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合集下载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伤痕文学,也被称为创伤文学,是指一种文学流派,它以研究个人或集体经历创伤时所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为主题。

伤痕文学常常围绕着战争、迫害、灾难、暴力等极端事件展开,通过描述这些经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传达了对痛苦的面对和克服,以及对伤痕背后的希望与尊严的追求。

伤痕文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学,特别是对二战后的生活和战争后遗症进行探索的文学作品。

典型的作品包括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及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通过反常和荒诞的情节展示个体存在的无奈和绝望,从而唤起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沉思考。

伤痕文学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它的反叙事性。

这就意味着它在叙事层面上通常远离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倾向于通过非线性、片段化和碎片化的叙述手法,模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

这种叙事方式旨在再现创伤经历的模糊和混乱,凸显创伤对于时间和记忆的冲击和破坏。

同时,这种非传统的叙事结构也能够引起读者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使之成为一种抵抗过去的方式。

除了叙事结构的特异性外,伤痕文学还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多义的语言形式。

通过隐晦、模糊、多重解释的语言,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并达到与读者共鸣和沟通的目的。

这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使得伤痕文学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隐喻、暗示和象征去揭示更深层的真相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伤痕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或集体创伤的记录,更是一种审视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文学实践。

通过展示人们面对创伤时的困惑、无助和苦难,伤痕文学引发了对人性的质疑和反思。

它使人们重新思考个体自由、道德责任以及人类行为的本质。

伤痕文学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反抗,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思熟虑。

虽然伤痕文学在助人理解创伤以及倾吐自己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家认为伤痕文学过于沉溺于痛苦和悲伤,从而可能导致读者的过分同情和心理上的负担。

伤痕文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伤痕文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

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深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以下是我对伤痕文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伤痕文学的现实意义伤痕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伤痛,伤痕文学正是对这些苦难和伤痛的反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反映社会现实。

伤痕文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种反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2. 批判社会现象。

伤痕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它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感动和震撼中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塑造人物形象。

伤痕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面的英雄形象,也有负面的丑恶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

二、伤痕文学的艺术价值伤痕文学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

伤痕文学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将读者带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读者在感动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伤痕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 结构紧凑。

伤痕文学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 语言优美。

伤痕文学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在描写人物、景物、情感等方面,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思想深刻。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主要以描写战争、暴力、苦难等主题为特点。

其特点及意义如下:
特点:
1. 真实性:伤痕文学以真实性为重要特点,通过详实和生动的描写展示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反抗性:伤痕文学对社会不公、暴力行为和战争进行批判,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反抗和探索。

3. 自我表达:伤痕文学主张个体的自我表达和权利,通过书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来表达自我,并揭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命运。

4. 高度情感化:伤痕文学通常充满强烈的情感,情感被放大和夸张,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

意义:
1. 记录历史:伤痕文学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见证,通过文学形式将战争、灾难等巨大的历史事件留存下来,使之不被遗忘。

2. 倡导和平:伤痕文学通过揭示战争和苦难的真实性,呼吁和平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发人们对于和平的思考和追求。

3. 唤起共鸣:伤痕文学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痛苦和苦难,使人们相互产生共鸣和同情,从而增进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和谐。

4. 引发思考:伤痕文学通过刻画人类的苦难和矛盾,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制
度和道德价值的思考,追寻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改革的方向。

总之,伤痕文学通过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体的经历,引起人们对苦难和痛苦的关注,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价值观。

它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进步、和谐以及人的幸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或集体经历的创伤和痛苦的文学流派。

它探索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反映出人们在悲伤、苦难和痛苦中的生活经历和心灵的挣扎。

伤痕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许多作家开始关注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对创作和理解作品的影响。

伤痕文学的兴起与心理分析学的发展有关,它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和治愈人们的创伤。

这种文学流派经常探索复杂的主题,如战争、种族歧视、性别压迫、虐待和精神疾病等。

通过描绘和描述这些主题,伤痕文学试图唤起读者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伤痕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通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

这种直接、真实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更好地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伤痕文学的目标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帮助人们面对并理解创伤,并为他们提供一种宣泄的渠道。

它试图通过共鸣和理解来帮助那些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恢复,并为那些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同情。

总的来说,伤痕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通过描写和探索创伤,为受伤者
提供了表达和治愈的机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于个人和集体痛苦的关注。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伤痕文学,又称创伤文学或创伤记忆文学,是一种揭示战争、灾难、暴力等重大事件对个体和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创伤和伤痕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创伤经历、记录历史记忆,并试图唤起读者对伤痛和不公的关注,倡导和平与人性的关爱。

下面是对伤痕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伤痕文学:指一种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创伤经历和复原过程的文学体裁。

这种文学形式在20世纪后期,尤其是二战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伤痕文学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了以第一人称经验为基础的叙事文学、历史小说、传记和其它表达伤痛和痛苦的文学作品。

2. 创伤记忆:指因为战争、灾难、暴力等重大事件造成的个体或集体受到创伤的经历和记忆。

这些经历和记忆通常是痛苦、困惑和煎熬的,人们往往会试图通过诉诸文学、艺术等方式来表达和处理这些创伤记忆。

3. 采集体:指在伤痕文学中的一种写作形式,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和呈现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

