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整个清王朝因为剃发易服法令死了多少人

历史趣谈整个清王朝因为剃发易服法令死了多少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整个清王朝因为剃发易服法令死了多少人导语: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剃发易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样的强制手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剃发易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样的强制手段,必然会引起反抗的斗争,那么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呢?关于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的记录,历史上从满族人入侵中原开始就有了。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族人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占了辽阳,随后就颁布了“剃发令”。

但这种法令让当地人不能接受,他们杀死了满族人派来的传令官,然后所有人都逃到了鸭绿江边。

满族人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军队去了鸭绿江边。

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满族军队进行了斗争。

但最终斗争无果,逃跑也没有了去处,最终数万人都投进了鸭绿江。

这件事在朝鲜历史资料上有详细的记载。

崇祯十七年,清军攻入山海关,立即下令推行剃发易服制度。

同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第二天就发布了“剃发易服令”,但这次遭到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抗,甚至揭竿而起反对。

清政府认为统治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就废除了这项法令。

后来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又一次推行“剃发易服”,这一次清政府对反抗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次镇压持续了三十七年。

在常熟城,杀害了不下五千人,并掳走了数千人。

在福山塘,全乡的人都被清军杀害。

“嘉定三屠”中有三万多人被害。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清朝剃发易服法令清朝剃发易服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事件,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性影响。

那么清朝剃发易服是怎样的一件历史时间呢,它有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剃半头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剃半头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剃半头
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满族民族的人从小都是生长在马背上的,留着阴阳头为的是方便其骑马射箭狩猎。

剃掉前面的额发,主要是为了避免头发散乱遮住眼睛,将后面的头发绑成辫子也是为了因为其风吹起而阻挡住视线。

这阴阳头对于满族人起码狩猎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这个留发习俗并不是满族独有的,其他的北方游牧民族例如蒙古,契丹等都留着麻花辫子,只是整天上会有一些偏差,要追溯起来,阴阳头是在清朝后期才开始逐渐出现的。

在这之前清朝的真正发型师金钱鼠尾。

也就是后面留着的辫子不能太粗,必须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篇一: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薙发令又称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全国蒙古族、汉族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种族及文化认同,曾引起汉人强烈反对与抵抗,以及朝廷的严厉处罚乃至镇压。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

同时满族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

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汉族自古亦十分重视衣冠服饰,以汉服为主。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1644年李闯大顺兵入燕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

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清入关,彻底灭绝南明势力,并对占领地推行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变更发型与穿戴满人服饰。

《研堂见闻杂记》曰:“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

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

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于是削发令下。

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满族人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改变发式。

清代剃发易服政策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研究

清代剃发易服政策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研究

清代剃发易服政策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研究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剃发易服政策的实施。

剃发易服政策就是指清朝政府强制汉族人剃发、穿满蒙古式的服装,以示效忠和促进民族融合。

剃发易服政策的实施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但真正大规模的实施始于康熙朝,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历史背景清朝建立前,中国一直处于明朝的统治下。

明朝时期,汉族人是统治者,少数民族处于次要地位。

但是在清朝建立后,汉族人成为了被统治的对象,少数民族成为了统治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政府开始实施剃发易服政策。

这个政策的目的就是想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削弱汉族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推广蒙古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人之间的融合。

剃发易服政策的实施在康熙朝期间,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地推行剃发易服政策。

根据清朝史书记载,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康熙皇帝下旨整顿所有汉服,之后在康熙六十二年(1723年)明令规定汉族人(除满洲人以外)必须剃发。

此时,大规模的剃发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当时,许多汉族人拒绝剃发,有些甚至选择了自杀。

但是,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手段对待这些抵抗者。

任何拒绝剃发的人都将被剃发,并且有时会被斩首示众。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汉族人只好剃发,穿上蒙古式的服饰。

社会影响剃发易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是对汉族人的影响,其二是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在汉族人方面,这个政策打击了汉族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剃发被视为耻辱和羞耻,并且强制汉族人穿着蒙古式的服饰使得汉族人感到不舒服。

