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6.诺贝尔奖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5.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第02章 细菌的生理
第0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04章 噬菌体 第0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06章 细菌耐药性 第0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0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
第0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
第12章 螺杆菌属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
配套光盘 主 制 编 李 凡 徐志凯 作 丁天兵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绪论
细菌学 病毒学 真菌学

细菌学
第01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病毒学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细菌学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感染和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其重点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下面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腺苷酸等特点;真菌是真核生物,由菌丝体构成;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只能在寄生细胞内复制和生长;寄生虫可以分为虫体寄生虫和原虫。

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可分为嗜温菌、中温菌和嗜寒菌。

微生物在低温下不易繁殖,中温下适合繁殖,而高温则会杀死大多数微生物。

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疾病,例如细菌产生毒素损害宿主细胞、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细胞引起病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寄生虫则通过摄取寄生物宿主的营养和毒素分泌等方式活动。

四、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是确定疾病的病因的重要一步。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形态和染色能力等特点;生化鉴定则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来确定其特性;分子生物学鉴定则通过核酸扩增和测序来确定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五、微生物病原体的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免疫治疗则通过给予疫苗和免疫血清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微生物感染。

六、微生物的抗药性微生物的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微生物通过产生酶、改变药物的靶标蛋白和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等方式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抗药性的出现使得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上受到限制,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涵盖了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微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2.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才能繁殖,其中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过程,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了解感染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清除和防御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对于研究免疫机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各不相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犯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细胞的代谢等方式诱导疾病的发生。

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5.微生物检测和诊断: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是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6.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方法。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开发新的药物对于控制微生物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7.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品污染是常见的卫生问题,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8.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微生物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1、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剂3、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防腐剂4、清洁: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5、无菌:无菌即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辐射、滤过、干燥和低温等。

㈠热力灭菌法:繁殖体经55~60℃作用30~60分钟死亡,100℃立即死亡;芽胞煮沸3~5小时死亡。

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1、干热灭菌法: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

①焚烧:焚烧炉内焚烧或直接点燃,用于废弃物、尸体②灼烧:用火苗灭菌,用于接种环、试管口③干烤:150~180℃加热2~4h灭菌,适用于耐高温物品④红外线:1~10μm波长的电磁波,用于医疗器械灭菌2、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①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61.1-62.8 ℃ 30min 或71.7℃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和酒类)。

②煮沸消毒法:100 ℃,一般细菌繁殖体5min能被杀死。

食具、注射器等消毒③流动蒸汽消毒法:100 ℃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可被杀灭,不能消灭全部细菌芽胞④间歇蒸汽灭菌法:100 ℃ 5-30min,杀死其中繁殖体,取出放进37 ℃孵箱过夜,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重复3次。

⑤高压蒸汽灭菌法:*密闭耐高压蒸锅中,压力103.4KPa,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相关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的重点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状、染色性质、需氧性和营养类别进行分类。

病毒是非细胞的寄生体,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真菌多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分为酵母和菌丝两种形态。

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2.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可以分为对称二分裂和不对称二分裂。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将其生命活动转移到宿主细胞内。

真菌通过菌丝形态进行繁殖,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传播。

寄生虫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侵入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和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具有害作用的分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细胞产物等。

致病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机制或结构,可以导致其感染宿主细胞或组织,如细菌的附着因子、入侵因子等。

4.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进入、侵入、定植和繁殖。

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防御,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对抗微生物,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常见的微生物相关疾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寄生虫病常见的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类:3. 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 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6•诺贝尔奖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 ):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N-乙酰葡糖胺和N-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

聚糖骨架由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旳,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T【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0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5.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肽聚糖组成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 〜80nm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不易成为细菌L型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易成为细菌L型细菌L型的形态:①高度多样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②无论其为G +菌或G一菌,形成细菌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③具有可滤过性,能通过滤菌器培养特性:①营养要求基本与原菌相似,但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②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一般培养2~7天形成荷包蛋样细小菌落诱发:细菌L 型在体内或体外、人工诱导或自然因素下均可形成(溶霉菌能裂解3-1,4糖苷键,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联结),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L型可恢复为原菌临床特征: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对细胞壁的抗生素有抵抗力8、细胞质:①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特点:?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质粒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③胞质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

异染颗粒(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或拟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无核膜,单一密闭环状DNA,不形成核小体10、细菌的特殊结构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厚度仝0.2微米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0、2微米的为微荚膜。

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

用负染法染色观察■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④抗原特异性高:荚膜肿胀试验。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鞭毛的功能:① 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②与致病性有关;③有很强的抗原性(H抗原)。

⑶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①普通菌毛:数量多,每菌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粘附有关,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②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 菌。

数量少,每菌只有1~4根,中空呈管状。

性菌毛由一种称致育因子(F)的质粒编码,又称F菌毛。

带有性菌毛的细菌为F+菌(雄),无性菌毛者称为F-菌(雌)。

⑷芽胞:细菌的休眠形式。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G+菌。

■芽胞的形成与发芽:芽胞具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细菌的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芽胞的功能:①细菌的芽胞含水量少,芽胞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②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③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价值11、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初染,再加碘液媒染,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再用乙醇(95% )脱色,有些细菌能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者沙黄复染。

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意义: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质1、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

水占总重量的75 % ~90%2、细菌的物理性状:① 光学性质,半透明,悬液呈混浊状态,使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可粗略估计细菌数量;②表面积;细菌的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③带电现象;④半透性⑤渗透压第二节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1、自养菌:以简单无机物为营养物质2、异养菌:以有机化合物为营养物质,分为腐生菌、寄生菌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1、水2、碳源3、氮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细菌生长所必须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简答)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3 、温度:嗜冷菌生长范围-5~30C,最适生长10~20 C;嗜热菌生长范围25~95 C,最适生长50~60 C;嗜温菌生长范围10~45 C,最适2 0~40C,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C。

4、气体:0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 )生长最好,无氧和高氧压时生长不良。

③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有氧存在时受到毒害C0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5 、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低盐浓度和低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安全。

嗜盐菌在高浓度的NaCI环境中才能生长良好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繁殖速度一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繁殖规律一生长曲线: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细菌的对数为纵坐标迟缓期: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不分裂,菌数不增加。

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 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一般为 1~4小时。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 长 。

此期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是典型。

生物学活性(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的最佳时期。

8~18小时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

活菌数保持稳定。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 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一、 细 菌 的 新陈 代 是指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其显著特点是代谢旺盛和代谢类型的多样化。

二、 细菌的代谢产物㈠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

根据此特点,利 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㈡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1、 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用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革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 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 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 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 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 质。

3、 色 素① 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②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营养基颜色不 变。

4、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抗生素大 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细菌素作用范围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 细菌有杀伤作用。

6、 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 培养基1、 基础培养基:含有多种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