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新媒介素养_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提高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提高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提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变得更加快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等。

因此,如何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涵盖了很多方面,其核心在于人们应该对任何信息或媒介应用都能进行理性的、负责任的判断。

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媒介,如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以及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工具。

媒介素养还涉及到了信息搜索、分析、评估、使用和传递的技能。

为什么需要提高媒介素养?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我们现在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诈骗、虚假报道和低质量的内容等等。

如果我们不具备媒介素养,就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甚至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为。

因此,提高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如何评价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何识别个人信息沦陷的风险等等。

而老师则应该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媒介文化。

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我们自己也应该主动提高媒介素养。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学会如何掌握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信息使用和传递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尽可能负责任地使用和分享信息。

最后,政府和媒体也应该承担起责任,积极开展普及媒介素养的宣传。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推广和宣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

结论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我们必备的技能。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网络上的信息,还能让我们更加负责任地参与到网络社群中。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媒介素养的教育,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提高媒介素养水平。

传媒素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传媒素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传媒素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实施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传媒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媒介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传媒素养不仅涉及如何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更关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信息、参与社会交流与表达个体观点。

下面将探讨传媒素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首先,开展系统的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媒介素养课程往往被视为附属内容。

因此,融入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中是推动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首要步骤。

要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将媒介研究、信息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内容纳入中小学及高等教育课程。

例如,通过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和“传媒批判”课程,系统性地介绍传媒行业的发展与转型、信息的构成与传播逻辑,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教师是传媒素养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及专业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应聚焦提升教师的媒介认识及信息应用能力。

定期组织媒体素养专题研讨和培训,邀请业内人士分享实际案例,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加具备实践视角。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案设计与课程研发,提高其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课程与师资外,学校文化的创建也起到关键作用。

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媒体活动,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报刊、广播、视频制作等校内传媒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对信息传播的敏感性与理解力。

组织评论活动、科技小组,以及举办媒体素养主题讲座,可以增强学生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意识,从而提升其分析与判断能力。

家庭与社区是传播媒介素养的重要补充。

家长的措施可以极大加强学生的媒介意识。

家长应关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准确性,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信息获取观念。

在家庭中创造与多种媒介接触的机会如家庭电影之夜、读书分享会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媒介识别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对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网络与新媒体对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网络与新媒体对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逐渐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对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影响,并介绍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素养水平。

首先,网络与新媒体对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媒体形式的信息,如新闻、音频、视频等。

同时,网络可以让人们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参与性的传播方式既提高了个体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和媒介素养。

其次,网络与新媒体也对媒介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国内外的电影、音乐、艺术品等文化产品。

同时,互联网上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作品,如短视频、音频分享平台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渠道。

这些媒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也培养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此外,网络与新媒体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时,能够敏锐地感知并准确地理解、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和失真。

要提升信息素养,我们需要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学习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筛选有用的信息,避免被虚假和无效信息所误导。

为了加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 提倡全面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不仅仅指对于媒体技术的掌握,更强调对媒体的理解、评价和运用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在接触和使用媒体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2. 倡导理性使用新媒体。

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善于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蒙蔽。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媒介形 态的不断变革,使人类社会在20 世纪末便已进入了信息时代。
“苏丹红”事 件
“牙膏致癌警 告”
媒体提供的信息,一次又 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 神经。
到底信还是不信?这的确 是个两难选题。何以解题? 答曰: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基本含义 及历史演变
1、“媒介素养”的定义
1、了解媒介,认识媒介。 2、辨别媒介,监督媒介。 3、利用传媒,导向传媒。
“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点是:
认知教育 ——正确了解、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批判性教育 ——建立对媒介信息的系统性批判意识。
评价教育 ——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
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 容: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
被浩如烟海的媒体信息所包围。面对纷繁 复杂的社会,只有拥有对媒体信息清晰而 理性的认识、判断、分析和使用的能力, 才可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健康的合格公民。我们 相信,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动员和实施“媒 介素养”教育行动,必将对人的素质培养 和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2、发达的媒介所提供的海量信 息,为人们搭建起广阔的信息 选择空间,而要做出正确的判 断与选择,必须具备一定的 “媒介素养”。
3、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 媒体对社会的正面作用,最终 有赖于我们每个人“媒介素养” 的提高。
三、培育和提高“媒介素养” 的基本内容
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的基本 点:
(5).媒介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具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
(6).不同的媒介可以报道同一个事件, 但他们所产出的是不同的映象和讯息。
(7).正像人们可以品赏某一诗篇或散 文的动人韵律一样,人们也应当学会去品 赏不同媒介带给我们的美的形式与影像。

