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护理

4
病情改善
E
生活质量提高:如活动能力增强、睡眠质量改善等
D
血脂控制:如血脂降低、血脂水平稳定等
C
血压控制:如血压降低、波动减小等
B
心功能改善:如心输出量增加、心率降低等
A
症状减轻:如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患者满意度
护理服务质 量:护士态 度、技能、 沟通等方面 的表现
演讲人
目录
01. 缺血性心脏病概述 02. 护理原则 03. 护理措施 04. 护理效果评估
1
疾病定义
缺血性心脏 病是一种由 于冠状动脉 供血不足导 致的心脏病
主要症状包 括胸痛、胸 闷、气短等
病因包括高 血压、高血 脂、糖尿病
等
治疗方法包 括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壁沉积脂 肪和钙质,导致 血管狭窄
05
运动注意事项:注意运动过 程中的安全,避免运动过程 中出现意外。
02
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和 身体状况控制运动强度,避 免过度运动。
04
运动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和 身体状况控制运动频率,避 免频繁运动。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 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他 们的需求和担忧
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护理效果: 患者病情改 善、康复速 度等方面的 表现
患者需求满 足:患者对 护理服务的 需求是否得 到满足
患者满意度 调查:通过 问卷调查等 方式收集患 者对护理护理质量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 满意度、护理人员技 能、护理流程等
01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指 标和评估方法,对护理 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Plaque/atheroma ob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lumen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 肌 缺 血 的 事 件 链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或闭塞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猝死等
UNSTABLE ANGINA STEMI / NSTEMI
MPO CRP IL-6
MPO ICAM sCD40L PAPP-A
MPO D-dimer IMA FABP
MPO Myoglobin CKMB
TnI/T
BNP
Inflammation has been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ulnerable plaque and to plaque rupture1
三、血栓形成标志物
(四)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 MPO)
中性粒白细胞激活后分泌的血红素蛋白, 它和血管脂质斑块 的形成有联系。 Myeloperoxidase Serum Levels Predict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STEMI,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1Brennan, NEJM 2003
Partially adapted from: Apple Clinical Chemistry March 2005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教学及宣教)

缺血性心脏病疾病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表现1.症状(1)典型胸痛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
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
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
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
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2)需要注意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3)猝死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4)其他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惊恐、恶心、呕吐等。
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2.体征心绞痛患者未发作时无特殊。
患者可出现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患者信息收集
收集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基本信息,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查房实践流程与注意事项
护理评估
记录与反馈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病 情状况、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
详细记录查房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 给患者和家属,以便他们了解护理计 划和注意事项。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目录
• 缺血性心脏病概述 •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评估 •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措施 •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健康教育 •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查房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缺血性心脏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 起的心脏疾病。
分类
缺血性心脏病可分为慢性稳定型 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 梗死等类型。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可初步 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确诊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02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评估
患者一般情况评估
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基本信息
01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判断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患者生活习惯
02
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有助于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长期高血压和吸 烟史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绞 痛症状。经过护理查房,医护人员制定 了戒烟、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等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VS
案例二
一位60岁女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入 院治疗。经过及时的介入治疗和精心护理 ,患者病情好转并出院。在护理查房中, 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自身认知 情况进行讨论,制定了后续的康复计划和 生活指导。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下面将介绍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患者主诉胸痛或不适,可放射至上肢、颈部、下颌、背部等部位,伴有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硝酸类药物缓解。
