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辫子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剃半头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剃半头
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满族民族的人从小都是生长在马背上的,留着阴阳头为的是方便其骑马射箭狩猎。
剃掉前面的额发,主要是为了避免头发散乱遮住眼睛,将后面的头发绑成辫子也是为了因为其风吹起而阻挡住视线。
这阴阳头对于满族人起码狩猎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这个留发习俗并不是满族独有的,其他的北方游牧民族例如蒙古,契丹等都留着麻花辫子,只是整天上会有一些偏差,要追溯起来,阴阳头是在清朝后期才开始逐渐出现的。
在这之前清朝的真正发型师金钱鼠尾。
也就是后面留着的辫子不能太粗,必须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辛亥革命与“辫子”的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亥⾰命与“辫⼦”的故事 清廷以强迫男⼈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亥⾰命则反其道⽽⽤之,以“辫⼦”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命推向⾼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运动中寿终正寝。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近代历史故事-⾟亥⾰命与“辫⼦”的故事。
⾟亥⾰命与“辫⼦” 辫⼦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辫⼦则是⾟亥⾰命胜利的⼀个重要标志。
⼀条辫⼦,注⼊了复杂的政治变数和特定的⽂化内涵,颇有考究的韵味。
剪辫与⾰命 20世纪初年,伴随着反清⾰命的⾼涨,出现了批判辫⼦的⾼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称作“烦恼丝”。
许多报刊都以辫⼦为题,揭露清政府的残暴和丧失⼈性。
邹容在《⾰命军》中把辫⼦列为反清⾰命的⼀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留辫⼦是“固我皇汉⼈种,为⽜为马,为奴为⾪”。
以孙中⼭为代表的⾰命党⼈将辫⼦纳⼊反清⾰命,辫⼦的去留成了是否⾰命的标志。
激进的⾰命党⼈为表⽰献⾝⾰命的决⼼,⾸先剪掉辫⼦,同时以剪辫相号召,呼吁投⼊⾰命。
1879年孙中⼭在檀⾹⼭读书时就有不少⼈以辫⼦戏弄和欺负他,他异常苦闷和愤怒。
后来有⼈劝他剪掉辫⼦,他却理智地解释道:“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的,应该⼤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都可剪辫⼦时,才把辫剪掉。
若是⼀个⼀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
”这是孙中⼭第⼀次以辫⼦相号召,⿎吹团结⼤多数民众奋起反清。
1895年⼴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兴中会”已经建⽴,反清的⼤旗已⾼⾼举起,所以孙中⼭在11⽉20⽇由⽇本横滨前往檀⾹⼭时,就在华侨冯镜如的⽂经书院剪掉了辫⼦,以⽰决⼼把反清⾰命进⾏到底。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来到了上海,为表⽰反清的决⼼,痛快剪掉辫⼦,乘船赴⽇留学。
⼀到⽇本,邹容就投⼊⽅兴未艾的⾰命洪流,誓与⼀切邪恶势⼒作⽃争。
陆军学⽣监督姚⽂甫⾏为不轨,发⽣奸情,他联合张继、王孝镇、陈独秀等⼈在晚上掌灯时分,闯⼊姚的住处,乘姚不备由张继抱腰,邹容按头,陈独秀挥剪,剪其辫⼦。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大概演变流程:清入关前辫长盘髻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清晚期一字头入关前辫长盘髻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
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
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最开始仍然还保留着原民族的特点,除发式十分有特点外,服饰也突出了满族特有的韵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慈安“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这种发型主要从实用出发,是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梳的发型。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
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
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头):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
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
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满族规矩和传统,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一些清朝满族规矩和传统的例子:
1.辫子(发辫):满族男子通常会留长发,并将其编成一对发辫。
辫子被视为满洲人的象征,是满族传统的发型。
满族男子弃辫
是在清朝末期(19世纪末)开始的。
2.服饰: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这包括传统的长
袍、宽袖、高领和大袖口的服装,以及特殊的头饰和鞋子。
3.语言:满洲语是满族的传统语言,清朝时期在官方文件和法规
中广泛使用。
满族的文字系统是清朝的官方文字之一。
4.婚礼仪式:满族的婚礼仪式有许多传统规矩,如婚礼头盖鸢尾
花头饰、新娘穿着特殊的礼服和举行传统仪式。
5.礼仪和礼节:满族人重视礼仪和礼节,有严格的社交规则和礼
貌行为。
在宫廷和社交场合,满族官员和贵族要遵循一定的礼
仪和仪式。
6.饮食:满族饮食有其特点,包括烤肉、牛肉、羊肉和面食等传
统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满族的传统规矩和文化受到了影响和变革。
特别是在清朝晚期,汉族文化和传统在满洲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满族人也逐渐采纳了一些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同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满族规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
消失或演变。
清朝辫子的演变

清朝辫子的演变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
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
但是,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如同上图《少年天子》中邓超那样。
而在港台一些影视剧里,甚至头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辫子。
