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跨越——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纪实

合集下载

中国邮政发展史

中国邮政发展史

中国邮政发展史2016-05-1511港上邮政支局中国邮政历史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中国邮政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邮政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邮政业的历史变迁见证中国政府规制的变革中国邮政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邮政业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殷商时期就有了设置驿站传递官府文书的记载。

近代邮政则是从鸦片战争以后,美英等列强在我国开放口岸设置邮局开始的,我国独立的邮政官方机构是清政府于1896年3月在北京设立的总邮务司。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于1914年3月1日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1927年蒋介石政府在南京设立邮政总局,与当时北洋军阀的北京邮政总局并存。

1928年,北洋军阀垮台后,我国邮政统一于南京。

1934年,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由,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邮政开始为国家所专营。

中国邮政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1日设立邮电部,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确定邮政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从此,开始了近50年的政企合一、邮电合一的经营模式。

1986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我国第一部邮政法律。

这部邮政法确定了邮政政企合一的运营模式,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功能和邮政专营权的范围。

1998年3月10日,信息产业部成立,随后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

国家邮政局既对全国邮政业进行管理,又提供邮政服务业务。

政企合一的经营模式,对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市场开放承诺的兑现,随着国际运营商的进入和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行的邮政管理体制已经不合时宜了,急需变革。

国家邮政局的主要职责(一)拟订邮政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提出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和促进邮政与交通运输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起草邮政行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草案。

(二)承担邮政监管责任,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推进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保障机制,提出邮政行业服务价格政策和基本邮政业务价格建议,并监督执行。

从邮票到网络:我眼中的邮政事业演讲稿

从邮票到网络:我眼中的邮政事业演讲稿

从邮票到网络:我眼中的邮政事业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关于从邮票到网络的邮政事业演讲稿。

邮政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公共服务产业之一,自诞生以来便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刻在黄铜牌子上的邮筒到现代流水线上的快递处理,邮政为了集邮、通信、配送和金融等领域的需求在不断进化和革新,不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回溯邮政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邮政一开始只是负责转运信函的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邮政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务内容也逐渐增加,如银行汇款、保险业务等,邮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大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但是,随着电子邮件、社交网络以及快递业的崛起,邮政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开始走低,广大受众的需求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快速转变。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邮政业强力推进信息化,从而顺应了社会市场需求的巨大转变。

具体来说,首先是邮政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使用自动化流程控制技术和线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定制快递服务。

这样一来,业务流程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是邮政跨界拓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邮政业愈加意识到自己在快递物流上具备的优势。

与此同时,邮政还积极地拓展了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领域,提高了客户的流量转化率。

,随着我国邮政业的不断创新和革新,丰富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也为我们方便快速地交流和互相了解提供了可靠保障。

作为每位公民,我们都可以为邮政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邮政的普及和覆盖率,选择各种合适的快递服务,并在使用邮政服务的同时,反馈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为邮政不断改进提供指导。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有计划地推广邮政的快递业务,与邮政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

我想强调的是,邮政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同时也给广大邮政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加艰巨的挑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深度推进数字化时代邮政的建设,提高邮政内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邮政的市场竞争力及品牌价值,为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大众发展。

邮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邮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邮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邮政业务是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

虽然现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电子邮件等数字化通信工具已经代替了很多邮政业务,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得不利用邮政服务。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邮政业务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的邮政业务转化为数字化服务,包括邮件传递、包裹运输、汇款支付等业务。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的邮政服务。

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客户管理、业务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客户管理,是指建立客户档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邮政公司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例如个人用户,公司用户等等。

同时还要对于投诉、退货等方面进行记录和管理。

这样可以更好的维护客户关系,提高服务质量。

业务处理,是指对邮政服务进行数字化处理。

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邮件追踪、实时查询等功能,极大地提高服务效率。

当然,邮政公司需要对于快递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为顾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数据分析,是指对于业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进行业务决策、优化运营等方面。

例如要根据数据和顾客的反馈,对于服务进行调整和改善。

这样可以实现更加精细的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邮政业务也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指导邮政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信息化管理需要结合业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信息化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安全管理。

保障业务的安全性,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

在安全管理中,邮政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数据的备份、安全加密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方案,并且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培训。

邮政业务也需要加强信息化的监管。

发展信息化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需要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管和管理灵活性。

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对于邮政业务的管理效率,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利益。

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国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邮政行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本文将就中国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对传统邮政服务的需求逐渐减少,这给传统邮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中国邮政行业开始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邮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通过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邮政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邮件流转、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

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应用1.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邮政企业可以实现与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高效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例如,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可以实现订单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物流信息的查询。

