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的内容题型与解题方法
行测资料分析题型详解

行测资料分析题型详解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数据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处理能力。
这部分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些统计图表、文字资料等,要求考生通过计算、比较、推理等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行测资料分析常见的题型。
一、增长相关题型增长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与增长相关的题型主要包括增长量、增长率的计算以及基期量的求解。
增长量的计算可以通过现期量减去基期量得出。
例如,已知今年的产量为 100 吨,去年的产量为 80 吨,那么增长量就是 100 80 = 20 吨。
增长率则是增长量与基期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 100% 。
比如,上述例子中增长率为(100 80)÷ 80 × 100% = 25% 。
基期量的求解,当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时,可以通过现期量÷(1 +增长率)来计算;当已知现期量和增长量时,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二、比重相关题型比重是指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常见的比重题型有现期比重、基期比重以及比重的变化量。
现期比重=部分量÷整体量 × 100% 。
比如,某地区总人口为 100 万人,其中男性 55 万人,那么男性人口的现期比重就是 55÷100×100% = 55% 。
基期比重=(部分量的基期量÷整体量的基期量)× 100% 。
计算时需要先求出部分量和整体量的基期量。
比重的变化量=现期比重基期比重。
在计算时要注意判断比重是上升还是下降。
三、平均数相关题型平均数题型包括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增长量和增长率。
现期平均数=总数÷个数。
比如,某班级 50 名学生的总成绩为4000 分,那么平均成绩就是 4000÷50 = 80 分。
基期平均数=(总数的基期量÷个数的基期量)。
公务员中的资料分析题型解析

公务员中的资料分析题型解析公务员考试中的资料分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图表、统计数据等大量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公务员中的资料分析题型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一、题目类型公务员考试中的资料分析题通常以表格、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呈现,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的特点,这类题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图表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进行数据分析,推断相关结论。
2. 表格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表格数据进行信息提取、计算和推断。
3. 统计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量计算等。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解答资料分析题时,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解题思路和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在阅读资料分析题时,要仔细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和所给信息,确保对于数据的理解准确。
2. 抓住关键信息:在分析图表和数据时,要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例如数据的单位、时间顺序、数值大小等。
有时题目会给出提示,考生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提示信息。
3. 综合分析和计算:根据所给信息,考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推断未给出的数据和结论。
这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4. 注意信息的逻辑关系:当分析图表或数据时,要注意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多做推断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 刻意练习:为了更好地掌握资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考生需要进行刻意练习,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资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以下以一道典型的图表题为例进行解析。
题目要求: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插入一道相关的绘图题图表)解题思路:首先要仔细观察图表,注意解读图表的各个部分,包括标题、坐标轴、单位等。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推理。
1. 图表概述:该图表展示了2016年至2020年某城市GDP的变化情况,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GDP数值。
2. 数据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GDP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行测资料分析高效解题方法与训练

行测资料分析高效解题方法与训练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
要在这一板块取得高分,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高效的解题方法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资料分析题型概述资料分析通常会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图表等形式的资料,然后围绕这些资料设置若干问题。
常见的资料类型包括文字资料、表格资料、图形资料(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有时还会出现综合多种形式的复合型资料。
二、高效解题方法1、快速浏览资料拿到资料后,不要急于看问题,先快速浏览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图表的表头、单位等,对资料的整体框架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识别关键信息在浏览的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关键信息,如数据的时间范围、主体内容、特殊的标注等,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分析问题认真阅读问题,明确问题所要求的是计算、比较还是判断等,同时确定问题所涉及的具体数据和指标。
4、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1)估算法当选项差距较大时,可以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估算,舍去一些对结果影响较小的数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计算 3875÷123,我们可以将 123 近似看作 120,3875÷120就相对容易计算。
(2)直除法通过直接相除来判断商的首位数字,从而快速得出答案。
比如:计算 5678÷234,直接用 5678 除以 234 的首位数字进行判断。
(3)特殊值法对于一些常见的分数,可以将其转化为特殊值,如 1/2 = 05,1/3 ≈ 033,1/4 = 025 等,方便计算。
(4)分数比较法当需要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先将分子或分母化为相同,再进行比较。
5、注意单位和陷阱在计算和回答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单位是否统一,以及题目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如“同比”“环比”“累计”等概念的区分。
三、训练方法1、限时训练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进行模拟练习,培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分析题目的能力。
资料分析重点考察题型及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重点考察题型及各类题型解题技巧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主要包括三种题型:文字类资料、表格类资料和图形类资料。
虽然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更常见的题型是三大类材料的综合形式,但是无论是单一材料还是综合材料,分析材料的技巧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三大类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才能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及时准确地列出计算式呢?一、文字类的材料分析对于文字类的材料分析应该是很多同学不愿意面对的题型,字数多,数据多。
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无用数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一类材料如何解读呢。
建议熟练掌握“结构阅读法”,主要两个策略:一,关键名词定位法,二,段落大意概括。
一般而言,文字资料分为两种结构:多段式、一段式。
(1)多段式材料:1.关键名词定位,把材料中后面紧跟数据或者和数据有关的名词标注出来;2. 二,段落大意概括。
看每段第一句话,通过每段第一句话判断这篇资料是一段说一个主题,还是全篇说一个主题,并大概知道全篇资料讲述的是什么方面的问题。
例如:2003年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达到107.04,比5月份上升0.76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 39点,具体的各分类指数情况如下:6月份竣工面积分类指数为111.46,与5月份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7.42点。
1-6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房屋竣工面积8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4%,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百分点。
6月份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08.47,比5月份上升2.41点,比去年同期上升4.68点。
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达5723亿元,同比增长48.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3.4个百分点。
看到上面这个题目后,首先用5秒钟确定这篇文字资料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总分式”。
然后在20秒钟内,把每一段的关键词找出来,并在下面划横线作标记。
做完标记后直接看题目,题目中问到哪个关键词,就在相应的段落里面寻找对应的数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
(2)独段材料:通过目测将文章按长度大概分为三部分或四部分,不需要精确。
资料分析题型总结