部分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出汗等症状。
此外,还需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情况。
二、体征检查。
包括心率、心音、杂音、心浊音界的变化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尖搏动减弱、心包摩擦音等体征。
三、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典型的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Q波出现等。
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四、血清标志物检查。
包括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等。
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损伤的存在。
五、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缺血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以直观显示冠脉狭窄和闭塞的情况。
此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CT血管造影等检查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注意细致入微地进行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治疗上,及早发现和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医生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患者本人也应该加强自我保健,积极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的风险。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血性心肌病》word版

缺血性心脏病【概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
本节重点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梗阻或狭窄。
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引致血管腔狭窄,冠循环血流受阻,心肌血供不足,梗阻程度严重者可引致心肌梗塞。
近40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
据上海医科大学统计,在1948~1958年住院心脏病病人中,冠心病仅占6%;1959~1971年占18%;1972~1979年增高至29%,目前在各类心脏病中居首位。
【治疗措施】冠心病的防治方法,可概括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
内科治疗已有多年历史,治疗措施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注意精神卫生,应用药物降低血脂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心绞痛等。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在概念和方法上经过不断演变至今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
1916年Jonnesco切除颈、胸交感神经治疗心绞痛。
1926年Boas施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企图通过降低新陈代谢减轻缺血心肌的负荷。
1935年Beck和Tichy施行胸大肌与心肌固定缝合术,希望形成的粘连能给心肌供血。
此后,心包膜、大网膜、肺、空肠、胃、脾等组织和器官均用于与心肌作固定缝合术。
有的外科医师还应用心包腔内敷撒滑石粉、石棉粉等促进心包粘连的形成。
Zola, cesa-Bianchi于1939年结扎双侧胸廓内动脉,认为结扎处近端的心包膈动脉能运送给心肌更多的血流。
1946年Vineberg于心肌内植入胸廓内动脉。
1955年Beck又倡用冠静脉窦部分结扎术和体循环动脉分支冠静脉分流加冠窦部分结扎术,从逆向灌注冠循环。
上述多种外科治疗方法,效果均欠满意,先后被弃用。
1955年起开始研究直接对冠状动脉施行手术以改善心肌血供。
1958年Longmire等对病变段冠状动脉施行内膜剥除术,解除管腔狭窄。
1961年Senning在体外循环下用移植片缝补,扩大冠状动脉狭窄段。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

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有助于评估心 肌损伤程度。
进一步检查项目安排
冠状动脉造影
金标准,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和 程度。
心脏MRI
评估心肌活性、纤维化程度和心功能,有 助于明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心内膜心肌活检
病理诊断依据,但操作风险较高,需严格 掌握适应症。
诊断流程优化建议
整合初步筛查和进一步检查项目,形成连 贯的诊断路径。
处理原则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心律失常,可不予特殊治疗,密切观察即可;对于症状明显或 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电复律或射频消融等治疗
方法。
猝死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猝死风险评估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在猝死风险,尤其 是有过心脏骤停史、心室颤动史、持续 性室性心动过速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善心肌灌注和预后。
出血风险
03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04
临床表现与评估方法
典型胸痛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典型胸痛特点
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紧缩感或烧灼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 、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和小指,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检查方法难以确诊的病例。
03
实验室检查与生物标志物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意义
血糖、血脂检测
高血糖、高血脂是缺血性 心肌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
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肝功能、肾功能检测
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状况, 为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提
供依据。
电解质平衡
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 水平,以维持心脏正常电
《缺血性心脏病》课件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成像可以查看心脏的形状和结构,帮助确定出现异常。
核医学
这是一种精确测量心脏功能和血液流动方式的方法。
治疗方法有哪些?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控制心率和降低血压。
2
引导心理治疗
这可以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包括停止吸烟、控制体重、适度锻炼并减少压力。
3
介入性治疗
如冠状动脉成形术、搭桥术等。这能够顺利恢复心脏功能并具有较短的康复期。
最常见原因,导致心脏供血不
群中更普遍,但即使是年轻人
呼吸急促、出汗和乏力。根据
足。
也可能患上该病。
