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絮凝池

合集下载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
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
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
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
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
收集排出。

2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
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
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3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污泥循环和排泥
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
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
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4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絮凝沉淀池

絮凝沉淀池
③普通型网格(栅条)絮凝池网格前段较多,中段较少,末端可不放,前段总数宜在16层以上,中段在8层以上,上下两层间距为60~70cm;改良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段网格数为2~5层。
④普通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格竖向流速,前段与中段0、14~0、12m/s,末端0、14~0、10m/s,过网(栅)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末端不安放网格(栅条);改良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段的竖井流速相同,每段的网孔流速也相同,但前段向末端递减,竖井流速v1与过网流速v2关系如下:v1=0、02~0、10m/s v2=0、05~0、35m/s v2应大于(2~7)v1
④折板通常采用平板。平板折板夹角采用90°~120°两种,折板峰高为0、3~0、4m,板长为0、8~2、0m,折板宽度为0、5~0、6m,折板间距(相对折板为峰距)为0、3~0、6m左右。折板上下转弯与过水孔洞流速,前段采用0、3m/s,中段采用0、2 m/s ,后段小于0、1m/s。
⑤波纹板适用于小水厂,波纹板波长为131mm,波高为33mm,波纹板的间距前段为100mm,中段为150mm,后段为200mm。
①絮凝池容积V=QT/60
②平面面积F=f+V/nH1
③池子长度L=F/B
④隔板间距a=Q/3600n vnH1
⑤各段水头损失hn=(ξSnv02/2g)+( lnvn2/(RnCn2))
⑥总水头损失h=∑hn
⑦平均速度梯度G=(γh/60μT)1/2
以上各式中V—絮凝池容积,m3;Q—设计流量,m3/h;T—絮凝时间,min;n—池数,个;F—单池平面面积,m2; f—单池隔板所占面积,m2; H1—平均水深,m;L—池长,m;B—池子宽度,m,一般与沉淀池等宽; a—隔板间距,m;vn—隔板间流速,m/s;hn—各段水头损失,m;Sn—该廊道内水流转弯次数;ξ—转弯处局部阻力系数,往复式隔板为3、0,回转式隔板为1、0;v0—该段转弯处的平均流速,m/s;Cn—流速系数;Rn—廊道断面的水力半径,m;ln—该段的廊道总长度,m;G—平均速度梯度,s-1;γ—水的密度,1000kg/m3;μ—水的运动黏度,kg·s/m2;h—总水头损失,m。

苏伊士 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简介

苏伊士 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简介

苏伊士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简介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是由苏伊士开发的、集混凝、絮凝、斜板澄清、污泥沉淀浓缩于一体的高效混凝沉淀工艺。

此工艺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澄清、污水初沉、污水三级除磷、初期雨水处理等领域。

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O一级混合池O二级混合池O絮凝池O沉淀区工艺流程混凝反应进水在混凝区内通过机械搅拌与混凝剂充分反应。

为保持混凝反应的效率,每座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设串联的两个混凝反应区。

混凝剂通常采用PAC(聚合氯化铝)等。

絮凝反应经混凝后的进水在絮凝反应区内与絮凝剂混合。

絮凝区内装有导流筒将絮凝反应分为两部分,每部分的絮凝能量有所差别。

导流筒内部絮凝速度快,由一个轴流叶轮进行搅拌。

导流筒外壁和池壁间的推流状况导致慢速絮凝,保证了矶花的增大和密实。

根据进水悬浮物浓度,通过调节污泥浓缩区(沉淀区的下半部分)内浓缩污泥的回流,使该搅拌区域内悬浮固体(矶花或沉淀物)的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

