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辫子的变迁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辛亥革命与“辫子”的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亥⾰命与“辫⼦”的故事 清廷以强迫男⼈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亥⾰命则反其道⽽⽤之,以“辫⼦”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命推向⾼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运动中寿终正寝。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近代历史故事-⾟亥⾰命与“辫⼦”的故事。
⾟亥⾰命与“辫⼦” 辫⼦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辫⼦则是⾟亥⾰命胜利的⼀个重要标志。
⼀条辫⼦,注⼊了复杂的政治变数和特定的⽂化内涵,颇有考究的韵味。
剪辫与⾰命 20世纪初年,伴随着反清⾰命的⾼涨,出现了批判辫⼦的⾼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称作“烦恼丝”。
许多报刊都以辫⼦为题,揭露清政府的残暴和丧失⼈性。
邹容在《⾰命军》中把辫⼦列为反清⾰命的⼀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留辫⼦是“固我皇汉⼈种,为⽜为马,为奴为⾪”。
以孙中⼭为代表的⾰命党⼈将辫⼦纳⼊反清⾰命,辫⼦的去留成了是否⾰命的标志。
激进的⾰命党⼈为表⽰献⾝⾰命的决⼼,⾸先剪掉辫⼦,同时以剪辫相号召,呼吁投⼊⾰命。
1879年孙中⼭在檀⾹⼭读书时就有不少⼈以辫⼦戏弄和欺负他,他异常苦闷和愤怒。
后来有⼈劝他剪掉辫⼦,他却理智地解释道:“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的,应该⼤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都可剪辫⼦时,才把辫剪掉。
若是⼀个⼀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
”这是孙中⼭第⼀次以辫⼦相号召,⿎吹团结⼤多数民众奋起反清。
1895年⼴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兴中会”已经建⽴,反清的⼤旗已⾼⾼举起,所以孙中⼭在11⽉20⽇由⽇本横滨前往檀⾹⼭时,就在华侨冯镜如的⽂经书院剪掉了辫⼦,以⽰决⼼把反清⾰命进⾏到底。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来到了上海,为表⽰反清的决⼼,痛快剪掉辫⼦,乘船赴⽇留学。
⼀到⽇本,邹容就投⼊⽅兴未艾的⾰命洪流,誓与⼀切邪恶势⼒作⽃争。
陆军学⽣监督姚⽂甫⾏为不轨,发⽣奸情,他联合张继、王孝镇、陈独秀等⼈在晚上掌灯时分,闯⼊姚的住处,乘姚不备由张继抱腰,邹容按头,陈独秀挥剪,剪其辫⼦。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大概演变流程:清入关前辫长盘髻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清晚期一字头入关前辫长盘髻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
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
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最开始仍然还保留着原民族的特点,除发式十分有特点外,服饰也突出了满族特有的韵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慈安“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这种发型主要从实用出发,是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梳的发型。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
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
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头):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
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
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

高中语文阅读清朝辫子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XXXX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

透析辫子斗争背后的历史根由作者:李慧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近三百年来,中国人围绕辫子问题展开过数次激烈乃至惨烈的斗争,为许多中外学者所好奇和感慨。
本人试图从辫子的发展史和辫子的斗争史两方面入手,对近代的辫子历史作一番深入考究。
一、清朝辫式的由来及辫制的形成中国自古民族成分复杂,各族间衣着服饰风格相异,同时又经常互相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不同民族间自身标志性特点的留存。
从诸多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汉族一般为蓄发束发,而古代北方民族发俗多为髡发与辫发或披发相结合。
例如契丹的发俗就为“髡发左衽”,男子一律剃头,前额留两绺头发,分垂两耳之前或之后。
与契丹辽人不同的是,女真金人素有编发传统。
《晋书·东夷传》有“肃慎氏俗皆编发”的记载,他们通常留的两绺头发是在脑后左右,此中“肃慎”即为女真族的前身。
发式作为一个民族的外在象征之一,通过行政的方式在族内长久沿袭很正常。
但是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却不惜用暴力流血的极端手段强行将本民族的发式推行全国,实在匪夷所思。
很多学者主要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分析,如南开大学的李喜所教授认为清朝统治者把剃发留辫作为顺民的标志,反抗这种政策就是反对清朝的统治。
这种解释固然指出了关键所在,但是似乎还不够全面。
清兵入关之初,不少汉族地主官绅早已向满人屈服示好,却一度因剃发令引发了不少冲突。
统治者若仅要通过将某种物象标志化来确立自身权威,完全可以有其它选择,实在不必要在头发上面如此执着。
可见,我们还需要为清朝辫制的形成另找一个原因。
历史上的北魏,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很快就因为内部的腐朽而被推翻。
这个历史的教训为后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借鉴,辽、金、元三朝再未实行过这种全方面的汉化政策。
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皇太极一统中原的蓝图早已规划完成,对于以后的统治问题,不少汉族官僚提出沿用汉制的建议。
但是这个建议被皇太极否决。
他多次强调保留本族衣俗的重要性,甚至下令对擅自束发者从重治罪。
剪辫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剪辫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剪辫子,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廷覆亡。
清朝多尔衮以为可高枕无忧,转而以征服者姿态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向全国颁布剃发易衣冠令,一时间,清兵四出,游行于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
“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男子剃发蓄辫,被加以征服与被征服的含义,成为清朝统治中国的重要标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施了除旧布新措施。
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
”当时南昌城内七处城门口,以及督军衙门(市政府)、府学前、百花洲等十处,皆设有“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或剃光头者,一律免费。
“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
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早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
孙中山抵横滨后断发改装,以示与清廷决绝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孙中山等革命者剪发易服,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事实上,来自民间的剪辫呼声,也已有多年。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
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
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
《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
【满清为什么留辫子】满清男子为何留辫子:满清留辫子有何政治作用

