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佛教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儒家,道家,法家,佛家都是什么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佛家都是什么思想?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熔铸百家,兼容并包的思想。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因为儒家是入世之道,无论何时何世,入世的人数总是多于出世之人,所以,中国文化以儒家为尊。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传统社会中,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的格局,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
内陆大部分庙宇,在革命的年代里被打烂了。
现在,在云南这种边远地区,佛教兴盛的地方,还保留下来不小。
关帝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老爷的坐像,背后站着的是关兴与周仓。
他代表的是儒家忠义立身的精神,这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为正为大,坐居正殿。
正殿之下分左右两厢,左边供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我曾想过,为什么四大菩萨中的地藏王菩萨没有供奉在内?仔细一想,三大菩萨都可以管阳间之事,而地藏王菩萨管的是阴间之事。
所以就不供奉了。
可见中国文化的功利性有多强。
右边供的是道家的神仙,最重要的当然是财神,以及富禄寿神。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儒、释、道三家。
这里又加上一个法家。
可以明显看出,题主对法家的推崇,认为法家可以和其它三家相并列。
这大概是受到现在“以法治国”思想的影响。
把古代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理解成今天的以法治国了。
但是,古代法家的思想,与现代依法治国思想是有明显不同的。
古代诸子思想中,属于法家的思想的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它们的思想或者与以依法治国有点联系,却并不一样,比如,现代法治思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而古代法家的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对天下百姓的统治。
再具体一点,法家思想是为封建君主的个人权位服务的。
这一点,看看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就可以明白。
他的核心概念,法、术、势,法是制度,术是手段,势是权位,三位一体,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个人集权。
二十四史中,汉唐史中,有《酷吏传》,所谓的酷吏,就是以法制的手段,为君主个人服务。
比如汉代的张汤,郅都,宁成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法家。
在汉代时,这些人还有法制的精神,到唐代,酷吏们就干脆成了毫无原则,毫无节操的帝王打手了。
汉传佛教的反思

汉传佛教的反思——戒幢佛学论丛总序济群法师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
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历经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
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
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
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
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
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
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
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
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其后,还有赖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
其次,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或渊源于印度,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或萌芽于本土,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文化

二)战国时期的代表
1、墨家: 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2)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道家: 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3)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 唐诗 杜甫
盛唐诗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 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 婉之情。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 被誉为“诗圣”。
(《道德经》)
法家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韩非子》 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宗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 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 丰富了中国文化。
宋朝
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 繁华景象。
雕塑
1、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 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2、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世界艺术宝库。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 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 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21课诸子百家

墨家思想的起源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墨子,名翟, 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
墨家思想的发展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墨家学派以 “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核心,主张“非攻”、“节用” 、“节葬”等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与主张
结合时代需求
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时代需求 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推动创新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诸子百家思想的 基础上,推动其创新发展,为 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动力。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认识诸子百家思想,提高 其思想素养和文化水平。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 各国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0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孔子创立。
