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

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进而颠覆了传统“以常为主”的文化权力结构,并在与正统思想、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另辟蹊径,与“常”分庭抗礼。

这股标新立异的文化潮流不仅在晚明社会、文化、文学等各个角落里回响激荡,也对清人的一些创作思想、审美理念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

整体而言,李贽主张取消二者之间的分辨性,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实现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

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

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

李贽虽然在文学创作的实绩上不甚突出,但他高度独立的奇人人格、自居异端的文化姿态、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都对后来的文人与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

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

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

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

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

2024-2025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19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

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

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

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

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

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

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

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

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

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12.1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兰谱,又称“金兰簿”“金兰小谱”,简称“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

“义结金兰”民间俗称为“结拜”“换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

从汉代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

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

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我们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从文献上看,一般认为义结金兰的行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我们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关、张结拜的誓言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南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曾讲道:“四海之内,结为兄弟……”这段记载更加明确地表明,在南北朝末期结拜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

隋唐时期,沿袭魏晋南北朝风气,有异姓结义之俗,且结义时必焚香火。

隋朝末年,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即结为兄弟。

到了唐代,已经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被称为“金兰簿”。

唐代文人冯贽所写《云仙杂记》卷五,引《宣武盛事》中的话:“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

”而且此时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

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就曾这样记载:“坊中诸女气类相似,约为香火之兄弟。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曾记载梁山众好汉义结金兰的故事。

明清时期,结拜时每人都要书写一份书面契约,通常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

尤其要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曾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

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

”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

有学者甚至指出,正是因为清廷对结拜、帮会太过敏感,过度的打击政策反而使一般良善的帮会也被逼上梁山。

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

一些商家出于满足民间结拜的需要,专门印制金兰谱,而且制作相当精美,填写时也非常方便,这样就便于民众的随时购买、交换和收藏。

在结义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约束。

之后,结拜的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

这些形式起初只是找个合适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进行口头上的宣誓承诺,最多也只不过是进行歃血为盟之类的仪式,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这种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出现了一些兰谱之类的文书,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进行一些约束。

从我们所熟知的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没有书面仪式)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基本都具备书面仪式),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明显的变化。

(选自《金兰谱与中国传统结义习俗》,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

一般在结拜时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

B.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结义。

C.义结金兰又称为“结拜”“拜把子”,大都认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衰败于清朝顺治时期。

D.结义时的一些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常是用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

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可知,义结金兰并未因此而走向衰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代,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明清时期,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

民国时期,一些商家专门印制金兰谱,由此制作精美的金兰谱就问世了。

B.南北朝末期,结拜已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已经广泛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这一点在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C.清朝统治者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

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

”这说明结拜、帮会有可能影响到朝廷的统治。

D.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

直到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

答案:B(解析):“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说法不够准确,“广泛”在原文中并无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兰谱的出现可以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对结义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信任,结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

B.结义时通常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结拜后,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

C.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可以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现象。

D.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大致经历了从没有书面仪式到基本上都具备书面仪式的明显变化。

答案:A(解析)因果倒置,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看出是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结义的形式,才出现了兰谱,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多宝鱼之父”雷霁霖:一生耕耘在“海洋牧场”1935年,雷霁霖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一个畲族家庭,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自幼养成了好学上进、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

对海洋的热爱驱使雷霁霖远离故土,北上青岛,来到山东大学求学;而对童第周教授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促使他选择了动物胚胎学。

每当上实验课,雷霁霖最喜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痴迷于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那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景象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当时他就无数次幻想过:假如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重演,那不就可以实现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了吗?雷霁霖的梦想,在大学毕业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后,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致力于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五十余年,雷霁霖称得上是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

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告诉记者,人们习惯于称呼雷霁霖为“多宝鱼之父”,而实际上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多达20多种,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鲈鱼、梭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直到建国初期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作为拓荒者之一,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

他们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的大型潮汐环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

上个世纪80年代,雷霁霖面向全世界探索,寻求答案要解决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难题的答案。

当时,他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最后认定要把欧洲刚刚开发成功的冷温性良种——大菱鲆引进我国,作为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经过两次赴英考察学习,1992年,他终于首次将大菱鲆引进我国,之后又经过7年攻关,克服了欧洲国家专利技术的封锁,突破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采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育苗平均成活率达到17%、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他要赶快申报专利,但他一心想的是要迅速发展养殖产业,反而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

与此同时,雷霁霖和他的团队在养成方面首创并推广了符合国情、简易节能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使我国的大菱鲆养殖一举成为一个年产量超过5万吨、年产值逾40亿元的北方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形成和发展。

今年5月雷霁霖在自己80岁生日之后就倡导成立了鱼类工业化养殖研究会,“他的生活重心,好像就只有‘海水鱼类增养殖’这一件事”,与雷霁霖共事多年的同事徐永江是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的副研究员,提起雷老几度哽咽,“前几天我去医院探望他,他在病榻上还时刻惦记着鱼类养殖产业的事,跟我们聊的全都是企业技术需求方面的问题。

”每年雷霁霖有一半的时间泡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另一半的时间就奔波在沿海一线的各个养殖点上,在去世之前,他还担任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是农业部50多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年纪最大的首席科学家。

“雷院士80岁了,还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当成‘80后’,从来不知道休息。

”雷霁霖1979年手绘了一张“未来的海洋农牧场”。

这幅蓝图曾经被评为青岛市科普美术作品一等奖。

当年,雷霁霖一笔一画描绘的现代鱼类养殖业规模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今一点点从纸上跃然而出,演变成蓝色经济的现实支撑。

(有删改)【相关链接】(1)在雷老的记忆中,他流了好多次眼泪:一次是等了11年的200尾多宝鱼苗终于到手了;一次是1995年鱼宝宝被煮死;一次是2006年药残事件。

雷老说,药残事件也是个好事,之前不够重视的环节引起了重视。

只要建立起“优胜劣汰、大小有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推进工业化养鱼,就一定会让多宝鱼的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1959年,童老(童第周)对我说:“小雷,你将来能不能搞搞鱼类胚胎学?”我说:“童老,我可以。

”所以,鱼类胚胎学成为我一生研究追求的目标。

老师一句话,教诲我一生,我也享用了一生。

(《雷霁霖:多宝鱼之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很多,鲈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

梭鱼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因此称他为“多宝鱼之父”不恰当。

B、建国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这样的背景更能体现雷霁霖在此领域“拓荒者”的重要作用。

C.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学艺,因此他们设计建造成功了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型潮汐环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

D.雷霁霖好学上进,上世纪80年代,他面向世界探索,解决了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的难题。

(解析)A.雷霁霖虽然还研究了很多其他海洋经济鱼类,但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培育多宝鱼,因此说“多宝鱼之父”的称号不恰当的说法有误。

C.强加因果.他们向渔民拜师学艺,目的是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D.80年代,他寻求答案要解决难题,90年代解决了难题.5. 雷霁霖为什么选择一生耕耘“海洋牧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