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性能测试指南修订版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

a)制定专人负责处理不符合工作问题; 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 c)考虑不符合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应通知客户; d)必要时终止检验,不外发报告; e)立即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f)若检验结果已向外发布,应考虑是否需要收回,或以 适当方式善后;
g)制定专人有权中(终)止检验和批准回复检验工作; h)记录每一次出现的不符合工作并归档保存,应定期评 审这些记录,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见4. 9)。
4.4.2所有质量及技术记录均应清晰明确,便于检索,并应符 合有关规定。应提供一个适宜的存放环境,以适当的形式 进行存放,以防损毁、破坏、泄密、丢失或被盗用。
4.4.3实验室应明确规定各种质量及技术记录的保存期。保存 期限应根据检验的性质或每个记录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应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质量及技术记录可包括:
4.2.1 政策 、计划、程序、指导书和操作规程等均应形成文 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并保证相关人员熟悉、理解并 执行。
4.2.2 管理体系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工作。
4.2.3 最高管理者应主持制定并授权发布质量方针、目标和承 诺,形成文件并写入质量手册(不论何种称谓)。最高管 理者或质量负责人应向全体员工宣贯质量方针和目标。质 量方针、目标和承诺应简明清晰,便于有关人员即时获得, 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3.8 阳性偏差 positive deviation
标准方法得出的阴性结果,而可替代方法却得出未经证 实的阳性结果,如果后者被证明为阴性,这种偏离便是一个 假阳性。
3.9 标准培养物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统称。
3.10 标准菌株 reference strain 至少定义到属或种水平的菌株。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
培养基性能测试记录

培养基性能测试记录一、引言培养基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因此,对培养基的性能进行测试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其中一特定培养基的性能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二、液体培养基性能测试1.pH值测试使用pH计测量培养基的pH值,确保其处于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
测试结果显示,该培养基的pH值为7.2,符合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2.透明度测试通过目测法或光密度计测量培养基的透明度,确保培养基没有明显的颗粒或浑浊物。
测试结果显示,该培养基透明度良好,没有观察到任何颗粒或浑浊物。
3.溶解性测试将该培养基加入适量蒸馏水中,并搅拌均匀,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
测试结果显示,该培养基能够完全溶解在水中,无残留物。
4.营养成分浓度测试通过化学分析或光谱法测量培养基中特定营养成分的浓度,确保其在合适范围内,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测试结果显示,该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浓度符合标准要求。
三、固体培养基性能测试1.pH值测试同液体培养基性能测试中的方法,使用pH计测量培养基的pH值,确保其处于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
测试结果显示,该固体培养基的pH 值为7.4,适合微生物生长。
2.悬浮性测试将该固体培养基加入适量蒸馏水中,并搅拌均匀,观察是否能够均匀悬浮在水中。
测试结果显示,该固体培养基能够均匀悬浮在水中,没有明显的沉淀物。
3.凝固性测试将该固体培养基加热至液态后迅速冷却,并观察是否能够形成坚固的凝胶。
测试结果显示,该固体培养基能够迅速形成坚固的凝胶,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4.含水量测试通过加热后称重法测量固体培养基中的水分含量,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测试结果显示,该固体培养基的水分含量为5%,符合标准要求。
四、结论通过对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培养基的pH值符合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无明显颗粒或浑浊物、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各营养成分浓度符合标准要求、固体培养基悬浮性良好、凝固性强、含水量符合标准要求。
微生物培养基管理规程

1 目的建立检验检测用培养基管理规程,规范检测人员的操作流程。
2 范围适用于检验检测用培养基的管理。
3 职责3.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办法的监督和实施。
3.2检测人员承担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及保存等工作。
3.3质控人员负责培养基的有效性控制等工作。
4 工作程序4.1培养基的申购根据检测项目、工作量和工作进度的需求,提前一个月进行所需的培养基申购。
建议实验室储备常用培养基一次购买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的量。
4.2培养基的验收培养基到货后,微生物室检测人员应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核对品名、数量、规格、生产厂商,应与申购单一致;检查培养基包装有无破损、包装是否完整、产品是否在有效期内,填写《培养基验收记录表》。
4.3培养基的贮藏未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在阴凉、干燥、和避光条件下贮存。
已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应盖紧,并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贮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进行培养基和试剂的保存和使用。
灭好菌的培养基置相应已灭菌区域备用,灭菌后一般培养基储存期为7天。
4.4培养基的配制4.4.1培养基的添加量、pH值、高温灭菌的时间或温度,都需遵照规定;培养基名称、配方(成品培养基记录体积和重量)、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姓名都必须详细记录,填写《培养基配制记录表》。
4.4.2培养基配制批号原则:比如2021年07月01日配制的培养基,配制批号为:210701。
配制好的培养基贴好标签。
(注:同一天同一培养基配置多次的,在原批号后加“-”加“数字”表示,如210701-01)。
4.4.3水及容器的要求:配置培养基应使用室纯水机制出来的水,不得使用自来水,特殊说明时采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培养基配制使用的容器和配套器具应洁净。
4.4.5称量、溶解及分装:小心称量所需量的脱水合成培养基(需佩戴手套、口罩或在通风柜中操作,以防接触性和吸入含有有毒物质的培养基粉末),先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混合,然后加水至所需的量后,根据说明书要求选择是否加热,并重复或连续搅拌使其快速分散,必要时应完全溶解,制作斜面时培养基需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后分装,分装体积不超过容器体积的2/3。
培养基性能测试指南

