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_爱心树_作文教学_杨树亚

合集下载

绘本爱心树读后感

绘本爱心树读后感

绘本爱心树读后感《爱心树》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绘本,它讲述了一棵树的故事,这棵树上长满了爱心果实。

这些爱心果实代表着人们的善良和友爱,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

通过这本绘本,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友爱和善良的道理。

在这本绘本中,作者通过描述爱心树上的爱心果实,告诉我们善良和友爱是多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爱心树一样,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去帮助他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同时,这本绘本也告诉我们,只有善良和友爱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通过这本绘本,我们也可以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故事中,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得到了爱心果实而变得更加友善和善良。

这告诉我们,只有用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友谊和爱情。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用善良和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

此外,这本绘本还告诉我们,善良和友爱是可以传播的。

在故事中,小男孩得到了爱心果实后,他也开始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去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说明,只要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去感染他人,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他人,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总的来说,这本绘本《爱心树》给我们传递了很多关于友爱和善良的道理。

通过这本绘本,我们可以学到如何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去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也可以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去感染他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本绘本中有所收获,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良和友爱,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绘本《爱心树》教案与课后反思

绘本《爱心树》教案与课后反思

绘本《爱心树》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展开丰富想象,丰富绘本内容。

2.在阅读中,理解“给予”的崇高含义,感受爱与被爱,懂得感恩。

3.让学生学习绘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准备材料《爱心树》绘本、PPT、挂图教学流程一、课前导读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好看的绘本书,同学们了解绘本吗?(展示课件,解释绘本)那同学们想不想看绘本啊?那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今天的绘本吧。

它就叫做《爱心树》。

(播放课件)同学们仔细看看封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指生回答)这可是世界最经典绘本之一,那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它背后的这位伟大的作者(展示课件:关于作者)谢尔大叔厉不厉害?同学们想不想赶快进入绘本阅读呀?好,老师这边特意给大家准备了电子书,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本绘本会讲述怎样一个故事呢?二、阅读绘本快速翻阅电子书(一)读读说说,感受的大树与小男孩相亲相爱的快乐1.(播放课件):从前有一棵大树……2.它喜欢上一个男孩,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

3.瞧,小男孩来了!他每天会和树做什么呢?学生想象说。

(1)(师出示画面,生试讲故事情节)他每天都会跑到树下。

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男孩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

累了的时候,就在树荫里睡觉。

(2)(播放课件,观察图片)同学们觉得男孩喜不喜欢这棵大树呀?你怎么看出来的?大树呢?男孩儿爱这棵大树……非常非常爱它。

大树很快乐。

(二) 感悟大树给予男孩的快乐1.过渡:小男孩和大树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快乐的童年啊!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逐渐长大,他还会和小时候一样,和大树玩耍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2.(播放课件)但是时光流逝,男孩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觉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树荫下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我已经长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

爱心树绘本故事心得体会

爱心树绘本故事心得体会

爱心树绘本故事心得体会爱心树绘本故事心得体会《爱心树》是一本经典的绘本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通过阅读这本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体会到了爱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关于一棵树的故事,这棵树长在一个小镇的角落里,孩子们都称她为“爱心树”。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她的大树冠给小镇带来了浓厚的绿意和清新的空气。

小镇的孩子们喜欢在她的树荫下玩耍,感受着树的温暖与爱。

但是,树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衰弱。

她的枝叶渐渐黯淡,生机逐渐消失。

孩子们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于是决定一起帮助爱心树。

他们向爱心树祈祷,希望她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他们每天都给爱心树浇水、撒肥料,还为她修剪枝叶,并给她们唱歌、讲故事,用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她。

爱心树也倍受感动,她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爱,内心变得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爱心树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她的枝叶重新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绿意。

小镇的孩子们欣喜若狂,他们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也对爱心树满满的热爱与感激。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惊叹于孩子们的爱心和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小手进行种种努力,为了保护那颗心爱的树,他们没有因为树的病态而退缩,反而更加珍惜和关爱她。

