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气象学

合集下载

污染气象学

污染气象学

1. 空气污染一般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大气组成的成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与原本情况比增加了有害物质(称之为空气污染物),使环境空气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构成空气污染(科学定义)。

2. 空气污染源分为两类:人工源和自然源。

3. 大气污染物(ppm, mg/m3):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和生物、建筑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

按照其产生方式可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

一次大气污染物:直接以原始形态排放入大气中并达到足够的排放量从而造成健康威胁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指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物质。

4. P-T法确定稳定度类别分ABCDEF类,依次规定为极不稳定,中等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中等稳定状况。

P-T-C法确定稳定度的具体过程:1•先计算太阳高度角;2•由云量和太阳高度角按表查出太阳辐射等级;3•由太阳辐射等级与风速按表查出稳定度类别。

5. 源强:表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质量的速率。

源强的单位:对点源,g/s或kg/s;对线源,g/(s.m);对面源,g/(s.)或kg/(h.k);对瞬时源,kg或g。

6. 南极臭氧空洞:每年的春季(9、10月)在南极上空会出现一个面积与极涡范围相当的臭氧弄对低质区。

7. 大气的自净能力: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使得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机制:大气输送,大气扩散,沉降和化学转化。

8. 逆温:递减率<0的大气层与正常情况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逆温,这样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分类及特征:根据逆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辐射性逆温、沉降性逆温、湍流性逆温、锋面逆温和地形逆温五种。

逆温研究关注点(实际):逆温的频率、厚度、强度、种类、生消规律。

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大抑制了对流,使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像一个盖子一样阻碍着大气的垂直运动。

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参数

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参数

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参数大气扩散参数是指用于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传输和扩散的各种参数,包括平流、湍流和稳定度等。

这些参数主要通过气象观测和模拟来获得,并在大气扩散模型中应用,以预测和评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分布。

首先,平流是指大气中水平风速和风向的变化情况。

平流对大气扩散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决定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距离和速度。

平流可以通过气象观测和数值模拟来确定,常用的平流参数有水平风速、风向、风切变等。

其次,湍流是指大气中垂直风速和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

湍流对大气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决定了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混合和扩散效果。

湍流可以通过气象观测和湍流模型来确定,常用的湍流参数有垂直风速、湍流强度、湍流释放系数等。

最后,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温度垂直分布的变化情况。

稳定度对大气扩散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它决定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大气扩散情况差异很大,所以稳定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稳定度可以通过气象观测和数值模拟来计算,常用的稳定度参数有温度垂直梯度、温度倾角、位温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和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例如,在复杂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大气扩散参数的计算和模拟更为困难,结果也更不准确。

此外,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释放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大气扩散参数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扩散参数是研究大气污染传输和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其包括平流、湍流和稳定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通过气象观测和模拟来获得,并在大气扩散模型中应用,以预测和评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分布。

了解和掌握这些参数对于污染物源治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污染气象学 大气扩散参数

污染气象学 大气扩散参数
• 简便、合理、实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沿用至今
4 J.S.Hay & F.Pasquill(1959)
出发点:统计理论,泰勒公式
方法:利用相关函数和湍流能谱关系,由湍 流观测资料做谱分析,计算扩散参数。
总结:模型合理可取,反映湍流场本质,而 且准确度较高,其探讨有一定理论意义, 但应用尚不普遍,观测要求高,计算工作 量大。
➢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C提至B级,D、 E、 F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同工业区
2 不同稳定度分类方法
(1)风向脉动标准差(EPA,1990)
• 以风速做细致调整,观测数据在粗糙度z0=15cm, 10m高度处测量得到。采样时间为15min。
• 如果风向发生转折,为了尽量减小风向转折的影 响,应该将长时间段分成小段进行计算,例如将
由 和 H
z
x xm
H 2
由 z ~ x 曲线(图
z
反查出 xcmax

y
~
x
曲线(图
y
由式(3.10 求出 Cmax
三 扩散曲线法的完善
1.国家标准中的修改应用(GB/T13201-91)
➢修正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适应我国大量地面观测无云高观测 的情况
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
➢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区,D、E、F向不稳 定方向提半级
f为普适函数,扩散参数,函数形式随源高和
稳定度变化
(2) 特点
✓方法原理与湍流统计理论基础一致 ✓舍弃分离的稳定度级别,采用连续性稳定
度,接近实际 ✓考虑源高影响,认为f是稳定度状况函数 ✓使用方便,可用于多种情况
(3) 扩散函数f 的确定
由泰勒公式积分可得

