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崩漏

崩漏

崩漏崩漏(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二版(主编:张玉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须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等。

此外,还要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持续数月不止。

也有月经停闭数月后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下血不断。

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检查:①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②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尿妊娠试验,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HCG,凝血功能,妇科盆腔超声,基础体温测定,阴道镜,宫腔镜,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活检,MRI等等,针对病情需要选择性使用。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六版(主编:乐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无排卵性功血①病史:详细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类型、发病时间、病程经过史,询问出血前有无停经史以及以往治疗经过。

并详细询问月经史,孕产史,有无精神创伤史,有无生殖器炎症及肿瘤病史,有无使用避孕药、宫内节育器或输卵管结扎术史,有无与出血相关的疾病,如肝病、血液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

②症状体征: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经期延长,甚至大量出血;以及先有短期停闭然后发生子宫出血。

长期出血量多者可伴有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已婚妇女可致不孕。

③检查:A.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出血期间可见子宫略胀软。

B.辅助检查。

(2)慢性盆腔炎①病史:有(或无)急性盆腔炎史等。

②症状体征:下腹部痛及腰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不孕,异位妊娠。

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等。

日久或有体质虚弱、精神压力大等,常合并神经衰弱。

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正常子宫常呈前倾前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或输卵管增粗压痛;或触及囊性包块;或子宫旁片状增厚压痛等。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崩漏崩漏是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

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称为“经崩”或“经漏”,也属于崩漏的范畴之内。

阴道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

但崩与漏的发病机制是一致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

故临床上常常以崩漏并称。

崩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它虽属常见病,但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以及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

(一)辨证论治1.肾阴虚亏型治宜滋肾益阴固冲,选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

2.肾阳虚衰型治宜温肾助阳固冲,选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3.脾气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固冲,选用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血热妄行型治宜清热凉血固冲,选用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5.血瘀滞冲型治宜活血祛瘀固冲,选用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二)名医名方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血崩,不论夹热夹瘀,总以冲任不固,气不摄血为主要病机。

故在大出血期间,应着重补气以摄血,兼顾其热或瘀。

宜用经验方“滋阴固气汤”。

1.功效滋补肝肾,健脾补气,固涩止血。

2.主治血崩。

3.组成菟丝子、山茱萸、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川续断各适量。

4.加减如暴崩不止、阴阳两虚者,加棕榈炭、赤石脂、炮姜炭,并重用参、芪、术以益气摄血,同时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

隐白、大敦可交替灸治,每日3次。

如夹瘀者,可加益母草、蒲黄炭以祛瘀止血。

血止后固肾治本,药选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枸杞子以补肾养血,并通过补肾促排卵,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广西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诊疗方案(试行)

广西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诊疗方案(试行)

附件1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诊疗方案一、范围本方案提出了崩漏病的定义,明确了诊断、分期、调治方法,主要适用于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调治。

二、定义(一)中医病名:崩漏(TCD编码:BFYlOO)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二)西医病名:异常子宫出血(ICD-IO编码:N93.901)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总的术语,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中的任何1项不符、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

1.PALM(有子宫结构性改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

2.COEIN(无子宫结构性改变):全身凝血相关疾病、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医源性及未分类的。

按有无排卵分为两大类。

1.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紊乱,失去正常周期和出血自限性,出血间隔长短不一,短则几日,长则数月;出血量多少不一,出血量少者只有点滴出血,多者大量出血,不能自止,导致贫血或休克。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膜病检见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或萎缩型子宫内膜。

2,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有排卵,但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或子宫内膜局部异常,表现为月经过多(>80ml),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

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日或下降缓慢。

内膜病检见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间质水肿不明显或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三、病因病机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热、虚、瘀3个方面。

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

崩漏为经乱之甚,其发病常非单一原因所致。

如肝郁化火之实热,既有火热扰血,迫经妄行的病机、又有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的病机,如肝气乘脾,或肝肾亏虚,可有脾失统摄、肾失封藏而致冲任不固的病机夹杂其中。

崩漏中医诊疗方案分析与优化

崩漏中医诊疗方案分析与优化

崩漏中医诊疗方案分析与优化
临床疗效评估标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①临场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无规
律阴道出血停止,月经周期恢复正常;③贫血。

显效:
①临场症状减轻;②无规律阴道出血停止;③贫血症状好
转。

有效:
①临场症状减轻;②无规律阴道出血减轻或好转;③贫血
症状减轻。

无效:
未达到有效标准。

临场疗效评估结果:
有9例患者经此方案治疗,治愈6例,治愈率67%;
显效2例,显效率22%;有效1例,有效率11%;无
效0例,无效率0%。

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针灸治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崩漏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经分析讨论后,优化方案如下:
①在脾虚型中我科用固本止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根据病人个体不同情况可适当加减,但原方不可变。

