什么?学生:“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
多媒体展示“东北平原景观图”。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郭苗苗【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这重要的地位。
本节系统讲述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每个标题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东北三省》就简单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习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描述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地形图,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地形图,指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能够总结出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3、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三省的大体特征概况。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所看视频,了解东北地区黑山白水、林海雪原的含义?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欣赏、景观欣赏等形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东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八年级下学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学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2、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提问:提到“东北地区”,你首先想到什么?“逗趣二人转”、“俄罗斯风情建筑”、“冰雪大世界”、“东北三宝”等等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冷湿”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三省”。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经度为120°E—135°E,纬度为39°N—53°N自主学习,说位置和范围1、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2、地形:在图上找出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小组合作,探气候(1)东北三省主要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2)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是什么?(3)东北地区冷湿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小组活动:1、结合图文资料,归纳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的特点。
东北三省农业结构比较完整,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部门齐全,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基地。
(完整版)“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优秀教案

【师】知道这是什么平原吗?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找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归纳】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师】请大家继续看图,查找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
【师】单独标出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
【提问】
黑龙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
图们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
鸭绿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师】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你能解释吗?
“山环”指?
“水绕”指?
“沃野千里”指?【生】东北平原
【生】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
【生】
俄罗斯
朝鲜
朝鲜
【生】
“山环”指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环绕。
“水绕”指被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环绕。
“沃野千里”指东北平原
气候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图
【师】我国东北三省主要为什么气候?
【师】我国东北三省的气候有什么特
点?我们以漠河、齐齐哈尔和大连为
例,认识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师】降雪也是降水的一部分,东北三
省气候冷湿,冬季降雪较多。
【生】温带季风气候
【生】观察低于0℃的月份,说
明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
【生】观察高于20℃的月份,说
明大部分地区夏季短促温暖。
【生】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发现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书写板书)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活动一:航拍东北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精品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方案第1课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东北三省内的地形和气候差异。
4.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为了落实“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程标准,教材重点讲述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为了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了“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的“活动”。
东北三省的农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东北三省的工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课时分配上分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坐着高铁看中国”视频作为导入,展示哈大高铁沿线风光、起止点等画面,以此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哈大高铁所在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增加趣味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素有“白山黑水”之称,是指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所涵盖的区域。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资源、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
2.难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地理位置、资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民族、文化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东北三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学生:好!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学习目标
1.能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主要平原和山地,会描述本区的地形特征。
2.能利用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本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比较本区内的地形和气候差异。
4.能根据工业分布图说出工业分布特点,根据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工业结构特点。
5.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
影响。
教学重点
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
教学难点
区域内地理差异比较,工业布局特点和工业结构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对雪期和积雪影响。
教学用具PPT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自然地理、农业地理)
学习目标
1.能利用地图描述和归纳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本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3.了解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难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教师出示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等景观图片,引入新课。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自学导航1】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的地图,搜集信息,了解本区自然环境特征(位置范围、地形区、山脉、河流、气候……)
【预习反馈】
1.读图6.11,结合“中国政区图”,观察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
等。
2.在图中找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黑龙江、
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
3.师生共同总结,明确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可以形容为“山环
水绕、沃野千里”。
4.读图6.13,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可结合中国的气候分
布来分析)
(1)东北三省主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降水较充沛。
但降水集中在夏季。
(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气温很低,降雪较多。
(3)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小部分位于寒温带、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合作探究1】(P16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1.东北雪期由南向北增加(纬度因素)
2.延吉58㎝>长春22㎝(地形因素,延吉山地,长春平原);漠河53㎝>长春22㎝(纬度因素)
3.东北传统民居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房顶坡度大:东北降雪多,可有效避免雨水、雪在屋顶的积存
墙体厚、窗户小:东北冬季气温低,有利保暖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自学导航2】
1.学生自读课本17页的内容,了解标题中的“北大荒”和“北大仓”的含义。
2.学生自主归纳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在春秋季节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
3.了解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以及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拓展:东北三省除了分布有广阔的平原,还有大面积的山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可展示图片,介绍东北的林区及林产品。
)
4.了解东北的湿地、生态危机及国家的相关保护措施。
【合作探究2】
P18~19活动,再次明确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
师生共同总结其形成条件。
(地形、气候、土壤、人口、技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下节课将要了解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P10~12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学习目标
1.知道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2.知道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部门。
3.能够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及此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了解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部门;此区工业分布的特点。
难点: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以及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图片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1.自读P19材料,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
摇篮”。
2.教师提问:从阅读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产品都重工
业产品,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3.学生自读课本20页内容,并读图6.20及“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归纳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东北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主要的煤炭产地:鸡西、鹤岗、沈阳、抚顺等;
主要的铁矿:鞍山、本溪;
主要的石油产地:大庆、辽河。
5.结合图
6.20和图6.21,师引导分析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特点:
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水源、铁路线。
从而引申出东北三省奋战工业的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6.学生分组完成课本21页至22页的活动,推选代表回答,教师评析,师生共同小
结。
7.教师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
思考,寻求解决措施。
(可挑选学生陈述,教师点评)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
(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或画出知识框图)
【当堂检测】地理填充图册P13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