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顺市西秀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促进安顺市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6・!桑#叶通讯总第212期促进安顺市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肖正广V(1-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l科技学院230036;2.安顺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561000)摘要:阐述了当前安顺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茶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就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顺;茶产业;措施;建议茶叶是我国传统产业,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和社会性。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特别是新式茶饮、名优绿茶、特色品牌的茶叶需求逐年递增。
安顺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独具特色,茶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具有优质茶园,具备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如何走出一条新式发展的路子,值得思考。
1安顺市茶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目前,安顺全市茶园面积2.6万hm2,投产面积2.2万hm2,产量1.14万t,产值22.2亿元(全市有6个省级茶叶示范园区,4个乡级茶叶示范园区。
拥有茶叶加工企业224家。
1-2茶园分布全市产茶乡镇达53个、涉茶村245个,茶园主要分布在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关岭县、平坝区茶园较少。
1-3产品结构全市主要生产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茶类(全市茶叶品牌有瀑布、朵贝、明英、春来、过江龙、黔龙、土红坡、格凸春芽、红崖天书、屯堡仙茗等,其中,主打品牌为贵州省公共品牌、贵州五大名茶的瀑布毛峰和地方区域公共品牌、贵州历史名茶的朵贝茶。
但是,品牌众多,却无一个具有较咼价值的品牌。
虽说现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瀑布茶(黄果树毛峰)和朵贝茶2个,但品牌市值和市场竞争力较小。
1-4加工能力全市茶叶产量1100t,干毛茶加工约1.8万t,夏秋茶利用率不高,产量较少。
生产吞吐力不大,虽有250家以上茶企,但都以小作坊居多(或者一个茶园同时注册几个公司,严重影响生产力),主要加工绿茶、红茶等产品,加工能力低。
另外,由于同类产品居多,不具有市场产品吸引力,市场狭小,致使夏秋茶下树率较低,产量较少。
2当前发展存在问题2.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发展效率低安顺市茶产业发展虽明代以前就有,但规模较小,真正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
浅谈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宋 志 禹 , ,9 4 生 , 东威 海 人 , 士 , 业 部 南 京 农 业 机 械 化 研 究 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为 茶 叶机 械 。 男 18 年 山 硕 农 研
秦 广 明 , ,9 7 生 , 苏 南 京 人 , 业 部 南 京 农 业 机 械 化 研 究 所 高 级 工 程 师 ; 究 方 向为 农 业 工 程 装 备 。 男 15 年 江 农 研
模、 实力 均 得 到 了大 幅度 的提升 。截止 目前 , 过茶 树 通 优 良品种 引进 和茶 园改造工 作 , 引进 采 茶机 3 台 , 共 6 建 立 无 性 系 良种 繁 育 基 地 2 .7 m 。累 计 改 造 老 茶 园 66 h
2k m划 。 h
史 记 载 早 在 明朝 洪 武 年 间 就 开 始从 事 茶 叶 生 产 “ 朵
贝 ” 贡 茶 自二 十世 纪 五 、 十年 代 起 便 开 始 出 口海 等 六 外 , 在 国 际 上 享 有 盛 名 l。 17 年 , 口 绿 茶 “ 并 l 99 1 出 珍
安顺 市 目前 拥 有包 括 国有 茶场 在 内 的 四十 几 家茶
眉 ” 上 海 名 茶 评 比 中一 举 斩 获一 等 奖 后 , 顺 茶 叶 在 安
尖 茶 、 形 茶和碧螺 春茶 为主 , 房 设计 情况较好 , 扁 厂
利用 国家 扶持 农业 优 惠政 策 ,整合 财 政支 农 资金
投人 。 建立 茶 园机 械化 发展 的专 项 资金 , 而加 大 资金 从
但 是 所 使 用 机 械设 备 安 全 性 能 较 低 ,存 在 较 大 的安
茶 业是 安顺 市 主导 产业 之 一 。其产 值 约 占农业 总
安顺市茶叶外贸分析及发展策略

安顺市茶叶外贸分析及发展策略作者:王俊青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5期[摘要]对安顺市茶叶外贸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实施外贸面临的五个方面问题,即产业规模小成本高、产品缺乏标准化、缺乏精制加工厂、原料茶安全问题以及市场空白。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观念改变、茶园安全性建设、茶叶加工标准化、建设精制厂打造出口基地、引入合作者拓展市场。
[关键词]安顺;茶叶;外贸[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962016年贵州茶产业迈入了一个新台阶,以6822万亩的茶园位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增长23%达到224万吨位列第四。
安顺市也在贵州省茶业大发展中紧跟步伐,产业规模达到38万亩茶园和087万吨干茶产量。
总的来说,产量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传统的单一名优茶生产已经在新时期不太适应,如何开发适宜外贸茶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解决内销市场过剩的难题,是安顺乃至贵州茶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1安顺市茶叶外贸历史及现状第一,安顺市是贵州省重要的产茶区,为最早的全国产茶百强县之一,位于黔中优质绿茶地带。
安顺茶叶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法、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已在贵州开辟了自己的商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市场,茶叶亦成为出口物质。
据《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载:“安顺县出口货,据民国二十六年九月调查:茶叶年产约十二万斤,输出约八万斤。
”“开阳有茧茶公司,当地李鱼地等人斥资数千两银子、制成红砖茶数万斤,形状有方、圆两种,圆者最佳、方者次之,曾运销上海、汉口等地,甚得好评”。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华东、中南主要茶区相继沦陷,茶叶供应和出口货源不足,国民党政府在西南增加生产和供货渠道,安顺作为其中之一的门市部,运销外地茶,组织贵州茶出口和销售。
第二,计划经济时期,因美国对华封锁禁运,国家组织经济恢复和建设急需外汇,茶叶为优先保证出口的外汇商品。
安顺茶叶作为贵州扩大外销的主要生产基地,保证了供应出口换汇计划的完成。
