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

合集下载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计算书(沥青路面利用诺谟图计算)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计算书(沥青路面利用诺谟图计算)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某新建沥青高速路面设计(利用诺谟图计算)道路与桥梁方向指导老师:专业年级: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完成时间:2012年6月24日路面结构设计的计算基本资料:某地区规划修建一条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沿线筑路材料的情况:石料:本地区山丘均产花岗岩、流纹岩和凝灰熔岩;储量丰富,岩体完整。

石料强度高。

砂:海岛沿岸多处沙滩可供取砂,运输较方便。

土料:沿线丘岗均有砖红色亚粘土和黄褐色砂砾质粘土可供路基用土。

此公路的设计年限为20年,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设计。

一、轴载分析。

1、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12344γγγγγ+++=由主要预测年交通量表可算得:2000年到2005年的年增长率:5112266(1)18293γ+=,可算得:18.3%γ= 2005年到2010年的年增长率:5218293(1)26204γ+=,可算得:27.5%γ= 2010年到2015年的年增长率:5326204(1)35207γ+=,可算得:3 6.1%γ= 2015年到2020年的年增长率:5435207(1)55224γ+=,可算得:49.4%γ=故12348.3%7.5% 6.1%9.4%7.8%44γγγγγ++++++===2、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

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 —100表示。

1) 当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换算成标准轴载P 的当量作用次数N 的公式为:4.35121N=()ki i i PC C n P =∑对于跃进NJ130:前轴:i P =16.20KN<25KN ,省略不算后轴:1C =1, 2C =1, i P =38.30KN ,P=100KN, i n =702 4.35 4.351238.30()11702()10.8100i i P N C C n P ==⨯⨯⨯=次/d 对于解放CA10B :前轴:i P =19.40KN<25KN,省略不算。

(整理)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

(整理)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

第六章沥青路面设计计算说明书 6.1 交通量计算及分析6.1.1 轴载换算及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表6-1 轴载换算表序号车型名称前轴重(kN)后轴重(kN)后轴数后轴轮组数后轴距(m)交通量1 小客车11.5 23 1 双轮组0 23002 中客车16.5 23 1 双轮组0 10003 大客车28.7 68.2 1 双轮组0 3054 小货车25.75 59.5 1 双轮组0 19005 中货车28.7 69.2 1 双轮组0 5506 中货车23.7 69.2 1 双轮组0 9507 大货车49 101.6 1 双轮组0 6008 其他车50.2 104.3 1 双轮组0 4009 拖挂车60 100 2 四轮组>3 65设计年限15 车道系数0.5 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9.5 %6.1.2 累计标准轴次计算结果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 2725 ,属重交通等级。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3332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17302620 ,属重交通等级。

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2568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13335280 ,属重交通等级。

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等级。

6.2 干燥状态确定土基回弹模量计算设置:输入计算土基回弹模量:E0=60MPa6.2.1 方案一(半刚性基层)6.2.1.1 基本参数新建路面的层数: 5路面设计层层位: 5标准轴载:BZZ-100 设计层最小厚度:150 (mm)6.2.1.2 确定路面设计弯沉值与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公路等级系数 1 面层类型系数 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1路面设计弯沉值: 20.9 (0.01mm)表6-2 容许拉应力表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劈裂强度(MPa) 容许拉应力(MPa)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1.5 0.43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2 0.34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0.8 0.234 水泥稳定碎石0.6 0.28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建议值确定各结构层设计参数。

(完整版)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完整版)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沥青路面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资料21.1 公路等级情况及周边情况21.2 公路2007年交通量调查情况如下表:21.3 沿线地理特征32 轴载分析32.1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32.1.1 轴载换算32.1.2 计算累计当量轴次42.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42.2.1 轴载换算42.2.2 计算累计当量轴次53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53.1 路面等级53.2 面层类型53.3 结构组合与材料的选取54 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

