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新思想的萌发学案 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新思想的萌发学案旧人教版【考试目标】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1、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提倡,乾嘉学派,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2、随着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后:、、等有识之士,提倡“”,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
3、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使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1、林则徐:(1)主要活动:A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使广东成为;组织编译《》和《》为抗英斗争服务。
B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还提出主张。
(2)评价:林则徐是。
2、魏源:(1)主要成就编写《》一书,阐述作者“”思想,是当时介绍最详实的专著,(2)评价: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姚莹:《》4、徐继畬:《》5、这一时期新思想的特点:一方面带有的印记;一方面保留着的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时间:;作者。
2、目的:为。
3、内容:(1)政治上:主张法治和民主,理想是开明君主国。
评价: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
评价: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
(3)文教上:反对迷信,提倡新学,禁卖人口,禁食鸦片。
(4)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交流,自主内政。
4、评价:(1)进步性:它具有鲜明的色彩,是的方案。
(2)革命性:它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愿望。
(3)空想性:因为它不是的产物,没有反映,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题型示例】例1 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解前思考〗题干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主要是”是重要的提示语,解题时首先要重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PPT教学课件

磨盘炮车图
魏源
他是龚自珍、 林则徐的密 友,是我国 变法维新思 潮的先驱。 他著有《海 国图志》。
他主张“师 夷长技以制 夷”。
主《 持海 的国 《图 澳志 门》 月中 报收 》集
的 林 则 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海国图志》里的蒸汽机图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政治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 设立新闻馆,听取社会舆论;设
立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
发明,实行保险事业。
文教
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 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
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 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四洲志》 人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康輶纪行》
建议提防英国对西 藏的侵略野心
《瀛环志略》 冲破封建思想樊篱,
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
伟大的爱国者,也是近 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 识分子之一。
禁烟运动时,他设立译 馆,“所得夷书பைடு நூலகம்就地 翻译”,翻译外国书籍 《四洲志》和《各国律 例》等。
姚莹
他也是鸦片战争后 的新思潮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著有 《康輏纪行》,揭 露英国侵略西藏的 野心,建议清政府 注意提防。他还著 有《中復堂全集》。
1859年冬,洪仁玕
为振兴太平天国,提 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 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 色彩的纲领,是先 进的中国人最早提 出的在中国发展资 本主义的方案。
第七节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
②通过《资政新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资政新篇》的地位。
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②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和洪仁。
历史教案-新思想的萌发

历史教案-新思想的萌发课题:新思想的萌发教学目标:1. 了解新思想的背景和历史条件2. 掌握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教学重点:1. 新思想的背景和历史条件2. 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新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历史文献材料3. 学生参考书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复习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二、新思想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补充。
三、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5分钟)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相关人物,如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
2.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新思想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思考和总结(10分钟)1. 小组活动:学生再次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新思想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思考。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新思想的发展和未来。
五、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整理新思想的历史和影响,形成小组报告,并简单评述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活动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分析,促进了学生对新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不足,可以酌情延长或简化部分内容,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1(PPT)4-2