气象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与其他科学领域相互关系的学科,而环境污染治理则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1. 气象与污染物传输模型气象因素对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气象与污染物传输模型,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扩散和变化,以及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这一模型不仅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2. 气象观测与监测气象观测和监测是气象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环境污染治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建立气象观测站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温度、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源识别、污染源定位和治理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 大气扩散条件预测大气扩散条件是指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和传播的影响程度。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预测和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气扩散条件,以便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策略。

预测不仅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及时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4. 气象条件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

通过研究气象条件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当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以改善空气质量。

5. 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情况。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总结:气象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气象与污染物传输模型,进行气象观测与监测,预测大气扩散条件,研究气象条件与空气质量关系以及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内科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3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内科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3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z
主要气象要素
3.气湿
➢ 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
的绝对湿度的百分比 ➢ 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 ➢ 水汽体积分数-水汽在湿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 露点-同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主要气象要素
3.气湿
主要气象要素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

低 云 ( 米 以 下 )
2500
高云(5000m以上)
中 云 ( 2500-5000m )
主要气象要素
6.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T0 P0
P0
位温:各高度均把压力换算为1000mb(10kPa)时的温度(绝热)
T (1000) RCp T (1000)0.288
P
P
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T
z
>0, = d , =0 , <0 ,
正常分布层结 中性层结(绝热直减率) 等温层结 逆温层结
Ozone layer
大气圈垂直结构
➢ 对流层(~10km左右)
➢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 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 Leabharlann 0.650C➢ 强烈对流作用
➢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大气边界层-对流层下层1~2km,地面阻滞和摩擦 作用明显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 对流运动强烈

大气污染气象学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3.1 一登山运动员在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00 hPa ,登山到达某高度后又测得气压为500 hPa ,试问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向上爬了多少米? 解:由气体静力学方程式,大气中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可用下式描述:dP g dZ ρ=-⋅ (1)将空气视为理想气体,即有m PV RT M =可写为 m PMV RTρ==(2) 将(2)式带入(1),并整理,得到以下方程:dP gM dZ P RT=- 假定在一定范围内温度T 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对上式进行积分得:ln gMP Z C RT =-+ 即 2211ln ()P gM Z Z P RT =--(3) 假设山脚下的气温为10。

C ,带入(3)式得:5009.80.029ln10008.314283Z ⨯=-∆⨯ 得 5.7Z km ∆= 即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向上爬了约5.7km 。

3.2 在铁塔上观测的气温资料如下表所示,试计算各层大气的气温直减率:105.1-γ,3010-γ,5030-γ,305.1-γ,505.1-γ,并判断各层大气稳定度。

解:d m K z T γγ>=---=∆∆-=-100/35.25.1102988.297105.1,不稳定d m K z Tγγ>=---=∆∆-=-100/5.110308.2975.2973010,不稳定d m K z Tγγ>=---=∆∆-=-100/0.130505.2973.2975030,不稳定d m K z Tγγ>=---=∆∆-=-100/75.15.1302985.297305.1,不稳定d m K zTγγ>=---=∆∆-=-100/44.15.1502983.297505.1,不稳定。

3.3 在气压为400 hPa 处,气块温度为230K 。

若气块绝热下降到气压为600 hPa 处,气块温度变为多少?解:288.00101)(P PT T =, K P P T T 49.258)400600(230)(288.0288.00101===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80 (3-23),m Z Z u u )(11=,取对数得)lg(lg 11Z Zm u u =设y u u=1lg ,x Z Z =)lg(1,由实测数据得由excel 进行直线拟合,取截距为0,直线方程为:y=0.2442x故m =0.2442。

