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
部编版2020八年级地理上册 2.2中国的气候 气温教案2 (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温度带课题中国的温度带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 1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温度带分布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学会搜集资料和利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重点中国的温度带的分布位置难点我国温度带的作物的差异和耕作制度差异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复习提问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授新: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投影)《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读图观察)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我国的温度带和地球的五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投影图。
(投影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阅读下面的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
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录像,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区别划分温度带的依据和指标突出秦岭-淮河的地理分界线的作用认真比较各温度带的耕作制度再补充一些南北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等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教案】《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中国的气温特征时,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放寒假了,家住海口就读初一年的小明一路向北到外婆家,路经我国几个城市,一路往北一路添衣裳。到了哈尔滨外婆家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于是他向读初二的表姐提出了各种问题。
导入情境
利用情境,设置问题,并采用微信聊天方式提问,导入本节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课题名称
《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初二年四班
设计者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之后进一步学习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气候中气温这一要素的分布特点,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又是后一节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总结新课并布置作业
本节课跟着小明的表姐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特征及其原因。学会了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还知道了地理可以解释生活里很多的现象。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
总结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贯彻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随堂练习
课件展示相关练习
完成练习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的内容。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的气温冬、夏季南北差异及成因;第二部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拓展及依据。
中国的气温冬、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在什么地方,分析原因,依托原有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的温度带与地球五带的区别,并且说出各自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b、能简单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岸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中国气温初中地理教案

中国气温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能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我国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等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目前的气温状况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气温分布情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图,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图,你能发现我国气温分布的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三、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15分钟)1.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气温分布的这些特点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四、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10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两张地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夏季气温分布较为均匀。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请大家总结一下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公开课】《中国的气温》【学案】

《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导学案班级姓名座号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学习过程(一)等值线图判读方法(以“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为例)三步骤:一看二看三看注:(1)若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若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2)在温差一样的情况下,等温线越密集说明温差越,等温线越稀疏说明温差越。
(二)中国的气温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点:我国冬季南北_____ ______,越往北气温越。
原因:①纬度越高,气温越——因素(主要因素)。
②冬季风影响:北方离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距冬季风源地,加之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黑龙江省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是℃,海南省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东部南北温差约℃。
特点:除_______ ____外,全国。
原因: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因素。
四、练习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1)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一线。
从图中看出:辽宁省1月平均气温 0℃(大于或小于),福建省1月平均气温 0℃(大于或小于)。
(2)从图中看出:冬季我国气温自南向北,南北温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3)我国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的;而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中国的气温授课人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利用冬至日(12.22前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自制教具,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利用夏至日(6.22前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自制教具,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特点,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从而了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结合实例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
难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四、学法指导生活猜想——读图验证——合作探究——质疑思辨——联系综合——迁移推测五、特色教具利用自制教具,通过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形象直观的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南方和北方地区昼夜长短的差异,克服学生在抽象思维过程中的理解困难。
教具模型图如右图课后反思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初二学生认知水平,本节主要体现以下教学设计思路:1. 图文资料与教具演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演示,使空间难以想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短的差异,突破了难点知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2.学法指导:生活猜想——读图验证——合作探究——质疑思辨——联系综合——迁移推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树立合作意识。
2.2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板书设计
①板书应包含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
②板书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气温分布规律可以简化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10.安全提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层中某一点的平均温度。
2.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气温的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南方地区气温变化小;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4.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气温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简答题:分析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案: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如减产、品质下降等。应对措施包括发展节水灌溉、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技术等。
3.简答题:描述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气温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③板书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计气温变化的图表,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学教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1.我国冬夏季气温 .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以及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1课时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熟或一年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熟。
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2000℃一年熟。
青稞等第2课时基本特点(规律)原因影响名称内容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以及取舍,因此本节课主要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这样的等值线图入手,学习如何对等值线图进行判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注重对地理学习方法的引导,尤其是地理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2、个别回答教师提问
3、完成导学案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的疑惑是那夏天如何。表姐鼓励小明利用刚才的方法来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找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征、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并思考影响7月气温的因素。
1、根据所学等值线判读方法分析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思考,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新课并布置作业
本节课跟着小明的表姐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特征及其原因。学会了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还知道了地理可以解释生活里很多的现象。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
总结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贯彻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随堂练习
课件展示相关练习
完成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等值线图
1月0℃等温线
我国冬季
南北气温
差异大原因
我国七月气温特点及原因
课件展示剧情发展:小明表姐发送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小明等值线判读方法
1、学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2、完成导学案笔记
1、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2、自主学习,学会表述,掌握0℃等温线知识点
3、养成读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锻炼其表述能力
1、描绘1月0℃等温线并思考相关问题
2、总结归纳
3、完成导学案笔记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继续说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同一时候,我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如此明显。表姐发送几张相关图片。
2、课件展示放大的图片
(1)纬度因素
(2)冬季风
3、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气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1、根据教师引导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放寒假了,家住海口就读初一年的小明一路向北到外婆家,路经我国几个城市,一路往北一路添衣裳。到了哈尔滨外婆家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于是他向读初二的表姐提出了各种问题。
导入情境
利用情境,设置问题,并采用微信聊天方式提问,导入本节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总结新课,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加剧
冬季风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主导
纬度因素(主要因素)
中国的气温
基本
地形因素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普遍高温
显著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主要要掌握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中国的气温特征时,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河流会结冰,有的则无结冰现象。
2、课件展示表姐的要求:
(1)找出1月0℃等温线,并说出其东部大致经过哪些地理事物?
(2)想一想:1月0℃等温线在哪偏离纬线,为什么?
3、教师归纳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知道秦岭法
1、通过阅读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课题名称
《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初二年四班
设计者
李聪艺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之后进一步学习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气候中气温这一要素的分布特点,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又是后一节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