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危机
有识志士摆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提出:面对现实,揭露腐败, 革除弊端,经世致用的主张
列强的船 坚炮利
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 梦幻中惊醒,开始探求“强国御 侮之道”有来自之士有:龚自珍、 林则徐、魏源等。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4 相关变种 主要价值 ? 药用价值 ? 观赏价值 ? 工业价值 栽培技术 ? 培育管理 ? 田间管理 ? 采收加工 7 防寒保护 ? 覆土防 寒法 ? 覆草防寒法 ? 设障防寒法 ? 冬灌防寒法 ? 涂白防寒法 ? 薄膜防寒法 ? 药剂防治法 ? 防冻害五法 形态特征编辑 油松 油松(张) 油松为乔木,高达米, 胸径可达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或红褐色,裂; 少儿口才加盟 少儿口才加盟 ;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状块片,裂缝及上部树皮红褐色;枝平展或 向下斜展,老树树冠平顶,小枝较粗,褐黄色,无毛,幼时微被白粉;冬芽矩圆形,顶端尖,微具树脂,芽鳞红褐色,边缘有丝状缺裂。 针叶针一束,深绿
们认为不管什么气体都不能单独存在,既不能收集,也不能进行测量。这位医生认为氢气与空气没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放弃了研究。 最先把氢气收集起来并
进行认真研究的是在7年英国的一位化学家卡文迪什。 卡文
磨盘炮车图
色,粗硬,长-厘米,径约.毫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具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二型层皮下层,在第一层细胞下常有少数细胞形成第二层皮下层,树脂道个或更多,边生,多数生于背面,腹面有-个,稀角部有-个中生树脂道,叶鞘初呈淡褐色,后呈淡黑褐色。 雄球花圆柱形,长.-.厘米,在新枝下部聚生成穗 状。球果卵形或圆卵形,长4- 厘米,有短梗,向下弯垂,成熟前绿色,熟时淡黄色或淡褐黄色,常宿存树上近数年之久;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长.-厘 米,宽约.4厘米,鳞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状多角形,横脊显著,鳞脐凸起有尖刺;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长-毫米,径4-毫 米,连翅长.-.厘米;子叶-枚,长.-.厘米;初生叶窄条形,长约4.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花期4-月,球果第二年月成熟。 [] 生长习性编辑 油松为喜 光、深根性树种,喜干冷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均能生长良好。 [] 地理分布编辑 中国特有树种,产吉林南部、辽宁、河 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米地带,多组成单纯林。其垂直分布由东到西、由北到南逐渐增高。辽 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有人工林。早在十六世纪,瑞士的一名医生就发现了氢气。他说:“把铁屑投到硫酸里,就会产生气泡,像旋风一样腾空 而起。”他还发现这种气体可以燃烧。然而他是一位著名的医生,病人很多,没有时间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十七世纪时又有一位医生发现了氢气。但那时人
高中历史教案-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萌发第一章第七节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向西方学习”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林则徐及《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和《海国图志》;《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2.能力培养:(1)通过对比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具体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
(3)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能力。
3.思想认识:(1)“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封建官僚中的开明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
(2)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那种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
(3)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难点:如何认识新思想的内涵;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课前准备教师: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关清朝“文字狱”、程朱理学、乾嘉学派及龚自珍生平事迹等影像和文字资料;本节知识结构图表以及相关的电教设备等。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简要了解“程朱理学”和“乾嘉学派”等名词概念;搜集有关文字狱的故事以及有关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的资料;查找“款”字的各种含义等。
【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内容单一,主要由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新思想的影响三部分组成,而新思想则又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封建官僚为代表)和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想(以深受西方社会影响的农民起义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为代表)两个层次来说明。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在传授第一部分内容时重在指导学生阅读,结合教师提供和学生亲自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概括归纳,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并最终认识到,新思想的萌发,是中国封建统治危机以及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东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1

在牛所长带领下我们出征了!他是我们的带头人,牛所长是外科出身,是我们外科手术的一把刀,但搞消灭血吸虫病是第一次,他带领我们这支队伍压力是很大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我们面前 困难是不少,首先当地疫情情况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牛所长就把我们三所人员分成几个组,我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由军医带队下田头,到村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摸排调查,走街串户 的结果让我们心头异常沉重,感染人数与疫情远比我们想像要严重得多,每家每户都有被血吸虫病感染的病人,有的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不少脾脏肿大患者急需手术,腹水病人比比旨是,患者时刻都 有生命危险。信息汇总到所领导这里,所党委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打好消灭消灭血吸虫病的攻坚战。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新思想的萌发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孔子的教育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2.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1)讲解: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
(2)展示:播放《孔子》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生平。
(3)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3.儒家思想的演变(1)讲解: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2)展示:展示汉代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3)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如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等。
4.孔子的教育思想(1)讲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
(2)展示:播放《孔子教育故事》动画片,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事迹。
(3)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5.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讲解: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展示:展示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具体应用,如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
(3)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如何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四、作业布置1.阅读课文,整理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
2通过《资政新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资政新篇》的地位。
3.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点分析
1新思想的萌发是重点。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思想的特点。
2《资政新篇》是重点。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重点突破方案
1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2《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
《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案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1在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时,教师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作出评价。
2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3《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重点:1新思想的萌发;2《资政新篇》。
难点: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重点强调两点:一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通过鸦片战争表现出来);二是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的思想。
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做出评价。
其次,介绍魏源的思想和《海国图志》。
之后可以提问学生,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简单讲解既可。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
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对于林则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资政新篇》的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2.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2.魏源和《海国图志》
3.《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2.《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