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是怎么产生的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输液微粒(InfusionParticles)因其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够沿着血液管路渗入细胞内抒发其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给药,以及基因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
它们可能来源于植物,动物或革兰氏阳性菌,也可以是全人工合成的。
输液微粒可以分为三大类:酯型输液微粒,非酯型输液微粒和混合型输液微粒。
酯型输液微粒通常由优质脂质和脂肪体制备而成,这类输液微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将药物加入其中,能够有效抑制药物的氧化反应,有较高的药效持续时间,可控释药物,从而增加药浓度的持续时间,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类输液微粒主要用于对炎症、肿瘤和传染性疾病等进行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诊断、缓解疼痛等。
非酯型输液微粒主要由有机溶剂、碳酸钙、多糖链等成分制备而成,可以将药物牢固地封装在微粒表面,能够抗氧化、防止药物分解,具有低分子量、低毒性、低浓度、快速溶解以及良好的药效持续时间等优点,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抗肿瘤治疗等。
混合型输液微粒是酯型输液微粒和非酯型输液微粒的混合,具有多部分构成,其中可以同时加入不同种类的活性成分,能够有效控制药物的投放和释放,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度来调整药物的投放和释放,主要用于抗炎、抗肿瘤、抗感染以及缓解疼痛等治疗。
输液微粒的制备可以分为冷冻干燥法、超声振荡法、卤化法和蒸发法等几种技术,它们均可制备出纳米尺度、多孔性和高沉积效率的输液微粒,对药物输液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纳米尺度的输液微粒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到药物,从而提高药效,并且还能够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在药物输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今的生物医学领域,输液微粒的应用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在药物给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用于基因疗法、疫苗制剂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健康。
不管是在传统的药物给药方法中还是在基因治疗领域,输液微粒都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有效地将各种活性成分封装并输送到相应的组织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护理学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护理学
嘿,咱说说输液微粒是啥。
有一回我感冒了去医院输液,看着那一滴一滴的药水往下流,我就好奇这输液里面有没有啥别的东西呢。
这就说到输液微粒了。
输液微粒呢,就是在输液的液体里面那些小小的颗粒。
这些小颗粒可能是灰尘啊、橡胶屑啊啥的。
比如说,输液的瓶子或者管子如果不干净,就可能会有输液微粒混进去。
我记得有一次听护士说,要是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多了可不好,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呢。
就像一些小沙子跑进了身体里,肯定不舒服呀。
所以啊,输液的时候得注意尽量减少输液微粒。
医院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输液的安全。
下次你输液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这个输液微粒哦。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输液微粒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配伍禁忌: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配伍不当会导致药物产生结晶或PH值的改变,形成
3.输液中加入药物或配伍不当: (1)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输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有的10um大小以上的微粒数不超过
25粒,(含2有)的多2种5um药大物小配以伍上后的微微粒粒数数不量超会过大3幅粒。增加。 (3)中药制剂配伍后会发生氧化、聚合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不溶性微粒。 (4)粉剂药物溶解不充分也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 针头的选择9—12号为宜
避免反复穿刺瓶塞
正确穿刺瓶塞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
净化空气
正确切割安瓿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3、、严尽格量控减制少非陪工、作探人人正员员进确入穿治刺疗室瓶塞
正确抽吸药液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注意配伍禁忌 合理用药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静脉输液话“微粒”

静脉输液话“微粒”“微粒”是静脉注射液中难以消除的“副产品”,其危害不言而喻。
由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在操作中带入微粒也是不可避免。
除了药物本身,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是微粒的主要来源。
因为高压灭菌时,瓶内空气膨胀使橡胶塞表面产生裂纹,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产生了微粒。
除此之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
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超净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而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
微粒随着静脉输液被带入人体血管,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
大部分微粒沉积在肺和脑,对损伤的血管内壁产生刺激,使其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粘着,形成血栓和静脉炎。
较大的微粒堵塞细小的血管,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严重时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此外,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
虽然我们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
因为人体的毛细循环是有非常丰富的侧枝的,正常情况下,多数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在组织需要大量氧供时大量开放。
即使一支毛细血管被小直径的微粒阻塞,由于侧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除非是直径较大的微粒。
某些小口径的毛细血管(直径4微米左右)仅容红细胞变形后通过,小于20 微米的微粒与白细胞“体型”大致相当,除非引起严重的肉芽肿等炎症反应,否则一般不会造成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虽然微粒是静脉输液危害的罪魁祸首,但我们更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药物微粒。
一方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能经非输液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
即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是首选;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生产工艺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药物质量的不断提升,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2.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2.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
