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歇,消散。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 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 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 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 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 理我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 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 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于是
原来是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只是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比 喻
生动 形象 如临 其境
皎洁、澄 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六、重点虚词
(1)之
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性,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译。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者: 代词,……的人
导入新课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 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愫,那 温润的月色,曾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情 思。今天,我们一起穿越,走进元丰六 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和月亮一起探寻 苏轼当时的心境。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点它开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 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 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 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 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高峰高峰入入云云,清流见底
仰视,直接描写山的高大巍峨
➢清流见底
俯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
这两句由仰视到俯视,突出了上水相映成趣,意境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环视,色彩, 突出山的五彩斑斓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第一篇: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力能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独酌隐客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1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答谢中书书①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

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

实是欲界之仙都③。

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苏轼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

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

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③〔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0〔相与〕共同、一起。

11〔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差不多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点指跳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 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错的藻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 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 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 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 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 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 ,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 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 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 ”“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 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 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 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 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 多艺的作家。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 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 ,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 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 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 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 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 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 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 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 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 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 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
四季消散。
晓雾将歇: 坠落。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线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 朝时期,因政局动荡, 社会混浊,他遁逊山 林,从大自然的美景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所以他在《答谢中书 书》中以描画山水昭 示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 景
突出时间
早 晚

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
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
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

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 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
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几种“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 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 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 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 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 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 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 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 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 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 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 游》。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 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 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 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 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 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 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 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 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 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 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欣然
高兴 与


于是 念 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 形容水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四间源自季早晚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 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 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 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 琢的弊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 形色俱备, 景 精彩纷呈
入云
山之高峻与雄伟
见底
水之清澈与透明
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 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 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 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 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 景物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