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解剖及损伤后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腓总神经损害的检查

腓总神经损害的检查

腓总神经损害的检查一、简介腓总神经是下肢主要的神经之一,负责脚背和足趾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腓总神经损伤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压迫、炎症等。

及时准确地检查腓总神经损害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神经系统检查1.感觉检查:–用棉棒或尖锐物轻轻触碰腓总神经支配区域,观察患者是否有感觉异常。

–询问患者对于不同类型刺激的感觉反应,如疼痛、冷热等。

2.运动检查:–观察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重点检查踝关节和足趾的活动度。

–让患者行走、跳跃等动作,检查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三、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评估腓总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肌电图检查。

1.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通过在特定部位刺激神经并记录刺激信号的传导速度来评估神经功能。

–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常见于腓总神经受损或受压情况下。

2.肌电图检查:–通过在特定肌肉区域插入电极检测肌肉活动,反映腓总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情况。

–肌电图检查可评估肌肉收缩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协调性。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腓总神经损害的具体原因和范围非常重要。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直观显示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组织情况,并评估是否有炎症、肿瘤等影响神经功能的因素。

–腓总神经超声检查是常见的无创检查方法,操作简便,无辐射。

2.MRI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显示更为详细的神经解剖结构、病变情况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对于复杂或难以确定的腓总神经病变,MRI检查通常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五、其他检查除了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检查方法,如活检、腓总神经运动学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腓总神经损害的情况。

六、结语腓总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电生理和影像学的综合检查,可以全面评估腓总神经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

1、新入院的下肢骨折患者,因骨折疼痛掩盖, 入院后及时妥善摆放患者患肢,放置护垫。
2、石膏或夹板固定时,选择合适尺寸、长度, 石膏固定时严格塑形,应在腓骨头处加棉垫 保护,固定后应密切观察感觉、运动、血运。
3、骨牵引,牵引重量适当,避免过度牵拉导致 肢体张力增大,引起腓总N损伤,骨突出部位 处加棉垫保护。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患健康教 育及有效沟通。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自体压伤
2019.5.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收到伤害,医疗机构 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 赔偿责任。
一、腓总神经应用解剖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发病机制及致病因素 四、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及反思
下肢骨骼
腓总神经应用解剖
坐骨神经
股二头肌内侧缘 斜向外下
• 4、膝部周围手术后,弹力绷带、敷料包扎 过紧和平整性,应加厚棉垫或软垫,起到 加压包扎的效果,防止腓总N肢体压伤。
• 5、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术中、术后,应腘 窝下垫海绵垫架空腓骨小头,务必将肢体 摆放为正确体位,避免下肢外旋,必要时 穿抗外旋鞋。
腓总N自体压伤总结及反思
导致腓总N自体压伤因素较多,应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掌 握局部解剖结构及临床实践制定入院后科学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方案, 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医护间配合,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 病情,做好床头交接班,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多总结、多 思考。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耐心细致的做好有效沟通,科普 腓总N自体压伤原因及严重后果的深入了解,从而使其得到重视,并 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医疗质量。腓总神经自体压伤的严重程度与疾病被发现的迟早有 密切的关系,尽早的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很好的控制疾病的 恶化,并能促进其恢复。

腓总神经损伤的康复

腓总神经损伤的康复
(3)重度失神经支配 肌电图出现大量自发电活动 ,仅见单个运动单位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可增 高,时限可增宽。
(4)完全失神经支配 肌电图出现大量自发电活动 ,无运动单位电位出现,电刺激神经干相应肌肉测 不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精品课件
3、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在单位时间内传导 神经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康复评定
一、运动功能的评定
望诊 肢体周径测试 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精品课件
运动功能恢复的评定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
恢复等级
评定标准
0级(M0)
肌肉无收缩
1级(M1)
近端肌肉可见收缩
2级(M2)
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
3级(M3)
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缩
4级(M4) 5级(M5)
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称。
精品课件
(二)感觉障碍
u 局部麻木、刺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 u 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包括第一趾间隙皮肤感觉
减退或缺失。 u 跟腱反射不受影响。
精品课件
(三)疼痛
灼性、刺激性神经痛,幻觉痛
(四)皮肤营养性改变
无汗、光泽消失 粗糙、皮肤破损
(五)血管功能障碍 血管的收缩及舒张能力减弱
(六)骨质疏松
最常见于周围神经 的高位完全性损伤
精品课件
四、诊断
病史 外伤史、注意易损伤的部位、询问 有无障碍。
体征 有无畸形 扣击试验(Tinel征) 汗腺功能的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精品课件
五、神经损伤的分类
(一)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暂时失去传导障碍,神经纤维不发生
退行性变。 临床表现运动功能明显而无肌萎缩,痛觉
医源性神经损伤:小腿石膏固定太紧、术中直 接切割、牵拉、长时压迫等缺血性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疾病概述