发展贵州生态茶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发展贵州生态茶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发展贵州生态茶叶产业的思路和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提升茶叶品质:加强茶园管理,采取有机种植方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茶叶的天然和纯净,提高茶叶的营养和口感。
同时,培训茶园管理人员,引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高采茶、加工和包装的质量。
2. 增强茶叶品牌价值:建立茶叶品牌,突出贵州茶叶的生态特色和优势,通过营销策略和市场宣传,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与此同时,加强茶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发茶园旅游项目,使茶叶产业成为贵州的独特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茶叶的出口市场,与国际茶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项目,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了解国际茶叶市场的需求和趋势,调整茶叶品种和加工方式,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4.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补贴等金融支持,降低茶叶产业的投资风险。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茶叶农民和企业进行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包装,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同时,组织专业的茶叶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总的来说,发展贵州生态茶叶产业需要综合运用提升品质、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全面提升
贵州茶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安顺茶产业发展需要做好的四个工作

发展安顺茶产业需要做好的四项工作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省委、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
《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茶产业,既有明显明的经济效益,又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能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安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具有较悠久的产茶历史。
安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安顺所产茶叶品质十分优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最好的绿茶在贵州,贵州最好的绿茶在安顺”,安顺茶叶具有“看起来象青菜水,喝起有板栗味”。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之际,安顺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安顺茶中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党发[2009]04号),明确安顺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加快安顺茶产业发展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强基础安顺茶产业存在着基础比较弱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学茶、爱茶,对茶产业性有深厚感情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广大农民群众对茶叶认识不到位,发展茶产业意识还比较薄弱。
这两个问题将直接制约着安顺茶产业的发展。
为此,要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培养一批学茶、爱茶的茶叶专业技术队伍。
营造好让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同时做好示范和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茶产业认识,培养群众自觉发展茶叶意识。
二、扩规模安顺茶产业现在的问题还在于规模小而且分散,茶园管理水平低。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不足10万亩,还不如遵义的湄潭、凤岗等一个产茶大县。
而且还零星分散,除了国有农垦农场茶园管理水平稍高外,其余管理水平都相对较低,达到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食品茶园的茶园面积比例很低。
部分乡个体茶园管理粗放。
为此,要尽快扩大茶园规模。
在扩大茶园规模,发展茶园时,要做好规划,根据我市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划分茶产业带,做到相对集中。
从比较优势谈安顺茶产业的发展策略

河南农业 2016 年第 9 期 (中)
8
HENANNONGYE
(三)把新产品开发作为推动茶叶 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推行“安顺茶”地方标准,规范加 工技术,提高工艺标准,提升现有名优 茶的质量。鼓励企业进行不同茶类新产 品开发,特别是夏秋茶资源利用。扶持 龙头企业参与茶叶精深加工、茶食品和 功能饮料开发等高附加值项目。 四、加大安顺市茶产业发展推动力 (一)完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产茶县区出台各类支持政策,帮助 茶企解决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县区茶叶协会、茶叶商会等组织要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产业服务, 共同为发展“安顺茶”产业作出贡献。 (二)走人才兴茶之路 重视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茶企 和大户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用 科技支撑产业;实施《安顺市茶叶产业 发展人才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和人才团 队工作推进计划,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 (三)实施茶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紧跟全国和全省茶叶发展战略,编 制现代茶产业项目库,争取上级政策和 资金支持;同时,在发达产茶省市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秀企业和本地龙 头茶企进行项目合作,以此带动安顺市 茶产业强势发展。 (四)接二连三做大茶文化市场 对安顺市茶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充 分挖掘,通过开展丰富的茶文化活动, 传承文化推广市场。通过在北京、上海、 青岛等茶文化盛行地举办安顺屯堡茶文 化推荐活动,扩大安顺茶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参考文献:
