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x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小茅屋主人是谁?”(建小茅屋的目的)
三、课堂研讨
(一)揣摩语句,注意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突出关键词)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满足的心情。
2.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把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结合起来。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虚实映衬,景人融合,表达了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答案同下)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六、课外检测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时间像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ﻫ ②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淡的忧伤。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ﻫ ③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正襟危坐地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还有: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本,学会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作家彭荆风那盛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与生命”。
今天,我们将再次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聆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感受这份美好与温暖!二、细读课文,寻找“主人”请同学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设置了3次悬念和多次误会,我们能找出第一次悬念吗?1.第一次悬念在哪些段落,我们又产生了什么误会?小茅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品析预设:齐读第8段。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可屋内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因此第一个悬念也就产生了。
(课件出示:悬念一)追问:这个小茅屋是有人居住的吗?课文如何描写屋内的环境?朗读,品析9-12段。
抓住“请进”、“厚厚”、“装满”、“粗大”等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
3.我和老余为什么都认为眼前的这个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齐读,品析13段。
引导学生体会“提”、“扛”两处细节。
追问:我和老余见到老人时,有什么表现?瑶族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看出来?男女分角色朗读,品析14段。
引导学生从“同时抓住”、“抢着说”、“瞪得”、“笑道”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4.原来瑶族老人也不说主人,是过路人。
此刻,产生了第一次误会。
《驿路梨花》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2.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准备ppt、梨花图片(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与意图: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设计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设计与意图: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
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
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
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五件好事
2、记叙顺序
合作探究
一、“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出现,产生了哪些疑问和误会?
第一处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反思
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
第二处悬念: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第三处悬念: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何含义呢?
四、生活中的“驿路梨花处处开”
5、仿写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仅要传递好,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做,去关心他人。同学们,每一次爱心的传递,都会出现奇迹。
板书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什么人的房子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为什么盖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环境描写 雷锋精神
作业
运用本文学习的运用坏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写一写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不少于200字。
(景物描写 烘托 景美人美)
三、感受了梨花的美之后,谁再来说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的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民权初级中学秦燕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优越性。
2、精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一语双关。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附:板书设计:驿路梨花主人---------------------------------------------大家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
(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文章增添意境美;
(2)“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4)一语双关,“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既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梨花”既指自然美,也指人物的心灵美,也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5)“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引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虚实映衬,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也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文章主题。
“雷锋精神”就在你我身边,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向上”“向善”,我们都可以是一个个“小雷锋”。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雷锋车”运行40多年来,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近26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22万余件,行程17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多),为旅客送去了春风般的温暖。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回顾旧知在上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开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联,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首先请同学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回到文本中,课文的题目叫《驿路梨花》,那么“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圈点勾画,找出梨花所在。
明确:通过勾画,我们发现,文中“梨花” 一共出现了五次。
第1次出现在第3、4自然段。
“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2次在第6自然段。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3次出现在24, 25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第4个“梨花”出现在27段。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学习内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提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行表现进行。
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单元主题】略读知大意,细读唤美德【单元核心任务】华夏泱泱大国,中华美德熠熠生辉,当今的时代仍需这些美德,请你作为美德的呼唤者,搜集有关中华美德的素材,在“中华美德故事会”的分享中,讲好有关中华美德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学生已有了解,梳理人物对应的情节大多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完成,但是,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在本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德的熏陶下,做有公德心的青少年。
学习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有三个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任务一,学构思。
任务二,品梨花。
任务三,说公德。
二、任务一:学构思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1.找出悬念之处和误会之处。
2.设置的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有什么表达效果?三、任务二:品梨花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2.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3.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四、任务三:说公德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五、作业设计在五一,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事故中,广东梅州客家人黄建度“下跪拦车”;货车司机夫妇路中“横车”拦停后车,请就他们的英雄行为,说说你理解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并想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发扬雷锋精神?(在作业本上完成,不少于200字)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学构思: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品梨花:自然、人物、雷锋精神说公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洲中学谢雪凤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
2.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3.在生活和学习上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
2.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设想】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
路梨花”的妙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
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教学板块】
朗读—品析—活动—拓展
【设计理念】
1.诵读,让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进行比较阅读,使课堂“宽”起来。
【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青松》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洁白如雪、不
娇媚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上内容回(授新做准)
1.全文思路;
2.“三次念”、“两次会”;“小茅屋主人是?” (建小茅屋的目的)
三、堂研
(一)揣摩句,注意画的感情色彩。
(突出关)
1.温暖的火、香的米和的洗脚水,把我身上的疲、都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在深山中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后那种愉快、足的心情。
2.我和老余同抓住老人的手,着感的。
明确:作描写,生形象地写出了“我”和老余以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的激、急
切和感激之情。
3.我正在,突然梨中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明确:作描写,生形象地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作的快、活,表了她的活可。
四、主探究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所指不尽相同,找出来,解各自的含,并
几次出全篇构的作用。
(1)“白色梨花开枝,多么美的一片梨林啊!”