腓总神经损伤疾病概述

疾病概述腓总神经:概述: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闭合性损伤,如关节脱位或骨折,可挤压或牵拉神经;骨筋膜室综合征对神经血管的压迫;锐利骨折端刺破和切割作用致伤神经;暴力冲击钝性挫伤,石膏外固定压伤浅表神经;肢体被暴力牵拉等因素致伤神经。

开放性损伤,如锐器切割和火器伤致神经断裂;机器绞伤或撕脱伤等;这类神经损伤范围有时可达20-30厘米,治疗困难,预后差。

腓总神经损伤症状体征:1.运动由于小腿伸肌群的胫前肌、踇长短伸肌、趾长短伸肌和腓骨长短肌瘫痪,出现患足下垂内翻。

2.感觉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3.营养足背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影响功能。

[显示]1.运动由于小腿伸肌群的胫前肌、踇长短伸肌、趾长短伸肌和腓骨长短肌瘫痪,出现患足下垂内翻。

2.感觉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3.营养足背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影响功能。

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腓总神经沿腘窝上外缘经股二头肌内缘下行,至腓骨头后方并绕过腓骨颈,向前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即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两终支。

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且与骨膜紧贴,故腓骨颈骨折或使用固定器材不当时可受累及,引起小腿伸肌瘫痪而导致足下垂。

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个终末支腓浅神经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行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分出肌支支配上述两肌;本干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深筋膜至皮下,分布于足背及趾背的大部分皮肤。

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穿过腓骨长肌起端,进入前肌群,伴随胫前血管下降,沿途分出肌支支配小腿前肌群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第1、2趾相邻的皮肤。

腓总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及预防护理

腓总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及预防护理

骨科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及预防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是医疗治疗中因操作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损伤,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残,因此必须严加防范。

一腓总神经损伤的内在原因。

1解剖学原因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分支,沿股二头肌内侧缘斜向外穿过窝上方达腓骨颈,绕其前方,穿过腓骨长肌起始端,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

在进入腓管之前,紧贴于窝外侧沟内,其外侧为股二头肌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窝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在腓骨颈下进入腓管,即少许筋膜和腓骨长肌纤维与腓骨颈所形成的骨纤维隧道,长度约1 cm,此狭窄的纤维隧道较厚且不易变形,紧紧环抱着腓总神经。

所以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及在腓管内的区域,行走位置表浅,与周围组织相对固定,一旦受伤害,没有躲避、退让的余地,这是压迫因素容易伤及腓总神经的解剖学基础.2 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原因神经组织娇嫩,对牵拉及压迫损伤的耐受力较差.神经受到极度牵拉后,会引起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狭窄乃至栓塞,神经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造成神经广泛缺血与坏死变性,神经受30mmHg压力时,功能即发生变化,导致远侧轴突运送蛋白功能丧失,长时间压力达30~80mmHg时,则能引起神经内水肿,纤维疤痕形成,神经功能严重障碍或消失。

有报告神经受压30mmHg在4h内尚可恢复,否则恢复的可能性很小。

二腓总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1 手术损伤在腓总神经及其周围的各种手术,易损伤神经的原因有:(1)术中操作粗暴,造成腓总神经牵拉伤;(2)对神经用较硬器械或纱布条牵拉,造成神经牵拉伤和压迫伤.使用电刀在神经附近大功率切割组织和电凝止血,造成神经热灼伤;(3)局部解剖不熟悉,术野不清,术中解剖层次不清,对神经误切、误扎。

预防:术中操作轻柔,避开腓总神经或加以保护。

游离腓总神经时,注意微创操作,保留其表面的血管以防血液供应障碍。

并采用层层剥皮法,按解剖层次剥离,若正常解剖层次丧失或破坏,则从正常部位向病变部位游离.神经宜用橡皮片牵引,每20~30 min放松3~5 min,使其张弛有度..熟悉解剖结构,分清腓总神经与周围组织,尤其是与肌腱的区别。

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17例临床分析

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17例临床分析

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17例临床分析作者:孟祥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7例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5-60岁,平均36.2±3.5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外侧肿胀,青紫,局部压痛,患侧足不能外翻,伸趾以及背伸等活动。

患侧足背及小腿外侧肌肉无感觉。

经临床综合治疗后,16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迟发现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探查松解,功能大部分恢复。

结论及时诊断并正确治疗是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关键词】腓总神经损伤腓骨小头骨折特点疗效腓总神经损伤在小腿创伤致胫腓骨骨折中较常见,若临床不能及时解除腓总神经损伤的因素和正确治疗,可导致腓总神经功能丧失,给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探讨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对收治的17例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其神经功能恢复较满意,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7例腓骨小头骨折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5-60岁,平均36.2±3.5岁。

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17例均在石膏或牵引术后6-36小时内出现。

临床上出现患足不能外翻及足背不能背伸[1],相反足尖下垂及内翻改变。

患肢小腿内外侧及足背部肌肉无感觉。

1.2临床诊断诊断主要依据腓骨小头骨折外伤史和患肢的临床表现,全部患者摄患侧膝关节正位片显示腓骨小头骨折;其中12例合并胫骨上段骨折。

电生理检查: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潜伏期延长;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间期延长。