资料分析题型总结资料分析中的题型主要包括计算类、比较类、计数类、综合分析类四大题型。
一、计算类计算类题型是资料分析中的必考题型,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包括基期量和现期量的计算,增长量和增长率的计算、比重以及倍数计算等。
计算类题型要能够快速找到数据,计算过程中要巧妙使用各种速算技巧,结合一些常用的公式结论,如混合增长率公式、平均增长率近似公式等,快速得出正确结果。
在使用速算技巧时,要根据选项中的结果,选择正确合适的速算方法,避免误用速算技巧而导致结果与正确选项偏差过大。
二、比较类比较类题型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比较大小类,要求比较四个选项结果的大小,如题干中“排名第几的是……”、以及“最多”、“最少”、“最大”、“最小”等关键性词语,这种题型在资料分析中考查较多。
第二类是排序题,当题目中出现“从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等关键性词语,在考试中相对比较简单。
比较类题型要注意运用合理的速算技巧,要把握好放大和缩小的尺度。
在解题中,可以直接使用一些确定的结论,如现期量和增长率大,则增长量也大;部分的增长率大于整体,则部分占总体的比重是增加的,等等。
例:(2012年国考)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加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0.7%。
2010年,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同比增长33.2%。
则在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下列哪一项的同比增长金额最高?( )A。
机电产品出口 B。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C。
机电产品进口 D。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解析:在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现期量和增长率均小于机电产品进口,因此其增长量也应小于机电产品进口,由此排除B、D两项。
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量为≈=2333+,机电产品进口的增长量为≈50×34.3=1715。
2行测专项:资料分析(45页)可直接打印

第八部分:资料分析一、资料分析考试分析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能力。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提供一组资料,或是一段文字,在资料之后有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资料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答案。
资料分析主要是对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圆形统计图、曲线图、网状图)等资料进行量化的比较和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分析比较和量化处理的能力。
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做这类题目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二、资料分析题型分析⊙文字资料分析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技巧(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考试内容文字资料分析题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一段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文字资料分析题是资料分析测验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像那样具有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等特点,其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众多数据都隐藏包容在一段陈述中,需要应试者从中将需要的数据逐一找出,并将相关的数据串起来。
这就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通常要小心的是文字中的细节、伏笔,有些文字陷阱会误导应试者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
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
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
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
2024公考行测资料分析重点题型

2024公考行测资料分析重点题型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对于考生取得理想成绩起着关键作用。
资料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
在这个模块中,有一些重点题型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掌握。
首先,增长率相关的题型是必考且重点的。
增长率的计算和比较是常见的考查形式。
增长率的计算,一般会给出现期量和基期量,我们需要通过公式“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100%”来得出结果。
而增长率的比较,可能会给出多个数据,让我们判断增长速度的快慢。
这时候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计算技巧,比如先观察现期量和基期量的倍数关系,如果倍数关系明显,直接通过倍数大小来判断增长率的大小;如果不明显,再进行具体的计算。
其次,比重问题也是高频考点。
比重的定义是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在题目中,可能会让我们计算现期比重、基期比重,或者判断比重的变化趋势。
计算现期比重相对简单,直接用部分值除以整体值即可。
基期比重的计算则需要先计算出基期的部分值和整体值,再进行相除。
对于比重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部分增长率和整体增长率的大小来判断,如果部分增长率大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则下降。
再者,平均数的计算和比较也是常考题型。
平均数的计算要明确总数和个数,然后相除得出结果。
平均数的增长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我们掌握其计算公式“平均数增长率=(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 100% =(总量增长率份数增长率)÷(1 +份数增长率)”。
在比较平均数时,同样要注意观察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另外,倍数问题也不容忽视。
倍数可以分为现期倍数和基期倍数。
现期倍数直接用两个量相除即可,基期倍数则需要先计算出基期量再进行相除。
在解决资料分析重点题型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是快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行测资料分析题型详解