贵州省安顺市是最早的全国百强产 茶县之一, 所辖西秀、 普定、 镇宁、 紫云、 平坝和关岭 6 县区为黔中名优茶叶产区。 茶产业不仅是安顺市乃至贵州省对外宣 传的 5 张名片之一,也是 30 万茶农增收 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安顺市茶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发展茶产业符合贵州省生态 发展战略 贵州省把茶产业定为全省十八大支 柱产业之一,仅次于白酒产业位列第二。 茶树作为四季常绿植物,能替代树木达到 固土保水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茶叶加工环节没有工业污染,发展茶产业 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还具有生态效益, 符合全省生态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茶叶较其他农作物经济优势 较强 安 顺 市 2015 年 茶 园 面 积 达 2.53 万 hm2,投产茶园面积达 1.47 万 hm2;茶 叶产量 8 700 t,产值 9.41 亿元,平均产 值 4 270 元 /667 m2 以上,是种植水稻、 玉米等大田作物的 4 倍,茶农人均管护 0.33 hm2,年纯收入可达 8 000 元以上。 茶叶是多年生作物,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这是安顺市茶产业一直得到支持的重要 因素。 (三)茶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茶叶市场的开放性,是茶农能顺利 从事茶产业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各类多 元化主体 (如茶馆、 茶艺馆) 的蓬勃发展, 完善了茶叶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带动了 茶产品价值的提升,使得茶产业具有可 持续发展空间。 (四)安顺市厚重的茶文化能支撑 新兴产业链 茶 文 化 的 兴 起 推 行, 成 为 茶 产 业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有力引擎。安顺市 是著名的中国贡茶之乡,当地的独特的 “屯堡大碗茶”造就了黔中茶文化独特
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达到800-1400毫米,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
这些天然优势为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贵州省的茶叶种类繁多,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为主要品种。
近年来,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较快,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行业,同时也带动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贵州省茶叶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发展现状贵州省茶叶的收成季节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春茶一般从2月中旬到4月中旬采摘,秋茶一般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采摘。
贵州省的茶叶品种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其中以绿茶种植面积最大,也是主要的茶叶出口品种。
贵州省茶叶的主要产区有遵义、黔南、毕节、铜仁、安顺等地。
贵州省的茶叶生产已经与科技、设施有机结合,同时形成了全产业链化的生产模式,从茶树的种植、采摘、初加工到后续的熟化、包装、销售,都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
二、优势与问题贵州省的茶叶种植生产具有地域优势,气候湿润,通风性好,土质肥沃,种植茶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贵州省茶叶的加工技术与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贵州省的茶叶不仅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贵州省的茶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市场问题。
贵州省茶叶的内销市场较小,茶叶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都存在不足。
其次是品牌问题。
贵州省茶叶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份额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茶叶品牌的建设与提升需要加强。
再次是技术问题。
虽然贵州省的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较为成熟,但是茶叶的熟化技术还需要加强,同时茶叶包装技术也需要提高,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三、发展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拓展内销市场,加强营销宣传,提高市场渗透力。
其次,建立茶叶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加强茶叶包装技术研究,提高茶叶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茶叶市场份额。
此外,提高熟化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口感更加醇厚的茶叶产品。
安顺市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

安顺市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引言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
安顺市古茶树资源丰富,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茶树是安顺市独有的宝贵资源,对于安顺市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历史和文化意义。
近年来,安顺市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成为了热门话题,通过对古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够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
本文将围绕着安顺市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安顺市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1.1 古茶树资源非常宝贵安顺市拥有着大量的古茶树资源,这些古茶树已经生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在千年的风雨中形成了独有的茶叶品质,具有丰富的养分和独特的香味,一直以来备受茶叶爱好者的推崇。
古茶树资源的宝贵性不言而喻,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对于安顺市来说至关重要。
1.2 古茶树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古茶树屹立于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古代的历史文化变迁。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安顺市的历史和传统。
