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引言交通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的理解和能力,使其具备进行交通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学会运用交通规划工具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规划设计;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交通规划概述1.1 交通规划的定义和目标1.2 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1.3 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和作用2.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2.1 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2.2 交通网络设计与优化2.3 交通模式选择与调整2.4 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3. 交通规划的方法和技术3.1 交通数据收集和处理3.2 交通模型建立和模拟3.3 交通规划软件的应用3.4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和优化4. 交通规划案例分析与设计4.1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分析4.2 基于实际需求的交通规划设计4.3 交通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和规划设计,运用交通规划工具进行模拟和优化。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规划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实际交通规划项目,加深对交通规划实践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交通规划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交通规划设计,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评分。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交通规划原理与方法》(作者:XXX)2. 《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作者:XXX)3. 《交通规划案例分析与设计》(作者:XXX)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的理解和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升其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成绩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课程设计课程名称:交通规划专业:交通工程班级:0802学号:U200815144姓名:袁波指导教师:邹志云职称:教授日期:2011.01.01目录1 设计概述 (1)1.1 课程背景介绍 (1)1.2 设计目的与要求 (1)1.2.1 设计目的 (1)1.2.2 设计要求 (1)1.3 设计资料 (2)1.3.1 A市基本资料 (2)1.3.2 A市出行调查资料 (3)1.3.3 出行调查成果 (4)1.3.4 未来出行分布增长率 (4)2 资料数据处理 (5)2.1 路网简化 (5)2.2 交通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交通需求预测 (5)3.1 交通生成预测 (6)3.2 交通分布预测 (6)3.2.1 全日出行分布 (6)3.2.2 公共交通出行分布 (12)3.4 交通分配预测 (13)4 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概述1.1 课程背景介绍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根据交通规划涉及的交通系统性质及行业特征,往往可将交通规划分为两大类型: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目的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交通规划的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 交通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介绍交通规划中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技术,包括交通流量调查、交通行为分析等。

3. 交通规划的交通需求预测:介绍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预测技术。

4. 交通规划的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介绍交通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道路网络设计、交叉口控制等。

5. 交通规划的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介绍交通规划中的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包括交通事故分析和交通环境评价等。

6. 交通规划的评估和调整:介绍交通规划的评估和调整方法,包括交通规划方案评估和交通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1.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2.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交通流量调查和交通行为观察等实际操作。

3.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交通规划项目。

四、课程设计流程1. 课程设计前期准备:组织学生学习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2. 课程设计方案制定: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制定课程设计方案,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技术选择等。

3. 数据采集和分析: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运用相关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交通流量调查、交通行为观察等。

4. 交通需求预测: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运用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和技术,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5. 交通规划方案设计:学生根据交通需求预测结果,运用交通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方法,设计交通规划方案。

道路交通设计说明

道路交通设计说明

道路交通设计说明1. 背景该道路交通设计说明旨在规划和设计道路交通系统,以确保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畅。

通过合理布置道路标志、线条和交通信号设施,确保驾驶员、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2. 设计原则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是必要的:- 安全性:确保交通系统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风险,保护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通行能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增加道路的运输效率。

- 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道路交通设计,考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负面影响。

3. 设计要素道路交通设计包括以下要素的考虑:- 道路布局:合理规划道路的位置和长度,确保道路的流线性和通行能力。

根据道路功能和使用目的,进行分级和规划。

- 路面设计:选择适宜的路面材料和结构,确保路面平整、耐久,并提供良好的抗滑性和驾驶舒适性。

- 标线和标牌: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设置合适的标线和标牌,以提供清晰的导航和交通规则提示。

- 交通信号设施:根据路通流量和道路功能,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灯和信号控制设备,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 行人设施:在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以提供安全和便捷的行人通行条件。

4. 设计流程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需遵循以下流程:- 需求分析:了解道路使用需求和目标,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要求。

-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道路和交通信息,包括交通流量、事故记录、道路气候等。

- 方案选定:根据需求和数据分析,选择适合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

- 设计细化:详细规划道路布局、标线、标牌、交通信号设施、行人设施等。

- 安全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安全标准。

- 方案修改:根据安全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 最终设计:完成最终的道路交通设计,并进行设计文件的准备和归档。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道路交通设计的背景、原则、要素和流程。