空气污染气象学复习资料

空气污染气象学复习资料

空⽓污染⽓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空⽓污染⽓象学: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个新的分⽀学科,研究⼤⽓运动同⼤⽓中污染物相互作⽤的学科,它作为⼤⽓环境问题研究与应⽤的⼀个重要领域,研究排放进⼊⼤⽓层的空⽓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转化、迁移和清楚的规律,模拟并预测空⽓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及其对环境空⽓质量的影响。

2、⽓象要素:构成和反映⼤⽓状态和⼤⽓现象的基本因素,简称为⼤⽓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

3、风:空⽓相对于地⾯的⽔平运动成为风,它有⽅向和⼤⼩,是⽮量。

4、湍流:是⼀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是时空随机变量,包括机械因素和热⼒因素,由机械或动⼒作⽤⽣成的是机械湍流,地表⾮均⼀性和粗糙度均可产⽣这种机械湍流活动。

由各种热⼒因⼦的热⼒作⽤诱发形成的湍流称热⼒湍流,⼀般情况下,⼤⽓湍流的强弱取决于热⼒和动⼒两种因⼦。

在⽓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因⼦起主要作⽤,⽽在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因⼦往往起主要作⽤。

5、⼤⽓温度:指1.5⽶的百叶箱温度。

6、⼲绝热递减率:绝热垂直递减率(绝热直减率):⽓块在绝热过程中,垂直⽅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时的温度变化值。

(通常取100m ),单位:℃/100m 。

7、⼲绝热垂直递减率γd (⼲绝热直减率): ⼲⽓块(包括未饱和湿空⽓)在绝热过程中,垂直⽅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值。

(通常取100⽶),根据计算,得到γd 约为0.98℃/100m ,近似1℃/100m 。

8、混合层⾼度: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温度层结:低层是不稳定的⼤⽓,在离地⾯⼏百到上千⽶⾼空存在⼀个明显的逆温层,即通常所说的上部逆温的情况,它使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受到限制,实际上只能在地⾯⾄逆温的扩散叫“封闭型”扩散。

存在封闭型扩散的空⽓层称混合层。

上部稳定层结的底部的⾼度称为混合层⾼度。

9、地⾯绝对最⼤浓度:两种作⽤的结果:定会在某⼀风速下出现地⾯最⼤浓度的极⼤值,称为地⾯绝对最⼤浓度,⽤Cabsm ,出现最⼤浓度的风速称为危险风速10、烟⽓抬升⾼度:烟囱⾼度He 为烟囱的有效⾼度.这个⾼度就是烟流中⼼线完全变成⽔平时的⾼度.它等于烟囱的实际⾼度Hs 和烟⽓的抬升⾼度△H 之和.He= Hs+ △H11、烟流宽度2y0(或2z0)定义为烟流中⼼线⾄等于烟流中⼼线浓度⼗分之⼀处的距离的⼆倍。

