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写作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在文学领域,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

她们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特点与风格,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思考。

一、关注家庭与个人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关注家庭与个人的生活。

她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她们关注婚姻、亲情、子女教育等问题,探索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同时,她们也表达了女性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呼吁女性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关注社会与性别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还关注社会与性别的议题。

她们通过对女性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她们关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保障等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机会。

她们通过描写女性在职场、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经历和挑战,展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努力和奋斗。

三、多元的风格与形式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她们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叙事风格,也有现代的写实手法。

她们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和情感体验。

她们的作品既有温婉细腻的散文,也有激情澎湃的诗歌。

她们通过多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四、关注内心与情感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强调内心与情感的表达。

她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体验。

她们关注爱情、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揭示了女性在情感交流中的独特角色和价值。

她们通过对内心的反思和情感的抒发,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五、探索自我与追求自由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探索自我与追求自由的主题。

她们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内心探索的描写,呼吁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她们关注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等问题,探索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束缚。

女性写作特点与技巧PPT课件(31张)

女性写作特点与技巧PPT课件(31张)
致细腻绚烂、跌宕起伏。
• 1948年,还是上海弄堂里普通中学生的 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 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爱丽丝 公寓里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 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 瑶带着受挫的心回到乡下外婆家。
• 饱经世故的外婆一针见血地指出:“这 孩子没开好头的缘故全在一点,就是长 得忒好了。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 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 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也就蒙哄过 去了,可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 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所以, 不仅自己是骗自己,还是齐打伙的骗你, 让你以为花好月圆,长聚不散。”
• 简单的饭食,素淡的家居服饰,是本色 却也处处透着“适宜”,是绝不会令人 产生轻贱之心的。
• 小说描写王琦瑶与康明逊在爱情试探中 的内心渴望与言行的小心翼翼,正是坚 定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但是,一旦知道 康无意与自己结婚而只想保持一种感情 的联系也就退而求其次了:’不妨抓住 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 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 一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 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第 二性》被视为女权主义的“圣经”。她指 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 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所谓 “形成”就是指女人是男性中心霸权和话 语霸权塑造的“变形”的女性历史景观。 在男性主角的“看”之下,女性只能成为 “被看”的叙述景观,没有了任何主体性, 作为男性意识中纯粹的客体,“她”丧失 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说的权力,于是成为福 柯所谓“沉默的他者”。
第四节 女性写作
一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问题
• 首先,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是 以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事实为前提的。
• 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 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 娃所说的“第二性”。

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

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

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中国女性写作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作家们通过自我主体的建构和身份的探索,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

首先,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是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表达来建构的。

女性作家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

例如,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她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来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

她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建构出独特的自我主体。

其次,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来建构的。

女性作家们常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的关切。

例如,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长恨歌》中,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和对家庭暴力的揭示,批判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使得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了更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建构了自己的自我主体。

此外,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身份建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女性作家们常常通过对自身身份的探索和认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形象。

例如,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自己家族历史的追溯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建构了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这种身份建构不仅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增添了更多的多样性和魅力。

最后,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女性作家们常常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新诠释,来建构自己的文学身份。

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小说《文化苦旅》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对自己身份的反思,建构了一个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这些女性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努力张扬“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有性别特征的社会群体和文学群体,以颇为成熟的方式与丰富的形态,冲出“男权话语中心”和“女性规范”。

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

(2)她们的小说背对广阔的社会人生舞台,独向女性的心灵世界,与小说创作的“客观化”潮流分庭抗礼。

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刻意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

(3)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迁便是急剧推进的商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

在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也反映出都市故事的飘忽甚至荒诞。

她们不仅借助非写实的手法去书写都市与都市女性的性别经验,而且敏锐地反映出当代都市生活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

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

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

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90年代是女性写作领域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身份和处境,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本文将探讨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趋势、主题及其影响。

一、主要趋势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多样性。

女性开始探索和表达更多元化的经验和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女性的身份和处境。

这些女性写作包括不同的体裁,如小说、诗歌、自传、随笔等。

此外,女性写作者也开始展示出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呈现出更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和个性魅力。

二、主题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题是多样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家庭、性别、身份和文化。

女性写作者开始关注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

而在性别方面,女性写作者则探讨了男女之间的力量平衡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女性写作者还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尝试探索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

此外,女性写作者还关注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并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尊重。

三、影响90年代女性写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女性写作的表达和探索,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和独立性。

女性作家的创作也开始被更多的读者所关注和认可,进而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风貌。

通过女性写作的反思和表达,社会和文化也逐渐意识到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90年代女性写作代表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

在女性写作的引领下,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通过文学为社会和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5.女性写作

15.女性写作

《人啊,人!》

作者以C城大学为背景,通过对几个大学同学各 自的坎坷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的描写,控诉了“左”倾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和人性的 扭曲变形。又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 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的知 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 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 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