从这本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重要性。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

正如故事中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并没有被爱心树的困境打败,相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帮助爱心树重新焕发生机。

这就是爱的力量,让人们无所不能。

同时,这本故事还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爱心树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她在故事中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力。

正是那颗爱心树,给小镇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

然而,随着人们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的美景渐渐消失。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起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爱心树》,我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重要性。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爱的故事,更是一本关于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故事。

读《爱心树》有感_500字

读《爱心树》有感_500字

读《爱心树》有感_500字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我的书柜上都挤满了图书,什么书都有。

一有空,我总会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有些书,我看了又看。

其中有一本书——《爱心树》,我特别喜欢,也不记得自己究竟看了多少次,应该是看了N遍了吧。

《爱心树》是一本有名的绘本,深受全世界小朋友的喜爱。

我就是其中之一哦!作者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

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有很多图画。

图画的线条很简单,黑白颜色。

图画旁边的文字少得可怜,甚至有的画旁边只写了三、四个字。

我只用了几分钟就看完了整本书。

《爱心树》里讲了一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和一颗苹果树死亡的过程。

故事里,小男孩和苹果树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小男孩非常依赖苹果树。

长大后,小男孩需要钱,卖了树上的苹果换钱;他要造房子,砍了大树的树枝盖房子。

他要坐船,砍了大树的树干,最后只剩下老树墩……
看完《爱心树》这本书,我非常感动。

爱心树和我们伟大的父母一样,把所有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东西全给了那个孩子。

它的爱多么无私、无悔呀!但我也想对这棵爱心树说,不能过份地爱这个孩子,这是溺爱,会害了男孩的。

男孩会因此事事依赖别人,整天想着不劳而获,成为懒惰的
人。

我还想对男孩说,不要有依靠之心,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你还要多多关心好朋友——爱心树,给他松松土,浇浇水,施施肥,整理枝叶。

这样,大树才能长得更茂盛,你和大树才会更加亲密无间,友情永远!。

《爱心树》绘本教案:种植爱心,传递温暖

《爱心树》绘本教案:种植爱心,传递温暖

注:本人为,仅能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和话题进行语言生成,文章中如有错误或不足,请您多多包涵。

1.教学目标本次教学将围绕《爱心树》绘本展开。

通过绘本,让幼儿们受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知道什么是种植,告诉幼儿树和人一样都有感情和生命,从而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

2.教学准备绘本《爱心树》;幼儿园小花园;花盆、土壤、种子等3.教学过程3.1.热身活动引导幼儿理解“爱心”的意义。

可以用谚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来引导幼儿理解爱心能够为人创造多少机会和价值,以及爱心对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

接着可以通过游戏、小故事等活动,让幼儿逐渐感受到爱心的美好,明白了解到它的力量和价值。

3.2.呈现绘本展示绘本《爱心树》,带领幼儿们进入其中。

在带领幼儿们欣赏绘本的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简单的描述、解释,让幼儿们知道树木生活在大自然中,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类比和对比。

3.3.知识讲解通过绘本的逐页呈现,对幼儿们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可以简要介绍树木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养护、重要性等知识点,让幼儿们对树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3.4.讲解植物的种植方法引导幼儿们通过实地操作,学习植物的种植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及辅助,引导幼儿种下自己心仪的小植物/花卉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种下希望,收获幸福”的美好感受。

3.5.活动设计为了更好地加深幼儿的印象和记忆,可以安排相关活动。

在白天晾晒风里,老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在操场上植树,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自己动手,播撒生命的美好感受。

在晚上园内开展“来种一棵爱心树”工作坊,教会幼儿怎样将自己对树木的爱心、对自然的热爱变成行动,积极投身到保护大自然的事业中。

4.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不仅仅学习了树木的生长过程、种植方法等知识,而且还能够更好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体会到种植的乐趣与亲情。