智慧树知到 《媒介素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 《媒介素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媒介素养》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人们既然不清楚周遭状况及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自然就无法了解置身于其中的自己。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事实上“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往往不那么泾渭分明,以至于我们常常难以将二者截然区分。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媒介素养教会我们掌握接近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教会我们怎样批判性的解读和分析媒介中的讯息,并利用媒介进行传播,最终掌握赋权的能力。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媒介素养不仅要提升学习者认识媒介、解读讯息的知能,长远来看,更在于培养能够思辨媒体内容,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进而透析媒体大环境、成为掌握自我的社会公民。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与判断,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媒介,媒介为我们建构了一幅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他人甚至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地图”。

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二章1、当代新传播科技如手机、网络,比传统大众媒体更符合「媒介/体」的意义。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传媒具有强大破坏力,而为了避免社会大众遭受媒体的操弄危害,所以需要教育阅听人,提升其识读媒体的知能。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参与式」的媒介素养教育,重点在于思辨意识或批判力、能够深入解读传播信息的阅听人。

A:对B:错正确答案:错5、因为「媒介/体」的类别很多,所以英文多用复数“media”,而少用单数“medium”指称。

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三章1、从根本上讲,当今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超于新闻业进行尽职调查的速度,任何媒体、平台和机构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跑赢假新闻的推送和传播,除了专业事实核查机构的努力,我们更期待每个“新闻游牧民”都能够获得事实核查的能力。

A:对B:错正确答案:A2、如今传媒的技术飞速发展,也赋予了我们很多的主动权和个体的话语权,这就意味着我们承担了更高、更重的社会责任。

A:对B:错正确答案:A3、思考就是要求受众透过现象看本质。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媒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素养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媒介使用和交流活动中的各种能力和特质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媒介识别、媒介评价、媒介分析、媒介创造和媒介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则是针对现代化媒介所要求的一种新的素养,具有跨越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和交流信息。

这种素养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真伪,正确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甄别并拒绝虚假信息,并在社交平台上进行高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早期的传统媒介时代,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和信息的获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和能力相对较低。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及社交媒体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媒介环境下,人们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处理信息。

拥有媒介素养的人可以更加准确和有效地获取信息,这也能够提高其对于信息真伪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大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同时,对于原创信息的发布和媒介创造也需要较高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传播的一份子,因此拥有媒介素养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发挥媒体传播的力量。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也日益猖獗。

很多媒体内容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当内容,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人们,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辨别出合适和可靠的信息,使自己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更多拥有媒介素养的人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教育机构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

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

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新媒体超时空、超媒体、自主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深刻地影响着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渠道。

但同时也必需看到新媒体的“双刃剑”性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侵略极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要适应这种信息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个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

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大的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

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应为建构主体。

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力主体。

新媒体时代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

新媒体时代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

新媒体时代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全面发展,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媒体包括网络、社交媒体、移动端应用等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媒介素养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和成长,还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部分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第一部分,阐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概念及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则是从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方案。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概念及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再是单纯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是需要具备全面的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和媒介情感,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营销素养、创新素养等。

因为追求真实、快速地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使用复杂的技术工具,涉及到传媒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特点面对众多的传播渠道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媒体,大学生需要适应各种媒介工具,掌握各类信息的特点和对应的媒介语言,以便更好地在信息传播中获取和传递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开放性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获取信息,也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想法,开展自主、合作和共同创造的学习和交流。

3.技能化特点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各类传播技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包括搜索工具、安全设置、信息加密等方面的技能,从而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国内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然而,事实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巨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1.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培养媒介素养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研究Professional Study39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

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一、受众变迁: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2.0技术的以博客、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媒介样式。

参与式媒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以参与式媒介为载体,他们正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

美国的詹金斯教授认为,所谓参与式文化指的是①:(1)艺术表达与市民参与的门槛相当低;(2)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3)拥有诸多非正式的富有经验的网民,能够将文化不断传承给新来者;(4)会员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5)会员们建立起了一种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至少他们会比较在乎其他成员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评价。

根据詹金斯的理解,这种参与式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份认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信息表达(创作富有创意的媒介文本)、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信息的传播(通过播客、博客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来共同创造出来的。

依笔者的理解,所谓“参与式文化”主要指的是以网络虚拟社区为平台,以青少年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虽然Web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但在现实中参与式文化的创造主体却是青少年,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媒介迷”们更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