“方舟”意味着女性的自 救之路。
《方舟》中描写了三位冲破婚 姻束缚的独身女人。荆华从事理 论工作,梁倩是电影导演,柳泉 精通外语,她们都有坚强的性格 和强烈的事业心,但在男性话语 社会中处处碰壁,以致身心疲惫 。这些人格独立,心灵健全的女 性,大部分时间不得不与男人、 与性别歧视作战。而卑琐、自私 、色情的男人构成了荆华、柳泉 、梁倩的对立面,他们处处与她 们作对,仅仅因为她们是独身女 人。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 当代女作家,现为国 家一级作家、美国文学艺 术院荣誉院工、国际笔会 北京中山会。 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 得短篇、中篇、长嵩小说 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 连冠”纪录。 曾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 、 《无字》(第六届),是迄 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 矛盾文学奖的作者。
《人到中年》故事梗概

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 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同学、朋友姜亚芬 离国出走。40多岁的陆文婷60年代从大学毕业 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 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有一儿一女。繁忙的家 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对陆文婷形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多么 疲劳、紧张、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 文婷就忘记了一切。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解读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解读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解读在当代,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女性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崭露头角,还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在文学和写作领域的地位。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经说过:“女性写作就是为了使女性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能够听到对她们的世界和经验的描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首先,女性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宣扬女性主义观点的平台。

女性主义倡导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性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探讨性别不平等,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夺。

例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光之塔去》通过女性角色的内心独白展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精神健康的摧残。

这样的作品不仅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鼓励和激励着更多的女性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

其次,女性写作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学模式。

过去,男性是文学的主流创作者和读者。

女性的视角和经验被边缘化和忽视。

然而,女性写作的兴起改变了这种格局。

女性作家带着她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创造了文学作品。

女性作家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写作的限制,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且多元化,从而使得整个文学领域更加包容和丰富。

此外,女性写作还为女性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救赎的方式。

通过写作,女性作家能够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文字中获得自由和解放。

例如,美国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提的《贝尔·杜·犹太人》中,主人公贝尔·杜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束缚的不满和追求真正自由的渴望。

这种通过写作寻求自我认同和解放的经历,不仅激励着其他的女性作家,也启发了更多的女性去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挑战社会的不公。

然而,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之间并非总是完美契合。

有些女性作家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作,而并非刻意强调女性主义的立场。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

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

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

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

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

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

这就值得深思了。

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

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

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

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

”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写作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一、妇女的命运史: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

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

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

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

实行群婚、杂婚。

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

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

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

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

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

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

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

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

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

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

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

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

她们缺少支持。

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放,然后才获得个人的解放;要么走回家庭,贤妻良母,生儿育女。

“五四”后,妇女的人生出现了分歧,要么从政( 丁玲、邓颖超),要么从文(冯源春、白巍),要么夭折、庐隐。

3、第三个阶段:解放时代三十年代到“文革”后,社会中的妇女这个阶段的妇女走入社会解放的行列,在求得社会解放的同时,求得自己的解放。

这种解放是政治解放,经济解放,而不是个性解放。

女人与社会认同,与男人认同,抹杀了性别的差异。

这是一个无女性的时代。

男女的生理差别造成了女性的特殊性,举例不能与男人完全认同,我们应注意,女人是人,但女人更是女人。

新时期,作家对女性的解放进行了反省,新时期的妇女很复杂,女人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也就是说,女人是什么?女人并不明白,女人还没有成为女人。

女人正在探索,所以,我们不把新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认识女人。

三、世界的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就是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

目前重要有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争取选举权:女权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运动而开始的。

最早的女权运动应追溯到法国大革命。

妇女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

她们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要求妇女从政,与男人一样有选举权。

但她们的革命失败了,并未获是选举权,被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

从那以后,妇女运动一直未曾中断。

1848年7月,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标志着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妇女革命以公民权的改革而告终。

2、第二阶段:“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这场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它的目标和范围皆远远超出了早期争取妇女选举权的女权运动。

这场运动首先是在美国兴起的。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大事件,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全面展开,全国性的反越战运动,总统肯尼迪及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害等等,使整个美国陷入一片骚动之中。

这种骚动也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再次高潮。

法律的平等并未带来实际的平等,父权制性别贯例仍然压迫着广大的妇女。

因此妇女们强烈地感到要表达自己,反映的、渴望自由、解放,她们就妇女自身权利,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家庭及生育、妇女与职业与性与文学及历史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这种混合着泪水与唾沫的喧嚣与躁动,摇撼了以男人为准绳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整个学术界。

这个阶段,既有社会权益的争取,也有对争取社会权益本身的反省,更有对妇女做为女性的性别角色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更多一点女性的个性意识。

四、中国的“女权运动”严格意义上,中国没有女权运动,或者退一步说,中国没有独立的女权运动。

“女权”随着社会的解放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

妇女虽然也参加了社会运动,参加了革命,但她们不是为女权而革命,而是为社会而革命。

妇女尚未获得独立的女性意识时,她们便获得了西方女权运动,获得的一切。

她们的一切权利,似乎是社会的“恩赐”。

这造成了几种隐患:(1)丧失了女性,女人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与男人认同,忽视了女性的特点;女人毕竟是女人,与男人完全认同,必然付出很大的代价;女人承担了男人的工作,又必须履行女性的职责,造成女性的“角色紧张”,心力交瘁;(2)社会地位个人意识的失衡:妇女参加了社会活动与男人一切相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样就业,同工同酬,同等政治权利。