同时,本次教学也为幼儿们打造了一个实现情感共鸣和体验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懂得了关注自然、热爱生命,并将这些美好的想法和行动传递给他人。

“树”在,心就安——绘本分享课《爱心树》教学随笔

“树”在,心就安——绘本分享课《爱心树》教学随笔

“树”在,心就安——绘本分享课《爱心树》教学随笔今天上午阅读课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绘本分享课,其中我为他们配乐范读了《爱心树》这个绘本故事,一方面是音乐的渲染,一方面是自己本身很喜欢这个故事,它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许多女生听完都红了眼眶,我想他们也像我一样从这里看到了那个只会索取的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永远都在付出的父母的影子。

这本书,每次读来我都特别心酸,为自己,也为全天下的父母。

最近发生了好多事情,一度让我陷入了绝望之中,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是父母、亲人、朋友一直在鼓励我,帮助我走出绝望。

妈妈学历虽然不高,但她却用最朴实的语言鼓励我:“人这一辈子总会经历许多挫折与磨难,我们不要想那么多,往前看就行,天塌了还有高个儿顶着呢!”从小到大,妈妈在我心里就是整个家里的主心骨,有妈在,一切都好。

爸爸是家里最不善言谈的人,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却总是默默地付出着,一年四季父亲很少休息,有时候春节也在忙着挣加班工资,自己却很少花钱,每当我们劝他歇歇的时候,爸爸总是呵呵一笑,随意地答道:“没事,还能干动的时候,多干点儿,能帮衬你们一点儿。

”这让我们做儿女的内心多了许多的愧疚,父母本应该安享晚年的,却还要为我们奔波。

去年妹妹因为生了孩子,没人照顾,就带着女儿住到了妈妈家,由妈妈给她带女儿,在这之前,母亲在家门口的特殊学校做保洁,工作不忙,离家又近。

妈妈不舍得丢了这份工作,就跟妹妹说:“没事,这点儿小活儿耽误不了看孩子。

”于是一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母亲总是早上5:30起床,先去学校把卫生打扫了,再赶回家做早饭,等妹妹上班走了,她接着带孩子。

中午妹妹下班回家接过孩子,她再做饭,做好了,自己再跑到学校干完活儿再回去吃饭,等她吃完妹妹又该上班走了。

一天下来我们年轻人也受不住,每次我们劝她的时候,妈妈总是说:“没事,妞在门口这个抱一会儿,那个抱一会儿,累不着。

钱虽不多,但活也不多,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开销呢!”春节,因为家里出了事情,妈妈把她半年的工资取出来,又添了一些,都给了我,看着这些钱,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虽然我一再说自己有,不用,可妈妈说:“你有两个孩子,手里总要留一些备用,我也没啥用,你爸我们俩老了,挣的不都是让你们用的吗?”春节前,弟弟装修了新房,爸爸结完干活的钱,自己留了一小部分都给了弟弟。

《爱心树》绘本教案: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爱心树》绘本教案: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一份有关于《爱心树》这本绘本教案的分析和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这本绘本的主题和教学重点。

教案主题围绕着生态文明,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教案不但涉及了生态问题,更是涉及了人们的情感和责任,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且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重点《爱心树》这本绘本呈现了一棵借助于人类关爱和保护而生长的树,随着主人公小馨的成长,这棵树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在这本绘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情节和细节,其中包括:1.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界限,了解到环境与生活的重要性。

2.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3.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关爱、分享、合作、感恩等美德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更好地体现出孩子的人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本绘本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理解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意义。

2.增强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3.培养孩子们的美德和价值观,发挥孩子们的个性和潜能,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选用如下教学方法:1.带领孩子们观看《爱心树》这本绘本,通过观察人物、场景和情节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2.向孩子们讲解有关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知识,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于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

3.通过游戏和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获得知识和经验,让孩子们参与生态环保的行动中。