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建议始终遵循安全、通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道路布局、路面设计、标线和标牌、交通信号设施以及行人设施等要素。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一、背景介绍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提高道路安全性和舒适性,道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道路设计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说明。

二、设计目标1.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道路设计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流量的承载能力,并确保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拥堵现象的发生。

2. 提升交通安全性:设计道路时需充分考虑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确定合理的交通流线和交通标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3. 提供良好行车体验:设计道路时要注重道路质量,确保道路平整、没有明显凹凸不平的地方,减少车辆的颠簸感,提高行车的舒适性。

4. 保护环境:设计道路时要注意保护周边自然环境,采取措施减少噪声与污染,确保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

三、设计要求1. 道路布局:设计应根据周边建筑、道路网络和交通需求确定合理的道路布局。

确保各个交叉口的设计符合通行规则,避免交通堵塞,提高通行效率。

2. 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要求,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宽度,确保车辆的舒适行驶,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3. 车行道与人行道划分: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确保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通行。

4. 路侧停车位设置:根据周边建筑和居民的停车需求,合理设置路侧停车位的数量和布局,确保停车场所的充足性和通行便利性。

5. 公共交通设施:根据地区公共交通状况,合理设置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私家车出行。

6.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根据道路设计要求和交通规则,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通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7. 道路照明:确保道路照明设施的合理设置,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设计流程1. 背景调研:了解道路设计的背景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交通流量、周边环境等。

2. 需求分析:根据背景调研结果,确定道路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节现状分析1.现状人口规模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

辖14镇5乡,257个行政村(居),总人口74万,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

淮河流经境内,北部濒临洪泽湖,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

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

盱眙县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人口80万。

2.用地规模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与洪泽县、泗洪县接壤。

宁淮、宁宿徐两条高速过境穿越三分之二的乡镇,到南京只需45分钟,已融入南京一小时经济圈,距省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和枢纽。

镇域现状土地利用总面积159,900亩:其中耕地49,389亩(不含规划区耕地),人均耕地2.68亩(不含城区人口)。

镇域现状建设用地2,405.88公顷(包括县城用地),人均建设用地207.7平方米/人(含城区人口)。

其中盱城镇郊区现状建设用地607.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30.3平方米/人。

道路交通用地172.4亩。

3.用地布局特点布局上,采取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村庄选址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便于农村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4.道路现状分析盱眙县交通发达,宁连高速公路南北穿过,宁宿徐高速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另外还有宁连一级公路、G205、S121、S331等国省道从该县经过;以盱城镇为中心到各乡镇都有公路连通,路况良好,交通十分方便。

5.道路系统存在问题⑴、盱城现状道路网主干道呈田字状,次干路与支路在老城很不规则,东部经济开发区呈方格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一、引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设计要求和实施措施等。

二、规划目标1. 提高交通效率: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2.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道路的位置和宽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保护环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和能源消耗。

三、规划原则1. 综合考虑: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交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综合性的规划方案。

2. 适度规模: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道路规划的规模,避免过度规划或不足规划。

3. 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规划设计应具备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同时要注重可持续性,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

4. 公平公正: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地考虑各方利益,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四、设计要求1. 道路布局: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布局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确保交通流畅和便捷。

2. 道路宽度: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功能,合理确定道路的宽度,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3. 交通组织:采取合理的交通组织措施,如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导向系统等,提高交通流畅性和安全性。

4. 绿化和景观设计: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的美观性和宜居性。

5. 公共交通优先:在道路规划设计中,要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

6.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合理规划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通道,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五、实施措施1. 规划评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交通流量预测、环境影响评估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等,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否,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背景、原则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旨在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提高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容量,改善交通状况,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保有量的不断攀升,道路交通压力日益加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交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调研和分析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方案。

2. 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重人性化设计,以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便利性。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应合理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设施,提供良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3. 环保节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重环保节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道路建设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措施,如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优化交通流量等。

三、具体实施1. 道路分类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根据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对道路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不同等级的道路应有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2. 道路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道路,提高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容量。