培养基性能测试指南一、培养基性能测试的方法1.无菌测试:将培养基分装至无菌培养皿中,通过接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观察培养基是否出现菌落,判断其是否被污染。
2.pH测试:测量培养基的pH值,以确定其酸碱度。
可通过使用pH试纸、pH仪器或pH米等方法进行测试。
3.硫酸盐还原测试:一些微生物需要硫酸盐作为能源,将培养基添加硫酸盐指示剂,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判断是否有硫酸盐还原活性。
4.奶酸测试:一些微生物需要奶酸作为能源,将培养基添加氯化钠和奶酸指示剂,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判断是否有奶酸发酵活性。
5.耗氧性测试:一些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将培养基密封在试管中,观察试管内氧气消耗情况以判断微生物是否为耗氧性。
二、培养基性能测试的评估指标1.是否存在菌落:无菌测试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是否适合微生物生长。
2.pH值:培养基的pH值影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理想的pH值通常在6.5-7.5之间。
3.硫酸盐还原活性: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如果培养基由红色变为黄色或无色,则说明有硫酸盐还原活性。
4.奶酸发酵活性: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如果培养基由红色变为黄色,则说明有奶酸发酵活性。
5.耗氧性:观察试管内氧气消耗情况,判断微生物是否为耗氧性。
三、培养基性能测试结果的解释1.如果培养基存在菌落,则说明培养基被污染,不能使用。
2.如果培养基的pH值不在理想范围内,可通过调整pH值或添加缓冲剂等方法来改善。
3.如果培养基具有硫酸盐还原活性,可以判断一些微生物在此培养基上可以生长。
4.如果培养基具有奶酸发酵活性,可以判断一些微生物在此培养基上可以进行奶酸发酵。
5.如果试管内氧气消耗情况明显,说明微生物为耗氧性,可以判断微生物是否适合在此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在进行培养基性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无菌操作条件进行测试,以避免结果的误差。
2.确保培养基存储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范围内,以避免培养基的降解或变质。
3.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测试,不需要进行全部测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众多,其中有较为通用的也有与具体产品相
关联的。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
总的知识,欢迎阅读。
1GB 类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β 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
高氏一号干粉培养基的性能测试

Ab s t r a c t :T h e p h y s i c o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p o wd e r nd a f r e s h Ga u s e I me d i u m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
p r o d u c t i n g a n d t e s t i n g t h e a c t i n o my e e t e s b i o l o g i c l a p r o d u c t s i s c o n v e n i e n t nd a s t bl a e ,w i t h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接 种后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 , 高氏一 号干粉培 养基 虽然灵敏 度上有所不足 , 与新 鲜高氏一 号培 养基相 差 5 ~ l 0 倍, 但对于放线 茵接种培养 完全 能满足 实验 用放 线茵的培养分 离.高氏一号 干粉培养基对放 线茵生物制 品的
生产及检验具有方便 、 稳定的特点 . 也具有推广应用的可行 性 .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t c a n c o mp l e t e l y s a t i s f y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wi t h a c t i n o my c e t e s s e p a r a t i o n . T h e p o wd e r Ga u s e I me d i u m or f
F e S O 4  ̄ 7 H 2 0 0 . 0 1 g , 琼 脂等通 过加 少量水 溶解后 用烘 箱 5 0℃工作 8 h , 可 制得 白色粉 末装干 粉 .按 高 氏一号 培养 基配 方减 小一半 称量 , 称 5份 留作 备用 .加适 量 水在大 烧杯 中适 当加 热后 充分 搅拌 溶解 均匀 .把 溶解 均匀 的水溶 液 高 氏一 号培养 基放 于 5 0℃下烘 8 h后取 出为 白色片状 , 研 磨均匀 为粉末 状 , 留作备用 . 1 . 1 . 2 新 鲜 高 氏一号培 养基 按 配 方先称 取 可溶性 淀粉 , 放 入 小烧杯 中 , 并用 少量冷 水将 淀 粉调 成糊 状 , 再 加入 少于所 需水量 的沸 水 中, 继续 加热 , 使可溶 性淀 粉完全 溶化 .然 后再称 取其 他各 成分 , 并依 次溶化 , 对微 量 成分 F e S O 4  ̄ 7 H 2 0可先 配成 高浓 度 的贮 备 液 , 按 比例 换算 后再 加入 .待 所有试 剂 完全溶 解 后 , 补 充水 分 到 所 需 的总体积 .配制 固体培 养基 时 , 将称 好 的琼脂 放入 已溶 的试剂 中 , 在加 热 融化 , 最 后补 充所损 失 的水 分 .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资料