反应区独特的设计的结果,即能够形成较大块的、密实的、均匀的研花,这些矶花以比现今其它正在使用的沉淀系统快得多的速度进入沉淀浓缩区。

沉淀浓缩进入面积较大沉淀区时机花的移动速度放缓。

这样可以避免造成矶花的破裂及避免涡流的形成,也使绝大部分的悬浮固体在该区沉淀并浓缩。

沉淀区内设有刮泥机,促进污泥沉淀、浓缩。

浓缩区可分为两层:一层在锥形循环筒上面,一层在锥形循环筒下面。

部分浓缩污泥在浓缩池抽出并泵送回至导流筒底部的进水口,其余浓缩污泥由剩余污泥排至污泥处理系统,浓缩污泥的浓度在10-40克/升之间。

锥形循环筒是一个锥形的泥斗,用来储存污泥的,有助于污泥浓度更高,这里污泥浓度比外面更高一些,外排及回流的污泥从这里面排出。

斜板/管澄清经泥水分离,污水流经斜板/管澄清区除去剩余桃花。

精心的设计使斜板/管区的配水十分均匀。

正是因为在整个斜板/管面积上均匀的配水,所以水流不会短路,从而使得沉淀在最佳状态下完成。

高密度沉淀池(磁混凝澄清池)水质出现波动时采取的措施方法探讨

高密度沉淀池(磁混凝澄清池)水质出现波动时采取的措施方法探讨

高密度沉淀池(磁混凝澄清池)水质出现波动时采取的措施方法探讨[摘要] 高效磁悬浮沉淀池系统是一个集混凝反应、磁粉混合、絮凝、斜板沉淀、污泥沉淀、污泥回流、污泥排放、磁粉回收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处理系统。

探讨在实际水质提标工程中水质变化波动时采取调整措施,促进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关键词] 污水处理高密沉淀池水质变化应对措施高效磁悬浮沉淀池以下简称高密池是目前应用于污水水质提升的一种处理工艺,广泛的用于市政污水提标改造,在传统的絮凝沉淀和化学沉淀基础上投加磁粉,磁粉能在沉淀区高效率的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对TP、SS、氨氮、总氮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鹅公岭、埔地吓两个水质净化厂设计处理污水规模5万m3/d,每年污水处理量1800万m3左右,污水处理工艺采用采用的是改良A2/O工工艺,根据深圳市水污染治理规划,以上两厂出水水质由原来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提高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准Ⅳ类水标准,其中总磷出水≤0.3mg/L,悬浮物(SS)≤10mg/L,氨氮≤1.5mg/L,这样对其出水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出水总磷标准由原来的0.4mg/L提高到0.3mg/L,出水氨氮标准由原来的5mg/L提高到1.5mg/L,增加了处理难度;为此,两座水质净化厂在二沉池后设计安装了用于深度处理的高密池,以改善出水水质。

改造后工艺流程为污水-粗格栅-污水提升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高密度沉淀池-紫外线消毒渠-出水达标排放达标。

一.高密池的处理原理磁混凝澄清工艺是在污泥循环加载型沉淀技术的基础上再投加磁粉,微细的磁粉颗粒作为沉淀析出晶核,使得水中胶体颗粒与磁粉颗粒更容易碰撞脱稳而形成絮体,从而提高了悬浮物的去除效率。

同时,磁粉超高比重可以大幅提高沉淀速度。

污泥回流的设置一方面优化了絮凝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回流的效率,既提高了系统冲击能力,又节约了运行消耗药剂。

高密池的系统构成:二.高密池系统的特点:(1)沉淀效率高为形成能快速沉淀的矾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辅以斜管分离的特性以及完善的水力设计,使系统的上升流速可以做到很高。

絮凝池和沉淀池设计参数

絮凝池和沉淀池设计参数

絮凝池和沉淀池设计参数在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池和沉淀池是常用的处理设备,用于去除悬浮物和污泥。

它们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尺寸、容量、排放和沉淀性能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设计参数。

一、絮凝池设计参数:1.尺寸:絮凝池的尺寸一般由处理水流量和絮凝剂投加量决定。

尺寸通常包括长度、宽度和深度。

长度和宽度应为流经絮凝池的水的有效处理时间提供足够的水位。

深度要根据所需的絮凝效果和沉淀速度来选择,一般一米到两米之间。

2.容量:絮凝池的容量取决于所处理水的流量和处理要求。

容量应根据设计流量计算得出,同时要考虑到投加絮凝剂和混合的空间需求。

污水的流量通常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的用水量和人口数量来确定。

3.结构:絮凝池的结构一般为矩形池,也可以设计成圆形池。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以及方便清理和维护。

4.混合器:絮凝池通常配备混合器,用于将絮凝剂充分混合均匀,增加絮凝效果。

混合器可以有机械和气体两种类型,具体的设计参数包括混合速度、电机功率、混合时间等。

5.pH调节:在需要时,絮凝池可以配备pH调节系统,用于调节池内的酸碱平衡,以达到更好的絮凝效果。

pH调节参数包括控制范围、加碱剂量和加碱方式等。

二、沉淀池设计参数:1.尺寸:沉淀池的尺寸主要包括长度、宽度和深度。

长度和宽度应根据设计流量和上游絮凝池的尺寸来确定,以确保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沉淀池的深度应根据沉淀速度来选择,一般为1米到两米之间。