在道路布局中,应考虑到城市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交通流量等因素,合理规划道路的走向、宽度和交叉口的设置,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3. 交通设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合理设置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工学院校园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学号:1510020147姓名:严浩洲指导教师:张初旭引言 (3)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4)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4)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5)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5)1.3.1扩样 (5)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5)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6)1.5常用出行方式 (6)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6)2.1校园道路现状 (6)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7)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7)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8)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9)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9)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10)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10)4.公交站点布设 (14)4.1公交首末站布设 (14)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14)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14)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15)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5)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5)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17)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17)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17)5.1.2公交车辆选型 (17)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8)6.个人小结 (19)6.1实训内容总结 (19)6.2实训心得 (19)引言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

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出行不便。

“从宿舍区到最里面的教学区,步行至少要半个小时”较远的距离为很多学生造成了不便。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下,许多老师开始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

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约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

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

特别是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

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棘手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沈阳工学院内设置校内公交车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沈阳工学院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工学院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

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

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

方案设计基于沈阳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新建的校史馆、医务室和国际交流中心、新信息院建成等现状。

若将来,学校这些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A--------- 西区B--------- 东苑C--------- 大门、信息楼、汽车4S店、校史馆以及体育场D--------- 经管楼、博学馆、艺术楼、新医务室E--------- 机械楼、图书馆、艺术楼、能源楼F---------东区宿舍G-------- 食堂H--------人工湖、鹿园、新信息楼等I--------教师公寓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调查时间:2017年12月12日(周二)上午8:30-18:00调查地点:机械楼艺术楼信息楼经管楼能源楼创新学院图书馆博学馆等调查对象:沈阳工学院校内居民,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调查内容: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点以及到达地点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1.3.1扩样按比例在各学院调查人数,被调查总人数为100人,沈阳工学院常住师生越约10000人,则按照1:100进行扩样。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直达乘客量表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西区、教学楼、食堂、博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未来东苑也将是主要出行目的地1.5常用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2.1校园道路现状校园道路采用大体呈现方格网络式,布局严整、简洁、道路使用均衡,交通流可以较均匀分布在所有道路上,路网容量可以均衡利用。

校园道路网络结构如下图:沈阳工学院道路网络图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①----------西区内部车道③-------------正门到圆形广场区路段②-----------西南门进口到机械楼路段④-----------汽车4S店到大创路段⑤-----------大创到经管楼路段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3.1校园公交可行性分析(1)道路条件校内主要出行点分布在7.5m以上(双车道)宽度的道路沿线,因此校园目前的道路状况,已能够保障校内公交车双向、安全地行驶。

但部分需要道路改造,如图书馆后到东区宿舍楼的道路,进而提升校园公交实施的可能性。

(2)交通需求由上图可知,部分交通小区间的区间出行量较大,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较长,因此,校园公交能有效改善同学及教职工的按照不同出行目的而选择出行的情况,缩短其出行时间,提升出行的便捷性。

因此,校内公交具有潜在的交通需求。

(3)环境效益校园公交运行后,将减少道路上自行车、人行等相互交叉导致混乱的情况,减少道路交通冲突,提升校园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改善校园自行车停放和管理情况,有利于打造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

3.2校园公共交通方式选择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

设有8个二级学院,有在校学生16000余人,教职工859人,主要分布于西区和东区宿舍,未来还将集中于东苑宿舍。

因此,沈阳工学院可以以小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为依据,选择校内公交方式。

下表为不同规模的主要交通方式。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本校园公交规划方案依据以下原则设计:(1)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校园公交的运行需考虑校园道路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证校园公交的可行性。

(2)整体协调性原则校园公交线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

公交线网结构以校园道路网络结构为基础,公交线路与校内主要出行点相一致,公交车辆的外观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3)以人为本公交线路设计要满足人性化要求,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

无论是线路的走向还是站点的布置都应提高学生出行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为前提。

(4)校内交通有效承接校园公交线路应与教学区、宿舍区、活动区、图书馆及其他人流集中的区域紧密衔接,并协调线路之间的客流集疏能力。

(5)符合线路指标要求公交线网规划时,还应满足以下指标要求:线路长度在1KM—3KM范围内;平均站距在100m—200m范围内等。

3.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方案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沈阳工学院分为三个区域,有西区宿舍、主校区、东苑宿舍三个区域。