大气污染控制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大气污染控制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 U = H-PV 全微分 dU = dH-PdV-VdP
∴ dq = dH-VdP = CPdT-VdP (dH = CPdT )
对单位质量的空气, V
RT
,故
P
dq
CPdT
RT
dP P
式中:CP = 996.5J/kg.K,R = 287J/kg.K
对于绝热过程:dq = 0,则
dT R dP T CP P
u 3.02 F 3 ( km/h)
5. 能见度 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
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m) 。 能见度大小反映了大气透明度或混浊程度。
6. 云:
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 ⑴ 云的分类 高云:5000m以上,由水晶组成,云体成白色,有蚕丝般光泽,
几乃至几十度。 ⑵ 由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⑶ 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水气也比较充
足。 直接影响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二、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1. 气温
指离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 气压
指大气压强。气象上气压的单位为毫巴 (mb)。 1mb = 1000dyn/cm2 = 100 Pa
也慢。可见云和强风可抑制辐射逆温出现。
2.下沉逆温 下沉逆温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在离地数百米至数千
米的高空都可能出现。在冬季,下沉逆温与辐射逆温相结合,形成 很厚的逆温层。
3.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时,下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
降温少,故形成逆温。 当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也可形成平流逆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
酸雨越境转移(日本、南朝鲜……)
大气科学
大气物理、化学……
大气气象学…… 气象条件对污物的稀释、扩散作用
污染气象学…… 污染物对气象的影响
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
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 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环境 空气的成分。大气层的空气 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 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 约在1200-1400千米以上,但 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 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和散溢层,再 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大气圈垂直结构
➢ 对流层(~10km左右) ➢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气现象都发 生在这一层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0C ➢ 强烈对流作用
➢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近地层——地面上50~100m,热量和动量的常通量层
大气边界层——对流层下层1~2km,地面阻滞和摩擦 作用明显 自由大气——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地面摩擦可以忽略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 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 化。
大气圈垂直结构
➢ 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
➢ 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 ➢ 逆温层——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臭氧层——20~25km臭氧层浓度达到最大值 ➢ 臭氧层能强烈吸收波长200~300nm的太阳紫外线。 ➢ 平流层集中了大部分臭氧 ➢ 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尤其是氟氯烃等大气污染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以湍流扩散为主,成分基本不变
主要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为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和能见度等。
oC
5 9
(
oF
32)
1.气温
K oC 273.15
天气预报中:距地面1.5m高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 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 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均记整数。 一、 总云量的观测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 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 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二、 低云量的观测 观测低云量的方法与总云量同。
物,与臭氧层发生光化学反应。
➢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 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
大气圈垂直结构
➢ 暖层(中间层顶~800km)
➢ 在强烈的紫外光和宇宙射线作用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 气体分子高度电离——电离层
➢ 散逸层(暖层以上)
➢ 气温很高,空气稀薄 ➢ 空气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
oF 9 oC 32 5
1714 华伦海脱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定为32度,水的沸点定为212
度,中间等分为180份,每一份就是1华氏度。
1742年,瑞典科学假摄尔修斯和他的助手斯托玛用同样的温度计,
选取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定为0度,水的沸点定为100度 中间等分
100份。
1854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选定“水的三相点”,即水、冰、水 蒸
气体静力学方程:
P g
z
主要气象要素
3.气湿(空气的湿度,空气的干燥程度)
➢ 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 的百分比,空气的干湿程度和相对湿度有关,而和绝对湿度却 无直接关系。例如,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的压强同样等于 1606.24Pa(12.79毫米汞柱)时,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气温约 35℃,人们并不感到潮湿,因此时离水汽饱和气压还很远,物 体中的水分还能够继续蒸发。而在较冷的秋天,大约15℃左右, 人们却会感到潮湿,因这时的水汽压已经达到过饱和,水分不 但不能蒸发,而且还要凝结成水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教学内容: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大气的热力过程 大气的运动和风 重 点: 大气圈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大气运动和风。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 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理解风速扩线模式。
大气扩散
大气扩散

➢ 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
➢ 水汽体积分数——水汽在湿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 露点——同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主要气象要素
3.气湿
4.风向和风速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
定为风的方向。南风、偏 北风、风向不定。 风向的测量单位,我们用 方位来表示。如陆地上, 一般用16个方位表示,海 上多用36个方位表示;在 高空则用角度表示。用角 度表示风向,是把圆周分 成360度,北风(N)是0度 (即360度),东风(E)是90 度,南风(S)是180度,西 风(W)是270度,其余的风 向都可以由此计算出来。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 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距离 ,m/s或km/h。13个等级。
气三相共存的温度,把绝对零度到水的三相点温度等分为273.16份,
每一份就是1开氏度,这就是开氏温标,用K表示。开氏温标的分度
间隔和摄氏温标的间隔是一致的。
主要气象要素
2.气压(大气的压强)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 、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 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气压有日变化和年变化。一年之中, 冬季比夏季气压高。一天中,气压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 分别出现在9~10时和15~16时,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 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气压日变化幅度较小,一般为 0.1~0.4千帕,并随纬度增高而减小。气压变化与风、天气的 好坏等关系密切,因而是重要气象因子。通常所用的气压单位 有帕(Pa)、毫米水银柱高(mm·Hg)、毫巴(mb)。它们之间的换 算关系为:100帕=1毫巴≈3/4毫米水银柱高。气象观测中常 用的测量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气压计。 101.325千帕的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它相当于在重力加速度 为9.80665米/秒2,温度为0℃时760毫米垂直水银柱高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