美国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曾经创造过网络内容,有1/3的青少年曾经利用网络与他人分享过自己的作品②。

中国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52.4%,而以“论坛/BBS/讨论组等”为主要网络使用功能的占到了36.9%。

③可见,虚拟社区正在成为青少年表现个性、逃避乃至抵抗种种现实权威与压制的主要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对传统媒介文化意味着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这种媒介使用行为不仅会改变青少年自我认同与他者评价的思维方式,而且还会通过参与式文化行为来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

在今天,西方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参与式文化的长期性影响研究。

二、新媒介素养:从“媒介批判意识”到“新媒介交往能力”纵观世界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无不是为了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培养受众自身的批判能力和主体意识。

英国媒介素养专家帕金翰将这种传统总结为“保护主义”的传统④。

直到今天,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思路依然如此。

即使已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但其将受众作为“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的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伴随着受众地位的转换,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已经荡然无存,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向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错位将不可避免。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曾给“新媒介素养”下过一个定义,即:“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

⑤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个体所应该具备的媒介文本的解读、(再)创造以及传播能力。

然而,虚拟的网络社区并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是一种由诸多正式或非正式会员共同创造的文化样式。

因此,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对新媒介素养进行界定尚不能完整地表达其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与传统媒介素养进行显著性的区隔。

鉴于此,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

⑥他将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总结为11大核心技能⑦:即(1)游戏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业务研究Professional Study导航能力,具有处理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与信息流的能力;(10)网络能力,具有寻找、整合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11)协商能力,具有在不同网络社区间穿梭的能力,具有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具有理解与遵循替代性规范的能力。

以上11项新媒介素养的核心技能不仅仅是青少年,而且也是任何一个想要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人都应该掌握和具备的基本技能。

新媒介素养的11项技能,几乎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核心精神就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个体应该具备的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即“新媒介交往能力”,也就是利用新媒介来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由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到新媒介的交往能力,传统媒介素养开始向新媒介素养转向,媒介素养研究也在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范式转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新媒介素养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舍弃传统媒介素养,而是在传统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媒介素养要求,两者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

三、学校、社会与家庭:新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新的媒介环境,新的媒介文化,新的媒介素养,迫切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一方面对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本土的媒介素养理论框架还远未搭建成熟;另一方面,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阶段,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尚未全面开始。

因此,在中国当下的媒介环境中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首先,要在学校正式课程中全面渗透新媒介素养与参与式文化的思维。

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课题体系,在中小学中直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尚不现实,较为合适的方式只能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造的能力,利用文学社区和个人博客发表自己的作品,利用交互功能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与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新媒介的基本知识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介的思维方式,是参与式文化的精神。

这种教育策略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新媒介素养,而且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

其次,利用社会力量开始社区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上网最为频繁的地方,父母对新媒介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

因此,父母自己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新媒介素养,要对参与式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谈网色变”,一味回避网络,应该交会孩子基本的网络技能,并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与交际本领。

由于缺乏新媒介的基本知识与必要引导,青少年在介入参与式文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衡与行为失范的案例,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挡青少年参与这种文化的理由。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要职责是如何更好地使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新媒介的素养,如何成为参与式文化游刃有余的全面参与者,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这种21世纪的文化之外。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参与式文化抛弃的人很有可能就等于被未来所抛弃。

□注释:①Hery Jenkins. (2006).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www.digitallearning.macfound.org/atf/cf/%7B7E45C7E0-A3E0-4B89-AC9C-E807E1B0AE4E%7D/JENKINS_WHITE_PAPER.PDF②Lenhardt,A., & Madden,M. (2005). Teen Content Creators andConsumers.Washington,DC: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November 2.http://www.pewInternet.org/PPF/r/166/report_display.asp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④Livingstone,S.,& Bober,M.(2005),UK Children Go Online. London: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http://personal.lse.ac.uk/bober/UKCGOfinalReport.pdf.⑤大卫・帕金翰, 宋小卫.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年 02期.⑥ New Media Consortium (2005), A Global Imperative: The Reportof the 21st Century Literacy Summit. www.nmc.org/publications/global-imperative⑦⑧Hery Jenkins. (2006).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www.digitallearning.macfound.org/atf/cf/%7B7E45C7E0-A3E0-4B89-AC9C-E807E1B0AE4E%7D/JENKINS_WHITE_PAPER.PDF⑨Meta G. Carstarphen. New Media Literacy: from Classroom toCommunity. 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recordDetail?accno=ED387842(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本文编辑:陈富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