2. 物联网技术:邮政行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邮件和包裹的实时监控和追踪。

通过在包裹上附加传感器和RFID标签,邮政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包裹所处的位置以及运送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信息,从而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物流服务。

3.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邮政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

同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仓储和配送的路径,提高配送效率。

三、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与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中国邮政行业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一方面,邮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邮件和包裹配送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也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成本,并增加了收入来源。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将继续深入发展。

信达天下百年邮政现代化之路

信达天下百年邮政现代化之路

信达天下百年邮政的现代化之路-历史论文信达天下百年邮政的现代化之路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组织的通信活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存在过组织严密、体系庞大的邮驿系统。

1896年3月,清政府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标志着近代邮政的诞生。

1949年以来,我国的邮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多次变化,但中国邮政始终与其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向前进,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受了风险困难的考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寄信、读书、看报、快递、理财……你、我、他,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邮政,每个人都在时刻享受现代化的邮政服务。

文/“洞庭水乡的信使”湖南省益阳市邮政局桂志强为渔民送信专访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本刊记者王军周斌2014年3月,是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100周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飞速发展,中国邮政事业也在不断调整改革来面对飞速变化的民众需求与时代环境。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从邮政系统的基层千起,在市(地)、省、国家三级的邮政部门都身负要职,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

近日,《国家人文历史》记者专访了李国华先生。

国历:作为邮政企业的“资深人士”,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经历了哪几次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给邮政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李国华:我国的邮政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组织的通信活动,以后的各主要历史朝代也都存在过组织严密、体系庞大的邮驿组织,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896年3月,清政府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标志着近代邮政的诞生。

100多年来,中国邮政历经风雨,不断前进。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邮电部,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同时邮政与电信分营,设置国家邮政局,标志着近50年“邮电合一”体制的结束,邮政进入独立运行时期。

邮政信息化今非昔比

邮政信息化今非昔比

邮政信息化今非昔比在内外压力的驱动下,邮政信息化自蹒跚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

如今,邮政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

在维护国家通信安全、保障公民通信权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邮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邮政的服务水平是信息时代对邮政业的必然要求。

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从外部环境来看,邮政面临“两大冲击”:一是电子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传统邮政业务量普遍下滑;二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部门垄断逐步被打破,邮政除信函专营外,其它业务都是竞争性业务。

在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物流配送领域的同时,国内众多行业和企业也看好物流商机,纷纷组建物流公司和网络公司并包装上市,成为邮政开展物流业务的强有力竞争者。

从内部条件来看,邮政面临效益低下、服务手段滞后、经营方式单一、管理体制不活等问题。

在内外压力的驱动下,邮政信息化自蹒跚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

如今,邮政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历程中国邮政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行业信息化的排头兵。

回顾邮政的信息化历程,其建设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年~1998年,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项目被称为“三网二G一化”,主要是由原邮电部1994年前后开始“绿卡系统”的建设,同时建设报刊省际要数统计和速递跟踪查询系统,形成了报刊计算机网和速递计算机网。

1998年~2001年,大规模建设阶段。

1998年邮电分营以后,国家邮政局开始建设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到2000年底网络覆盖全国236个地市。

邮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完成了邮政系统综合网、储蓄系统、电子邮政的建造,主要是基础的网络建设和设施完善。

2001年~2004年,全面应用阶段。

在这三年的时间内,邮政进行了全面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上线,几乎把所有的关键业务和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都建立起来。

邮储银行五年发展历程征文:时代化跨越,历史性丰碑

邮储银行五年发展历程征文:时代化跨越,历史性丰碑

时代化跨越,历史性丰碑
——邮储银行五年发展历程全记录
尽管冬日里的寒风刮的人脸上生疼,但依然阻挡不了邮储银行柳州市分行人的工作热情和朝气。

五年岁月,近2000个日日夜夜。

邮储银行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的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精于管理、狠抓落实,并取得了异常可喜的成绩。

邮储银行作为一家与老百姓的财政打交道的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年来,邮储银行对内强调工作人员责任感,对外强调奉献精神,使得邮储银行柳州市分行赢得了柳州市老百姓的充分认可,业务量不断上升。

但这并没有让邮储银行柳州市分行的工作人员放松自我管理,因为他们深知,邮储银行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没有老百姓就没有邮储银行的存在。

因而在未来,邮储银行柳州市分行将会继续奉行为老百姓服务的服务理念,建设以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核心的文化理念,让柳州市邮储银行真正成为属于普通老百姓的银行。

五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对于邮储银行柳州市分行来说同样如此;五年时间里,邮储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员工数不断增加,业务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邮储银行作为他们进行储蓄、借贷办理的首要选择,并得到了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认同感和上级的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跨越——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纪实
信息化:现代邮政的必然选择
1999年1月中国邮政独立运行后,全行业面临着三年扭亏的巨大压力。