但是,妇女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还保留着旧有的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的依附心理、自卑心理等;以及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招工、就业、生男生女等),这对妇女均有影响。

造成女子的精神压力(困惑、恍惚)对自我的无信心,自我失调。

以上这些正是女权运动。

这些问题只有让文学来承担,文学支撑起了这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五、什么是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众说不一。

但有几个相联系的概念。

A、妇女题材文学: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B、妇女文学:妇女创作的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C、女性文学:妇女创作的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去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品。

第一个定义:比较广泛,泛指一切反映女性生活的均可。

第二个定义:排除了男作家,但是女作家虽然反映了女性生活,却没有女性意识,只是模仿男人反映失去了女性的女人生活。

这也不能算是女性文学。

这在我们文学史上很多。

因为文学史上有过一个“模仿”(女人模仿男人的)时代。

第三个定义:有三个必要的条件A、女作家创作的,排除男作家(如茅盾反映女性意识);B、女性视角和表现方式:排除女性的作家,男性视角。

(模仿文学);C、女性意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均是有女性意识。

什么是女性意识?①妇女作为女性角色,自觉地去考虑,自己所处的不同地位。

②它一方面既源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体验与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意识,这时它更多地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决定着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历史内容。

③女性的主体性意识和个性意识,女性自己的人的尊严的价值。

④新时期的女性意识:a.自主意识:对独立性的思考;b.平等意识:对情爱的追求、社会存在等;c.性别意识:对女性气质的思考;d.惶惑意识:对道德视角的抛弃和留存;——防止女性意识的“贵族化”。

六、中国的妇女文学:中国的女性文学虽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现象,但自从有了文学,便有了妇女文学。

妇女文学自古到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诗经》到近代这个阶段妇女的创作淹没于男人创作之中。

她们创作着重表现的是闺情离愁,庭院情趣,重在抒情,在抒情上与男人相同,但男人重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而女子,着重是写实性抒情,用白描写出,婉约细腻,而不是豪情满怀。

表现对旬与表现方式与男人不同,只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并没有显出解放自己的意识,寄希望于男人,也是埋怨男人。

2、第二个阶段:“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她们觉醒了,但觉醒后怎么办,她们并不知道,因此五四文学反映了觉醒后争取解放的艰难和觉醒后的惶惑。

冯沅君等人的作品,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呐喊,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势力,对自由个性的束缚,歌颂了觉醒人的不屈抗争。

庐隐、丁玲的作品则是反映觉醒后的困惑。

他们冲出了家庭,走上社会,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可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与他们格格不入,她们就不知该如何办了,她们就陷入了小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幻灭之中。

她们的主旨不仅是反封建,更重要的是预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末路。

3、第三个阶段:三十年代——文革女性是随着五四运动而突发性的获得解放,社会基础不稳,一旦“五四”运动革命陷入低潮,个性解放就陷入无根之中,他们幻灭,在幻灭中获得了新生。

作家们投入了社会的解放之中。

她们也反映社会运动中的女性丁玲、刘真、茹志鹃等人均反映社会的女性。

这时的作家与人物基本上是无性的女人。

但是女作家还是显示出了女性的特点。

她们以反映女性的感情生活为主,虽然是反映社会中的女人的感情,但不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而是生活的支流、浪花,而是通过“家务事,儿女情”来表现。

她们从特殊的方式表现了特殊的生活,但她们的目的不是反映女性,而是通过女性反映时代。

4、第四个阶段:新时期新时期的妇女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妇女文学中的较大部分是女性文学。

第二节198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短短几年内,女作家空前活跃,成为当代文学之奇观。

在日益壮大的创作声势中,她们配合着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有意识地表现当代妇女的生活,突出新时期的女性问题,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飞跃,作家们表现的女性意识或曰女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紧张,是当代已婚职业妇女面临的共同问题。

象放射线一样,辐射在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多一个方面就多一重责任,因而成为当代职业妇女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广为表现。

它也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来。

中国的知识妇女,她们一直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下进行着身体力行的艰苦实践。

湛容的《人到中年》揭示了当代中青年职业妇女所承担的多重责任,再现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主人公陆文婷,就是当代中国职业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中,隐含着中国妇女忠贞坚忍的传统品质,又表现出当代妇女对事业和感情生活的双重追求。

妇女角色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在于女性角色发生变化,而男性角色和社会结构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妇女参加了社会生产,而社会还没有把妇女所必须担负的生育活动和家务劳动当作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加上传统的伦理规范对女子人格价值的苛求,使得当代妇女生活呈现出多元化性质。

提出这个问题,是作家对社会的拷问,是对妇女获得部分解放而未全部解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