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下面就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测量长度和面积测量长度和面积是实验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尺子、卡尺等测量工具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公式计算面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二、简单的电路实验简单的电路实验是八年级物理实验的重点,它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了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能的转换。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参与电路的搭建、测量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功率,并深刻理解基本电路理论。
三、声音实验声音实验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原理,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声音、测量声音的频率和振幅、了解声音的传播特性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运作原理。
四、光学实验光学实验是介绍光学原理的重点实验之一,它通过实验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光的本质和光的运作原理,如反射、折射、色散、成像等。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制作简单的光学仪器,如反射镜、凸透镜、棱镜等,深度理解光学原理。
五、物理力学实验物理力学实验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另一个重点,其中包括平衡力的研究、简单机械的力学原理、物体的自由落体、动量守恒定理等内容。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
总之,在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测量长度和面积、简单的电路实验、声音实验、光学实验和物理力学实验等知识点,通过实验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和验证一些物理现象,提高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是我们课本上最新出现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实验方法的归纳汇总。
实验一: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实验目的:通过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注意连接的正确性。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
实验二: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电阻值,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并了解欧姆定律。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电铃和不同大小的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3. 改变电阻:依次更改电阻的大小,记录下每次的电流值。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电阻图像,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实验三: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电压大小,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并深入理解欧姆定律。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电铃和恒定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3. 改变电压:依次改变电压大小,记录下每次的电流值。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电压图像,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
实验四:测量电阻的大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阻的大小,学习并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源、电流表和待测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压和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下来。
3. 计算电阻大小:根据欧姆定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实验五:测量导线的电阻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导线的电阻,探究导线材料和长度对电阻的影响,并了解导线电阻的基本知识。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导线、电流表和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八年级上册物理小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小实验第一篇:《那一次,我用瓶子吹出了泡泡》记得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正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发呆。
老师突然说:“今天咱们来个小实验,用瓶子吹泡泡。
”一听这话,班里瞬间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兴奋得不得了,毕竟谁不喜欢玩呢?准备材料很简单,一瓶水,一点洗洁精,一根吸管,还有一个空瓶子。
老师让我们先在瓶子里倒些水,再加点洗洁精,搅拌均匀后,奇迹就发生了。
我拿起吸管轻轻吹了一下,哇塞,瓶口竟然冒出了五彩斑斓的泡泡,它们轻盈地飘向空中,有的还飞到了我的脸上,凉凉的,软软的,特别好玩儿。
实验虽然简单,但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比如,为什么水里加了洗洁精就能吹出泡泡呢?原来啊,洗洁精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这样空气进去后就能形成一个个小气泡,而这些气泡在水膜的包裹下,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泡泡了。
听起来是不是挺神奇的?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如果往水里加点糖或者蜂蜜,泡泡会变得更稳定,不容易破。
这是因为糖和蜂蜜增加了液体的粘度,让泡泡壁变得更结实。
这下子,不仅实验变得更好玩了,也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啊!第二篇:《自制简易电路,点亮小灯泡》说起那次物理课上的小实验,真是让人记忆犹新。
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几个小灯泡、电池、导线还有开关,神秘兮兮地说:“今天我们要自己动手做一个电路,看谁能最先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句话就像是一枚炸弹,在班里炸开了花,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开始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电流是怎么回事,说电流就像是水在水管里流动一样,只不过它是在电线里跑。
要想让小灯泡亮起来,就得给它提供足够的“水压”,也就是电压。
明白了原理,接下来就是动手操作了。
我按照老师的指导,把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接上导线,一头连着小灯泡,另一头则接到开关上。
当所有连接完成后,轻轻一按开关,“啪”的一声,小灯泡瞬间亮了起来,那一刻,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其实里面蕴含了不少物理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做题时先认真读题,找到秒表.............一个小格代表多长时间,看清刻度尺的单位...................)s1.实验原理:v=t2.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是:秒表和刻度尺(如果要测量的路程较长就要用卷尺)3.实验方法: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再运用公式计算出速度的大小)4. 实验中应先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读数时起点和终点都读车头(或车尾)所对的刻度。
5.斜面的倾角就小些,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时间的测量容易出现误差,为减小误差应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斜面上金属片的作用是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6.如果要测量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原因是测量的时间偏大。
下半程的时间应用全程所用的时间减去上半程的时间。
7.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8.误差分析:实验中如果等小车过了起点再开始计时会使时间偏小,计算的平均速度偏大。
如果等小车过了终点再停止计时会使时间偏大,计算的平均速度偏小。
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要用到秒表)1.实验时采用水浴加热,目的是使被加热的物质均匀受热,此外还可以减慢状态变化过程,便于观察。
试管中装有药品的部分要全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烧杯壁和烧杯底。
2.晶体熔化后继续加热是为了比较晶体熔化过程中和晶体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
3.晶体和非晶体的判断:温度不断变化的是非晶体,有一段时间保持不变的是晶体,此时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如果是凝固过程就是凝固点)4.晶体的熔化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6.题目中常常会要求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这道题不要忘了做,要描点、连线。
.......7.被加热的物体整体实验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练习:(1)计时开始时该物质的温度是(2)这个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3)熔化过程是第分钟到第分种,持续了分钟,在此过程中,它处于状态(4)它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要用到秒表)1.烧杯上的纸板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这个实验主要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包括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使用到的器材包括白色纸板、平面镜、实验用光屏、激光笔等。
实验过程中,要用激光笔射入光线,观察并记录光的传播路径,以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实验主要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和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
使用到的器材包括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实验过程中,要调节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观察并记录成像的情况,以及物距、像距和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