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企业经营管理薄弱,人员观念陈旧,传统邮政靠什么转型为现代化邮政?国家邮政局党组总揽全局,提出“科技兴邮”战略,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
搞绿卡网扩容改造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发挥信息化对邮政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建设之初,信息化建设的底子薄,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建设不均衡,这些中国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不足,邮政都有。

与此同时,邮政还有自身的难点:业务种类繁多、建设资金匮乏、建设周期短。

中国邮政开办的业务涉及金融、速递、物流、报刊发行、函件等诸多方面。

由于几万个邮政网点遍及全国,开办的业务往往是全网统一实施,例如北京开办的业务拉萨一样要开办。

邮政信息化建设既要涉及所有的网点,又要满足各个专业的要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中国邮政人知难不畏难,他们迎难而上。

统一版本:从79%到96.57%
在花花绿绿的银行卡中,绿卡从“出生”就只是储蓄卡。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银行卡联网联合改造工程,实现各银行间POS机、ATM互联互通。

绿卡要不要参与改造?
国家邮政局党组认识到,虽然难度大,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加入银行卡“俱乐部”的机会,就意味着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搭上这班车,就跟上了银行卡开放的潮流,于是果断决策:参与改造!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绿卡已可以在各大银行的POS机和ATM上使用,并且实现了异地跨行交易,正因为参与了银联卡改造,利用银联卡的功能,绿卡打入了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与商业银行卡并驾齐驱。

2004年年底,绿卡累计发卡量达7000万张,通过绿卡完成的异地年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

由于邮政储蓄应用软件版本“七国八制”,使用多达几十个版本,在跨行跨地区交易时,成功率只有79%,而差错率高达万分之四十八点六,而当时其他金融机构的平均差错率是万分之五点九。

在银监会每月的通报中,邮政储蓄在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名列倒数第一。

异地交易成功率偏低,差错率居高不下,标志着网络整体水平的两个硬指标令人汗颜。

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国家邮政局党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怎么办?2003年,国家邮政局党组认真分析了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对邮政储蓄业务从长计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邮政储蓄应用软件统一版本工程建设。

一项中国邮政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技术要求最高、协调难度最大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

从2003年6月到2004年1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局分四批成功切换上线,成为中国邮政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工程上线以来倍增效应显现,业务发展迅速,2004年业务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邮储余额已达12367亿元,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达9.25%,新增余额1580亿元,同比增加416亿元;绿卡跨省(区、市)异地交易6808万笔,同比增长69%,异地交易额达5161亿元,同比增长66%,在“银联”中跨行交易成功率邮储排名由长期靠后跃升到所有全国性机构的前三名。

今年上半年,邮储跨行交易成功率为96.57%,比2004年的平均值提高了2.55个百分点;差错率由原来的万分之四十八点六下降到万分之零点五四。

中国邮政仅仅用了约一年半时间就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了覆盖全国3.2万个联网网点的工程,创下了国内业界的奇迹。

统一版本工程也成为实施“科技兴邮”战略,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邮政储蓄品质的标志性工程。

三大战役:抢占制高点
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三大战役”工程为人们津津乐道。

它们是“电子汇兑系统建设和改造”、“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电子汇兑邮政储蓄两网互联互通工程”。

“三大战役”体现了国家邮政局党组“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业务、重点地区率先突破”的战略决策。

金融领域是竞争最激烈,并且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行业,如果在金融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就会赢得全局主动。

突破的结果彰显了决策的英明。

实施电子汇兑系统工程建设和改造后,改变了传统的汇票传递方式,缩短了汇兑业务时限,特别是开通了24小时、2小时以及实时现金到现金的业务,极大地增强了汇兑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2468个县,联网网点达到26469个,年均交易金额近5000亿元。

今年1—7月,日均交易笔数88万笔,日均交易额达10.2亿元,70%的交易发生在农村;国际电子汇兑累计交易笔数为59.46万笔,同比增长88.3%,汇兑金额达8.03亿美元,同比增长96.25%。

同时,清算周期从手工处理时的45天缩短至1天左右。

实施的统版工程则实现了被邮政人称为业务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历史跨越。

2004年电子汇兑与邮政储蓄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从现金到账户、现金到现金、账户到账户的“全天候”交易。

由于互联互通后不再向央行借款支付客户取款现金,仅此一项,邮储一年可以减少开支7000多万元。

“三大战役”使农民成为受益者。

在农村,邮政储蓄成了农民心中的绿色“银行”,“一卡(绿卡)在手走天下”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