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脂质体素材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2024年度复旦《药剂学Ⅱ》课件5脂质体pptx

长期毒性试验
长时间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慢性毒性反应, 了解脂质体对机体的长期影响。
局部刺激性试验
将脂质体应用于动物皮肤或黏膜,观察其局 部刺激性,评估脂质体的局部安全性。
22
提高稳定性及安全性措施
2024/3/23
优化处方设计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处方组成, 如选择合适的磷脂种类、添加 稳定剂等,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 法,对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微 生物限度等进行全面检测,确 保产品的安全性。
控制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 如温度、时间、搅拌速度等, 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在临床试验前对脂质体进行全 面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理、 毒理等方面的研究,确保其在 人体使用的安全性。
早期研究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他们发现,将药物包 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临床研究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脂质体药 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些药物涉及抗肿瘤、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等多个领域。
商业化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开发,越来 越多的脂质体药物获得批准上市。这些药物在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6
应用领域
•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可以将药物准确地递送至肿瘤细 胞内部,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例如,多柔比星脂质体、紫杉醇脂质 体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讲义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2024/3/28
改进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如控制粒径 分布、提高包封率等,有助于提高脂质体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对脂质 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全面检 测和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 趋势与挑战
2024/3/28
23
创新制备技术
超声制备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脂质体在溶液中均匀分散,提高包封率和稳定性。
薄膜分散法
将脂质膜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去除溶剂,形成脂质薄膜,再加入水相 进行分散,得到脂质体。
2024/3/28
逆向蒸发法
将药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液注入到含有脂质材料的水相中,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 质体。
14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 递系统中的应用
2024/3/28
15
靶向给药系统
01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 性
利用脂质体在体内的自然分布, 将药物选择性地传递至特定组织 或器官。
02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 性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 与特定细胞或组织结合的能力, 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
03
脂质体的物理靶向 性
利用外部物理因素(如磁场、超 声波等)引导脂质体至目标部位 ,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脂质体的稳定性变化过程,预测其有效期和储存 条件。
20
安全性评价策略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脂质体,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 ,评估脂质体的安全性。
01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毒性反 应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评估脂质体的 长期安全性。
脂质体.ppt.pptx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七
给药途径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 (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 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 给药。
五 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 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 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 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 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 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 药的稳定性。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 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 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 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 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 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 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 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 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 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 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 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 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 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 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 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 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脂质体的发展将推动药物研究的进步,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
今后研究的动力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以及改进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应用
药物递送
脂质体可用于传递药物给特定 组织或器官,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护肤品
脂质体在护肤品中能为皮肤提 供保湿、滋养和抗氧化的效果, 改善肌肤质量。
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可以包封营养成分,提 高其稳定性和吸收性,用于制 备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1 优点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药物稳定性增强、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和广泛的应用。本课件将 介绍脂质体的概念、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脂质体的概念
定义
脂质体是由单层或多层脂质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能够包封和释放药物。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且能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力,将脂质和药物分 散在水中,形成脂质体。
脂质质体的形态、大小和 形状。
稳定性表征
通过稳定性试验,如离心沉积试验、尘埃压力 试验等,评估脂质体的稳定性。
粒径分布
通过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测量脂质体的粒径分 布,以评估其分散性。
药物包封效率
通过分析方法测定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效率, 评估脂质体的药物载量。
分类
根据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脂质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固体脂质体、透明脂质体等。
脂质体的制备
1
热法制备
通过高温熔融和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脂
溶剂挥发法制备
2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PPT精选课件

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它们
图3 长循环脂质体Doxil 示意图
在体内很容易被免疫系
Fig 3 Schema tic diagram of long2cir culating liposomes Doxil
统识别和吞噬,因此脂质
体可能还没有到达靶区, 就已经被机体清除掉了。长循环脂质体因表面
覆盖了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 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
13
相关文献分析 ——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
1965 年英国学者Bangham 和Standish 通过电镜 发现磷脂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并将其命名为 脂质体( liposome) 。经过近40 年的不断努力, 脂 质体递药系统也从最初的普通脂质体, 发展为长循 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热敏脂质体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脂质体按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成 普通脂质体、多囊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热敏 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5类, 综述其作为化学药物递 释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
