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2

明确: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曾有一中举的读书人写了一幅对联嘲讽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但下联已残缺。请你根据上一课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请在下联空白处填一成语,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想当年,无钱无米,谁来雪中送炭;
下联:看今朝,有权有钱,都来锦上添花
二、课中导学
1.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师版)
学科:语文
年级:九
课题:《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课类:新授
主备:徐凤兴
授课时间:11月25日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艺术。
1、课前预学
1.文本链接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晚清四大讽刺小说是:吴敬梓的《》、蒲松龄的《》、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范进中举导学案二

望城金海双语实验学校 9 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提升展示课设计:刘健美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学习课题:第 2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习过程:(备注栏内请老师们补充复备情况,请同学们补充课堂笔记)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和方法备注知识链接请赏读下列几幅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一、明确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自主学习(7分钟)1.找出描写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有关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范进中举后经济状况和身份地位的变化和行为性格的变化。
并画出关键词或重点句。
2.课文第五自然段除了从、、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描写。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看视频,着重分析范进形象,说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本文运用了讽刺手法,请具体说说讽刺手法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1.细细品读这几幅对联,理解封建科举制度与读书人命运的关系。
2.明确目标,让学习有的放矢。
3.独学5分钟,对学2分钟,解决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4.合作探究前先独立思考,得出初步认识(5分钟),再小组讨论。
5.抓住文中关于范进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品读、归纳。
还要注意中举前后的对比。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装订线19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樊春平审核组长:樊春平审核主任:王留群温馨寄语: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的行动,人们必须天天坚持。
使用说明:依据“自学质疑”中的自读作业,通读课文,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知识链接:关于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历代科举制度不一,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wéi)或大比,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
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单位:和硕县第一中学编者:【学习目标】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社会对人心灵的荼害。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画出文中描写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在文中做批注,不少于5处。
2运用双色笔,规范书写,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对基础知识和故事梗概进行复习。
【预习案】我的疑问。
【探究案】一、本文重要的人物主要是:范进、胡屠户、张乡绅和众乡邻,他们先后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呢?这样的变化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呢?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范进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吃、住、用每日小菜饭、茅草屋、家徒四壁地位语言第5、8段,“噫!好了!我中了!”……“中了!中了!”……第11段,范进道:“晚生久仰……不曾拜会。
”……“晚生侥幸……可为惊喜。
”……动作神态2.仔细阅读有关胡屠户的语句,将相应的语句填入下列表格。
胡屠户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对范进的态度骂:赞:贺礼离开范家的神态、动作对范母称呼3.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和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有何变化呢?人物内容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众乡邻(语言、动作)张乡绅(语言、动作)二、范进中了举人,他和周围的人所展现出的状态极为不同,你知道原因吗?【能力拓展】李宁说过:一切皆有可能。
在众人皆大欢喜,仍沉浸在高中的喜悦之中时,随着一声“四报到”,又一拨报录人来到范进家中,原来中举的不是这个范进,是邻庄的范进,前三报都错了,你觉得接下来范进(妻、母)、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等人会有何反应呢?请在5分钟内,发挥你充分的想象力,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老师温馨提示:运用人物描写,并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黄敏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__9__月__16__日星期_三_
课题:19、范进中举吴敬梓
第_2课时
累计___2___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
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课题、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胡屠户人物形象。(前后对比)
2、以胡屠户为主要对象,分析本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等。
五、拓展延伸:
作为毕业班的你们,你从范进身上受到什么启示呢?你们应该如何摆正有效利用课堂
回顾小说三要素,温故知新
采用表格的形式,直观明了。也有助于学生采集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发现人物态度的截然不同,并归纳总结写作手法,领悟讽刺小说的艺术表达效果
中考题型训练
小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放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思考其社会根源。
由小说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以此为鉴。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3、探究小说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预设:
1、重点:目标2
2、难点: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三、析形象,悟人物:
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和典型细节,归纳人物性格。
归纳人物性格: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品味经典,提升能力
以胡屠户为主要对象,分析本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从文中赏析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九年级《范进中举》2课时导学案