5.2.2生长特性
5.2.2.1生长率
惠山疾控
作业指导书
编号:HSCDC/GC-76-2009
培养基质量控制规程
版本/修改次:1/0
第2页共6页
将适量测试菌株的工作培养物接种至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每种培养基上菌株的生长率应达规定的最低限值。
3.2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人员对培养基进行质量控制。
4.使用前的质量控制
4.1生产企业提供的材料
培养基生产厂家随产品应提供下列文件:
培养基、独立成分、添加成分名称;批号;使用前的pH;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用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
4.2验收
实验室收到培养基后,应填写“培养基验收检查记录单”,检查包装及完整性,标识是否清晰等,验收合格后按照“培养基编码系统使用规程”对培养基进行编号。
4.3.4制备好的成品培养基应建立“成品培养基目录清单”,每次使用前应检查: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蒸发/脱水?/是否有微生物生长?等。如果发生上述异常情况,则不应再使用。
5.制备好的成品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新购的不同批次的商品化培养基在使用前应进行培养基性能测试,符合要求后使用。
成品培养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应包括物理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填写“实验室制备培养基测试结果记录单”。
5.2.2.1.1定量方法
生长率PR的计算:PR=NS/NO
NS:从一个或多个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
N0:从一个或多个规定的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该菌落总数应≥100cfu)。
培养基验收作业指导书删减版

培养基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加强我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管理,保证实验室的检测质量,特制定此作业指导书;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微生物检测中所使用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3、职责:3.1检验人员:按照本规程规对培养基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培养基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2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人员对培养基进行质量控制。
4、控制措施:4.1培养基的购置和验收4.1.1培养基的购置试剂管理员在接到批准的采购信息后,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厂商采购,同时要求厂商提供每批培养基的批号、使用前的pH值、储藏信息、有效期、性能评价记录(包括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及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
4.1.2培养基的验收购买培养基到货后,由试剂管理员和微生物检测人员共同核对生产企业提供的资料、培养基名称、规格数量、外观特征、批号、保质期是否符合要求。
同时应填写“培养基验收检查记录单”验收符合要求后,交由检测人员接受保管,填写培养基入库记录和建立试剂台帐。
4.2培养基的储存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要避免阳光直射;开瓶后的干粉培养基易吸湿,应注意防潮并在有效期或6个月内用完。
应每月对储存中的培养基进行常规检查,如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果培养基发生结块、颜色异常和其他变质迹象就不能再使用。
开封的脱水培养基,每次使用前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通过粉末的流动性、均匀性、结块情况和色泽变化等判断培养基的质量变化。
若发现培养基受潮或物理性状发生明显改变则不应再使用。
即用性培养基按照产品标识要求进行储存。
4.3培养基的使用4.3.1配制培养基用水和玻璃器皿培养基制备用水应使用电阻率不小于30万Ωcm的蒸馏水或与其同质的水,每周检测电阻率,每三个月检测一次重金属离子含量。
制备培养基所用的玻璃器皿(如吸管、试管、烧杯等)新的玻璃器皿(首次使用)和再次使用的玻璃器皿按规定方法洗涤、干燥4.3.2称量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避免交叉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干粉培养基易吸潮,如房间环境湿度较大时,应提高称量速度,完毕后及时盖紧瓶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基性能测试指南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比浊管的浓度相同(找张白纸,打上平行直线,然后观察比较两管的浊度)。
4.2.2.3生长率测试用工作菌株
目标菌的定量、半定量和生长率试验常用每平板(或每试管)的接种水平为10CFU~100CFU。
4.2.2.4选择性测试用工作菌株
培养基选择性试验是将浓度为104CFU/mL~106CFU/mL的非目标菌工作菌株悬浮液接种到平板或试管上。
4.2.2.5培养条件
按相关标准或要求规定的条件对接种后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4.3固体培养基测试方法
4.3.1定量测试方法(Miles-Misra法)
4.3.1.1按4.2.2 的方法制备工作菌株菌液。
4.3.1.2测试平板和参照平板划分为4个区域并标记(也可不划分四个区域)。
4.3.1.3从最高稀释度开始,分别滴一滴稀释液于试验平板和对照平板标记好的区域
4.3.1.4将稀释液用L-玻璃棒涂满整个1/4区
惠山疾控作业指导书编号:HSCDC/ZN-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