(2)“一新月升起⋯⋯山的夜吹得人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落在我身上”——
自然界的梨花(写)
明确:境描写,渲染了梨花林美、清幽的气氛,把者引入充情画意的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的欣喜心情,下文投宿小茅屋做。
(3)“我到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人那里知道个大
概,原来山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写人。
明确: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把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 合起来。
(4)“ 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看一个
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中歌唱⋯⋯”
2
文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同下)
2.文本最后一段中“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仅仅是梨花吗?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驿路梨花” 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梨花 , 实际上还指梨花姑娘和雷锋精神。
②引用诗句,歌颂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 升华了文章主题 , 首尾呼应 , 使文章结
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六、课外检测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
时间像
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
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
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②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
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
淡的忧伤。
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
风中飘飞。
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
面前摆着一个牌
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
③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
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
我会正襟危坐地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
还有:希望那些
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④这几行字如温润的水滴,在我那颗被岁月打磨得冷硬的心上,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
接着翻看下去,每篇像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文字,都是这位残疾女子的生命清唱。
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我捧着书看了一会儿,抬头对她说:“我要买这本书。
”“我给你签个名吧。
”她轻轻地说。
我翻开书的扉页,捧到她面前,她用嘴咬着左边的衣袖,用仅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吃力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罗爱群。
望着她
微微喘息的脸庞,我这才发现她的身体比预想的更糟糕。
我无法想象,在一个个孤单的
日子里,她是如何咬着牙,忍着痛,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书写生命中的爱与痛,
以及生活的微感。
⑤我看了价,掏出 30 元去。
正欲离去,只听她:“稍等一下。
”声音里着急促。
她用弯曲的手指,慢地从包里摸出一元,到我的面前。
看我疑着
没有去接,她淡淡地:“ 是找你的。
” 份近乎拗的持,我看到她柔弱外表下包裹着的那自尊自的心。
我地俯下身抱着她,在她耳小声地:“姑娘,我向你致敬!”
⑥离开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小城,我偶是会想起她,那个坐椅售的女孩。
有一天,无意中在百度上搜索到她,了解到她的一些,令我既吃惊又心疼。
⑦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没有上一天学,却凭着文学的痴迷,用文字写着人生。
那些文章是她在床上,用牙着袖子,借此来移手臂,一字一句写出来的。
每写一个字,
都是耐力和毅力的考,她硬是持下来,并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
了能早些自立,她
着开小店,最以失收。
其她体会到世道的,人情的冷暖,却宁愿信,如果不知道如
何活着,就没有格抱怨生命。
即使命运她如此不公,她仍心柔,布阳光:因体会到失
学之痛,所以每出
一本,抽出一元捐困孩子;因从小就很怕黑,所以甘做“ 心天使” ,下捐献眼角膜的志愿,并身后捐献眼角膜万人名活⋯⋯
⑧我心里生出几分懊悔,那个下午,在人群熙攘的街,我停下脚步。
站在一棵大下,
跟她聊一聊文学,聊一聊人生。
抑或者什么都不,翻着她的,陪她坐上一会儿。
⑨ 么想来,我的眼前又出她的身影。
那个丁香一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一瓣
是阳光,一瓣是,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
像所有美好的植物一,寂静生,默然喜,
在中兀自开着,兀自香着。
1.析第②段划的句子。
”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
香花”
明确:①外貌描写,突出椅上姑娘安、宁静、的特点;②比,把姑娘比作丁香花,
生形象地描了姑娘的美好形象,表达了“我”
姑娘的美之情。
2.文第⑦段采用了哪种叙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
充交代椅上姑娘的感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3.文以“那个丁香一的姑娘” ,有什么好?明确:表面
含:点明故事主人公;
深含:托物寓意,借丁香花美了椅上的姑娘像丁香花那美好的形象和
心灵。
七、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 , 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 , 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
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 ( 无法解答的问题 ) 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
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 , 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 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炼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