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本位与近代中国的衰落_陈思进

合集下载

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

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

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危机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开来。

其中,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被认为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两大主要原因。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探讨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分析这两者如何相互影响加剧了经济困境。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内部的腐败和统治不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国家经济的持续衰退,而银本位制和通货膨胀则是这个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银本位制的推行使得银币成为了唯一的法定货币。

在银本位制下,纸币与银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而银币的价值往往高于纸币。

然而,由于银币的数量有限,当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纸币的发行量就会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通货膨胀是指一国货币发行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物价上升的现象。

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和赋税。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频繁发行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物价上涨,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社会经济秩序逐渐崩溃。

银本位制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首先,银本位制下,纸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例是固定的,当银币供应不足时,发行纸币就会增多,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相反,当银币供应过剩时,纸币就会被折算成银币,导致通货紧缩。

其次,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下降,导致更多人将资金转移到银行储蓄,从而增加了银币的需求。

这种现象进一步使得银币供应紧缩,继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如何解决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呢?首先,清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减少对纸币的不合理发行。

其次,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稳定物价,如控制商品价格上涨、推动农业发展等。

同时,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强有力的银行体系,以提高金融信用,稳定货币政策,从而对抗通货膨胀。

总结起来,清朝末年的经济危机是由银本位制和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银本位制下的通货膨胀问题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货币本位是指一国货币体系中能被作为支付手段、计价单位和价值储存手段的货币,其价值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保证的。

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货币本位的演变,这些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近代中国货币本位演变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的演变历程清朝时期,银本位曾经是中国的货币本位。

晚清时期,政府衰弱、外资入侵,使得银本位难以为继。

清朝末期,外国列强瓜分中国,中国面临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货币改制成铜元本位,即以铜元为主要货币单位。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开始了国民政府时期的金本位制度。

1948年,人民银行成立,开始了人民币历史时期。

从银本位转向铜元本位,再到金本位与纸币本位的过渡,中国货币本位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历史进程,又代表了中国货币制度变革的不断探索。

但整个演变过程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近代货币本位的演变带来的影响货币本位制度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

近代中国的货币本位演变让经济和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银本位在中国长期存在,但由于贸易不平衡,大量银币外流,使中国长期面临银本位制度的危机,最终被铜本位所取代。

铜元本位时期,政府发行的铜元大量贬值,经济萎靡不振。

金本位制下,政府出现了大量财政赤字并陷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恶化。

到了纸币本位时期,纸币发行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低谷。

整个货币体系的演变证明,货币本位制度不稳定容易引发政治和经济动荡,甚至引发社会危机,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货币本位制度与现代化经济发展货币本位制度对现代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稳定的货币制度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增强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货币本位制度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优化,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可以更加顺畅。

近代钱庄业的发展概况及其衰因初探

近代钱庄业的发展概况及其衰因初探

近代钱庄业的发展概况及其衰因初探【摘要】钱庄是中国古代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银行的重要代表。

本文试从钱庄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入手,重点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钱庄是如何完成历史使命的。

【关键词】钱庄;近代;金融;衰落钱庄是因近代时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而产生的一种金融机构。

始于南宋,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至清末时已初步具有了银行的雏形。

钱庄能长时间生存和发展下来直至最后消亡殆尽,个中缘由应一探究竟。

一、近代钱庄业的发展概况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国际贸易是常居于顺差地位的,中国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在来势汹汹的外国侵略者面前不堪一击,不过几年光景,中国的对外贸易就被迫转为逆差。

中国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钱庄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进入了一个长达67年的迅速发展时期。

并逐渐成为中外通商的主要桥梁,与票号、外国银行三足鼎立。

期间,由于商人的逐利本性,钱庄业各主纷纷参与市场投机以及一些操纵活动,尤其以操纵“洋厘”和“银拆”行市行为突出。

这种人为制造的金融恐慌使得当时市面上银根紧缩,工商业者资金链断裂。

此外,钱庄业还屡次出现在1883年矿局股票投机、1897年“贴票”风潮、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等金融风潮中。

到1927年止,钱庄在数量上、规模上和资本数量上都有大幅度锐减。

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潮之后,钱庄业的发展也开始慢慢放缓。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但国内产银不多,大多靠从国外进口。