64.1 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与劈裂强度64.2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64.2.1 确定路基的平均稠度64.2.2 确定土基回弹模量75 设计指标的确定75.1 设计弯沉值75.2 各层材料的容许底层拉应力76 设计资料总结87 确定石灰土层的厚度88 计算路面结构体系的轮隙弯沉值(理论弯沉值)109 验算各层层底拉应力109.1 上层底面弯拉应力的验算109.1.1 第一层地面拉应力验算119.1.2 第二层地面拉应力验算119.1.3 第三层换算129.1.4 第四层换算129.2 计算中层底面弯拉应力。

13水泥路面设计131 设计资料131.1 公路等级情况及周边情况131.2 公路1998年交通量调查情况如下表:141.3 沿线地理特征142 交通分析142.1 标准轴载与轴载换算142.2 交通分级,设计使用年限,和累计作用次数152.2.1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作用次数152.2.2 交通等级的确定及初估板厚163 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164 确定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164.1 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与计算回弹模量164.2 复合式混凝土面层的截面总刚度与相对刚度半径175 荷载应力计算175.1荷载疲劳应力计算175.2 温度疲劳应力计算186 路面接缝处理196.1 纵向接缝196.1.1 根据规范的要求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

2017版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2017版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12。

0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

2%, 方向系数取55。

0%,车道系数取70.0%.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A.2。

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A。

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6。

2。

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A。

3。

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表4。

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1。

00,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

3. 路面结构验算3。

1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为20.1℃,由式(G.2。

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

5℃.可靠度系数为1.04.根据B。

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

版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版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 方向系数取%, 车道系数取%。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 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

3. 路面结构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基准等效温度Tξ为℃,由式()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

可靠度系数为。

根据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

根据式()和式(),计算得到d1=,d2=。

把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

沥青路面计算书

沥青路面计算书

三长线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江西省,属于一级公路,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44+086,设计使用年限为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3855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 方向系数取%, 车道系数取%。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3类,根据表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22,351,024, 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670,542,389。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0,019,677,交通等级属于重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9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61MPa。

3. 路面结构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基准等效温度Tξ为℃,由式()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

可靠度系数为。

根据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

根据式()和式(),计算得到d1=,d2=。

把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

沥青路面设计完整计算书

沥青路面设计完整计算书
计算基础资料数据汇总见下表:
1
项目类型参数
项目类型
新建项目
设计弯沉(0.01mm)
未知
2
验算内容
验算方式
弯拉应力验算
3
交通参数设置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路面等级
高级路面
设计使用年限(年)
15
基层类型系数
1
面层类型系数
1
轴载类型
累计标准轴载
累计作用次数Ne(万次/车道)
850
4
土基模量参数
土基模量(MPa)
结构组合(面层+基层+底基层)
1
层号
1
2
是否控制层位

3
材料类型
沥青混凝土类
4
材料名称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5
15度材料模量(MPa)
1800
6
20度材料模量(MPa)
1200
7
材料厚度(cm)
4
8
劈裂强度(MPa)
1
9
泊松比
0.25
10
层号
2
11
是否控制层位

12
材料类型
沥青混凝土类
13
材料名称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24.7
3
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万次)
8504Βιβλιοθήκη 路面第1层厚度(cm)4
5
路面第2层厚度(cm)
6
6
路面第3层厚度(cm)
30
7
路面第4层厚度(cm)
36.6
8
设计控制层厚度(cm)
36.6
9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2%,方向系数取55.0%,车道系数取70.0%。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 A.2.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表2.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 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A.4.2 )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1.00,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 n取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3. 路面结构验算3.1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 E为20.1 T,由式(G.2.1 )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5 °C。

可靠度系数为1.04。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 )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3.2-3 )和式(B.3.2-4 ),计算得到d仁-8.23,d2=0.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资料:本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经调查得,近期交通量如下表所示。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5%,设计年限为15年,该路段处于Ⅳ2区。

二、交通分析:1、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BZZ-100为标准轴载。

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1)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

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累计当量轴次:()[]()[]次235480453.0553.7041095.03651095.0136511151=⨯⨯⨯-+=⨯-+=ηγγN N te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1)轴载换算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次188083253.0238.5624095.03651095.0136511151=⨯⨯⨯-+=⨯-+=ηγγN N te三、路面参数设计1、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交通量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次N e =2.35×107次,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该路交通等级为重交通,高速公路路面等级为高级路面,面层类型为沥青混凝土。