对古茶树的保护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 古茶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古茶树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安顺市古茶树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2.1 开发利用不足尽管古茶树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部分古茶树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甚至存在着浪费现象。
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开发模式。
2.2 开发利用模式单一目前,安顺市古茶树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手工制茶和茶旅融合等方面,但这些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的制茶工艺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开发水平,使得茶叶生产效率不高;而茶旅融合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局限、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2.3 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安顺市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或者浪费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安顺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浅谈安顺市西秀区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摘要安顺市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腹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是茶树生长较为适宜的地区。
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产业发展良好。
本文从茶叶产业化现状、企业规模、科技人才等方面介绍了西秀区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西秀区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茶园规模小、不集中、标准化程度低,龙头带动力不强,品牌不成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标准化建设茶园,提高品牌效应,建立健全茶业服务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扶持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开展茶文化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安顺市西秀区茶叶产业现状发展思路ABSTRACT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in XixiuThe Anshun City Xixiu superior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central and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soil,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growth of tea is more appropriate areas. The tea plantations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 industry, firm size,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Xixiu tea industr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the Xixiu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small-scale tea plantations, lack of concentration, low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leading the driving force is not strong brand molding;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 plantations, to improve the br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ea industry service system, improv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level, to support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enhance industri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tea culture activities, enhance the brand influence.Keywords: Xixiu DistrictofAnshunCity,status of tea industry,development ideas目录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西秀区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西秀区茶业发展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 (2)3.1 西秀区茶叶发展的自然条件 (2)3.2 西秀区茶叶发展的资源利用 (2)4 西秀区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3)4.1茶叶产业化的现状 (3)4.2 茶叶产业化企业规模 (3)4.3茶叶产业化的科技人才 (3)4.4 西秀区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题 (3)4.4.1茶园规模小、不集中、标准化程度低 (3)4.4.2 龙头带动力不强 (4)4.4.3 品牌不成型 (4)5 西秀区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4)5.1 标准化建设茶园 (4)5.2提高品牌效应 (5)5.3 建立健全茶业服务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5)5.4 扶持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5)5.5 开展茶文化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6)6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1 引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产茶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历史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从事茶叶生产.1979年,出口绿茶“珍眉”在上海名茶评比中一举斩获一等奖后,安顺茶叶在全国各大茶叶评比中屡获大奖,“安顺茶叶”闻名全国[1]。