教师点拨及措施
(导案部分)
一、课前热身
谈话导入新课。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导入新课
二、自学质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注意他们的书写。
作揖()带挈()亲家()
醉醺醺()癞蛤蟆()星宿()
腆着()绾头发()轩敞()
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课堂上由每组小组长交换检查完成情况
教师点拨、释疑
三、合作交流
1、阅读全文,思考:
课文标题是《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范进中举前、中举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判若两人,试着讲讲其“变”有哪些?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找出文中能体现范进性格的句子。
禾梨坳乡学校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备导日期:2015年6月10日设计者:杨芳执教者:杨芳审核人:
课题
《19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
学习重点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生共同感悟
六、达标检测
1、学完这篇课文,你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吗?
2、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3、请你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表现人物前后心态变化的文字
当堂完成,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你如何看待今天的高考?
5、请在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课内10分钟完成预习案,小组交流
通读全文,筛选关健句作答
15分钟完成探究案、5分钟交流
小组合5分钟小结
2、预习后,认真独立完成预习案:
*************************************************************************
————预习案————
(温馨提示:学习时,拿准的用黑水笔写,不确定的用铅笔,不会的用红笔打“”,完成的题目就在前面打“√”
(温馨提示: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并做批注。)
思考:1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2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吃的
住的
用的
社会地位
探究二: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分析本文的主题
思考:你认为使范进受人奚落,又让范进平步青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切告诉你一个什么问题
1、文章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有:————、————、————、————、————。
2、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
3、小说的三要素:————、————、——————。
4、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
5、常见的人物描写手法有:———、———、———、————、————。
课题:《范进中举》导学案(第二课时)
主备人:任俊玲审核人:蔡占军使用时间:—————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集体备课
批注栏
课题:《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讽刺艺术。
2、在阅读与表演中理解文中“笑”背后隐含的深意。
学习过程:
预习案
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文中哪个情节最好笑?请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这个情节。
探究案
一、精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请找出关键性词语)
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表演,并由代表说明表演此情节的理由。
2、评议谁演得最精彩,说出理由。
3、刚才看表演时,大家都在大笑。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4、你认为这是喜剧,还是悲剧?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后,各组长在班上交流。(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4、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三、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1、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手法?举一例分析。
2、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举一例分析。
三、小结:
1、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
辛辣地讽刺了
2、写作特色:
(1)运用人物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的手法进行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以及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并科学认识、评价封建科举制度。
资料一: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
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
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
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资料二: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
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
关系又深感厌恶。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
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
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
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
的素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资料三:关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
“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2)(3)。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第一名称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第一名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
三名,第一名俗称,第二名俗称,第三名俗称,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
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终成为
科举考试的奴隶。
一、字词积累(给字词注音,另外请注意课文中其他未列出的字词)
作揖带挈亲家醺醺癞蛤蟆星宿
腆着绾轩敞簇拥侥幸攥
多音字辨音组词:
()(星宿)()(妥帖)
宿()(住宿)帖()(请贴)模()(模样)颤()(颤抖)()(一宿)()(画帖)()(模范)()(颤栗)二、解释词语
作揖:
倒运: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四、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补充资料: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
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
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五、浏览课文,完成表格,并在课文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并揣摩人物语言(用什么样的语气说,有没有什么动作?)
表格一: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中举前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对范进长相的评价
对范进学问的评价
对范进的动作
给范进的贺礼
对嫁女的说法
对范进能否考中的说法
对亲家的称呼
跟范进说话的态度
从中,你看出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表格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变化
中举前中举后
生活境况
社会地位
处世态度
从中,你看出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表格四: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中举前中举后表格五: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中举前中举后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
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七、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写范进中举这样的事?(文章主旨)
八、文中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想想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仔细揣摩这个画面作者是怎么刻画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九、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刻画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一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