这就使得中国货币的供应量受制于外国。

而清末“元两并存”的货币制度已大大影响到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1931年英、美、日等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开始大面积收购白银。

并在伦敦签订了白银协定,导致国际银价大幅上涨。

但中国国内银价市场对于涨跌并不敏感,所以导致国内外银价相差极为悬殊,致使中国的存银不断外流,存银量减少,银价渐高,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多,工商业萧条。

就钱庄和工商业的密切关系而言,多以信用放款为主的钱庄不免受创,于是许多工业放款和商业放款都无法收回;尤其在一二八事变之后,地产需要大减,地价大跌,抵押地产又无人取赎;与此同时,外商银行的兴起也给钱庄业带来了不少压力。

近代中国史上的金融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

近代中国史上的金融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

近代中国史上的金融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一、背景介绍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多次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

其中最著名的是1927年的孙中山逝世后,赵士北北伐失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系统崩溃,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通货膨胀。

此后,数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中国经济史上永恒的话题。

本文将从金融问题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研究这个题目。

二、近代中国金融问题近代中国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强多弱”、“金银兑换比例失调”、“货币发行无序”等方面。

一是“一强多弱”,由于中国经济地域性明显,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其他地区经济则十分落后。

这导致了国内“一强多弱”的经济格局,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失衡,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是“金银兑换比例失调”,在清朝末期,国家的外交政策引发了大量银流流入国内,导致了银本位货币的出现。

然而,国内金本位货币和银本位货币的兑换比例失调,这不仅引发通货膨胀,还导致了经济的大萧条。

三是“货币发行无序”,在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控制货币的能力大为下降,使得私人银行和各种机构掌握了大量货币发行权,因此货币供应过剩,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可能。

三、近代中国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历史的发展中尝试了多种方法。

一是统一货币制度。

为解决“一强多弱”问题,政府试图通过实行国家货币统一制度,矫正各地货币供求关系,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项政策推行过程中难以避免各种利益争夺的复杂性。

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政府在货币发行方面加强了管制,限制了私人银行和机构的货币发行权,遏制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但这种方法也给政治制度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难以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和反对意见。

三是调整金银兑换比例。

政府通过调整金银兑换比例,试图掌控经济波动。

这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但是,由于政府内部权利斗争和中西文化差异,这个政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四、结论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金融危机,在政策制定和贯彻方面,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中国近代货币史中的洋厘

中国近代货币史中的洋厘

中国近代货币史中的洋厘
李贵勤
【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的货币制度为银本位。

它与西方诸国早期的银本位制不同。

两方国家货币自银本位始,经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

他们早期的银本位为银锗币本位。

而近代中国的银本位制却是银两本位制。

它们特点是银两和银元(即铸币)同时流通。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李贵勤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9
【相关文献】
1.书院与洋学堂:谁是大学源头?:书院与洋学堂之辨——以求是书院为例探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源流 [J], 金敏
2.四川藏洋与西宁藏洋对析——玉树货币史探讨之五 [J], 王振民
3.宰口藏洋和戳记藏洋的成因——玉树货币史探讨之六 [J], 王振民
4.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评议 [J], 戴建兵
5.《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补正十则 [J], 丁进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正文

近代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正文

近代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而中国官办银行的历史则应从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算起。

户部银行是经清朝军机大臣王奕劻奏请,慈溪太后批准成立的。

清政府授予了其铸造银元、发行纸币和经管国库的权利,成为清末实质上的中央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更名为大清银行。

1912年,历史驶入中华民国时代,大清银行也更名为中国银行,并继续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责,直至1928年。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由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因此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关于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的一些基本信息:1.出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大量出口白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外国列强在中国境内掠夺
资源、占据市场等不平等贸易导致中国白银流失海外。

2.流入: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白银开始回流。

一方面,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中国与欧洲的贸易
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货币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白银回流。

3.波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白银的流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方面,中
国出口商品受到打击,白银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白银流出。

4.管控: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物资短缺,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白银的管控。

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也实行了严格的
金融管制措施。

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策以及贸易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