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如何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诊断缺血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多种测试和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核医学检查。
心电图
通过放置电极进行测量,可以检测心脏是否有异常。这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现在回答问题,赢得礼品卡。
1
问题1
2
问题2
3
问题3
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的
缺血性心脏病的典型症
降低胆固醇、选择高纤
病因是什么?
状是什么?
维食品有什么作用?
病友分享
以下是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友的建议和经验。
保持积极心态
•
保持自信和积极的态
关注心理健康
•
度,不要过于担心。
•
尝试选择一些能够帮
助自己放松的方式。
看电视剧并喝一杯热
健康的生活方式
•
牛奶有助于我感到放
•
松。
找到一些喜欢的音乐,
放松的唱着,让自己
愉快。
减少油和盐的摄入,
多摄入蔬菜和水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流量绝对不足
冠状动脉痉挛
多发生在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 诱因(剧烈运动、吸烟、强烈精神刺激、过量饮
酒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内皮产生血管松弛性物质
可 增加4-5倍。 2、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大 心肌横断面上2500根毛细血管/mm2,与心肌纤
维比 例达1:1
3、心肌细胞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 myoglobin Mb)
每克心肌组织含有Mb1.4mg。
Mb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 组成的结合蛋白,是骨骼肌、心肌 内储存氧的蛋白质,肌红蛋白的氧 解离曲线不同于血红蛋白,为双曲 线型,和氧可逆结合,与氧的亲和 力比血红蛋白大,可起到暂时储氧 作用。有利于心肌从血液中摄取大 量的氧(70%)。
均可使冠脉血氧含量下降,心肌供氧减少。
第三节 缺血对心肌的影响
1、缺血对心肌代谢的影响
(1)有氧氧化减少,ATP和磷酸肌酸含量 下降
心肌内氧张力下降,脂肪酸、葡萄糖
心肌
等氧化代谢受阻;
缺血
线粒体呼吸链受抑,ATP降解成ADP、
AMP和磷酸
(2)糖酵解增强,乳酸增加
酸中毒抑制糖酵解关键酶: 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缺血心肌的能源80%来自糖酵解
PGI2 和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减少,致血小 板在病损处聚集,释放强烈缩血管物质TXA2 注射大剂量垂体后叶素
冠脉流量相对不足
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或冠状动脉血氧含量 减少时,心肌也可发生缺氧,此时冠脉流 量并不减少,有时甚至还有所增多,但仍 不能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因而心肌供血 处于不足的状态。
4、心肌能量代谢的适应性强 可利用多种能源物质氧化供能。脂肪酸、葡萄糖是心 肌的主要能源物质 ATP来源:
(1)线粒体氧化代谢(脂肪酸60%-90%、葡萄糖 10%-40%)
(2)糖酵解(少)
5、心肌细胞含有非常丰富的线粒体
线粒体数目可达细胞总体积的25%-30%,呼吸酶活性 和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丰富的线粒体是大量产生ATP 的形态学基础,也是心肌为适应能量高消耗的一个重 要的适应性机制。
冠脉流量相对不足
心肌耗氧 量增加
冠状动脉 血氧含量减少源自心肌耗氧量增加 的主要因素
心室壁张力 增加
心肌收缩性 增强
心率加快
1、心肌耗氧量增加
(1)心室壁张力增加 心室壁张力越大,心肌耗氧 量越高
依据Laplace定律 T=PR/2h
T=张力 P=心室内压 R=心室半径 h=心室壁厚度
任何原因引起心室壁前负荷或/和后负荷增大时, 都可使心室壁张力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大。
(3)脂肪酸β氧化受抑
脂肪酸β氧化受抑
活化
脂酰辅酶A合成酶
转运
肉碱脂酰转移酶
肉碱
胞液
β氧 化
三羧 酸循 环
基质
血液中、心肌中FFA增多:
机制:
(1)心肌缺血
儿菜酚胺 激活CA
激活脂肪酶 cAMP
外源性脂肪分解 激活甘油三酯酶
心肌内源性脂肪分解
(2)脂酰辅酶A合成酶受抑 脂肪酸活化障碍
脂酰辅酶A、脂酰肉毒碱在心肌细胞中堆积:
2、缺血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心肌收缩性减弱
机制: (1)心肌收缩成份破坏: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溶解 左室心梗面积<左室面积的20%,未发生心律失常,可不 发生心衰; 心梗面积>左室面积的20%,可发生心衰; 心梗面积=左室面积的40%时,可发生严重的心源性休克。 (2)心肌能量不足 (3)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酸中毒
心肌氧的供应
冠脉血流
心肌摄氧率 动脉血氧含量 冠脉血流量
60%-70%, 动静脉氧差已接 近最大值
血氧饱和度达95%
主要途径
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能改善心肌供氧的主 要途径是增加冠脉的流量
依泊肃叶(Poisseuille)定律: Q=π△P r4/8ηL
Q=血流量 △P=压力差 L=管道长度 η=血液粘滞度
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WHO统计, 全球每年约 1700万人死 于心血管疾病
发病率高
老年人发病率接近
45% 死亡率40%
2020年预 死亡威胁大
计会增加 50%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人患病率处于持续 上升阶段,患病总数目前已达2.3亿,平均每5个 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脏疾病。
脂肪酸转运障碍、 脂肪酸β氧化障碍
脂肪代谢中间产物引起心肌损害机制
FFA、脂酰辅酶A等对心肌细胞膜有“净化作用”, 增加膜通透性,小分子物质、酶漏出,离子分布 异常,导致心律失常、不可逆损伤、泵衰竭。
抑制心肌能量代谢和ATP转运(抑制柠檬酸合成 酶、丙酮酸脱氢酶)
抑制细胞膜钠泵、钙泵 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
即当压力不变时,血流量与血管口径的4次方 成正比。
改变血管口径是调节冠脉流量的有效方式。
第二节 心肌缺血的原因— 心肌氧的供需不平衡
冠脉流 量角度
冠脉流量绝对不足 冠脉流量相对不足
冠脉流量绝对不足 (冠脉阻塞、痉挛)
冠状动脉阻塞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原因 机制: (1)粥样化斑块直接阻塞冠脉; (2)病损内膜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血小板
(2)心肌收缩性增强
凡能影响心肌收缩力和速度的因素,如交感神经 兴奋,正性肌力药物(儿茶酚胺、洋地黄类)等, 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3)心率加快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50-200次/分),心肌耗氧 量随心率的平方根增加而增大。心率增加4倍,心 肌耗氧量增加2倍。
2、动脉血氧含量减少
严重贫血; 高山病; 一氧化碳中毒
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患者有350万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心脏意外事件频发,冠心 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缺血性心脏病的概念
指冠状动脉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引起冠脉 血流供应和心肌氧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 以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
即心肌绝对或相对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
第一节 正常心肌的结构、功能代谢特点
1、冠脉血流量大 静息状态下成人冠脉流量约为60-
80ml/min.100g 心肌,占心输出量的4-5%,应激或剧烈运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