这样的打压使得汉族人的身份感和国家认同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个政策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少数民族得到了政治上的优待,因为他们拥有特殊的身份,可以享有许多汉族人无法享受的权益。

其次,他们的文化得到了推广,通过剃发易服政策,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文化被广泛地宣传。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导语: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
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金钱鼠尾”。

“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

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

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到了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补充:清朝留辫子的男子是怎么洗头的?
老北京三十六行有一行,叫做——剃头担子。

一副扁担两头挑,一头是箱子,装着剃刀毛巾头油脸盆板凳,一头。

清初的剃发易服令

清初的剃发易服令

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令摘要:发型和服饰虽然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并非纯粹的个人偏好,它还是某一民族保持其特色和文化并使其所有成员产生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性符号。

发式、衣装作为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成分,头发、衣着样式的选择与按制度执行,就成为生活习惯上的事情,是俗尚问题;又由于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方式,因而各异的服装、发型,它又是民族生活习俗的问题。

对此,清朝统治者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

关键词:清初剃发易服民族关系皇太极在称帝时、该国好为“大清”之后,就深谋远虑的地向大臣们提出了如何保持自身民族在发型和服饰方面的特色问题。

如果说皇太极仅仅着眼于保持满族的民族特色的话,那么,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政府就要求汉族等民族的成员改变其原有的发型和服饰。

清朝政府不顾汉族人的风俗习惯,几番下发“剃发易服”令,以此来判定汉族等民族官民的顺逆,以决定其生死,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当两个民族形成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时,统治者若采取把它的生活方式强加于被统治民族的政策;双方的冲突就会在生活习俗的领域内发生如同顺治时期这样。

随着清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不同,其统治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呈现出某种阶段性。

具体来说,它经历了从以民族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阶段到以经济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再到以阶段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即它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时期。

这里主要谈论一下第一阶段的磨合时期。

磨合总是基于冲突,不同民族道德生活的差异和冲突使其磨合具有必要性,清代道德生活的冲突主要是强势的满族与以汉族为代表的其他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准确地说,首先和主要地是汉族与满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

显然,七大恨表明了汉族与满族之间在道德生活方面发生了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前这种冲突尚未存在,恰恰相反,在此之前,同汉族人歧视满族人一样,满族人歧视汉族人,奴役甚至奴化汉族人,不只是如此对待作为战俘的汉族人,即使对部分自愿投奔而来的汉族人也是这样,并且,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辩护或者寻找其他的借口。

正月剪头发死舅舅 典故

正月剪头发死舅舅 典故

正月剪头发死舅舅典故
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主要与清朝剃头令有关。

由于汉人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思想的影响,不愿意剃头。

这时,清朝下达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大部分汉人因此屈服,小部分人选择避世隐居。

清朝成立后,不少汉人偷偷怀念明朝。

于是,逐渐有人带头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

但是,他们不敢公开与清廷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

正月剃头死舅说法的由来
正月不剃头是指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正月剪头妨舅舅的习俗。

古代中国人民对头发十分重视,民间早有在特定时间剪头发的习惯,如《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

说明起码早在汉代,我国民间便已对剃发时间有了一定的要求。

清代潘荣陛所书《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多不剃发,恐妨舅氏。

这又说明了在清代实是将五月剃发与妨舅相联系。

在我国民间,诸如此类禁忌数不胜数,如《遵生八笺》甚至规定了夫妻何时不能同房甚至不能问疾。

可见,剪头发妨舅实是古代一种普通的迷信说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依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类似正月理发死舅舅此类民俗,无需太刻意。

而作为年
轻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对这样的民俗,以防引来长辈不快。

剪辫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剪辫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剪辫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剪辫子,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廷覆亡。

清朝多尔衮以为可高枕无忧,转而以征服者姿态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向全国颁布剃发易衣冠令,一时间,清兵四出,游行于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

“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男子剃发蓄辫,被加以征服与被征服的含义,成为清朝统治中国的重要标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施了除旧布新措施。

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

”当时南昌城内七处城门口,以及督军衙门(市政府)、府学前、百花洲等十处,皆设有“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或剃光头者,一律免费。

“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

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早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