人体主要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人体主要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人体主要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神经损伤临床表现记忆口诀尺爪桡垂腕正中手似猿腋损方形肩股伤四头瘫胫损勾状足腓总下内翻各神经功能分述:正中神经正中神经(median nerve)(C6~T1)在腋部由臂丛外侧束与内侧束共同形成,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行走,降至肘窝后,穿旋前圆肌二头之间行于前臂正中指浅、深屈肌之间达腕管,穿掌腱膜深面至手掌,分成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两侧行至指尖。

在臂部与肱动脉一致;在前臂为从肱骨内上髁与肱二头肌腱连线的中点,至腕前区远侧横纹中点稍外侧的连线。

支配肌肉正中神经在通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时,发出运动支支配下列肌肉:①旋前圆肌,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②桡侧腕屈肌,其功能是使手桡侧屈曲,屈腕;③掌长肌,其功能是屈腕;④指浅屈肌,其功能是使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中节指骨屈曲。

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后,发出前骨间神经,支配下列肌肉:①拇长屈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末节屈曲;②第1、2指深屈肌,其功能是使示指、中指末节指骨屈曲;③旋前方肌,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

在腕管的远端,正中神经支配:①拇短展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掌部外展;②拇对掌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掌部向对侧;③拇短屈肌浅头,其功能是使拇指近端指节屈曲;④第1、2蚓状肌,其功能是屈曲示指、中指的近端指节和伸直其远端2个指节。

感觉支分布于手掌桡侧半皮肤,拇指、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桡侧半掌面皮肤,并覆盖在相应手指的掌指关节掌面皮肤及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桡侧中、末节指骨背面的皮肤。

正中神经在臂部损伤时可累及全部分支,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无力,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称为“猿手”。

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末节为明显。

亦可见明显的血管收缩和营养障碍。

桡神经(radial nerve)由第5~8对颈神经和第1对胸神经的前支进入后束发出而形成。

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并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损伤后的主要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

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路径(2016年版)

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路径(2016年版)

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侧腓总神经损伤(ICD-10:S84.801)行腓总神经松解术(ICD-9-CM-3:04.490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无明确外伤史或有膝关节外伤或手术病史。

2.体征:单侧出现足下垂,伸趾伸拇丧失,合并足背侧感觉麻木。

3.肌电图检查:有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4.801腓总神经损伤疾病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间盘突出症或脊柱疾病。

(四)标准住院日7-1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肌电图,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膝部正侧位片、彩超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情相关科室调整血糖;(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腓总神经松解术,局部神经受压严重可考虑放置防粘连膜。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术前半小时及术后24小时预防应用抗菌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九)术后恢复4-11天(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肤坏死。

3.术后复查肌电图满意。

(此条删除)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伤口感染、皮下血肿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总神经解剖及损伤 后临床表现
邓迢
2017级规培生 神经内科一病区 赣州市人民医院
腓总神经的解剖
腘窝上方 坐骨神经发出 →沿股二头肌 腱深面→向外 下→绕腓骨颈 →穿腓骨长肌 →腓骨颈前面 →分为腓深神 经、腓浅神经。
腓总
腓浅神经 腓深神经
腓总神经的解剖
腓肠外侧皮神 经→小腿外侧面的 皮肤,吻合支与发 自胫神经的腓肠内 侧皮神经吻合成腓 肠神经。
腓总神经的解剖
1 )腓浅神经:行于腓骨长、短 肌之间→小腿中、下1/3交界处 浅出,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小 腿外侧、足背、第 2-5趾背的皮 肤。 2)腓深神经:伴胫前动脉→胫 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胫骨前 肌与足母长伸肌之间下行,支配: 小腿前群肌、足背肌、第1、2 趾背面相对缘皮肤。
一、腓总神经解剖
二、 损伤原因
最多见。
位置表浅,在下肢神经损伤中
撞击、挤夹、压迫、冷冻、电击、放射性伤、
火器伤等外界因素的损害 代谢障碍(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 多动脉炎)和麻风所累。 腓骨小头或腓骨颈骨折、腘窝后方切割伤、胫 腓关节后脱位等。 医源性神经损伤:小腿石膏固定太紧、术中直
接切割、牵拉、长时压迫等缺血性神经损伤。
(三)疼痛
灼性、刺激性神经痛,幻觉痛 无汗、光泽消失 粗糙、皮肤破损
(四)皮肤营养性改变 (收缩及舒张能力减弱 最常见于周围神经 的高位完全性损伤
See you next time!
三 临床表现
( 一)运动障碍: 瘫痪、主动运动消失、肌肉萎 缩、畸形 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和萎缩,患者不能伸足、 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呈马蹄内翻足。足下垂, 走路呈跨阈步态 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 足趾不能背伸 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称。
(二)感觉障碍
局部麻木、刺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 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包括第一趾间隙皮肤感觉 减退或缺失。 跟腱反射不受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