②在肾阳虚证型中我科用为右归丸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将方中党参加为30g,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补气摄血止崩。

方中加三七3g,化瘀止血,加后效果甚好。

③针灸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可辨虚实论情况在原来针灸治法基础上进行如下治疗:
取穴:关元、三阴交、肾俞、交信
配穴:气虚配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阳虚配气海、命门、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

操作:针刺用补法,酌情用灸。

优化后在临床上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该诊疗方案在应
用中,我们随时观察病人,认真准确了解该方案的作用,以求进一步优化。

崩漏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崩漏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2018年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优化方案一、疾病名称中医诊断:崩漏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

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华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辑《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月经周期及经量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但少于15天,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2)次要症状:(1)经色紫暗有块,行经涩带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不力,(2)、或色鲜红或紫红,质稠。

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小便干,大便黄。

(3)、或经色深红,混杂粘液,阴中灼热,或伴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

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

(4)或经色淡红,质清希,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3)、舌质淡红或红,或舌紫黯有瘀点,舌薄白或黄或少或腻,脉沉弦涩或细数,或沉细弱。

具备疾病诊断中(1)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1—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

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双相性,但下降缓慢。

(二)、症候诊断1)血瘀证:经期时间延长,经涩紫黯有块,行经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舌紫黯有淤斑,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脉细数。

(3)湿热郁结症: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粘液,阴重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酸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证:行经时间长,经量多,色淡红,质细稀薄。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简介
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各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崩漏症的特征
崩漏症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过多或过少出血的病症。

崩漏
症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量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痛经等。

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中医认为崩漏症是由于阴虚、阳亢、气滞等病理变化引起的,
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1. 阴虚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者,可选择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当归、白芍等。

2. 阳亢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红、质厚者,可选择具有清热降阳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黄莲、知母、玄参等。

3. 气滞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可选择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川芎、香附、桃仁等。

饮食调理
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合理调节饮食也非常重要。

建议遵循
以下原则:
- 补充营养: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

- 调节气血: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血作用的食材,如猪肝、红糖、黑豆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酒精等,可加重病情。

总结
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包括辨证施治和饮食调理两个方面。

根据不同辨证类型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并注意合理调节饮食,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怎么治疗女性崩漏的

中医怎么治疗女性崩漏的

中医怎么治疗女性崩漏的崩漏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而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葵——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参照本病辩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中医学认为,胞宫生理是亦藏亦泄,藏泄有时。

肝郁气滞,热灼津液,外感寒邪。

久居湿地,寒凝经脉,出血日久,离经之血瘀阻胞宫,气虚运血无力,手术损伤胞宫,胞脉,刮宫不净,瘀血残留等原因,都可引起冲人气血失调,胞脉瘀阻,恶血不祛,新血难以归经,子宫藏泄失度导致崩漏。

正如唐容用《血证论》所云:“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

旧血即瘀血,此血不祛,便阻化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血瘀既是崩漏的致病因素,又是各证型的共同病理产物。

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须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询问有无精神创伤史、孕产史,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史,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

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它激素,还应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优势持续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月难净;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癓瘕等证候。

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爆发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妇科检查:应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发现子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应按该病论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生;生殖器炎症者,可见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妇产科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护理方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妇产科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护理方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妇产科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护理方案崩漏中医药诊疗方案一、病名及诊断: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

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多因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所致。

病位在胞宫,与脾、肾有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和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属于本病范畴。

《妇科玉尺》较全面地概括崩漏的病因“究其源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友虚弱”。

历代医家论治崩漏的学术理论经验,现在仍有研究价值。

二、病因病机:1、肾虚少女肾气不足,或更年期肾气渐衰,或后天损伤,大病久病,房劳多产所致。

肾气不足,肾阳虚损,则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均导致经血非时而下。

2、脾虚饮食不节,忧思劳倦过度,损失脾气,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

3、血热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或过服辛温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旺行,经血非时而下。

4、血瘀情志不遂,气滞血瘀,后感受寒邪,寒凝血瘀,或热灼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妄行,导致崩漏。

三、辨证论治:崩漏的主症是血证,故辨证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全身症状、舌脉以及发病的久暂,辨其寒热虚实:经血崩下非时,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轻,多属虚;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紫红,血质粘稠多属热;若淋漓漏下,色鲜红质稠者,属虚热;若色紫黑或有臭或有块而臭多属湿热;血色暗褐色而质清稀者属虚属寒;经来无期,时来时止或时而闭经而又忽然而下,或久漏不止,多属瘀滞;久崩久漏多是气血虚弱或气瘀滞;出血急骤多属气虚;淋漓不断多属血滞。

