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合集下载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国演义》章节,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三国演义》中的这段经典故事,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及献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曹操献刀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曹操的机智勇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曹操献刀背后的寓意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朗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献刀背后的寓意。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对比其他人物,加深学生对曹操形象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献刀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敢。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曹操献刀背景曹操人物形象献刀背后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3)谈谈你对曹操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曹操献刀的原因:为报父仇,攻打徐州。

过程:曹操单刀赴会,献刀给刘备。

结果:刘备收下刀,曹操成功报仇。

(2)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曹操的机智勇敢,为后续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人物形象:机智、勇敢、有谋略。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21课《曹操献刀》的全文阅读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故事情节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解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演绎《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情节梗概2.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曹操:机智、权谋、心机深沉刘备:仁爱、厚道、宽容关羽:忠诚、勇猛、正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曹操献刀》读后感。

2. 答案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三国人物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部分,具体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和第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详细内容主要涵盖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主要事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2. 掌握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

3. 分析曹操的政治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重点: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曹操这个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以及他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曹操讨伐董卓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曹操为何能成功讨伐董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讲解其成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关于曹操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1. 曹操生平及性格特点2. 曹操主要事迹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3. 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示例:曹操性格复杂,既有英勇果断、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有狡猾多疑、残暴专制的一面。

例如,曹操在讨伐董卓时,能够审时度势,联合各方势力,成功击败董卓。

但他也因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表现出其残暴专制的一面。

曹操的性格特点使其在三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统一北方,还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节选《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难点: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以及故事中所体现的忠诚、智谋等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曹操献刀的故事。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析曹操献刀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情节:曹操献刀人物:曹操、刘备、关羽性格特点:忠诚、智谋、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

(2)从故事中找出体现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的情节,并加以阐述。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深入,但对曹操内心矛盾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2. 教学过程中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讲解;3. 作业设计中分析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问题。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国演义》曹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生平介绍、曹操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曹操与刘备、孙权的斗争策略、曹操的重要战役及人物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 使学生理解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其在三国争霸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的政治、军事策略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

教学重点:曹操的生平事迹、重要战役及人物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三国演义》原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曹操的生平、政治军事才能、重要战役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曹操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策略,阐述其军事才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曹操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演义》曹操2. 内容:曹操生平政治军事才能重要战役人物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谈谈你对曹操的评价。

2. 答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未能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导致战败。

个人评价:曹操虽有过人之处,但过于自信,有时忽视他人意见,这是他的一大缺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曹操的了解程度较高,课堂互动良好,但部分学生对曹操的评价较为片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人物。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曹操的政治、军事策略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曹操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曹操献刀》。

该片段描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机智、勇敢、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体会曹操的智勇与果敢,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代,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智勇与果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故事中的精彩描述,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曹操的智勇表现。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曹操、董卓情节概述:曹操为救父献刀2. 曹操形象:智勇、果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曹操人物形象。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或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故事背景的导入2.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3. 阅读理解分析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故事背景的导入1. 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三国时代的整体认识。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曹操。

2、掌握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篇头曲,学生学唱并记录背诵此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教师讲解,学生识记1、初识曹操(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请你评价操之为人:感言:都说曹操是个大奸臣,孰不料有如此胆识和谋略。

2、操之计谋与勇略(第四回)董卓弄权,专横跋扈,谋杀少帝与太后,满朝文武皆愤恨,但无计可施。

于是众官皆哭。

独一人抚掌大笑曰:“,,,”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欲拔刀刺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后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请你概括曹操性格特点:举:为:除:者:皆:之:之:由是:为:拜:接受官职;上任汝:耶:耳:虽:之:以:谢:避席:屈身:乘间:颇:虽死不恨:之:何为:惶遽:huángjù恐惧慌张乃:3、曹操的名望:且说曹操逃出城外,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

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三国演义之曹操》
授课人:姚冬媚
授课时间:20XX年9月11日
授课地点:高三(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2、促进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试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脉络。

2、合作探究:①识记主要情节,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团结协作,合力解决难题的正确学习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难点:筛选并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事件要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知
1、20XX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面向普通高中考生)考试内容:阅读两部以上文学名著其中必读书目:《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2、20XX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参考样卷
下面名著阅读题选做一题(6分)
(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请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

(2)“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二、新知讲授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三国演义》之曹操相关情节脉络梳理
曹操出场——劝何进勿招董卓进京——曹操借刀谋刺董卓——献刀——出逃——遇陈宫——杀伯奢——投陈留谋起事——曹操袁绍会盟共讨董卓——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曹操建“青州军”——张闿杀曹操一家——报父仇讨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曹操与张济妻私通惹祸致典韦惨死——曹孟德败师淯水——杀粮官王垕——践麦田割发代首——曹阿瞒许田打围——曹操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祢衡裸衣骂曹操——黄祖杀祢衡——吉平下毒遭刑——曹操厚待关羽——官渡之战——曹操乘胜追击——用程昱“十面埋伏”计仓亭再败袁绍——曹操回师大败刘备——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杀孔融——三江口曹操折兵——曹操横槊赋诗——黄盖诈降烧曹军——曹操惨败被追杀——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曹操大宴铜雀台——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平定汉中——左慈掷杯戏曹操——曹操兵退斜谷——曹操杀杨修——“梦中”杀人——洛阳城曹操感神——曹操建宫触梨神得头痛之疾——杀华佗——曹操死
(三)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四)经典情节逐一梳理
(五)课堂练习
判断题:1、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时向曹操推荐祢衡。

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

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于杀掉祢衡。

刘表没有看破曹操的心思,无法忍受祢衡的讥讽,便杀了祢衡,曹操非常高兴。

2、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曹操亲自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

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

曹操应允了。

3、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

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

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

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并取得了成功。

4、针对曹操的为人多疑,孔明采取疑兵之计,接连挫败曹操。

曹操只得退兵斜谷,三军士气消失殆尽。

主簿杨修为人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在军中擅自传播曹军必败之说,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了。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个示范,教会学生分工梳理小说的主要人
物主要情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作业设计
按老师介绍的思路方法梳理概括刘备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
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