好多观众看了,说像港台影视那样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
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样留,多数时候其实也活不了。
一张中国人剃头编辫子的明信片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
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
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那形象,不是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
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
实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XXXX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作者:李慧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近三百年来,中国人围绕辫子问题展开过数次激烈乃至惨烈的斗争,为许多中外学者所好奇和感慨。
本人试图从辫子的发展史和辫子的斗争史两方面入手,对近代的辫子历史作一番深入考究。
一、清朝辫式的由来及辫制的形成中国自古民族成分复杂,各族间衣着服饰风格相异,同时又经常互相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不同民族间自身标志性特点的留存。
从诸多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汉族一般为蓄发束发,而古代北方民族发俗多为髡发与辫发或披发相结合。
例如契丹的发俗就为“髡发左衽”,男子一律剃头,前额留两绺头发,分垂两耳之前或之后。
与契丹辽人不同的是,女真金人素有编发传统。
《晋书·东夷传》有“肃慎氏俗皆编发”的记载,他们通常留的两绺头发是在脑后左右,此中“肃慎”即为女真族的前身。
发式作为一个民族的外在象征之一,通过行政的方式在族内长久沿袭很正常。
但是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却不惜用暴力流血的极端手段强行将本民族的发式推行全国,实在匪夷所思。
很多学者主要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分析,如南开大学的李喜所教授认为清朝统治者把剃发留辫作为顺民的标志,反抗这种政策就是反对清朝的统治。
这种解释固然指出了关键所在,但是似乎还不够全面。
清兵入关之初,不少汉族地主官绅早已向满人屈服示好,却一度因剃发令引发了不少冲突。
统治者若仅要通过将某种物象标志化来确立自身权威,完全可以有其它选择,实在不必要在头发上面如此执着。
可见,我们还需要为清朝辫制的形成另找一个原因。
历史上的北魏,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很快就因为内部的腐朽而被推翻。
这个历史的教训为后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借鉴,辽、金、元三朝再未实行过这种全方面的汉化政策。
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皇太极一统中原的蓝图早已规划完成,对于以后的统治问题,不少汉族官僚提出沿用汉制的建议。
但是这个建议被皇太极否决。
他多次强调保留本族衣俗的重要性,甚至下令对擅自束发者从重治罪。
清朝男子剃发留辫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不剃发留辫会怎么样

清朝男子剃发留辫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不剃发留辫会怎么样本文导读:清朝时期的男子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其实这个习俗来自于满族人,自从清军入关后,统治阶级就逼迫所有汉人也要留长辫子,满族人认为辫子是真魂栖息之所,因此格外重视这个习俗,这个习俗就是剃除脑袋前面的头发,留下后脑勺的头发从而长成辫子。
而起初汉人不愿意剃发,因为大家崇尚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原则,为此统治阶级还颁布了法令,不剃发留辫的一家处斩刑,因此后来整个大清的男子都留着辫子了。
在影视剧中,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不留辫子的,不过古人留着这么长的辫子,要怎么清洗呢?而且作为男人总是拨弄自己的头发会不会很娘呢?要知道古代女子梳洗自己美丽的头发,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
影视剧中也从来没有男子洗头发的情景。
平时生活中一般人洗头的频率大概在一周三次或者更频繁,可是过去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如此频繁的洗头发。
其实,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他们大多会选择在夏天洗头,一是因为天气炎热,一方面比较方便,大概一个多月洗一次。
而他们冬天几乎是不洗头的,古代生活条件比较差,冬天洗头比较容易着凉,头发不易干。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家里来了贵客,也会为了表示尊重,将自己梳洗打扮一番。
不过出身贵族的男子,身边有很多下人伺候,而且经常要抛头露面,大家又比较好面子,因此他们清洗辫子会比较频繁一些,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梳头的下人。
虽然起初汉人不愿意留长辫子,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他们也已经习惯了留辫子的习俗,因此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时候,大部分的百姓竟然不愿意剪去自己的辫子。
不过有些人之所以不愿意减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相信清王朝会就此灭亡,百姓担心清朝卷土重来会殃及池鱼。
这里还有一个趣味,当时两江总督和远在英国的儿子商量是否减掉辫子,一来二去光电报费就花了八千元。
不过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由于留辫子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渐渐地在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人们才渐渐剪去了辫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
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
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
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
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
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
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
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
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