3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3.1环境 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或采用配液中心配制液体,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未设配液中心的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1-15µ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µm。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操作及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控制及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及患者所重视。本文将微粒产生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分析如下。
1.3.1安瓿锯割与微粒污染1只5ml安瓿,砂轮锯割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如果用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1]。
1.3.2加药时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 输液过程中,液体内常会加入多种药物,特别是目前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多为橡胶塞的玻璃瓶制剂,在溶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中用针头反复刺橡胶塞,会导致橡胶塞微粒进入药液。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护理人员习惯直接用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这使微粒污染的几率大为增加。
2微粒污染的危害
我国1990年药典规定:每1ml输液剂中直径>10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为5~15µ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可引起阻塞。容易受损害的是肺、脑、肝、肾等部位。
输液微粒

输液微粒的有效预防
药液的正确抽吸方法可有效地 减少微粒。抽药操作时, 减少微粒。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 注射器, 一把抓” 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 确的抽吸方法。 确的抽吸方法。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 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 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 微生物, 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 微粒污染; 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 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 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 重输液微粒污染。 重输液微粒污染。
引起热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注射液或输液器中 污染的热原所引起的。热原的致热量因菌种而异, 污染的热原所引起的。热原的致热量因菌种而异, 如革兰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由于注射途径不同, 如革兰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由于注射途径不同, 引起发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引起发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输液微粒
概念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 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 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
其直径一般只有1 ,也有50~ 也有50 其直径一般只有1~25μm ,也有50~ 或更大的颗粒。 300μm 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看见 50μm以上的微粒 50μm以上的微粒
概念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 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 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 害的过程。 害的过程。
谢 谢
输液微粒的有效预防
生产药厂要改革车间的环境卫生条件,安装空 气净化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及细菌污染, 选用优良器材和合理的生产装备,采用先进工艺, 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输液用品 选择正规厂家的药品、输液器 及输液液体。选用优质的静点器,如带空气过滤 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可截留空气中 微生物和微粒。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甚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加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法。
一、输液微粒的定义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 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
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 1µm 至 25µm 之间, 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 98 %以上,而大于 10µm 的微粒仅占 1.6 %。
二、微粒的种类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3.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1. 药液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过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洁净程度等)、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 500ml )约含有 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 10 ~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 5~7 倍, 5-10µm 的微粒增加 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5. 操作人员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微粒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国家《药典》中规定: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因此生产输液用的药品是经过层层管控的,这个阶段还是比较安全的。
而人们提到的输液微粒,大多是指在使用阶段混入的细微颗粒。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陆敏告诉记者,在配置输液的药品时,脂溶性或者水溶性等不易消融的药物如果没有摇匀,会产生一些细微的颗粒。
另外,输液操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微粒,比如在针头刺破输液瓶口的橡皮塞子时可能会有微量的橡胶碎屑混入药品,以及加药过程中进入瓶内的棉纤维微粒等等。
由于微粒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过滤机制,又不能被免疫系统清除,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一些反应。
像一些没消融的药物颗粒,在进入人体后,很快会被人体吸收,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困扰。
而那些橡胶、棉纤维等异物,会稍微麻烦一些。
陆敏说,人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异物视为“入侵者”,从而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击。
而人体此时的反应就是发热,在发热的情况下,免疫系统的作用得到增强,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入侵者”将被免疫系统打败。
而这些实际上只是颗粒物的伪装入侵者,并不会被免疫系统消灭,一些尺寸稍大,不能从血管壁逃逸出去的颗粒,也很可能会一直留在体内。
它们最终将在一些末端血管沉积下来,并在那里固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