热敏脂质体可以克服传统脂 质体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 药物在肿瘤区释放太慢, 达 不到有效浓度, 可能导致肿 瘤的耐药性等。
3、抗菌药物载体: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 的特性 ,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提高抗菌效果。 庆大霉素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可减少药物的耐药 性,降低心脏毒性。
4、激素类药物载体。
8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图2 多囊脂质体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 am of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为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泡囊,多室脂质体为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脂质体具有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包封后其主要特点有:(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缓释性;(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的毒性;(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2)荷电,即脂质体表面带电荷。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由磷脂与胆固醇(1)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注入法:制得的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大,不宜作静脉用。
(2)薄膜分散法(3)超声波分散法:制得的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本方法特点是可包封的药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方法的30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方法:使脂质体成为固体粉末。
5.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
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
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2)给药途径:可适用便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包封率=(包封的药量/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 100%载药量=(包封的药量/脂质体的量) 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100%(4)靶向制剂评价提供靶向性数据等(5)脂质体氧化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
NH3
H O O P O O
O
C O
COO
HO
O
O
P O O
O
O
P O O
O
O
O O
O O
O
O O
R
R
R
R
R
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脂质体材料
负电荷磷脂 (酸性磷脂)
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肌醇 (PI) 磷脂酰丝氨酸(PS)
硬脂酰胺(SA)
正电荷脂质
胆固醇衍生物
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大豆甾醇SS
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胆固醇(Ch)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1、中性磷脂 ⑴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 ①天然的PC a. 脂质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b. 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 c.是一种混合物,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 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 ②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胆碱(DS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
脂质体的组成
3、胆固醇(cholesterol, Ch)膜的另一类重要组成成分。
存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含量较高,植物中含量较少。 性质:为中性脂质,亦属于双亲性分子,但亲油性大于亲水性。
在脂质体中的状态:作为两性分子,能嵌镶入膜,羟基团朝向亲水面, 脂肪族的链朝向并平行于磷脂双层中心的烃链。胆固醇本身不形成脂 质双层结构,但它能以高浓度方式掺入磷脂膜。 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与磷脂相结合,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 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着调 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
1965年,英国Banghan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 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 脂质体作为β-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积累 疾病。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第一个药用脂质体制剂(1988年,瑞士) 益康唑脂质体凝胶 第一个脂质体注射剂(1990年美国)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第一个抗癌药物脂质体(1995年,美国) 阿柔比星脂质体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二、脂质体的结构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 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 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 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 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脂质双分 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 包裹物质 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 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 两性化合物 定位在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 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 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
脂质体的组成
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
脂质体的组成
4、正电荷脂质 硬脂酰胺(sterylamine,SA)、胆固醇衍生物。 普遍应用于基因的传递系统 5、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为纯天然品,较安全,价格便宜。 ⑴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是从提炼豆油残渣中分离出来的甾醇葡萄糖苷的混合物。 能提高脂质体的肝靶向性。 ⑵大豆甾醇(soybean sterol,SS) 是SG去葡萄糖残基的水解产物。与Ch结构相似,能提高脂 质体稳定性,其膜稳定作用大于Ch。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
Tc以上时,为 “液晶态”
(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
磷脂发生相变时, “胶晶态” “液晶态” “液态”共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
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至一定温度
相变温度 Tc
膜的物理性质改变
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 厚度减少、膜流动性加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决定Tc的因素 (1)磷脂的种类。磷脂都具有特定的Tc值。 (2)极性基团的性质。 (3)酰基侧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 酰基侧链长 —— Tc高 链的饱和度高 ——Tc高
脂质体制备技术
药剂教研室 吴琳华
内容提要
脂质体的概念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特殊性能脂质体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的特点
第一节
概述
脂质体(liposomes)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 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O
+
NH3 O
O
P O O
O
O O
R
R
六角相
磷脂酰乙醇胺(PE)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⑶鞘磷脂(sphingomyelin,SM)
CH3
+
CH3
N
CH3
特性:酰胺键和羟基基团之间形
成氢键相互作用,因此,比PC具 有更高秩序的胶相。
HO
O O P O NH O O
R
SM
脂质体的组成
2、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一、脂质体的组成
磷酸骨架
亲水的头部
磷脂 脂质体
疏水的尾部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等)
两条脂肪酸链, (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脂质体的组成
HO
磷脂示意图
胆固醇的结构图
脂质体的组成
磷脂酰胆碱(PC)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鞘磷脂(SM)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CH3
+
CH3
N
CH3
O O P O O O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O
O O
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
R
R
磷脂酰胆碱(PC)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⑵ 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特性; 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 形成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不能包裹物质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膜的通透性 理化性质
膜的流动性
脂质体荷电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1、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脂质体
升高温度
Tc)
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