2、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及材料设计参数确定(1)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建议值确定各结构层设计参数。

(2)各层材料抗压模量和襞裂强度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附录E“材料设计参数”表E1“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及表E2“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得到各层材料的抗压强度和襞裂强度,各值均取规范给定的中值。

干燥与中湿状态各层材料的厚度如下表:潮湿与过湿状态各层材料的厚度如下表:3、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该路段处Ⅳ2区,为普通粉质土。

由于设计要求拟定路基处于各种状态下各个结构层的厚度,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稠度的建议值,取干燥,中湿,潮湿,过湿状态的稠度分别为1.15,1.00,0.90,0.80。

查表“二级自然区划个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可确定各个状态下的土基回弹模量分别为:干燥状态50.5MPa ,中湿状态42.5MPa ,潮湿状态36.5MPa ,过湿状态31MPa 。

4、设计指标的确定: (1)计算设计弯沉值L d路面设计弯沉值根据公式:b s c e d A A A N L 2.060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计算。

该公路为高速公路,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类型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总厚度大于20㎝,基层类型系数取1.0。

设计弯沉值为:)01.0(13.20111235480456006002.02.0mm A A A N L b s c ed =⨯⨯⨯⨯==--(2)各层材料容许底层拉应力对沥青混凝土面层 cea s A N A K 22.009.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 c es A N K 11.035.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 ces A N K 11.045.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确定设计层厚度 (1).对于干燥状态利用设计程序计算出满足设计弯沉指标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15cm 。

计算结果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20.13 路面结构的实测弯沉值(0.01mm) 20.04409设计控制层厚度(cm) 15第1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0.04409实际路面结构第1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2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1.85658实际路面结构第2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3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4.81918实际路面结构第3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4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9.05592实际路面结构第4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3.636201E-02第5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5.88779实际路面结构第5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1312245第6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61.9449土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80.8829满足要求(2).对于中湿状态利用设计程序计算出满足设计弯沉指标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19cm。

计算结果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20.13路面结构的实测弯沉值(0.01mm) 20.09849设计控制层厚度(cm) 18.30001第1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0.09849实际路面结构第1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2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1.85131实际路面结构第2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3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4.6571实际路面结构第3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4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8.55337实际路面结构第4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389909第5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4.95647实际路面结构第5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1245208第6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83.7254土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19.1875满足要求。

(3).对于潮湿状态利用设计程序计算出满足设计弯沉指标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16cm。

计算结果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20.13路面结构的实测弯沉值(0.01mm) 20.09581第1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0.09581实际路面结构第1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2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1.7593实际路面结构第2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3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4.38353实际路面结构第3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4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7.62947实际路面结构第4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326887第5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4.31925实际路面结构第5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1215517第6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18.0143土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55.2184满足要求(4).对于过湿状态利用设计程序计算出满足设计弯沉指标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19cm。

计算结果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20.13路面结构的实测弯沉值(0.01mm) 20.12821第1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0.12821实际路面结构第1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2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1.73281实际路面结构第2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3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4.2175实际路面结构第3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0第4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27.54314实际路面结构第4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3.475575E-02第5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3.69618实际路面结构第5层底最大拉应力(MPa) .114942第6结构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127.1239土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 300.499满足要求防冻厚度验算1.干燥状态:不进行防冻厚度的验算。

2.中湿状态: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5.2.4“最小防冻厚度”土质类型:粉质土路基干湿状态:中湿状态路面结构材料层:稳定土类道路多年最大冻深:>200cm路面最小防冻厚度:60~70cm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3.潮湿状态: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5.2.4“最小防冻厚度”土质类型:粉质土路基干湿状态:潮湿状态路面结构材料层:稳定土类道路多年最大冻深:>200cm路面最小防冻厚度:70~90cm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4.过湿状态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5.2.4“最小防冻厚度”土质类型:粉质土路基干湿状态:潮湿状态路面结构材料层:稳定土类道路多年最大冻深:>200cm路面最小防冻厚度:70~90cm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6、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建议值取定路面各结构层适宜厚度,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方案如下,并按照上面方法进行验算符合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