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教学文案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描述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1.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小肠的消化吸收机制。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模型或图片展示小肠结构3. 消化系统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在我们的身体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小肠起着怎样的作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小肠的结构模型或图片,介绍小肠的结构:由空肚、空肚、十二指肠、空肚、空肚、空肚等组成。
2. 介绍小肠的功能: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讲解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20分钟)1. 通过消化系统示意图,介绍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
2. 介绍小肠的绒毛结构和血管网络,说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解释小肠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四、小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健康,保护小肠健康。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但在讲解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示意图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小肠消化吸收过程的详细讲解,同时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肠、肝组织构造观察

实验6:小肠、肝组织构造观察目的要求:了解小肠管壁的分层结构和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
内容:一.小肠:管壁由四层结构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黏膜:(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柱状细胞占上皮细胞的90%,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表面有薄层红染的纹状缘,就是电镜下所看到的微绒毛,柱状细胞之间夹杂一些分泌黏液(润滑和保护作用)的杯状细胞和一些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分布于肠腺之间和构成肠绒毛的中轴,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细小突起,称肠绒毛,绒毛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构成。
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上皮在固有层内下陷形成肠腺,肠腺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构成。
(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黏膜下腺,又称十二指肠腺,分泌物为含有黏蛋白的碱性液体,保护肠黏膜免受酸性胃液的侵蚀。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可促进和调节肌层的收缩,使消化管产生蠕动。
4、外膜:结缔组织覆以间皮构成的浆膜,浆膜湿润而光滑,可减少脏器间的摩擦。
图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的部位,所以它有与功能相结合的结构特点。
(1)皱襞:是由小肠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
(2)肠绒毛:是粘膜表面的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细小突起。
(3)微绒毛:粘膜上皮中柱状细胞的游离面有发达的微绒毛。
皱襞、肠绒毛、微绒毛的存在极大地扩大了粘膜的表面积。
(4)小肠腺:是绒毛基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内形成的管状结构,又称肠隐窝。
小肠腺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二.肝1、被膜:浆膜,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向实质内伸入将其分成若干个肝小叶,伸入的结缔组织叫小叶间结缔组织。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设计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小肠结构模型和实物,详细讲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包括长度、皱襞、绒毛等。
-解释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小肠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突破重点
-使用小肠结构模型、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掌握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3.实践探究,加深理解
-安排实验活动,如观察小肠模型和实际食物消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消化吸收过程。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分析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搭配和健康问题。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家庭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家人健康,学会科学合理搭配膳食。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肝脏、胰腺等消化腺的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鼓励学生主动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腺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分层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反思评价,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和知识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2

课标要求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活动建议: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活动建议: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课标解读1.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阐明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观察动物小肠的结构;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2.学习后, 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 (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来源:Z|xx|][来源:1ZXXK]能力目标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材料;PPT课件。
教学策略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学生来说, 接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重点是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消化系统的组成。
复习提问: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的, 那么消化道和消化腺各包括哪些器官呢?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 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 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肠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解释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掌握小肠的生理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PPT
2. 小肠模型或图片
3. 教学实验器材(如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简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出小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1. 展示小肠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
2. 解释小肠的功能: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主要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1. 通过教学PPT或课件,介绍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包括肠道消化液的分泌、蠕动等。
2. 给学生展示小肠消化实验,让他们观察食物在小肠内的变化。
四、小结与反馈:
1. 简要总结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小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食物在小肠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五、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小肠实验,加深他们对小肠功能的理解。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肠的重要性和
功能。
幼儿园认识肠道教案中班

幼儿园认识肠道教案中班教案标题:认识肠道学段:幼儿园中班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肠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对肠道健康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 给幼儿出示一幅展示肠道图的图片,并引发幼儿兴趣:“大家知道我们的肚子里有什么吗?”-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老师适时补充:“我们的肚子里有一个特殊的东西,叫做肠道。
”- 引导幼儿思考:“你们觉得肠道有什么作用呢?”并互相交流意见。
2. 概念介绍(10分钟):- 通过观察肠道解剖模型,介绍肠道的基本结构,如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进入肠道的?”“肠道是如何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 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解释并巩固幼儿对肠道的理解。
3. 肠道健康(15分钟):- 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如多吃蔬菜水果、饮足够的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 制作一幅关于肠道健康的海报,幼儿可以用彩色纸、贴纸等材料进行装饰。
- 引导幼儿讨论并描述如何保护肠道健康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与家里的成员分享这些信息。
4. 游戏与活动(15分钟):- 进行“猜猜我是谁”游戏,老师出示食物图片,幼儿猜测食物经过哪些部位后进入肠道。
- 组织幼儿参与一次有关蔬果的比赛,每个小组收集不同的蔬果图片,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 进行有关肠道卫生的传统游戏,如“擦肚子”,教唆幼儿如何正确清洁肚子。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复习肠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幼儿表达今天学到了什么。
- 鼓励幼儿描述自己今后将如何保护肠道健康。
- 对幼儿的参与、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肠道解剖模型/图片2. 肠道健康海报制作材料3. 蔬菜水果图片/卡片4. 传统游戏道具(如湿巾、纸巾)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对肠道认识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观察小肠得结构实验教案教师:李秀蓉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观察小肠得结构”就是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得组成、胃得结构与功能得基础上学习得,由于小肠就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得主要器官,因此,在讲述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之前,先安排观察小肠绒毛得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得要求,边动手边进行观察。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得能力、阅读能力与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得感性认识,为理解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讲述小肠绒毛得结构特点、功能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小肠得结构与功能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肠得结构挂图,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验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插图与实验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
2、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得智慧,共享合作得乐趣,感受成功得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得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七、教学呈现:1、导入。
教师提问胃得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得引到小肠得结构与功能就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得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得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瞧出);图1 消化系统得组成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得时间较长,消化更充分;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得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与毛细血管得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得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图3小肠皱襞与小肠绒毛【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与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得认识与理解。
大肠小肠小班教案

大肠小肠小班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肠小肠——小班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大肠和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大肠小肠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展示。
教学资源:1. 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等展示大肠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3. 纸、铅笔、颜料、画笔等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4. 实验用品:透明塑料袋、黏土、食物颗粒(如花生、玉米粒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回顾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大肠和小肠的位置和功能。
2. 概念讲解(10分钟)- 结合图示,讲解大肠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强调它们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用品。
- 学生观察实验用品中的透明塑料袋,将其比喻为大肠,食物颗粒比喻为食物。
- 学生将一定量的食物颗粒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塑料袋封口。
- 学生观察和记录塑料袋中的食物颗粒的变化,模拟大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
4. 制作手工模型(20分钟)- 学生使用纸、铅笔、颜料等材料,制作人体消化系统的手工模型。
- 引导学生将小肠和大肠的位置和形状绘制在模型上,并标注其名称。
5. 展示和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大肠小肠的位置和作用。
-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观察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肠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人体消化系统更深入的思考。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胃、口腔等。
2. 组织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其他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3.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与大肠小肠的功能联系起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教案
教师:李秀蓉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观察小肠的结构”是在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组成、胃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因此,在讲述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之前,先安排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的要求,边动手边进行观察。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功能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挂图,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插图和实验创设情景,使学生
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
2、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
集体的智慧,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的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教学呈现:
1、导入。
教师提问胃的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的引到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的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
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
图1 消化系统的组成
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消化更充分;
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图3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和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