孙中山抵横滨后断发改装,以示与清廷决绝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孙中山等革命者剪发易服,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事实上,来自民间的剪辫呼声,也已有多年。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

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

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

《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针对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

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

”而且满洲贵族还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

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然而,在这个剃发易服政策的最终确立并实行之前,曾有过一段历史风波。

清军初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即发布剃发令。

但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周围地区人民反抗连连,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

所以,清军入据北京后,好长时间内,明朝旧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

汉族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

正如《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族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上面。

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

而满州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但不久后,因为一个孙之獬,剃发易服政策便被顺水推舟的定下来了。

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复无常,一直郁郁不得志。

清军入关后,老哥们儿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摇尾乞降的汉官,并当上了礼部侍郎。

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而后来他还给清世祖拟了一道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的
奏章:“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清帝顺治当时年仅七岁,全权大事全部由摄政王多尔衮一人说了算。

多尔衮等人本来就是蛮族性格,被孙之獬这一阴激,深觉其言甚是有理。

孙之獬的进言,正好挑起多尔衮的警惕之心,想先从形式上消除“汉化”的潜在危险,先下手为强,先给全体汉人来个“满化”,强迫剃发!于是,随着多尔衮的剃发令再次下达,一场浩大的且极其暴力的强迫剃发易服活动便因此正式爆发。

恶法逼人,本来渐趋平静的江南地区,顿时如水入沸油般四处暴散起反抗的怒潮。

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

”剃发便成了绝对命令。

如此野蛮的“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从苏州开始,抗争怒潮波延而起,常熟、太仓、嘉定、昆山、江阴、嘉兴、松江,处处义旗,人人思愤。

清军王爷多铎大肆镇压,江南胜地,顿时血流成。

在那一段历史中,更有不少著名的壮烈的抵抗。

例如:(1)江阴八十一日: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

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2)嘉定三屠: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颇为激烈。

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下一些最主要的剃发原因。

一、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对汉族人民的统治
满族人在刚入关时只有十余万八旗军,在辽东、辽西的满族人迁入关内后,也只有五十多万人口,并很快随着战争和“圈地令”的下达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汉人(还有西南地区的苗人)人口在5000万以上,这对实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满清政权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如何尽快统治百倍于己的汉族人民。

而“剃发易服”就是一个无比狠毒但却极其有效的方法。

强迫各地的汉人穿满服,剃成满洲发式,就使得人们从外观上分不出谁是汉人,谁是满人,也就不知道本地到底有多少通过“圈地”“投充”来压迫自己的满族人;同时以屠杀立威,在“留发不留头”
的清洗中杀戮了大量的潜在抵抗人员。

这使汉人无法组织和进行有效的抵抗,进而巩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

二、打击广大汉族人民民族精神
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1644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衮部剃发归降,双方合兵。

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毋庸置疑,剃发易服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老百姓的平静祥和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彻底的颠覆,社会动荡,惨不忍睹。

所以,顾名思义,剃发易服的做法在当时的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弊端跟引起的民愤是极其
严重的。

因其引起的剧烈的社会、国家、人民动荡不安,使得那些手无寸铁之力的百姓们常年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甚至流离失所,这从人情原则来讲,清朝的剃发易服行为完全已经背离了仁义-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了,我个人是极其痛恨这种残暴及极端自私的一种自谋其力的手段,即使这是在当时的皇帝制度下对巩固统治者政治地位及势力的必需的一
种政治手段。

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同样罕有的啊,就算双方拥护的政治立场不同,也没必要非得绝情地把人赶尽杀绝吧,那些都是一条条无辜的鲜活的生命啊。

剃发易服是中国文明史特别狠毒和痛心的一幕。

我们本应是褒衣博带的样子。

如果没有这次服装更替,其实是一种文化更替的话,我们可能至今还有着自己的民族服饰。

比如韩服就是从我们明代的衣服改装成的,然后一直传下来,所以如果当年我们没变的话,今天不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

参考文献:
①《孝经》
②冯尔康《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原载《史学集刊》1985年第2期
论文题目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学生姓名魏晓琳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