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5)(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

九(下)文言文练习一.《曹刿论战》(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 )2.虽不能察( )3.辙乱旗靡( )4.神弗福也( )5.肉食者鄙( )6.小大之狱( )7.小信未孚( ) 8.必以情( ) 9.弗敢加也( )10.公将鼓之( ) 11.小惠未徧( ) 12.遂逐齐师( )13.牺牲玉帛( ) 14.公问其故( ) 15.一鼓作气( )16.彼竭我盈( ) 17.再而衰( ) 18.惧有伏焉( )19.既克( ) 20.公将驰之(驱车( )(二)翻译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3.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_(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七).有人说鲁庄公“鄙”,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八)。

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答:(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 形貌昳丽( ) 齐王纳谏( )何能及君(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与徐公孰美( )时时而间进( )( ) 能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 ) 臣之妻私臣()王之蔽甚矣()闻寡人之耳者()2.通假字:孰视之 ( )3.解释下列词语(1)词类活用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服衣冠()()③私我也()④王之蔽甚矣()⑤闻寡人之耳者()⑥吾妻之美我者()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说说古义①今齐地方千里()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明日,徐公来()④能谤讥于市朝()⑤窥镜而自视()⑥暮寝而思之()⑦邹忌讽齐王纳谏()(5)一词多义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暮寝而思之( )③孰视之()④吾妻之美我者(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②皆以美于徐公()③能谤讥于市朝()④皆朝于齐()孰:①孰视之()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②时时而间进()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之妻私臣③今齐地方千里④上书谏寡人者5.重点语句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8)(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8)(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8)新人教版(一)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②。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③,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不肖.()②富人病且.死()③孝基徐.察之()④不复有故.态()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何以.战B.不以.物喜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3.请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

①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孝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5.根据上文,你如何评价张孝基这个人?(至少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客有见①淳于髡②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③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管、晏④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2023年最新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

2023年最新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

2023年最新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一、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徐须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我的概括: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我的看法: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二、阅读《山市》,回答1~5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抱朴子·内篇·道德经抱朴子·内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共十六篇,围绕着“道”这一概念展开,论述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篇《道经》开篇便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无法完全被言说和描述。

接着,作者又提出了“道”的本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第二篇《德经》则探讨了“德”的概念。

作者认为,“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而这种“德”并非是道德规范或者法律制度,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作者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过度干预,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转。

第三篇《无用之用》则探讨了“无用”的概念。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无用”,即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利益,而是要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这种无用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和幸福。

第四篇《无为而无不为》则进一步阐述了“无为”的概念。

作者认为,只有在无为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这种无为并非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内在的自发。

总之,抱朴子·内篇·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和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XXX伐我,故患有所不辟也。

解释: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们,这是一种灾难,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2.牺牲玉帛,XXX也。

解释:即使是有价值的玉器和贵重的丝绸,也不敢增加负担。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释:肉食的人在策划阴谋,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4.XXX修八尺有余,非躬之道也。

解释:XXX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5.XXX何能及君也。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3)(无答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3)(无答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3)新人教版歙①俗多贾,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②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

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③,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④,乃至冠裳履綦⑤,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

”已而,其父与其母亟⑥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⑩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注释】①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

②秦陇:秦州、陇州。

③皙:皮肤白。

④皤(pó):白。

⑤綦(qí):鞋上的装饰。

⑥亟(qì):多次。

1.解释下列加点字A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 B是.吾夫也()C去.三十余载矣() D其父与其母亟⑦话畴昔.()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乃.惬然阿曰(就) B 一日父归,其子疑之.(他,代父亲)C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 D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它,代蛇。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像寡须,今髯多鬓皤⑤,乃至冠裳履綦⑥,一何殊也!译文:(2)子于是乎礼而父焉译文:4.对文中儿子的这种做法下面那个选项的理解是不正确()A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父亲离家三十多年,衣着和外貌自然要有很大的变化; B他认像不认人,不知变通;C他犯了死守教条的错误。