采集体常常是伤痕文学中的一个集体的声音,通过收集个人或个体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文学作品来揭示历史真相和众声喧哗。

4. 后现代主义:指在伤痕文学中一种常见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倾向。

后现代主义对作者和叙事的身份和真实性提出挑战,通过运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揭示文字的局限和不真实性。

5. 遗忘与记忆:伤痕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涉及个体和社会如何面对历史创伤和记忆的问题。

伤痕文学试图通过揭示历史伤痕和记忆中的痛苦、不公和压抑来唤起读者对历史记忆的关注,并呼吁个体和社会勇敢面对过去,以实现和解和和平的重建。

6. 倾诉与借鉴:伤痕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即为个体提供了发声和倾诉创伤的渠道,并且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其他人面对创伤,从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7. 底层话语权:伤痕文学中强调底层人民的声音和经历。

底层话语权强调让受伤害和边缘化人群的声音被听到和关注,通过伤痕文学传递底层人民的真实故事和感受,从而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一种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描述个人的创伤和苦难,探讨人类在痛苦中的成长和对抗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压迫和不公正现象,也表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伤痕文学主要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相比,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伤痕文学常常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以真实感的叙述方式,描述作者所经历的痛苦、困惑和挣扎,以及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和反思。

伤痕文学通常包含着一种反叛精神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压迫、歧视、暴力等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社会改变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伤痕文学也强调了个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反映了人类对痛苦的抵抗和对生命的追求。

伤痕文学的出现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如战争、革命和政治运动中,人们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伤痕文学就成为了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真实经历的重要方式。

它通过文学的力量,帮助受难者和受害者走出心理创伤,传递真实的感受和声音,促进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伤痕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通过描绘个人的痛苦和反抗,它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追求,探讨人类在痛苦中是否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我救赎。

总之,伤痕文学是一种通过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呼应个人的创伤和疼痛,并以此来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人类存在的真谛。

它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可以为受难者提供宣泄和治愈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激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的实现。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是指以回忆自身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为创作主题的文学流派。

这种文学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社会意义:伤痕文学作为一种反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文学形态出现,通过借用个人经历中的痛苦来抗争现实中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反映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公众注意和反思,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 文学意义: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单一化,开创了启示性、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对后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心理学意义:撕裂的自我、失落的自我的特点是伤痕文学的鲜明特色,这使得伤痕文学成为了心理学上一个研究自我认同和创伤后压力的重要角度。