2.容量:沉淀池的容量需要根据设计流量和上游絮凝池的容量来确定。

容量应根据停留时间和沉淀效果来计算得出,通常根据单位时间内的用水量和人口数量来确定。

3.排放水口:沉淀池需要设置排放水口,用于排放已经沉淀的污水。

排放水口的位置和尺寸需要根据沉淀效果和污水浓度来确定,同时要保证排放的水质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

4.污泥处理:沉淀池会产生大量的污泥,需要考虑污泥的处理方式。

污泥处理参数包括污泥产量、排放方式(如独立沉淀池还是与其他处理设备连通)、浓度和湿度等。

水厂絮凝池池操作规程

水厂絮凝池池操作规程

水厂絮凝池池操作规程水厂絮凝池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浮游生物等杂质,使水质达到要求。

为了保证絮凝池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稳定,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一、安全操作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

2. 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

3. 操作前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将设备调整到适当的操作状态。

二、操作流程1. 打开絮凝池供水阀,检查供水管道是否正常。

2. 打开絮凝剂投加装置,并根据水质要求投加适量的絮凝剂。

3. 打开絮凝池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充分混合。

4. 检查絮凝池的液位是否正常,根据需要调整搅拌速度。

5. 检查絮凝池的出水口是否正常,确保出水口不堵塞。

三、絮凝剂投加1. 絮凝剂的投加量应根据水质和水量的要求进行调整,一般为水量的0.1%~0.3%。

2. 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计量泵或手工投加,但需保证投加均匀。

3. 在投加絮凝剂之前,应先将其与一定量的水进行充分搅拌,以提高溶解度和均匀度。

四、絮凝池搅拌1. 搅拌速度应根据水质和絮凝剂种类进行调整,一般为1~3圈/分钟。

2.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停止搅拌,检查故障并进行维修。

3. 池体搅拌装置的工作时间可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为20~30分钟。

4. 停止搅拌时,应将搅拌装置关闭,并清理搅拌桨和搅拌轴。

五、絮凝池液位控制1. 液位的控制应根据水质要求进行调整,一般控制在高液位的80%~90%。

2. 发现液位偏高或偏低时,应及时调整出水量或投加絮凝剂量。

3. 液位的调整应逐步进行,以免影响水质和运行稳定。

六、絮凝池出水控制1. 出水口应保持通畅,不得堵塞或泄漏。

2. 发现出水口异常时,应及时检查并处理故障。

3. 可根据水质要求进行出水流量的调整,确保出水水质稳定。

七、絮凝池池体清洗1. 定期对絮凝池进行清洗,将池体内的污垢清除干净。

2. 清洗时应停止絮凝剂投加和搅拌操作。

絮凝池设计计算方案

絮凝池设计计算方案

絮凝池设计计算方案絮凝池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计算方案对于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能耗和减少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絮凝池的设计计算方案,包括絮凝池的构造、设计参数、絮凝动力学模型以及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一、絮凝池构造絮凝池通常采用平推流式或竖流式构造,其中平推流式构造更为常见。

絮凝池由入口段、反应段和出口段组成。

入口段的作用是降低水流速度,使水流能够充分混合;反应段是絮凝池的核心部分,用于完成絮凝过程;出口段则需对絮凝效果进行检测,确保出水质量符合要求。

二、设计参数1.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是絮凝池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决定了水流在絮凝池中的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过短会影响絮凝效果,过长则会导致能耗增加。

通常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确定水力停留时间。

2.池体尺寸:池体尺寸主要由水力停留时间和流量决定。

反应段的长度通常在10~20倍水力半径范围内,水力半径可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

3.流量:流量是絮凝池设计的基本参数之一。

根据原水水质和处理要求,确定合适的流量。

4.混合强度:混合强度决定了原水在进入絮凝池后的初始混合效果。

混合强度过高会导致能耗增加,过低则会影响后续絮凝效果。

三、絮凝动力学模型絮凝动力学模型是预测絮凝过程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基于微粒生长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可对絮凝过程进行定量描述。

常用的絮凝动力学模型包括:1.微粒生长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絮凝过程是由微粒生长引起的,微粒生长速率与微粒的碰撞频率成正比。