行测资料分析题型详解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具有题量大、分值高、难度适中的特点。
掌握好资料分析题型,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行测资料分析的常见题型。
一、增长类题型增长类题型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它主要包括增长量和增长率的计算与比较。
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为: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
在题目中,通常会给出现期量和增长率,要求计算增长量,此时可以使用公式:增长量=现期量 ×增长率 ÷(1 +增长率)。
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100%。
在实际解题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的概念。
同比增长率是指本期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环比增长率则是指本期与上期相比的增长率。
对于增长类题型的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在比较增长率大小时,如果现期量与基期量的倍数关系明显,可直接比较现期量与基期量的比值;如果不明显,则需要按照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后再比较。
二、比重类题型比重类题型也是资料分析中的重点。
比重指的是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比重的计算公式为:比重=部分量 ÷整体量 × 100%。
判断比重的变化趋势是比重类题型中的常见考点。
若部分增长率大于整体增长率,则比重上升;若部分增长率小于整体增长率,则比重下降。
此外,还会有计算基期比重和两期比重差值的题目。
基期比重的计算公式为:基期比重=(部分量的现期量 ×整体量的增长率)÷(整体量的现期量 ×部分量的增长率)。
两期比重差值的计算公式为:两期比重差值=现期比重基期比重=(部分量的现期量 ÷整体量的现期量)×(部分量的增长率整体量的增长率)÷(1 +部分量的增长率)。
三、平均数类题型平均数类题型主要涉及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增长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部分 资料分析[讲义]李如海行政新讲义六 资料分析x 李如海一、资料分析的内容与题型资料分析包括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与综合资料。
其题型主要有查找题、计算题与观点分析题等三种。
例如,按下列统计表回答三个问题。
其一、查找类[例1]2000年法国占世界500强企业的百分比是:A 7.2%B 7.3%C 20.9%D 6%答案A 。
其二、计算类[例2]该表中属于欧洲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多少家?A 、7B 、8C 、4D 、5答案B 。
其三、观点分析类[例3]根据该表,下列哪个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A 、1999年美国企业比英国多141家。
B 、按营业额高低排序五国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C 、按利润额高低排序五国依次数: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D 、1999年与2000年法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分别排在 第5位与第4位。
答案D 。
二、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1、要认真审题。
阅读完整个资料之后,在掌握资料所提供信息的总体特征或突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每一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与图、表、文字资料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通过分析、计算,得出正确答案。
尤其是统计图,要看懂图,看清图外的标识代表什么。
做题时,有时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但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做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此外,还要明确的是,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应当把对图表与文字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审题时要仔细,以便达到快速、准确答题的目的。
2、尽量采用简便方法,以提高做题速度。
如利用排除法,先将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有时四个选项的第一或第二个就肯定是正确答案。
如果下面也没有诸如“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的选项时,那就可以不管第二、三、四或第三、四个选项了,这样直接将其排除,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在计算大数时,有时可以略去后几位,直接计算出大概的正确答案。
3、注意题中计算单位的一致性,勿掉入“陷阱”。
如出现公里与里、公尺与尺混用的情况时,先按题目要统一起来再选择正确答案,不然易错选,或中了出题人设计的“圈套”。
4、注意“未给出”选项的作用。
该选它时一定要选它为正确答案,不该选它时它只起干扰作用。
三、资料分析的例题与解析(一)文字资料根据下列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截至2002年底,某省建设银行本外币一般性存款余额为1411.52亿元,比年初新增252.86亿元,增幅为21.82%,其中人民币一般性存款余额一三63.2亿元(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776.16亿元,新增一五0.95亿元;个人储蓄存款余额587.04亿元,新增104.70亿元),新增255.65亿元,增幅为23.08%。
截至2002年底,全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31.29亿元,比年初新增250.2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020.47亿元,新增245.59亿元。
2002年全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10%。
全年完成国际结算35.3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02亿美元。
全年累计结售汇23.5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60亿美元。
实现个人外汇买卖交易一三亿美元。
累计发行龙卡751.2万张,实现龙卡消费交易额21.3亿元,比上年增加6.8亿元。
办理速汇通业务203.33万笔,累计汇入汇出金额412.19亿无,实现手续费收2144.5万元,比上年增长79.6%。
资金清算系统累计汇划业务量为385万笔,汇划金额4572亿元。
审价咨询业务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其中造价咨询实现收入8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1%。
截至2002年底,全行“一逾两呆”(即逾期、呆滞、吊账贷款)口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42.59亿元,比年初下降5.67亿元;不良率为4.一三%,比年初下降2.05个百分点。