校区近似长方形,主要出发点和到达点分布在西区宿舍、东苑宿舍、正门、博学馆。

校内期望线分别是东西方向交通小区A—B,南北方向交通小区C—D,构成倒置“凸”字形。

如图所示:因此,设置合理的交通换乘枢纽站也是交通规划的关键性因素。

公交网络示意图如下: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确定能够使公交车的基础道路网。

公交车双向行驶,因此,需要道路宽至少7m,上文2.2.1节道路干路基本信息中已经分析校园内各路段的道路网情况。

所以能够行驶公交车的基础路网如下图。

公交车的基础路网绘制图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为了提高线路网的平均行车距离,降低线网的平均换乘系数。

首先把出行量最大的线路挑选出来,确定起讫点,优先设线,以保证设立的公交线路能覆盖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

一个交通小区是否有必要设置起终点站要看区内总的发生量或吸引量是否达到设站标准。

一般交通小区内的发生量、吸引量超过该交通小区线路中间站点的运载能力时,仅靠中间站点不能运送完成这些发生量、吸引量,则应在对应交通小区设置线路的设站标准,当某交通小区的发生量或吸引量超过此值时,需设起终点站。

(1)起讫点的选择按照“逐条布设”的原则,确定公交优化线网,其线路走向与客流方法基本一致,并保证全服务的换乘次数少。

由于沈阳工学院的建筑物分布情况和上述OD量表可知,西区宿舍向校区的出行量较大,15级学生总体出行需求都集中在此处,所以西区单独为一个站。

图书馆前的广场区域的两边有能源教学楼和机械楼,所以学生出行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图书馆广场区需设一个站点。

东区宿舍楼和一二三食堂之间相距较近,故规划为一个站点,在学校的远期规划中,学校即将完成的东苑部分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出行需求,此处需要设置起讫站点。

学校正门在平常的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需通过此门,故设为一次起讫站点。

根据分析数据和以上调研将西区设为两次起讫点,东苑设为两次起讫点站(2017-2018第二学期起东苑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将大大提高),学校正门设置一次起讫点站,博学馆与生命楼间设置一次起讫点站。

根据各线路直达乘客矩阵可知,应满足A-B小区、B-A小区、C-D小区、D-C小区,其中A-B小区单线设置两条、双线四条。

因此,总设最短线路单线三条、双线六条。

再根据各交通小区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根据各交通小区间换乘少、时间短的原则,A-B间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为A-E、E-F、F-G、G-D、D-B,即A-B间的最短路线为A-E-F-G-D-B。

根据以上方法同理,则第二条最短路线为A-C-G-D-B。

第三条最短路线为C-E-I-H-F-D。

如下图所示。

3.4.4线路完善与优化在满足了主要客流流向上的客流需求后,需把所有主要居民出行发生和吸引点和联系起来,以完善公交线网。

各断面客流量与公交路线运载能力相比如下:线路一:A小区到B小区 A--E--C--F--G--D--BAE断面客流:AE+AC+AF+AG+AD+AB=29(同理可得)EC断面客流:43CF断面客流:51FG断面客流:45GD断面客流:37DB断面客流:9线路二:A--C--E--F--G--D--B断面客流AC:31CE:44EF:50FG:45GD:37DB:9线路三:C--E--I--H--D断面客流:CE:14 EI:23 IH:24 HD:21此抽样数据按照1:100的比例扩样后,线路一与线路二的断面流量分别与1C 的大小做比较,线路三的断面流量分别与与2C 做比较。

单条公交线路的运载能力:当选公交选用中型单节车:w i i B K i N r R C ∙∙∙∙∙=1 =6.01111085.0100∙∙∙∙∙ =5610当选用节能电瓶车(接驳车):w i i B K i N r R C ∙∙∙∙∙=2 =2805通过线路一的各断面客流量与1C 比较可得:各断面流量均小于运载能力,则线路一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客运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