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汪曾祺的《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创作于1980年。
2.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3.主题分析: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不同的文学风格。
二、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1.背景介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
2.故事梗概:伤痕文学主要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反思文学则强调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入反思。
3.主题分析: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题多样,包括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正文(篇1)汪曾祺的《受戒》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风格。
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明海这个角色,汪曾祺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在小说中,明海是一个善良、纯真、有担当的小和尚,他与小英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没有世俗的欲望和功利,反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情感。
相比之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更加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强调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在这些作品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焦点,人性的美好被贬低或忽略。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注重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他通过描绘人性中的真善美来展现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虽然《受戒》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事实上,这三者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目录(篇2)一、汪曾祺《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心武《班主任》、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比较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较之于伤痕文学,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ppt

一个有趣的现象: 伤痕文学的读者效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可算难得 一见的奇观,各个阶层、各种文化背景、各年龄层 次的人争相阅读,一睹为快。
了解“伤痕文学”出现的背景、代表作和写作特征; 通过“伤痕文学”了解“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人如 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表达伤痛,如何反省 自我。
她独自坐在车厢的一角,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 没有一个同学跟她攀谈,她也没有跟一个同学讲话。 直到列车钻进山洞时,她才扭头朝上望了一下行李 架上自己的两件行李:帆布旅行袋,一捆铺盖 卷,——这是她瞒着妈妈一点点收拾的。直到她和 同学们上了火车,妈妈还蒙在鼓里呢。她想象着, 妈妈现在大概已经回到了家里,也一定发现了那留 在桌上的纸条: 我和你,也和这个家庭彻底决裂了,不用再找 我。 晓 华 一九六九年六月六日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 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我何以提出这么 一个荒唐的问题。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 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3) 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 题时,张老师并不以为古怪荒唐。但他只是极其严 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 我愿意认识认识他……"
不要以为这个家庭很差劲。张老师注意到,尽 管他们还有大量的清理与安置工作,才能使房间达 到窗明几净的程度,但是一张镶镜框的毛主席像, 却已端正地挂到了北墙,并且,一张稍小的周总理 像,装在一个自制的环绕着银白梅花图案的镜框中, 被郑重地摆放在了小衣柜的正中。这说明这对年近 半百的平凡夫妇,内心里也涌荡着和亿万人民相同 的感情波澜。那么,除了他们自身的弱点以外,谁 应当对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负责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10 伤痕 反思 改革文学

学习材料10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2010-12-13 19:37:21)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意义或局限、不足。
一、伤痕小说:制造了一幕幕悲剧的“文革”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灾难性事件,它在人民身心上刻下了累累伤痕。
携带着“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文学深切地感受着体验着全民族全社会的深创巨痛。
由此,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用血泪控诉十年的不幸和悲剧,宣泄整个民族痛定思痛的强烈情绪的“伤痕文学”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陈国凯的《代价》、莫应丰的《将军吟》等。
人们一般把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的《伤痕》,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作者卢新华用动人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
母亲带着难以平复的伤痕,在无法见到女儿的遗憾心境中寂寞死去,女儿曾同“叛徒”母亲彻底决裂远走他乡,生活在冷漠和凄凉中。
当她重回母亲身边,母女二人已生死相隔。
小说以个体的伤痕概括了一个民族的伤痕。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人民文学》)中宋宝琦和谢惠敏,都是心灵遭受戕害的畸形儿。
“伤痕文学”的特点、意义与局限“伤痕文学”是“文革”内乱的一面折射镜,(1)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反映了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功能和浓厚的悲剧意识。
(2)它通过善良人或弱者受害的情节模式,调动悲剧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严重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路遥谈《人生》
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 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4、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 “现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 任》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 种诉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 以今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 却极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 主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 了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 么呢?”