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还需注意有无肾的阴阳失调,肝的疏泄失度、脾的统摄无权等相间变化导致的各征象,从而辨其复杂属性。

一般而论,崩漏论治,历来受到医家重视,崩漏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 2011年)
1、血瘀型:经行时间延长,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湿热蕴结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型:经行时间长,经量多,色淡红,至清稀。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
功血的诊断需排除异常出血的器质性原因,如妊娠相关的出血,生殖器官肿瘤、内科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等。

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1、病史:详细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表现、发病时间、病程经过、目前出血情况、发病前有无停经史、以往治疗经过。

应询问患者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及全身与生殖系统有无相关疾病如肝病、血液病、高血压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或垂体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排除全身性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主要了解卵巢是否有排卵功能和黄体是否健全。

(1)、诊断学刮宫:目的包括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应在经前期或月经来潮后6小时内刮宫。

(2)、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3)、宫腔镜检查:在宫腔镜下选病变区进行活检,较盲目取内膜的诊断价值高,尤其可排除早期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

(4)、卵巢功能测定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治疗】
1、一般治疗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

流血时间长者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

2、止血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首选性激素:对于绝经过渡期及病程长的育龄期妇女应首先考虑使用刮宫术。

(1)、刮宫术:刮宫可急速止血,并具有诊断价值,可了解子宫内膜病理变化,除外恶性病变。

对于绝经过渡期妇女应首先考虑刮宫术。

对未婚、无性生活史的青少年,除非要除外内模病变,不轻易选择刮宫术,仅适于大量出现且药物治疗无效需立即止血,或需要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异常者可在宫腔镜下刮宫,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性激素: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可首选应用性激素。

1)孕激素:孕激素治疗也称“子宫内膜脱落法”或“药物刮宫”,停药后短期内即有撤退性出血,适用于血红蛋白>80g/L、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

具体用法如下:1.黄体酮:20-40mg,肌内注射,每日一次,共3-5d。

2.醋酸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6-10mg,口服,每日一次,共10d。

2)雌激素:雌激素治疗也称“子宫内膜修复法”,适用于出血时间长、量多致血红蛋白<80g/L的青春期患者。

戊酸雌二醇(补佳乐)4-6mg/q8h,一般1-3天止血,止血后2-3天开始逐步减量,每次约见前次剂量的三分之一,每次减量维持2-3天,治疗过程中,当血红蛋白增加至90g/L以上后,均必须加用孕激素治疗,以达到撤退性出血的目的。

3)高效合成孕激素:高效合成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达到内膜萎缩和止血目的,此法不适合于青春期患者。

炔诺酮(妇康片)治疗出血量较多的功血时,首剂量为5mg,每8小时1次,血止2-3d后,每3天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为每天2.5-5.0mg;持续用至
止血后21d停药,停药后3-7d撤退性出血,可用于育龄妇女。

4)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目前使用的是第3代短效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妈富隆)用法为每次1-2片,每8-12小时,血止3d后逐渐减量每天1片,维持至第21天本周期结束。

5)丙酸睾酮:具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可减少盆腔充血和增加子宫张力,减少子宫出血,并有协助止血作用。

(3)、辅助治疗:一般止血药酚磺乙胺(其他名称:止血敏)、维生素K等。

3、调节月经周期采用上述方法达到止血目的后,因病因并未去除,停药后多数患者可复发,需采取措施控制周期,防止功血再次发生。

(1)、孕激素:可于撤退性出血第15天起,使用安宫黄体酮4-12mg/d,分2-3次口服,共10-14d酌情应用3-6个周期。

(2)、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很好地控制周期,尤其适用于有避孕要求的患者。

一般在止血用药撤退性出血后,周期性使用口服避孕药3个周期,病情反复着可酌情延长至6个周期。

应用口服避孕药的潜在风险应予注意,有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40岁以上吸烟的女性患者不宜应用。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宜用药的患者,尤其是不易随访的年龄较大者及内膜病理为癌前病变或癌变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子宫内膜去除术:使用与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尤其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有排卵型月经过多患者,并可同时剔除粘膜下子
宫肌瘤。

(2)、子宫全切除术
5、中医辩证治疗
(1)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益母草颗粒。

(2)阴虚血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推荐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丸(《医方集解》)加减。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烊化)、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裸花紫珠片。


(3)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推荐方药:固经丸(《医学入门》)加减。

龟甲、白芍、黄柏、香附等。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等。

(4)气虚证
治法:补气健脾,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黄芩、炙甘草、升麻、白术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
疾病疗效评定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治疗后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治疗后经期恢复7天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积分减少>70%
有效:治疗后经期恢复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亦较前减轻。

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后经期无改善,积分减少<30%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