4. 教育意义:伤痕文学提倡,个人经历可以成为文学的创作源泉,开创了文学的大门,培养并激发了许多人的文学创作兴趣,也重视社会学科中个案教学。

因此,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三)宗璞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作者创作了多篇 反映‚文革‛生活,控诉‚文革‛给人 民特别是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创伤的 ‚伤痕小说‛,如《弦上的梦》、《我 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 颅》、《三生石》等。这些小说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文 革‛中遭受的精神戕害,另一方面也写出 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虽九死 而不悔,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 的执着而深沉的爱。
80年代中后期,刘心武保持着关注社会问题的敏 锐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试图用更为贴近生活‚原 生态‛的方式来描述人间世相,推出纪实小说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 井万花筒》等。90年代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 精致文学大众化‛的构想,接连推出长篇小说 《风过耳》、《四牌楼》和《栖凤楼》,这些作 品是他的 京城都市小说的继续,又是他艺术 创作的扩展与深化。相比之前侧重 于对人性善的挖掘,《风过耳》 则是对人性恶的探微发隐。
纵观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这样三个 特点: 一是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身边的 世相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 的敏感; 二是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关注 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的胸怀; 三是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以写实 风格对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然而他的长处往往掩盖了过于理性化和问题 化的倾向,使之在艺术上难以超越自我, 未能创作出更为大气的作品,塑造出‚掠 心动魄‛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小说中,‚人‛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她 用夸张、变形、荒诞的手法来表现‚文革‛的 ‚非人‛环境,提出‚只有‘人’回到了自己 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呼吁‚每一个 人,都应该象人一样,活在人的世界‛ 。 她的小说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清远的精神取胜。 写作追求:诚、 雅 《三生石》梅菩提、陶慧韵 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 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 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 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以长篇小说《钟鼓楼》为代表推出一
系列‚京城都市小说‛。
其基本精神则一以贯之。这就是关注普
通人的命运,为遭受压抑和扭曲的人
性申诉不平,热切呼唤人道主义,期
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后期作品
在表现人性美和揭露人性恶两方面有
所深化。
前期作品: 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刘心武小说创作的一次突破, 也是新时期文学对‚文革‛话语的首次突破。 作品通过班主任张俊石和学生干部谢惠敏、 小流氓宋宝琦的矛盾以及对待《牛虻》一书 的态度展开情节,从十年浩劫给广大青少年 造成的严重精神‚内伤‛入手,揭露了‚四人帮‛ 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极‚左‛愚民政策 对祖国的下一代精神和心灵上的严重摧残, 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焦灼呐喊,使人想起鲁迅 在‚五四‛时代类似的呐喊。
四、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五、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 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 有着很深的关系。 第三,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 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
二是谢惠敏,作家在这个初中女学生的 身上注入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她 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这个形象成为 某一类人的共名。这是一个被‚四人帮‛ 扭曲了灵魂的畸形儿,良好纯正的品质 和教条僵化的思想作风在她身上紧密地 扭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偏执、僵化、 轻信、盲从的性格。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 和警世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作者以委婉的文笔,伤感的色彩,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主人公 的女儿珊珊的角度,讲述了身为作 家的母亲钟雨和一位优秀的领导干 部之间的刻骨铭心,而又无法实现 的爱情悲剧。小说主人公钟雨的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洁以对苦难岁月中纯洁爱情的 歌颂与赞美,为曾经荒芜的时代留 下了浪漫的近似乌托邦的一笔。
伤痕文学
一、概念: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浪潮,产生于70
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
《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主要展示了十年动乱给人们精神世界和
心灵所造成的毒害和创伤,表达了整个
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 伤情绪。
二、内容:
1、精神意识的荒芜和畸形 2、心灵情感的压抑及缺失 3、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
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
积极研究者。
当年刘心武(中)与另两位伤痕文学代
表作家卢新华(左)、王亚平的合影
一般将刘心武的小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描写校园生活,以反映‚文革‛
后遗症的‚伤痕小说‛与‚问题小说‛
引起广泛关注;
后期转而描写市民生态和文化人的心态,
主要作品:《祖母绿》、《沉重的
翅膀》、《方舟》、《只有一个
太阳》、《无字》、《灵魂是用
来流浪的》等,长篇散文《世界 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 作,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 人的心灵世界,细腻诚挚,优雅 醇美。
• 林区少年孙长宁的无文化的蒙昧状况,由 于被放逐的‚黑线人物‛梁启明的到来而 改变了。梁终因癌症不治而逝,但他的音 乐生命在孙的身上延续和光大。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新华《伤痕》 王晓华 刘心武《班主任》 谢惠敏 宋宝琦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荒妹 荣树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严凉 穆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孙长宁 梁启明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 许秀云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故事》 莫应丰《将军吟》 彭其 陈镜泉 宗璞《我是谁》《弦上的梦》
对比: 宋宝琦的头脑愚钝得令人可怜,谢 惠敏的思想僵化得令人痛心;宋宝 琦的流氓恶习使人可憎,谢惠敏的 言行‚左‛得令人震惊。尽管两人 的个性品行截然不同,心灵畸变的 表现形式有异,但在愚昧无知这一 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 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 畸形儿和受害者,其‚内伤‛令人 触目惊心,救救他们已是迫在眉睫。
小说《蜗居》在70年代就吸收了西 方现代派的意识流、象征、变形等 手法进行艺术创新。 《蜗居》使用梦幻象征手法不厌其 烦、长篇累牍的写幻觉和梦幻,为 当时各种类型的人精神上勾勒了一 幅幅变形的肖像:蜷缩蜗居、胆小 怕事的人,带着假面具、告密求荣 的人以及用头颅做灯火、照亮世界 的殉难者。
四)从维熙 从维熙的名字是和‚大墙文学‛联系在一起的。 ‚大墙文学‛指描写‚文革‛时期监狱、劳改农 场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伤痕文学‛中一个特殊 的类型。 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被称为‚大墙文学‛ 的开山之作。 他的小说多写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 的不幸遭遇。这些受难者们承受着常人 难以忍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酷刑,却依 然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这种坚定的信 念,是从维熙‚大墙小说‛着力表现的重点。
长篇小说《钟鼓楼》是作 者后期‚京城都市小说‛ 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小说 创作高峰,获得了第二 届矛盾文学奖。
《钟鼓楼》全景式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生态 世相,采用橘瓣式的结构,截取1982年某 一天(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 北京城钟鼓楼旁一座四合院内居民生活的 一个剖面,以薜家老二薛纪跃的 一场婚礼为中心线索,散点聚焦 式地描绘了四合院内薛大娘等 十户普通人家几十个各具风貌 的人物。
六、作家作品介绍分析
一)卢新华《伤痕》
1、1978年春天,在刚恢复高考时考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卢新华创作 了这一短篇小说。围绕这篇小说的 争论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大家对可 不可写文革带来的灾难,可不可写 犯错的主人公,可不可写不可挽回 的悲剧进行了争论。 2、《伤痕》描述的是一个家庭悲剧, 王晓华的行为代表了‚文革‛大多 数虔诚的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她与 母亲的‚决裂‛,包含着这一代 ‚革命接班人‛的生命悲剧。
从维熙: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 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 主要作品有:《北国草》、《走向混沌》、
《裸雪》、《伴听》、《亡命天涯》等。
五)张洁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 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翌年加入中 国作协。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 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 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 冠‛纪录。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 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卢新华:1978年,《文汇 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 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而后一举成名,‚伤痕‛ 一词之后成为追溯文革记 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 2004年推出新作长篇小说 《紫禁女》。
二)刘心武及《班主任》: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过中学
教师,《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以短篇
小说《班主任》成名,其长篇小说《钟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