艺术特征: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路遥
《人生》剧照
高加林:有才华、有野心。自尊、自卑、 自信多重性格交织。为利益伤害他人。
刘巧珍:爱慕知识,敢爱敢恨,善良。 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尊而不自 贱。
黄亚萍:虚荣、软弱,虽然敢爱,但不 敢为,拘泥于制度之中。
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十年代 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 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 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 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 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 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
第十一课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经典的文本
• 《班主任》/刘心武 《灵与肉》/张贤亮
《伤痕》/卢新华 《爬满青藤的木屋》/ 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 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 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 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 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王蒙
• 1、王蒙对当代文坛的贡献 深刻的思想家,艺术创造
的开路先锋。具体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对意识流手 法的运用。对既往历史的怀疑和质疑,将历史叙事和 个人内省结合,使之获得思想深刻,手法多样的盛誉。 • 2、意识流小说的界定。意识流本是心理学词语。 “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的一种模式。” (阿伯拉姆斯)许多现代批评家更倾向于把意识流视 为一种表现手法、技巧,而非对内心活动的真实再现。 如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识流依照人物内心活动来推 进小说,打破自然顺序,不受时空限制,而是人物的 意识流动,回忆、梦幻、感受、情绪、心理独白等组 合作品,具有节奏快,跳跃性大等特点。
第一节 创伤记忆和历史反思
• 1、历史背景与伤痕文学所带有的贬抑性的含义。 • 2、关于文化大革命再评价和伤痕文学的关系。 •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
• • • • •
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 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 灵创伤。 3、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关系。 4、伤痕文学的几大书写领域: 知青、知识分子、官员、学生。 5、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之间的侧重点。 展示苦难,呼吁疗治创伤;分析苦难,理论性总 结;面对伤痕,呼唤清除阻滞和压抑,呼唤现代 化。
代表作品
• 二、反思小说的内容及代表作品 •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源自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高举写“写真实”的旗帜,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直面人生,真实的反映了“文革”的历史劫难,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痛恨。
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如刘心武揭示文化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对青少年毒害的《班主任》、周克芹的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冯骥才反映知识分子悲惨遭遇的《啊!》等。
后来由于卢新华斥责反动血统论对无辜青年身心戕害的《伤痕》引起了争论,文艺界便把这类作品称为“伤痕文学”。
这批作品主要表现的题材是苦难和创伤,是对十年文革的反省、否定,表现人们在十年动乱中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创伤,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的宣泄。
但伤痕小说并非一味的展现浩劫中的苦难,也歌颂了逆境中的抗争,赞美在动乱岁月中的人们的美好情操。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更早的历史阶段,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在反思文学时期,不断突破禁区,写出了左的思潮在社会生活水平中的滋生蔓延。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
贤亮《绿化树》等,同时也揭示了残余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未亡人》、韩少功《西望茅草地》,以及封建意识的现代形态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如王蒙《蝴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的新话题。
这样,反思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由此可见,伤痕文学很多内容大多是反应文革或者那个年代对人性的伤害,反思文学则是对人性的挖掘,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艺术特征方面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虽说两者都通过对极左路线的揭露、批判,对社会和历史悲剧形态和悲剧人物的命运、性格展示,表现出鲜明的现实干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风格。
具体来讲,伤痕文学早期,由于人们刚刚从梦魇中醒来,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
"伤痕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说本体的艺术建构,虽说明确了“问题”意识,但仍是对“十七年”文
学思维方式的延续,即文艺为政治服务。
这使“伤痕”作家们在充分关注“写什么”的同时,忽略了“怎么写”,使得艺术粗糙,除了史料价值,难以经受时间的过滤。
其次,其悲剧性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忽略了对人格的刻画。
相较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注重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循序渐进性,由最初的政治思考,渐渐转入个人。
张扬被左倾思潮压制多年的“人道主义”,如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
这篇小说以一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妇陆文婷、傅家杰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为内容,运用时空错位的意识流手法,展现女主人公一心埋头事业,长期超负荷运转,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生命健康遭到严重危害的生活状态。
呼吁社会给中年知识分子多一点关注。
歌颂某种“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表现“母子亲情”的《女俘》等。
探讨“爱情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注重讴歌人的生命力量,思考生存的价值,将反思文学的艺术欣赏层次相较于伤痕文学拔高到更高一层次。
由此可见,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在内容与艺术方面,可以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而“反思文学”则是“伤痕文学”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