D文中的儿子依据长相和衣着怀疑那个人不是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变化实在太大了。

5.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这位母亲?贾谊传(节选)司马迁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①,雒阳人也②。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③,闻其秀才④,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⑤,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⑥,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四).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四).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四)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14分)【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盼月氐。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Z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乙】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

景陈其利害,帝善之。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3直截沟涧, 防遏冲要笃疏决壅积。

,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注】①阜:土山。

②砥绩:水中沙石。

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

④壅积:阻塞积聚。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4分)(1)非相度不得其情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得躬历山川躬:_____________________(3)景陈其利害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犹以百亿计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A.非咨询/不穷其致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C.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D.无复/溃漏之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4.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完成下表。

(4分)人物做法人物形象海瑞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B. _______________王景A. __________ 勤政、俭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口:〃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59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59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59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59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线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6)新人教版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6)新人教版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6)(无答案)新人教版(一)强项令范晔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匿.主家()②血被.面()③宣叩头谢.主()④卒.于官()2.下面“以”的意思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画地 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宣悉以班诸吏 D、将何以理天下乎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4.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董宣的性格特征与洛阳令有很多相似之处。

B、董宣秉公执法,要杀了湖阳公主。

C、皇帝不杀董宣的原因是有人替董宣求情。

D、董宣把皇帝赏赐的钱分给手下其他官员。

5.纵观全文,董宣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二)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

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

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

乙挟甲阴事,遽反噬④。

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湖州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练习(5)
新人教版
虎丘①,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

中秋游者尤盛.( ) 与无际偕.
访仲和于此( ) 相与..坐石台( ) 尝.
秋夜坐钓月矶(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倾城而.往 临溪而.渔
B. 化为.酒场 为.人谋不忠乎
C. 独往会.心 会.天大雨
D. 然.
终不若山空人静 谓为信然.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正确的停顿应为:“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B. 该文写了作者一次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悠闲的心境。

C. 作者颂叹友人徐声远“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为知言。

此诗句道出欣赏自然之美要在岁寒、夜半。

D. 作者认为“笙歌笑语,填山沸林”、“使丘壑化为酒场”、“可恨”的原因便是不够静,说明唯“静”方能显示虎丘本色。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②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宋]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采取。

②刺史:指欧阳修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孰.知上之功德( ) 乃日.与滁人( ) 遂书以名.
其亭( )
2. 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此丰年之乐 安.
于畎亩衣食 B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
往,暮而归 C .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
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 .四方宾客之.
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句分别以“幽芳”“荫木”“风霜”“冰雪”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语言精炼,抓住特征,色彩鲜明、香味浓郁,形象逼真、具体可感,与《醉翁亭记》中写四季名句异曲同工。

B.选文表达了作者与《醉翁亭记》一样的高尚情怀,那就是:与民同乐。

C.“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这句话的理解是:滁州介于长江淮河之间地,车船商人四方的游客没有不到这里来的。

D.选文点明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①,焚茅茷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④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⑤,若垤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⑦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⑧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⑨俱,而莫得其涯;洋洋⑩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删改)
[注]①斫(zhuó)榛(zhēn)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②茅茷:长得茂盛的茅草。

③遨:观赏风景。

④衽(rèn)席:席子。

⑤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洼然:溪谷低下的样子。

⑥垤(dié):蚁穴边的积土。

⑦攒蹙:聚集紧接。

⑧培(pǒu)塿(lǒu):小土丘。

⑨颢气:洁白清新之气。

⑩洋洋:广大无边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始指异.之()缘.染溪()
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若.垤若穴若.为佣耕
B. 不知日之.入始指异之.
C. 攀援而.登而.莫得其涯
D.其.高下之势而不知其.所穷
3.请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⑧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
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

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

B.选文紧扣“始得”二字。

但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他曾游过一个祠庙“法华寺”,只是觉得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

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独特的感受。

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

C.上了西山,作者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

“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

D.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的这次出游,寄情于景,同袁宏道《满井游记》出游郊外的喜悦心情是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