四、教学步骤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我们可以参考如下步骤:1.教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简单介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且让孩子们回答有关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础知识问题。

2024年《爱心树》读后感范文(3篇)

2024年《爱心树》读后感范文(3篇)

2024年《爱心树》读后感范文这是一本绘本,是一个男孩儿与一棵树的故事,一个让人懂得爱与奉献的故事,是进入心灵深处那一片净土的一个简单的故事。

故事讲了一棵大树给了男孩儿所有,它不求回报,只希望自己能帮助男孩儿,它愿意献出一切,只为了这个男孩儿和它在一起,一起开心的笑。

后来,男孩儿树上的苹果去卖钱,拿树上的树枝盖房子,用大树的树干做了一艘船,最后大叔呀只剩下了树墩,可它也挺直身子让累了的男孩儿安静的休息。

“大树很快乐”,这句话不知道在文中出现了多少次,每次都是大树在帮助了男孩儿后得到的满足,大树的奉献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只要男孩儿快乐,它便满足,它愿意为男孩儿倾尽所有。

而男孩儿只知道索取,他不知道爱心树对他的爱是那么浓厚,以至于,无条件的付出给他,男孩儿索取的都是爱心树无限的爱。

爱心树爱这个男孩儿,它不管男孩儿是否回报它,它只有无私的奉献。

让男孩儿一直的索取。

它会快乐。

它只要帮助男孩儿就满足了,它只要它帮助男孩儿后男孩儿的开心。

它不在乎自己,它把无限的爱都给了男孩。

最后,男孩儿在爱心树的树墩上坐下了,爱心树很快乐,它又一次帮助了男孩,它很快乐。

2024年《爱心树》读后感范文(2)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爱心树》,书中讲的是一个男孩和一颗苹果树的故事。

苹果树很爱这个孩子,孩子想游戏的时候,就用大树来作秋千,饿的时候就摘树上的苹果吃,玩累的时候就在树下乘凉睡觉。

他很快乐,大树也很快乐。

直到这个小男孩渐渐长大,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他不断的向大树索取,钱、房子、船……最后,苹果树什么都没了,只剩下一个矮矮的木桩,但它还希望那个孩子能坐在上面休息。

苹果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从来不求任何回报,却依然很快乐。

我感觉书中的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默默无私地对我们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

他们像一盏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那个孩子即贪心又自私,从活泼幼稚的孩童时代到行动迟缓的老年,总是不停的索取,从来没有想过给予大树些什么,所以他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本《爱心树》作文教学




绘本解读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
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
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

文章
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
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
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
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
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
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
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
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
作了一则生活寓言——
—这则寓
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
爱之间。

《爱心树》的故事情节简
洁,却给我们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爱心树》的故事语言平白,却足以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因此,于阅读而言,《爱心树》是一份心灵的鸡汤;于习作而言,《爱心树》更拥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素材。

教学目标
置身绘本情景,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厚绘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绘本
1.师:同学们,请告诉老师,哪本书是你曾经读过的最难忘的课外书?
2.师: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读一本书。

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画。

这样的书我们称为“绘本”。

(板书:绘本)这节作文课咱们一起来读绘本,写作文。

(补充板书:读绘本写作文)
二、阅读绘本
点击出示《爱心树》画面,师读故事。

在导读过程中,师相机点击图画。

1.点击第一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大树为什么快乐?
师:(交流后小结)孩子的快乐就是大树的快乐,大树的快乐就在孩子的快乐之中。

点击第二、三、四处“大树很快乐”时均作适当的停留,但不设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点击第五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面对这幅静止的画面,这幅让“大树很快乐”的画
面,你快乐吗?(引导交流)你的心中只有快乐吗?(引导交流)
3.点击出示绘本封面,介绍绘本《爱心树》。

三、品味绘本
1.师: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学会掩卷沉思。

能告诉老师,读完《爱心树》,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吗?你最想表达的感受是什么吗?
师:(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养成掩卷沉思的好习惯。