测量空气中的声速:这个实验主要是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使用到的器材包括计时器、声音发生器、测量尺等。
实验过程中,要在不同的距离下测量声音的传播时间,并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主要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
使用到的器材包括计时器、不同质量的小球、斜面等。
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小球下落的高度,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下落的时间,并观察不同质量
的小球下落的时间是否相同。
以上只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一部分,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器材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___初二物理重要实验归纳:一、水沸腾实验在水沸腾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温度的不变、声音的大小等现象。
沸腾时会吸热但温度不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可以通过缩短加热时间、减少水的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或给烧杯加上盖子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表格、图像中读出沸点,使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测量。
二、熔化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放置冰在室温下或使用水浴法加热石蜡来实现熔化。
我们还可以辨别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有固定温度,而非晶体则没有。
通过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我们可以辨别物质所处的状态,如固体、固液共存、液态等。
三、平面镜实验在平面镜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我们使用玻璃板来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并选择薄的玻璃板。
我们还可以使用刻度尺来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
如果棋子的像不够清晰,可以用强光照射棋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四、光的反射在光的反射实验中,我们需要将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来进行观察。
2、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并排除偶然性,我们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3、当我们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进行反射实验时,反射光线会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我们发现,在将纸板转动后,无法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
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通过可转动的白色硬纸板实验,我们可以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并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凸透镜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___,我们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将光屏向上移、将烛焰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来调整。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大全

(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2)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起到增大空间的感觉。 【注意】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像可能与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小相同,关于镜面对称。 3、探究方法 (I)器材: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薄玻璃板及固定架、刻度尺、铅笔、一张白 纸 (II)实验装置图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反射定律 如下图所示,镜前的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遇到平面镜就会发生反射,反
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视觉会逆着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和延长线的交战 就形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平面镜成像作图 (1)已知平面镜、物体或像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求 第三者的位置。 (2)已知镜和物体或像的位置,通过平面像成像的原理以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求光的路径或像的可见范围等。 【注意】要特别重视利用物体与像关于镜面的对称性,以及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也 总是通过虚像的。 3、平面镜的应用
(III)步骤: ①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注意】选用薄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做实验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③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 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用蜡烛代替 像,是等效替代法) ④在纸板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要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 相同。 ⑤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 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4、分析与论证:未点燃蜡烛与像重合,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 称。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距、等大、垂直)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知识点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在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又实用的物理实验。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下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实验非常基础的一部分。
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长度是最基础的测量方法。
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保证测量的物体表面与刻度尺一致,并尽量使刻度尺垂直于物体表面,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值。
2. 测定弹簧的伸长量与弹性系数弹簧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元件,因其有很好的弹性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弹簧受力前后的伸长量来确定弹簧的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越大,则其弹力也越大。
3. 测定载物丝绳的弹性系数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测量载物丝绳的弹性系数来体验弹性系数对于载荷的影响。
实验时,需先测定载物丝绳静止状态下的长度,然后加上载荷来进行伸长度的测量,并采用公式计算出弹性系数。
4. 证明力做功的大小与点的位移有关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任何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而力做功是由这些力所做的实际工作。
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施加不同的点力来验证力做功的大小与点的位移的关系。
实验可以用简单的物理装置来进行,如弹簧,尺子等。
5. 测定能量损失的大小能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物理系统在物理过程中具有的能力量。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物理装置来测定能量的损失大小,如使用滑轮、小车等。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又实用的物理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中。
希望小伙伴们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
2.在桌上铺上白纸(对折),在白纸对折线上竖直放上平板玻璃(用三角板检查是否竖直),在纸上沿玻璃板画线,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在白纸上标注蜡烛的位置。
移动玻璃板后等长未点燃的蜡烛,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物与像大小相等)。
在白纸上标注蜡烛的像的位置。
4.改变点燃蜡烛位置,再重复步骤3进行两次实验。
5.把三次试验中的物和像用直线连起来,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利用三角板观察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垂直)。
6.写出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7. 把器材复原,摆放整齐。
1.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从下到上组装仪器(酒精灯、铁圈(水平)、石棉网)。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25mL-30mL),放到有石棉网的铁架上,在烧杯上盖上纸板,防止热量散失,在纸板中央穿孔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玻璃泡不能碰到烧杯底部或内壁),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给水加热,观察烧杯中的现象变化,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沸腾前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
4.当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再加热约2min,观察记录几组温度,并观察沸腾时现象特征。
5.熄灭酒精灯。
沸腾时现象:沸腾时在水的内部和表面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