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与泰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

中国与泰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

中国与泰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中国和泰国都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但是它们在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同。

以下是这些差异的详细描述。

一、宗教的起源中国的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的儒家、道教和佛教,这些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泰国的宗教信仰则主要起源于南传佛教,受到了印度和斯里兰卡佛教的影响。

二、信众的数量和地位在中国,佛教的信众数目相对较少,而且佛教的地位也相对较低。

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化和艺术遗产,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佛教却被孔孟思想和其它文化影响所淹没了。

相反,在泰国,佛教是国家官方宗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据统计,约95%的泰国人是佛教徒,佛教在泰国的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有统治地位。

三、宗教仪式和礼仪在中国的佛教传统中,有很多的仪式和礼仪,包括打铃、诵经和赞念等等。

这些礼仪通常与祈求家庭幸福、健康、国泰民安等相关。

而在泰国,佛教的礼仪和仪式则更加多样化和庄严。

庙宇中,较大的庙宇通常会招聘一批和尚作为仪式和礼仪的管理者。

每天佛教员工均会打钟进行礼仪,一些涉及有线路、线缎等仪式则是非常庄重和神秘的。

有时,曾经拥有的供奉佛像被盗走,但是供奉佛像的广场上绝对不会举办任何仪式和活动。

四、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在中国和泰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也略有不同。

在中国,佛教艺术以石窟和寺庙为主,涵盖了各种形式的佛像、壁画等。

而在泰国,佛教艺术则以艺术品和建筑物为主,其特点是更加华丽和细腻。

总结虽然中国和泰国都信奉佛教,但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却存在许多不同。

在信众数量和地位、起源、仪式和礼仪、佛教艺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雄厚的中华文化和富有特色的泰国文化的熏染下,两种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哲学、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起源、主要宗教的发展、以及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一、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即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祭祀。

人们清楚的天文观测和农事活动使得天的崇拜成为重要的信仰内容,形成了尊崇自然、崇奉祖先的宗教观念。

这种信仰逐渐发展成为古代中国宗教的基石。

二、主要宗教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和儒教被认为是主要的宗教体系。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长期传播和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涅槃、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道教源于中国本土,强调自然和谐、内修外攘的修行方式。

道教的主要文献《道德经》对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世俗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儒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礼仪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三、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宗教信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依靠,帮助人们面对各种生活困境和精神困惑。

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行为准则。

其次,宗教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佛教艺术、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宗教和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独特而丰富,并延续至今。

最后,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机构在维护社会秩序、慈善行为和教育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大国,也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国度。

自古以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吧。

一、原始信仰时期在中国原始信仰时期,人们信奉的是自然神灵。

由于当时人类社会还处于野蛮状态,生命力脆弱,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因此人们需要依靠信仰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发展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或者仪式中,向自然界的神灵献祭,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此外,还有一些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并开展祖先崇拜等活动来纪念先人。

二、古代宗教的崛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宗教信仰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

在古代社会中,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宗教,即儒教和道教。

儒教在周朝时期逐渐崛起,到东汉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儒教主张“仁爱”、“礼仪”,将社会道德标准的规范付诸在政治制度上,并不断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开始成为一个体系性的宗教是在汉朝时期。

道教主张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强调精神修养和消除杂念的重要性,被称为“道法自然”。

三、佛教的引入和传播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主张“八正道”和“苦空”等教义,主张解脱众生痛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

在唐代时期,佛教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推广。

唐朝皇帝还曾多次赴印度、斯里兰卡等佛教圣地朝拜,并派官员到印度等国家去学习佛教文化。

同时,唐代的文化和艺术也因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吸收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近现代宗教发展19世纪末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入和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宗教信仰也得到了空前的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宗教法”和“宗教事务条例”,对中国的宗教信仰活动进行了管理和制约,但也不断强调保障公民信仰自由。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了众多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宗教体系中,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