在掩卷沉思中,我们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是收获,也可以是困惑。

这就叫阅读后的“回味”。

(板书:回味)
2.师:在你的生活中,你拥有属于你的“大树”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大树”——
—曾经给予自己关心、帮助的人)
师:虽然我们还很小,但是,老师相信,在我们的班级中,一定有同学曾经是别人的“一棵树”。

你有过做“树”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做“树”的经历——
—关心帮助别人的事)
师:(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还要学会由“书中人”想到自己的“身边人”,由“书中事”想到自己的“身边事”。

这就是作文时的“联想”。

(板书:联想)
3.师:有了“回味”,有了“联想”,我们就会把一本书读“长”,我们的作文就会有丰富的素材。

今天,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学会把书读“厚”,给自己的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

师:(板书:想象)优秀的作品常常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
XINSIWEI KUAILEXIZUO 快乐习作
新思维
29

小学教学
2009年第5期设

小学教学
2009年第5期
设的空间,绘本更是如此。

它的魅力不只在文字,也不只在图画的有限空间内。

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在画面的背后,在文字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内容。

这就叫“想象”。

你会在阅读中想象吗?
4.点击出示绘本中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师:“坐下了”,简单的三个字,岂能表达此时男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时的男孩子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此时的男孩子就坐在这棵原本挺拔的老树墩上。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回忆———(点击出示字幕:他也许在回忆……)(追问)他会回忆什么呢?(班级交流)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向大树倾诉——
—(点击出示字幕:他也许在向大树倾诉……)(追问)他会倾诉什么呢?(班级交流)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点击出示:他也许在……)(追问,但不提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师:拿起笔来,用一两段话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的这些句式,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写出此时男孩子的内心感受。

四、丰厚绘本
1.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2.总结,延伸。

师:在读书过程中,及时地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这就是给作品“补白”。

这是我们在读书中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师: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前面阅读中提到的“回味”,去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读后感”。

师:我们还可以由“书中人”或者“书中事”展开“联想”,进行文章的“移植”。

例如,今天我们读了
《爱心树》,有兴趣的同学回家以后可以去写自己身边的“大树”,也可以写一次自
己做“大树”的经历。

师:老师相信,这样“边读边写”
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更加充实。

这样的过程一定是很快乐的。

教后感言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冲破“文本课程”的禁锢,正在从注重“怎么教”向注重“教什么”转轨之际,我们学生的阅读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读了多少文章”。

“怎么读懂”指向的是“阅读策略”的探究;“读了多少”追求的是“阅读内容”的厚积,以及阅读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建构。

因此,语文需要打通课堂的壁垒,融通课内与课外;语文需要打通生活的壁垒,融通校园与社会;语文需要打通知识板块之间的壁垒,融通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让学生在融通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在融通之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融通之中“得其法”
更“用其法”。

这是当下语文教师更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因此,让学生读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写得轻松有趣,这是绘本《爱心树》作文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

绘本阅读是阅读领域的一场“视觉革命”。

而绘本作文是习作领域的又一次“视觉革命”。

图文互补的形式利于给原本枯燥的习作过程注入无限的情趣。

与“看图作文”相比,绘本作文增添了更多的画面空间、想象空间,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景,让学生在鲜活的情景之中感受,进而表达。

同时,绘本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元的习作材料,更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烦恼。

所以,如果说绘本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一种方式,那么绘本作文也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习作方式与习作载体。

我们在利用绘本引领学生进行习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绘本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绘本优势,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享受想象与联想的快乐,让学生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为自己即将进行的习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

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补白,在阅读后联想移植,这不仅仅是阅读的行为,更是为利用绘本进行习作作前期的“铺陈”与“积淀”。

面对学生愈加丰富的阅读世界,原本沉寂的习作教学领域必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变革。

绘本作文就是一次探路。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任家瑞
XINSIWEI KUAILEXIZUO
快乐习作
新思维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