【满清为什么留辫子】满清男子为何留辫子:满清留辫子有何政治作用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
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
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
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
满清留辫子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
因为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剧。
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
从此,中国男人在脑后就多了一条长长的发辫。
满清留辫的政治作用清朝的辫子原本是满人习俗。
汉人以及其它民族是不留辫子的,尤其是在明朝灭亡之前,留着辫子的满人被认为是蛮夷。
明朝被满人灭亡之后,为了从心理上压制汉人的反抗,清朝皇帝强制推行了剃发令。
不从者“斩”。
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满清留辫子首先我们都知道剃头、编辫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强行推行的政策。
“自令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
若规避借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这便是我们熟知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关于剃头、编辫一事不但百姓不剃会被砍头,就是清朝官员如果敢就此事进行上表妄议,也是杀无赦。
剃头、编辫代表了满人对汉人的征服,因此这一陋习在满清200年间,一直遭到了汉人不同程度的反抗,更是以无数汉人的人头落地而高压执行的。
同时有了辫子以后,在砍头时也方便很多,拉着辫子一拽,待决的人犯就只能乖乖的引颈受砍。
砍过之后,提着辫子清朝要求编辫的另一个用处鲁迅先生其实看得很清楚。
“官府捉人的时候可以拉着,省得绳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辫梢头,一个人就可以牵一大串。
”。
从古至今发型大整理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
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
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
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
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古代发髻发展历程

古代发髻发展历程古代发髻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发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以下将简要介绍古代发髻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女性的发髻并非一开始就流行,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古代先民最初是以绑发束发为主,将头发整齐地束起,以方便日常活动。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在束发基础上进行发型的装饰。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西汉时期,发髻开始在女性之间流行起来。
当时的发髻多呈现高高扎起或盘在脑后的形态,以显示女性的尊贵和高贵。
这一发型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中尤为流行,并且在头饰的装饰上加入了各种珠宝和装饰品,使发髻更加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髻的形态和样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大多数女性的发髻更倾向于低扎和盘在脑后的方式,以呈现出温婉和自然的感觉。
这一时期的发髻多样性增加,不同的发型和发饰成为流行。
随着唐代(618年-907年)的来临,发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唐朝时期的发髻多呈现为高高扎起和盘在头顶的形态,以体现女性的雍容华贵。
当时常常采用发髻造型来展现贵妃和公主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发髻的造型更加复杂多样,常常搭配着华丽的头饰和装饰品。
宋代(960年-1279年)时期,发髻的发展开始朝着简约和谦逊的方向演变。
宋代女性的发髻大多为低扎和盘在脑后,造型较为简单,以体现女性的温柔和贤淑。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发髻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女性的发髻造型更加宽大和雄伟,注重珠宝和装饰品的统一性,起到彰显地位和美丽的作用。
清代女性的发髻则更注重秀丽和典雅,常常使用髻钗来装饰发髻。
综上所述,古代发髻是中国古代女性发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高扎到低扎的发展历程。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髻造型和装饰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文化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辫子的变迁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有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
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
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
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
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那形象,不是
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
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
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到了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
满清三百年,关于辫子的变迁大略就是这样。
我之所以要说,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辫子戏的刺,只是给大家还原一段史实。
影视剧真要按史实拍,我也不乐意看――脑补一下,
《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两位万岁爷英明神武风流倜傥,或顾盼自雄之时,或泡妞掠美之际,一位鼠尾巴晃,一位猪尾巴摇,即使符合历史了,可我担心观众笑场。
(摘自《山西晚报》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