这些宗教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信仰方式,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五大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与社会。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的超脱。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和生命的智慧。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巅峰,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也发展出了丰富的修行方式和仪式,如炼丹、养生和神仙信仰等。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教主张以仁爱、礼治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教的经典是《论语》和《大学》,这两部经典都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自身的目标。

儒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起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中国的西北边境传播。

伊斯兰教强调信仰独一主义,即“只有真主可崇拜”。

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

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斯兰教教派也在中国形成了多样化,如逊尼派和什叶派等。

基督教基督教是近现代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起源于1世纪的古代以色列地区。

中国和印度的宗教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和印度的宗教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和印度的宗教文化有何异同?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文化悠久的国家,其宗教文化自然不尽相同。

以下是它们之间宗教文化异同之处的总结:一、宗教的起源1.中国中国历史上宗教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宗教的发展比较特殊,宗教的发展是在道德、文化、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2.印度印度宗教主要有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印度教占了印度人口的大多数,其起源主要是源自古印度时期的吠陀文化。

二、宗教的信仰1.中国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儒教。

其中,佛教讲究菩提心、无我境界,道教讲究道家思想、修炼修己,儒教讲究仁德、礼教思想。

2.印度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印度教。

印度教信仰分为神教和哲学派别等。

耆那教讲究遮戒和非暴力,佛教与中国佛教类似,讲究无我与度化生灵,锡克教讲究一个神、一个人种、一个信仰。

三、宗教仪式1.中国中国宗教的仪式多以集社会生活功能于一体的形式出现,如庙会、新春祭祖等。

其中,庙会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仪式之一,其让人们商贸贸易,娱乐,参拜祖先等于一身。

2.印度印度宗教仪式以祭祀为主,有“梵跋栗荼”、“雅加什莫甘日”等。

其中,印度教祭祀是比较宏大的,通常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祭祀,仪式非常严谨。

四、宗教修行1.中国中国佛教和道教的修行都是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进行。

佛教强调菩提心,讲究般若波罗蜜多,修炼者必须先治愈心理上的痛苦;道教则强调身体养护,讲究长生不老和仙境逍遥。

2.印度印度人修行更倾向于个体主义。

印度教认为,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选择去修行,而不是严格地按照仪式来进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人的修行更加自由和灵活。

总之,虽然中国和印度宗教文化有着许多的异同之处,但两者都是源自于人类追求信仰、宗教、文化、哲学等的原因。

每一个宗教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种文化也都有其不同之处,人们应该以相互尊重和欣赏的心态来对待它们。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

这些信仰和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宗教与信仰,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和特点。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和道德哲学之一。

它始于先秦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道德、仁爱和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亲情的重要性。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表现,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承并影响至今。

同时,儒家思想还积极倡导忠诚、廉洁、勤奋和正直等美德,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形成了重要的贡献。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和涅槃的解脱,提倡慈悲、无私和禅定等修行方法。

它迅速融入了中国文化,并与道教、儒教等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中国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悟,尤其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的典籍和教义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三、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主要传承了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自然主义思想。

道教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是宇宙最高的原理,并提倡追求长寿和超脱尘世的修行方法。

道教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倡导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许多人通过修炼道教的方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道教也深受中国文人和文化人士的喜爱,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对道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中国的五大宗教

中国的五大宗教

中国的五大宗教中国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国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形成中华民族风范,拥有一定规模性和区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别,它们分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

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中国五大宗教。

(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是两个宗教,而是一个宗教的两个派别,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别同属基督教(基督宗教),中国五大宗教所称的基督教并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别的基督教(基督宗教)总称,而是专指“新教”,这是中文的特有现象。

)1、佛教: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鼎盛阶段,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汉传佛教,是我国佛教的主体。

按地域和语言划分,传入我国的佛教还有: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以及云南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南传佛教。

2、道教:道教是五大教中唯一一个本土宗教,是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等文化演化而成的。

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道教团体开始大量出现,最后由祖师张道陵正式成立教团组织,创立道教,张道陵被奉为“张天师”称号。