茶业是西秀区主导产业之一,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其已成为西秀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茶叶卫生质量管理标准及相关制度的出台,国家对茶叶的卫生安全要求不断提高,茶园规模小、不集中、标准化程度低,龙头带动力不强,品牌不成型等缺点逐步显露出来,严重制约着西秀茶叶的发展。
因此,西秀搞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迫不及待。
2 安顺市西秀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历史安顺市西秀区处于茶树原产地中心,生产和饮用茶叶有很长的历史,尤其是明朝洪武年间,大规模的“调北征南”的军屯、商屯活动,掀起了西秀区历史上茶叶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由于屯堡军民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西秀区茶叶在品种、种植、管理、加工技术上与上述地区有较大渊源,再由于西秀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造就了西秀区茶叶具有浓郁的熟板栗香、汤色碧绿明亮、耐泡回甘等独特品质,为贵州成为明王朝第二大贡茶生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时,在大西桥有茶市,茶分粗细两种,细者以“雀舌”和“毛尖”为佳。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各级政府极为重视茶叶生产发展,安顺地区先后投资建成大大小小的茶场160多个,茶园面积3.8万余亩, 茶叶年总产量约150 万公斤,在五十、六十年代,安顺茶叶曾通过上海、广州口岸出口世界各地,1979年出口绿茶“珍眉”在上海口岸茶叶审评会上荣获一等奖。
由此,曾一度有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等地茶商云集安顺收购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于是,“安顺茶叶”闻名全国。
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数社队茶场和乡镇茶园也相应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叶生产销售逐步从计划和专业公司统派购包销,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加工市场时销对路产品,茶业生产加工相继得到发展。
进入到九十年代,茶业产业实行国家为主和个人集体承包,茶业生产、加工、流通机制合理,西秀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陆续研制开发出一批安顺地方名优茶:如“黄果树一级毛峰”和“黄果树二级毛峰”(现更名为“瀑布毛峰”),在1994年全国“中茶杯”247个优质名茶评比中,双双获特等奖;1995年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又被评为上海“中华杯”最佳推荐产品;同年获贵州省优质名茶称号。
1998年北京国际茶文化节,又被评为“98北京国际茶文化节最佳推荐产品”﹔安顺市西秀区茶叶站1993年研制的“顺峰碧毫”、“竹叶青”、“龙宫茶”等名茶品牌,在西部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陆羽杯”奖。
九十年代末,地方政府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茶业产业构想,相继新建茶园达4.75万亩,现全市新老茶园面积达8.55万亩,生产面积具有了一定的规模[4]。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商家用其他植物的叶子或品质差的茶叶代替好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一时间安顺茶叶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一些原因,西秀区的很多茶场关闭,茶园荒废,只剩下国有八大茶场支撑着西秀茶业,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全区茶园面积仅有3.84万亩。
相当部份国有茶场经营也十分困难,安顺茶叶发展走入了低谷。
1999年,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为调整安顺茶叶产业发展和贯彻落实省农村工作的会议精神,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制定了安顺茶业未来发展规划。
2007年,在省委6号文件出台后,西秀区茶产业更是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3 西秀区茶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3.1自然条件贵州省安顺市属于亚热带温和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15℃左右, 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在4000℃-4300℃之间,日均温在0℃以上的天数为350天左右, 年降雨量1400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无霜期在260天以上,耕地主要分布在800m -1400m之间, 土壤大多为黄壤, 呈弱酸性, 土层厚, 有机质含量丰富。
总体来看,雨热同期,雨量充沛,雨雾天气多,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 是比较优越的种茶环境。
因此种植优质高档绿茶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
安顺茶叶拥有良好的自然种植环境又具有独特的品质,无论从任何方面,都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
实与“高山云雾出好茶”息息相关。
3.2 西秀区茶叶发展的资源利用西秀区适宜种茶的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至少还有5余万亩荒山可利用开发,如果再把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退耕的话,全区可以用于种植茶叶、果园的耕地就更多了。
发展茶叶产业,对于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及开发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是种植茶叶可以防止地表水径流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二是种植茶叶可以增加农民的收人,帮助农民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
4 西秀区茶叶产业基本情况4.1茶叶产业化的现状西秀区现有茶园面积16.5万亩。
其中投产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园6000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园3800亩,有机茶园1220亩,无性系茶园2万亩,机采茶园0.6万亩。
年总产量3000吨,年总产值8000万元。
全区有加工企业38家,其中,资产总额上百万的为8家,分布基本情况为:省直属场一个、市直属场四个、区直属场一个、乡(镇)、民营个体茶场四十个左右。
茶树品种以“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为主,兼有本地竹叶青茶。
产品种类有:毛峰、毛尖、翠芽、扁形茶、高绿茶、珠茶、炒青绿茶、蒸青绿茶,日前西秀区已注册、较知名的品牌有﹕“明英钾”、“瀑布”﹑“正维”﹑“瀑珠”﹑“老落坡”、“轿鼎”﹑“浔江源”等并通过QS认证,其中“明英”﹑“瀑布”牌茶获绿色食品认证,贵州省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