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整套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免费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免费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3. 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方程式;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相关实验视频和图片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讲解光合作用(15分钟)
1. 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方程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3. 解释光合作用中光能的转化过程和物质的产生。
三、探究光合作用的重要性(15分钟)
1. 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植物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1一、教材分析“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
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
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下载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3. 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理解细胞的功能
3.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像和视频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习:学生了解细胞的不同部分,如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进行细胞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功能。
4. 讨论:学生围绕细胞的生物学意义展开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细胞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
1. 图像和视频展示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染色试剂等
3. 课本和参考书籍
教学作业:
1. 阅读相关课文,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对细胞的认识。
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成果。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辅导。
教学补充:
1. 增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4_免疫调节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4)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4)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能力方面(1)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重点(1)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三、教学难点:难点: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感冒一般有哪些症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否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神经系统能感知它们的存在吗?激素能直接消灭它们吗?机体靠什么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联系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以一种常见病为例,让学生明白: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体温升高等)。
既以此引出免疫调节,又突出了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展示科学探究过程,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1)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2)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模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模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的作用;3. 能够描述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器的作用;3.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必修三》课本;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胞片、染色液等;3. 教具:教学PPT、视频资料等;4. 实验设计: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2.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 通过教具和实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和作用。
三、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20分钟)1.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结构;2. 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器和功能等。
四、讨论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15分钟)1. 讲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包括新陈代谢、生物合成、分解等;2. 探讨细胞如何进行物质的运输和转运。
五、总结复习(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加深对细胞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验和思考能力;3. 下节课可以继续延伸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引导他们探索更深入的生物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4.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拓展题10.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鼠种,选出数量、重量、年龄相同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调节功能,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喂给等量食物,但不喂水,实验结果如下表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C【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B.酶C.pHD.渗透压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拓展题8、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
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隐藏着杀机,稍不注意,就能惹病上身。
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人们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引起咳嗽、头痛、流涕等感冒的症状。
在盛夏季节经常使用空调器的人常有上述经历。
如果在空调房间温度调得较低的地方呆得时间过长,又遇衣着单薄,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或腰沉臀重,或肢痛足麻,或关节僵痛,或头晕脑胀,或肩颈麻木。
如果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
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
2.空调对人体的影响:低温环境会使血管急剧收缩,血流不畅,使关节受损受冷导致关节痛;由于室内与室外温差大,人经常进出会感受到忽冷忽热,这会造成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头痛,易患感冒。
"冷"感觉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
在女性,寒冷刺激可影响卵巢功能,排卵发生障碍,表现为月经失调。
空气中的阴离子可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并起着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然而,空调的过滤器可过多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阴阳离子正常比例失调造成人体生理的紊乱,导致出现临床症状。
空调房间一般都较密封,这使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而对人们有益的负离子密度将会降低,如果在室内还有人抽烟,将更加剧室内空气的恶化。
在这样的环境中呆得稍久必然会使人头晕目眩。
单元过关训练(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血液D.淋巴液2、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纤维蛋白原B.激素C.纤维素D.淋巴细胞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5、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17、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18、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A.体液B.细胞内液C.组织液D.细胞外液19、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 )A.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通过呼吸、泌尿、消化和循环系统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0、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营养成分( )A.血液B.血浆C.淋巴D.组织液21、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液D.血浆22、下列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肝细胞内液和血浆23、毛细淋巴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24、医学上用0.9%NaCl溶液给病人输液,对其用途科学的解释是()A.为病人消毒B.给病人提供营养C.给病人补充水分D.维持细胞渗透压25、胃肠中的液体属于()A.机体外环境B.机体内环境C.细胞外液D.细胞内液26、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胳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A.组织液→血浆→组织液→肌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肌细胞C.血浆→淋巴→组织液→肌细胞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27、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氧气是直接从()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B.周围的水中得到的C.组织液中得到D.血浆中得到28、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主要内环境是()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29、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30、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3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A.K+B.Na+ C.cl- D.Na+和cl-3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33、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内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34、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3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非选择题36、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有(填标号);(2)图中[1]的直接内环境是[ ] ;(3)在正常情况下,图中[ ] 中的CO2浓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