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少不了“剃发”这个关键词。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开始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参看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记载,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专门词: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
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同一年,后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顺治四年(1647年),满清政权在广州颁行的易服剃发令中竟然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强调:“金钱鼠尾”是满清顺民的标志,而“峨冠博带”则是明朝人士的标志。
又,福州遗民陈燕翼在《思文大纪》中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
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
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清政权很早就实行了“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天聪四年三月,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
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
也。
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
”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这句赤裸裸血淋淋的威胁来自多尔衮,通常总结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时因不愿屈从剃发而被杀戮的汉人有多少,恐怕已经无法统计了。
时人陈确曾云:“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
令发后,吏民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见《陈确集》卷三十]杀戮之多,可以想见。
顺治十一年(1654年),降清后一直深受多尔衮信任的汉臣陈名夏(官居吏部尚书、内院大学士,原为复社文人)只因私下议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即遭另一降清更早的汉臣宁完我的弹劾(官居清廷内院大学士)而被处以绞刑。
可见当时清廷推行剃发易服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
直到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也可证明,乾隆时期男子的发型还是“金钱鼠尾”辫
“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这种不堪入目、令人无地自容的“金钱鼠尾”辫,遭到广大汉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许多已经投降的地区的民众甚至因剃发令降而复反。
因为自汉唐两千多年来,男子一直是束发别簪的发式,陡然间被形象猥琐的“金钱鼠尾”辫所替代,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震撼。
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发式衣冠
的改变实质上是对汉族文化习俗的割裂。
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该种地还种地,该交税还交税,说不定他们还盼着换一个好皇上呢;而文化习俗上的割裂对广大汉人来说就等同于数典忘祖,当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发令遭到广大民众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在清装辫子剧中的阴阳头发式,如果根据当时颁布的剃发令的剃发标准,也是要处死的!
因为清廷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
例如顺治四年(1647年),江南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满清入关以后,随着军事胜利扩大,清政府剃发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来越强烈,悲惨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前人对此多有描述。
《清稗类钞》之“容止类”、“发作金钱式”条云:“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
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
‟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
”
这条资料说明了剃发的标准,也就是所谓“金钱鼠尾”式。
署名“海外散人”者所做《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可见标准的剃法必须剃光周围,不留死角,否则就是违式,也要杀头。
但是因为要经常保持头顶的干净无鬓发,必须“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跟剃光看起来没多大差别,所以明朝人就认为女真人“剃发如僧”。
有多难看,可以想见。
怪不得明朝文人士子宁死不剃发。
完全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剃发的执著政策,清军入主中原遇到的抵抗要小得多。
恐怕正因“金钱鼠尾”辫实在太难看了,如今的清宫剧里的众演员才没有按照“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则塑造人物,顶一个“金钱鼠尾”式小辫子,而是清一色打扮成只剃一半的阴阳头。
……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康熙爷微服私访、乾隆帝四处风流、纪晓岚铁齿铜牙之时头上光溜溜的顶着一个老鼠尾巴一样的东西,观众不笑抽才怪!哪个明星乐意如丑八怪耗子一样出镜?
清朝男子的发式从清初的“金钱鼠尾”到清末民初部分人的阴阳头,大体经历了三段即“鼠尾—猪尾—蛇尾”的演变过程。
这从1799年(嘉庆四年)日本的中川忠英所辑录《清俗纪闻》、陈登原的《国史旧闻》、清朝遗老张钫的《清末社会鳞爪》等书的相关章节中都能找到佐证。
直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在西方人的记述中,男子发式还有“金钱鼠尾”的痕迹。
可知,清朝男子发式的大部分时间是以“金钱鼠尾”辫
为主的,只是到了满清末年才略有改变:“发根金钱”逐渐扩大些了,“辫子尾巴”逐渐变粗些了。
变成什么式样哪?变成“猪尾巴式”和“长蛇式”而已。
鲁迅念书和留学日本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士大夫流行的辫子已经比“老鼠尾巴”较粗大一些,如同猪尾巴。
怪不得留日的中国学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们的嘲弄——围观、跟在后面嚷嚷:“猪尾巴!猪尾巴!”中国学生们的脑袋,从好像老鼠屁股进化到好像猪屁股了!
这种奇耻大辱的丑陋发型,也成为当时民众奋起强烈要求“排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直接原因之一。
五四时期,人们曾经讥笑辜鸿铭的辫子“只有老鼠尾巴那么细小”;殊不知辜鸿铭的辫子才真正是满八旗嫡传的清朝遗物“金钱鼠尾”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