全年全行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17.14亿元。
1、2002年初,该省建设银行人民币一般性存款余额为()。
A、1411.52亿元B、一三63.2亿元C、1一五8.66亿元D、1107.55亿元答案D。
2、已知2001年底该省建设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比2001年初增加了一三2.92亿元,则2001年初全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A、648.一三亿元B、732.一八亿元C、675.41亿元D、710.42亿元答案A。
3、2001年该省建设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约多少亿元?()A.0.57亿元B.1.38亿元C.2.05亿元D.2.46亿元答案B。
4、下图的阴影部分最能体现2002年底全行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占人民币一般性存款余额的比例的是()。
答案C。
5、根据文字资料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I:2002的全行累计结售汇23.51亿美元II:2002年全省实行造价咨询收8560万元III:2002年初,全行“一逾两呆”口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36.92亿元A.I、IIB.I、II1C.II、IIID.I、II、III都正确答案A。
(二)统计表根据下列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1年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海市多多少亿元?()A.1797.35B.一八97.35C.1798.35 D一八98.35答案A。
2、进出口呈现顺差的省市有()个。
A.1B.2C.6D.7答案D。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多的两个省市的投资总额之和为()。
A.6850亿元B.6081.44亿元D.6079.69亿元D.555.一三亿元答案A。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最大的省市是()。
A、广东省B、浙江省C、山东省D、上海市答案D。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出口总值居第一位B、上海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其他任何两个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和C、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天津市的其他经济指标都是最低的D、浙江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四位答案C。
统计图根据下面网状图回答问题。
图示:这是全国部分地区20岁的青年人的状况。
图中A代表北京,B代表广州,C代表四川,D代表新疆,E代表广西,F代表淅江。
1、20岁青年上大学比例最高的地区是():A、北京B、广州C、广西D、四川答案A。
2、20岁的青年工作比例最高的地区是()。
A、广州B、广西C、浙江D、北京答案A。
3、20岁青年待业比例最高的地区是()。
A、浙江B、四川C、广西D、北京答案B。
4、浙江20岁青年上大学者与参加工作者的比是()。
A、2:1B、1:2C、3:1D、1:3答案C。
5、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州20岁青年上大学者和待业者的比例相同B、四川20岁青年上大学者与参加工作者比例相同C、新疆20岁青年参加工作者是待业者的4倍D、北京20岁青年参加工作的比例最低答案D。
(四)综合资料1、综合资料之一(两套统计图)1、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比1957年增加了多少()?A.27.9亿元B.66.9亿元C.49亿元D.39亿元答案D。
2、198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医疗费为多少()?A.68.7776亿元B.68.7474亿元C.68.7775亿元D.无法确定答案C。
3、在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A、医疗费B、离休费C、退休费D、其他答案A。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95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占工资总额的一八%B、198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为335.5亿元C、198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中,离退休费所占比重比1978年增加了19.7个百分点D、以上说法均对答案D。
5、1978年用于医疗费用支出的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比用于其他支出费用多多少?A.20.3亿元B.20.3 C20.3% D.无法确实答案C。
2、综合资料之二根据下列文字资料和统计图回答问题。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国全面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1996-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67884.6亿元,74462.6亿元,78345.1亿元,81910.9亿元和894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29一三.5亿元,24941.1亿元,28406.2亿元,29854.7亿元和32619亿元。
1、2000年我国GDP比1999年增加多少亿元()。
A.2一五19.4B.7493.1C.8757.3 D14941.1答案B。
2、不考虑物价指数,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96年约增加了百分之几?()A.25%B.30%C.35%D.40%答案B。
3、“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且商品零售价格增长率为负数的年份是()。
A、1998年B、1999年C、1998年和1999年D、2000年答案C。
4、“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最低的年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A.29854.7亿元B.32619亿元C.229一三.5亿元D.81910.9亿元答案A。
5、根据材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九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增长率较“八五”后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B、“九五”期间我国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有效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保持了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C、针对“九五”后期出现需求不足的迹象,我国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D、“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商品零售价格增长率的持续回落表明我国经济已进入相当严重的通货紧缩期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