发展
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 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 儒家思想体系。
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 要地位,对政治、教育、文化 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领域
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受到儒 家思想的影响,如汉武帝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政策。
社会领域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 社会秩序,对维护社会稳 定起到积极作用。
03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 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发展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玄学。在唐宋时期,道家思 想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互融合, 形成了宋明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世世代代相传,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可从以下内容中得到直观的理解:1、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①.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②.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③.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④.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⑤.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⑥.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⑦.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⑧.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⑨.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⑩.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⑪.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诸子百家概略

以下是整理的《诸⼦百家概略》,希望⼤家喜欢!诸⼦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孔⼦、庄⼦、墨⼦、孟⼦、荀⼦等学术思想的代表⼈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宽⼴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时期称为诸⼦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可算为⼗⼆家。
⼀、儒家⼜称儒学、儒教,东亚地区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中国思想⽂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创⽴,脱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价值,着重君⼦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世理想与⼈⽂主义精神。
主要代表⼈物:孔⼦、孟⼦、荀⼦等。
儒家起初仅属诸⼦百家之⼀,在秦代⼤受迫害,⾃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掌握⽂化教育与⼊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化的崇⾼地位。
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家并称三教,儒学⼀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并流传到朝鲜、⽇本、越南、琉球等地,⼤受尊崇,成为东亚⼀⼤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民⼼,其流布较在中国本⼟更为普及。
儒家尊崇孔⼦为圣⼈,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荀⼦、董仲舒、韩愈、⼆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本⼭崎闇斋等等⼤儒加以发扬,历久⽽犹新,对东亚政治⽂化与道德教育都有重⼤贡献。
佛教与道教的异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仕士大夫
陶希圣评士大夫品格:
游惰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事生产而无独立经济;
倚存性:”良禽择木,良臣择主“,依赖官僚体质而无独立人格;
争讼性:党同伐异、立异鸣高,为求显达而丧失自性;
8.附录------------------------------------------------10
四、法家-----------------------------------15
一、法家之要旨--------------------------------------15
二、法家之产生--------------------------------------15
七、封建统治者阴阳儒--------------------------------16
八、儒家内部有人法家化------------------------------17
九、法家主要著作中的篇章----------------------------17
五、道家-----------------------------------17
2.五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不失原因----------------------------------5
3.孔圣人----------------------------------------------6
4.儒家发展史------------------------------------------7
儒学具全人类思想
道不行乘浮于海
具有人类思想的都是伟人:
耶稣,释迦摩尼,孔子
儒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性,给人无限力量。
但它不同于其他宗教,因为他是现实的人间宗教。
儒家是经典派,道家是浪漫派;
孔子是武林盟主,老庄是世外高人。
儒家是追求成功必备法则,道家适合我们内心调适。
儒学核心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个体自我道德修养,同时关注现实,力求
改变外部世界。
道家核心价值:追求根本、整体的。无为而治
3.孔 圣人:
(前552——前479)
东周鲁国人,先祖是宋
国贵族。
1.9M, 臂力过人,酒
量过人。
六经
尧舜禹,夏商周(西周)
东周——东周前半期,因孔子修订《春秋》
而得名,此后为战国
先秦诸子,士,来自社会各阶层,身份不
2,为了培养臣民自觉忠君的意识,统治者也需要尊儒。
3,统治者如何尊儒。
#给孔子加封各种封号。
#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礼教化。
四、统治者阴法。
1,将集权作为宗旨。
2,用功名利禄引诱知识分子。
3,重用服从自己的知识分子,打击与自己不一致的知识分子。
二、中国士大夫
战国士类
武士:兵士、士兵、士卒、军士、农战之士、三军之士、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士、剑士、死士、甲士、介士、吏士……
-
(
3、缘起性空-------------------------------------------------------------------25
4
5
6
7
8
一、“诸子百家”概述(方尔加)
(一)何为诸子百家?