2.碰撞效率模型:该模型认为絮凝效率取决于微粒的碰撞效率。

碰撞效率与微粒尺寸、流速和混合强度等因素有关。

3.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描述了絮凝过程中微粒浓度的变化规律。

常用的动力学方程包括Richardson-Zaki方程、Laplace方程等。

四、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1.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平推流式絮凝池,设计流量为1000m³/h,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

入口段设有均匀布水装置,使水流能够充分混合。

高密度澄清池水质异常与处理

高密度澄清池水质异常与处理

沉淀池调整原则
沉淀效果不好时,应检查以下内容。 是否超负荷运行。 污泥泥位是否变化较大。 斜管是否堵塞。 污泥排放是否正常。 絮凝反应池是否正常。
投加PAM是有可能使出水COD增高的,因为PAM是有 机分子链,投加过量的PAM就有可能使出水中携带部 分剩余的PAM,导致出水COD增高。
澄清池出水浑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原水水质变化,悬浮物含量增大。应适当降低澄清池 出力。 2)清池进水流量、温度变化大。应按规定要求稳定进水 流量和进水温度。 3)加药量不足或过大。应进行澄清池调试,重新确定澄 清池运行工况,调整凝聚剂和助凝剂的加药量。 4)搅拌机转速不合适。应调整转速。 5)澄清池排污量不合适。应调整排污量,稳定渣层高度。 6)凝聚剂质量不符合标准。应检查混凝剂质量,若不符 合要求,予以更换。 7)澄清池斜管未冲洗或冲洗质量差。应按规定冲洗斜管, 保证冲洗效果。 8)澄清池设备有缺陷。应检查并消除设备缺陷。
泥渣过多,会产生拥挤沉淀,泥渣层在分离室上移,导致一部分 泥渣随上升水流到清水区.使出水水质受影响;活性泥渣过少, 不能与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充分接触,影响吸附架桥和沉 淀物眷扫作用.
排泥过量,致使沉降比过低,回流活性泥渣量不足或没有,不能 与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悬浮物充分接触絮凝,使分离区泥渣层破坏 ,造成乱层,清水区中含有悬浊物随水流流出,使水质恶化,严 重时也易产生“翻池”现象。当出现排泥过量时,应及时增加凝 聚剂的投加量,并投加黄泥、泡花碱或聚丙烯酰胺等绒体核心类 助凝剂尽快培养活性泥渣,恢复正常运行。造成排泥过量的原因 大多是由于未严格分析各取样点的泥渣沉降比就盲目排污,或排 泥门泄露所引起。所以,在运行中必须严格执行取样分析制度。
3、单独加PAC的话应该不会对COD产生影响,有可能是产生的小 的絮体不容易沉淀,造成COD取样时带入小的絮体,而絮体中吸附 有有机物而造成COD值变大.可以投加PAM试试,会使絮体变大而 较易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浓度絮凝沉淀池
容积絮凝是脱稳胶体颗粒相互碰撞,相互凝聚,凝聚的固体颗粒(矾花)逐渐由小变大的絮凝过程。

在絮凝过程中,固体颗粒(胶体和絮凝体)逐步变大,但浓度逐渐变小,容积絮凝的特点是絮凝速度慢,对低温低浊度原水适应性差。

接触絮凝是胶体脱稳后在于与宏观固体表面接触时被吸附而产生的絮凝现象,接触絮凝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宏观固体接触表面。

而回流沉淀浓缩后的污泥,投加微砂或粘土都是保持足够宏观固体的有效方法。

接触絮凝的特点是絮凝速度快,受原水浊度和温度影响笑小。

接触絮凝是澄清池和现代快读过滤的基本原理。

高密度沉淀池的技术原理与污泥循环型澄清池基本相同,其絮凝形式为接触絮凝。

二者都是利用污泥回流,在絮凝区产生足够的宏观固体,并利用机械搅拌保持适当的紊流状态,以创创造最佳的接触絮凝条件。

3技术特点
高密度沉淀池与普通平流式混液沉淀池以及污泥循环型澄清池相比,有以下特点:
1、絮凝到沉淀的过渡不用管渠连接,而采用宽大、开放、平稳、有序的直通方式
紧密衔接,有利于水流条件的改善和控制。

同时采用矩形结构,简化了池型,便于施工,布置紧凑,节省占地面积。

2、混合与混凝均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便于调控运行工况。

沉淀区装设斜管,以进
一步提高表面负荷,增加产水量。

3、采用池体外部的污泥回流管和循环泵,辅以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控制絮凝区
混合絮体浓度,保持最佳接触絮凝效果。