读书笔记
很难想象日本学者对10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的研究会如此深入与细致。 出乎意料的好看,由此看来,在中日战争前,中国的世界参与度还是挺高的。 难得一次选择性地阅读没有完整看完而又标记为读完的书,它专业而文字无趣,作为非专业人员的我确实有 点难为了。 这本书的观点很有意思,把中国近代的衰亡归因到了白银汇率上,只能说也算是一个原因吧。 这本书我看过实体,不知道跟电子版有何不同。 币制改革任何时期都难,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当然重要,关键是还要有相当的经济韧性。)不过,标题太大了, 本文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主,管中窥豹,但大萧条时期中国的情势因地域不同,差别太大。 数据都很细致,但并没有因为对特定地区细致的研究得出更具开创性或更有深度的看法。 这是一段被隐藏和刻意遗忘的历史,了解之后令人震惊:略具一例:据罗斯基(Thomas Rawski)估计, 1912—1934年中国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是9.4%,超过了日本(6.6%)、英国(4.4%)、俄罗斯(苏联) (7.9%)。
目录分析
银本位的中国: 1
国际货币体系 的影响
2
大众预期与金 融危机
3
市场、政府和 货币体系
4 中国与世界经
济的联系:两 次危机及其后
5
本书结构
第二章工业化的到 来: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纺织业
第一章银本位:国 际货币体系中的中

第三章公司负债: 资本积累问题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作者介绍
城山智子(シロヤマ トモコ,SHIROYAMA, Tomoko)东京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院教授。
精彩摘录
这是《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 彩内容摘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溯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自改铸成法定银币后,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国。

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中西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每年都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国外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用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其他精美消费品。

如此这般,外国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明朝银库收入暴增。

到了1577年,银库收入高达16.3478万公斤。

直到明朝终结,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始终在10万公斤以上。

当时,黄金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匮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决定了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

而欧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相对充足。

所以中国明朝以后选择的是银本位,而不是金本位制度。

据统计,在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而1744年仅北京当铺就有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白银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虽然当铺、钱庄、票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当时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从而导致经济动荡。

而美洲产量近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中国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

然而由于中国不具有白银的开采权,实行银本位就迫使人们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中国百姓辛苦赚来的财富逐渐流向了欧洲。

美洲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不仅失去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面值和成本的差额)。

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的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

当然,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

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

“白银帝国”的衰落史提醒我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做好准备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

当中国银本位渐渐衰落之时,大洋彼岸的欧洲,使用的是金银复本位制,也就是把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货币。

当时的殖民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从美洲和非洲掠夺了大量黄金,其中大部分最终却辗转流入了英国。

在16世纪末,西班牙的黄金开采量占全球的83%,而黄金开采热在另一个国度也迅速升温,那就是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

到了17世纪,葡萄牙为了对抗西班牙而与英国结盟,由此从葡萄牙流入英国国库的黄金多达600吨。

于是,闷声发大财的英国便不断将越来越廉价的白银兑换成黄金。

然而在中国由于流通货币是白银,人们自然乐意把黄金拿出去换回白银。

就这样,英国在中国以及与中国情况相似的国家,大玩金银套购的鬼把戏,逐渐积累起数量庞大的黄金储备。

185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使得世界黄金存量突然增加,令黄金作为单一本位货币,以满足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可能,于是欧洲国家一个接一个,从银本位制转向金本位制。

到1880年,各主要工业国家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

此时,英国的金银套购操作帮助它获得了巨额黄金储备,时机一成熟英国率先废除了白银,实行金本位制,从此奠定了其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

伴随着英国的强大,中国逐渐衰落。

由于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对白银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没有支付功能而仅有装饰和收藏功能的黄金。

需求决定了价格,白银在中国自然比黄金要昂贵。

与此同时,欧洲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对黄金和白银的需求和中国正好颠倒过来。

随着世界白银产量的迅速增加,白银越来越不值钱。

欧洲的黄金日趋昂贵,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

在欧洲和中国,黄金和白银的供需和价格如此不平衡,自然有人看到了机会。

由此,欧洲将大量白银运到中国,来换取中国的黄金。

就这样,中国变成了世界白银的吸收地,而中国国内的黄金则源源不断地流往欧洲。

最终的后果是,越来越多大量贬值的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用大量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换取了日益缩水的白银收入,这笔买卖真是亏大了。

在国际市场上,白银因失去了作为国际储备的资格而价格大跌。

美国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于1873年宣布放弃金银复本位,改用了金本位制,使得当时仍然采用银本位的中国,货币价值下降。

自那时候起,中国的国库储银总是不够用,白银的贬值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是否白银升值了,就能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