1、百家者,多家也。
2、庄子《天下》论及“百家”,初步总结;
3、荀子《非十二家》也只是初步总结;
•敬鬼神而远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苛政猛于虎
•无可无不可
•……
儒:从事赞礼的,主持仪式的,同“巫”。
古代礼很复杂,礼数不到则不和谐。
2.五大文明古国:
埃及 巴比伦(消失)
希腊(中断千余年)
印度(残缺,佛教消失,印度教)
中国 全面传承
大帝国:
罗马,蒙古,波斯,阿拉伯,印加,波斯,苏联
3)地域文化的发展。(如齐鲁文化、燕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法家又分为齐晋法家,秦晋法家等)
(三)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阴法阳儒
一、儒家的政治主张。
以伦理道德治理天下。
二、法家的政治主张。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三、统治者的尊儒。
1,考虑到中国是家族社会占优势的国情,统治者在公开场合下还是要推行儒家理念。
士与中华文明
知识阶层与官僚阶级的合流,决定了汉民族的文化性格,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最终命运。“机会主义”式的心智与权谋人格,体现为一种绝对功利主义的“实用理性”,而这种智慧往往借助战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宗教情怀与超越理性严重缺失,决定了汉民族缺乏对于抽象价值的追求冲动,也决定了汉民族对个体人之绝对价值的淡漠。“事功”成败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外国兵;
“士”之出处
士无定主
“学而优则仕”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自武帝设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者,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士至于道”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
孟子:“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矣。”
春秋——战国,可考的172个国家,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4——20次战争,春秋时至少110个国家被灭,剩下大约22个国家继续战斗,各国军队迅猛增长。秦军达60万人以上,可以扩充至100万,如韩、魏等小国也拥有30万军队。
士与游民
频繁的战争使得贵族消失或地位下降,沦为平民。而战争对武力阶级的需求又使得士与庶人地位迅速上升,出现一个由庶人、平民、流民、囚徒等下层阶级组成的职业武力阶层。以及一批职业战略家、兵法家、组织者及武士。士阶层迅速崛起。
六、佛教(李虎群)-----------------------------18
1、佛教四谛-------------------------------------------------------------18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18
2、上层建筑的改变:1)政治上的变动——封建制的逐渐形成。富起来的地主阶层为了提高自身政治地位而不断策动变动,中小贵族开始进入统治阶层。
2)思想上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在于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构成日益复杂;②职业结构的变化。如当时已有商人、手工业主、政客、谋士、军人等,墨子是手工业者,范蠡是商人,孙武是军人。
诸子百家
一、“诸子百家”概述(方尔加)-------------2
1.何为诸子百家-------------------------------------------------------------2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2
3.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阴法阳儒--------------------------------------3
二、中国士大夫------------------------------------3
三、儒家---------------------------------------------5
1.儒家文化与管理---------------------------------------------------------5
4、《吕氏春秋》关于“百家”之论已初现轮廓;
5、司马谈(司马迁之父)系统总结“百家”,将其归纳为:儒、法、道、名、墨、阴阳六家。并针对此六家进行了优缺点的总结评价;
6、汉朝中后期,元帝、成帝时的刘向、刘歆父子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一共总结了:儒、法、道、名、墨、阴阳、纵横、小说、农、杂十家。(农家:要求君与民同,君王也要食粗粮,干农活等体力劳动;反对商业剥削农民。其观点的提出表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孟子对农家的批评时说: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物资不齐……)(刘向父子未列入兵家)(小说家:是以民间文学思想为主的流派)(兵家思想与道、法家有一定关联性。如兵家思想中的“兵无常武,水无常形”,似道家观念;又如兵家主张在战时必须无情,又累于法家思想。)
一个怪圈……
然而,知识阶层又总在道统与政统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在人格独立与体制依附之间、在内圣与外王之间、在沉浮荣枯之间无所适从,饱尝苦难。
中国文学,可以看做知识阶层在此怪圈中中的痛苦呻吟,唐诗如此,宋词如此,元曲亦然,小说之类,也可以作如此观……
三.儒家
1.儒家文化与管理
•几个格言
•过犹不及
侠士:侠客、游侠、节侠士、勇士……
力士:
文士: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文学之士、学士、法士、辩士、游士、察士……
“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辨士之舌端。”《韩诗外传》
侠士专诸
侠士荆轲
文士吴起
文士屈原
隐士林和靖
隐士陶渊明
隐士嵇康
战争与士人阶层的兴起
前493年,赵简子伐郑,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1.老子的道论、贵柔与无为政治思想----------------------------------17
2.庄子的逍遥、旷达与自然主义思想-----------------------------------17
3.道家在后世的发展--------------------------------------------------------18
新儒学: 西方文明进入
文化及文明
文明都有自己的经典,如印度,犹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