4、絮凝区设有导流筒,不仅有利于回流污泥与原水的混合,而且筒外和筒内不同
紊流强度有利于絮体的成长。

5、沉淀池下部设有污泥浓缩区,底部安装带栅条刮泥机,有利于提高排出污泥的
浓度,不仅可省去污泥脱水前的浓缩过程,而且有利于絮凝区造成的悬浮固体浓度。

6、促凝药剂采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投加助凝剂PAM,以提高絮体凝聚效果加快泥水分离速度。

7、对关键技术部位的运行工况,采用严密的高度自动监控手段,进行及时自动调控。

例如,絮凝—沉淀衔接过渡区的水力流态状况,浓缩区泥面高度的位置,原水流量、促凝药
剂投加量与污泥回流量的变化情况等。

4性能特点
1、抗冲击符合能力较强,对进水浊度波动不敏感,对低温低浊度原水
的适应能力强。

2、絮凝能力强,絮体沉淀速度快,出水水质稳定。

这主要得益于絮凝
剂、助凝剂、活性污泥回流的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机械混凝手段。

3、水力符合大,产水率高,水力负荷可达23m³/㎡*h,因为沉淀速度快,
絮凝沉淀时间短,分离区的上升流速高达6mm/s,比普通斜管沉淀池和机械搅拌澄清池高出很多。

4、促凝药耗低。

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药剂成本较平流式沉淀池
低20%。

5、排泥浓度高,一般可达20g/L以上,高浓度的排泥可减少水量损失。

6、占地面积少,因为其上升流速高,且为一体化构筑物布置紧凑,不
另设污泥浓缩池,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占地面积比平流式沉淀池少50%左右。

7、自动控制程度高,工艺运行科学稳定,启动时间短,一般小于30分
钟。

8、由于引进型是专利产品,所以其设备、材料价格贵,投资也很高。

有资料显示,原水浊度较高(超过1500NTU)时,此种沉淀池将不再适用。

表1 高密度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
5关键部位设计
决定高密度沉淀池工艺是否成功的关键部位和技术是:池体结构的合理设计,加药量和污泥回流量控制,搅拌提升机械设备工况调节污泥排放的时机和持续时间等。

1、布水配水要均匀、平稳,在池内应合理设置配水设施和挡板,使各
部分布水均匀,水流平稳有序,特别是絮凝区和沉淀区之间的过渡衔接段设计,在构造上要设法保持水流以缓慢平稳的层流状态过渡,以使絮凝后的水流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区。

例如,加大过渡段的过水断面,或采用下向流斜管(板)布水等。

2、沉淀池斜管区下部的空间为布水预沉和污泥浓缩区,沉淀过程分两
个阶段。

首先是在斜管下部进行的深层拥挤沉淀(大部分污泥絮体在此得以下沉去除),而后为斜管中的“浅池”沉淀(去除剩余的絮体绒粒)。

其中,拥挤沉淀区的分离过程应是沉淀池几何尺寸计算的基础。

3、沉淀区下部池体应按污泥浓缩池合理设计,以提高污泥的浓缩效果,
浓缩区也可分为两层,上层用于提供回流污泥,下层用于污泥浓缩外排。

4、絮凝搅拌机械设备工况的调节,是池内水力调节的关键。

该设备一
般可按设计水量的8~10倍配置提升能力,并采用变频装置调整转速以改变池体水力条件,适应原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

5、污泥回流泵的能力,可按照设计水量的1.5~3.5%配置,采用变频调
速电机,根据水量、水质条件调节回流量。

6、合理设计絮凝区导流筒,筒内流速控制在0.6m/s左右,以利于回流
污泥的混合,筒外流速控制在0.15m/s以下。

7、严格调控浓缩区污泥的排放时机和持续时间,使污泥面处在合理的
位置上,以保证出水浊度和污泥浓缩效果。

污泥浓缩机的外缘线速度一般为20~30mm/s。

高浓度沉淀池尚无设计规范,其主要设计参数列于表1,仅供参考。

6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高浓度沉淀池专利技术引进,在我国应用时间尚短。

对其某些关键部位的科学性具体射击计算参数和方法尚不明了。

例如,絮凝—沉淀衔接段如何控制水流的平稳,弗洛德数的大小应如何选取和控制,絮凝区污泥浓度最佳范围是多少,如何确定沉淀池底部污泥浓缩区的停留时间等。

对这些问题需进一步摸索研究。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气候悬殊如何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风格特点的池型,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