道教的经典很多,大都收藏在《道藏》之中。

道教在唐宋元时期,在帝王的尊崇和政府的扶植下,得到快速的发展。

从明清时代开始,逐渐进入相对衰落的时期。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道教又开始逐渐兴盛。

3、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创建。

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半岛西部麦加古来氏部落的一个成员,在四十岁时得到启示,开始传教。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在元朝时期达到鼎盛,风靡天山南北,在新疆全境占有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相信真主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和养育者,是世界万物唯一的主宰,他们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穆斯林称为“天经”。

据统计,现在遍布全国的清真寺,大大小小有三万多座,教职人员大约四万余人。

4、天主教:就是罗马公教,我们中国人习惯叫天主教。

在明朝末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他在尊重中国传统信仰的基础上,把他们的宗教观念和中国的传统宗教观念相结合,把他们信奉的神,翻译为“上帝”、“天主”、“天”,最后由罗马教廷定名为“天主教”。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宗教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体系。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交融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这里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演化历程。

1、古代儒教信仰《礼记》、《尚书》、《封禅书》、《孝经》等经典成为了儒家经典。

汉代的儒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宗教,儒家经典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儒家主张重视社会秩序、社会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等方面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影响力逐渐扩大。

汉愍帝时,第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康缘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并翻译了一批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唐朝的艺术、文学、哲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3、道教的形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汉代,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汉代宋明理学兴起之时,道家思想被人们逐渐重新关注。

道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是追求心性中道,提倡无为而治。

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民间信仰的传承民间信仰是我国古代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间信仰无固定的教条、神庙、教堂、教区或信徒的组织,而是一个庞大而零散的网状群体。

中国的民间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巫术、神怪信仰,它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与佛教、道教和儒教相比,民间信仰规模虽然小,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现代宗教文化的挑战与思考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盛世之下,有志人士决定以新的思想信仰来对抗陈旧和自由的狭隘,这就是新的宗教文化发展的起点。

现代宗教文化是继承和发展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宗教的起源中国的宗教的起源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它产生于东汉中叶。

有苦难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宗教。

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道教便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孕育而生。

道教的产生和其思想、方术的渊源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燕齐一带出现的鼓吹长生不老术的神仙方士,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

2、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顶礼膜拜,视之为神灵,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把其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

殷商时人们认为,卜巫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避灾。

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种巫术。

3、黄老思想学说在传说中,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

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

许多神仙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

至东汉,他们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话后的老子,逐步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这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4、世俗传说随着道教的发展,又把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融人道教。

比如“八仙”,比如阎王与十八层地狱、玉皇大帝等,因此道教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世俗宗教。

5、纬神学说“纬”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纬是相对于儒家经典而言,即用图的观点结合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推验灾异祯祥,这种风景由西汉儒生董仲舒首倡,继而形成了纬之学,致使儒家经典宗教化。

西汉末至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造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这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出现。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

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

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

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

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 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

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

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

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

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

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

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

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早期基督教的历史背景公元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

统一的大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

这时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

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

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获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于宗教激情。

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

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前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腊的统治。

公元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前63年又亡于罗马。

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

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

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总督统治。

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

此后,66~70年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

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为奴,耶路撒冷被毁。

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

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

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异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都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

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

最重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锐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太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

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他的12个门徒中有一人属于奋锐党。

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尼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

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

他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相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语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

如弗里吉亚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而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教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

特别是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

从该教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礼;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

在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早期教会的传说基督教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

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

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经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

他们受到其他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

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

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

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

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决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

约在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

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建立教会。

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

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

发生在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本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

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

后世史学家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

“公教会”原意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

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教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

第一代的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

教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

以1世纪末已经出现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

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

至于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

当时已有4本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

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中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

此外,还有当时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作”(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罗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统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

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而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

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帝国的既定政策。

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

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皇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教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

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

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

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来。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

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别视为异端。

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

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肉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