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外国公司把电影带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始。
但是,在战乱、动荡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一度停滞不前。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才开始进入了起飞阶段。
50年代,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中国电影产业,以此为国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6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电影人,他们将时代背景与艺术完美结合,创作出了多部影响深远的经典电影。
70年代是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既有表现现实的革命电影,也有反映人性的艺术电影。
80年代,电影市场进入市场化,电影票房成为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这时,王家卫、张艺谋等导演崭露头角,他们创造了一大批国际级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产业树立了国际形象。
90年代,电影市场火爆,电影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大量国产电影涌现,电影市场占据了中国文化市场的重要地位。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电影产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票房第二大、规模最庞大的电影市场。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达到了642亿元人民币,几乎是北美市场的两倍。
到2021年1月25日,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已达到58.1亿元人民币。
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1. 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吸纳了民间力量,大规模刺激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2. 新的商业模式: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使得电影行业逐渐进入了新的时代,例如电影联营、IP制作、广告赞助等等,都为电影产业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3. 投资人的参与:电影市场的变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他们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影制作中,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1. 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影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
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不仅国内市场表现强劲,而且在国际市场也逐渐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从单一的艺术创作到集商业与艺术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中国电影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1. 国内市场表现强劲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票房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电影资料馆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电影总票房已超过6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国内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热情不减。
2. 国际市场逐步开拓中国电影已经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在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作品不断斩获奖项,多部华语电影也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成功尝试。
可见,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不断提升。
3. 形式题材多元化在类型题材上,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
传统的古装剧、现代商战剧,逐渐融入了科幻、奇幻、动作等元素,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电影市场。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题材,如纪录片、动画片等,大大丰富了观众的选择。
4. 电影产业链逐步完善中国电影产业链逐步完善,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制作公司和从业人员。
从电影策划、制片、导演、演员到后期制作、发行、宣传等环节,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体系。
电影投资和融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为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 国产电影艺术水平逐步提升国产电影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断有高水平的电影作品面世。
一些电影作品在叙事手法、影像表现、剧情创新等方面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整体品质。
1. 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升级,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城乡差距的缩小,电影普及度将得到提升,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最新2018】长春电影制片厂倒闭-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春电影制片厂倒闭篇一: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
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从1993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
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
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
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
”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
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
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
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
”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
1985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
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
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21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低谷里的中国影业

低谷里的中国影业
庾晋[1];周洁[2]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J据统计,1991年全国票房收入是24亿, 1998年为14.4亿元, 到1999年,虽然有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五四” 运动80周年、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但票房收入却在1998年的基础上下降了近50%,统计数字为8.1亿元。
在生产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仅15%的影片盈利,70%的影片亏本,15%的影片持平。
国有电影制片厂依靠政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庾晋[1];周洁[2]
【作者单位】[1]广西桂林;[2]广西桂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2
【相关文献】
1.农业硅谷里的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为“三农”服务小记 [J], 冯伟钢
2.宇能:中国电谷里的"神秘"企业 [J], 冯谊;余小艳
3.行走在高山峡谷里的“追梦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室执行主任杨祝良 [J], 何家票;吕六花;罗罡(摄影)
4.全球影业萎缩中国票房复苏点亮希望 [J],
5.从“中国打入好莱坞”到“好莱坞打入中国”,看中外影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J], 张慧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调查

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调查2005年:中国电影100周年华诞,广电总局把2005年确定为“电影发展年”,将有重点地促进整个电影业的发展。
·北影、西影、上影、长影,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专题撷取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北影:一块留在心中的“金字招牌”北影主办公楼门前橱窗里的喜报已经发皱,喜报的内容是《看车人的七月》获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奖。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徐万涛摄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在北京城区地图上,只被标记成一个红点。
然而在众多的中国电影从业者的心中,那个红点几乎可以被放大成一座圣殿———这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所在地。
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其他七个广电部直属单位被合并整组为中国电影集团,曾经代表着辉煌与荣耀的工农兵厂标从此消失在大银幕上,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汉字。
但是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进北影厂,探询它广为人知又充满神秘的历史的时候,从那些头发花白、话音颤抖的老北影人的眼中依然能读出曾经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北影厂不在了,但是它的精神不会也不可能消失,它是中国电影的金字招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
”在中国电影集团的规划中,通过置换土地的方式将在京郊怀柔建起一座规模巨大、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影视基地,年内即可破土动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牌将从这里永远地消失……厂址变迁1949年4月21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北平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
当时的厂址位于今天西城区新街口的科影厂内。
1956年,北影厂在安定门外的小关选定新厂址。
1960年北影迁入新厂区。
“文革”期间,江青将北影干部职工全部驱逐出厂,下放干校,同时将原厂区废弃,并于1973年在北三环中路77号建起了新厂。
2005年,中影集团开始规划在怀柔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现北影厂的生产区将被彻底改造。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
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从1993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
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
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
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
”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
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
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
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
”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
1985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
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
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21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
全国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
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
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2024年民族电影生存研究论文

2024年民族电影生存研究论文一、民族电影的生存现状当前,民族电影的生存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国内外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也愈发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电影往往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资金匮乏。
由于民族电影的市场号召力相对较弱,往往难以吸引足够的投资。
这导致民族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无法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次,人才流失。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才选择投身商业大片或国际电影的制作。
这使得民族电影在人才储备上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才。
最后,政策支持不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缺乏对民族电影的有力扶持。
这使得民族电影在发展中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
二、民族电影的生存策略针对民族电影的生存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生存策略:首先,注重内容创新。
民族电影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同时,也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和观众的需求,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吸引观众的眼球。
其次,拓宽市场渠道。
民族电影应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举办电影展映等方式,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也应加强与商业院线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放映机会,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民族电影的魅力。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
民族电影应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电影人才,为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民族电影事业。
最后,争取政策支持。
民族电影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
同时,也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民族电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电影的发展路径在探讨民族电影的生存策略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思考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八大电影制片厂的现状图鉴

八大电影制片厂的现状图鉴当民营影视公司已然占据了电影市场近乎绝对的市场份额,当人们讨论的话题越多越多地集中在这些公司的股价涨幅和业绩变化时,有一批被称为“制片厂”的电影企业,已经退到了这个舞台不再耀眼的位置。
那些在国产电影百年辉煌的发展史中,曾经留下过深刻烙印的国有制片厂们,似乎已在国产电影的市场化滚滚浪潮中被吹散。
无论是年初“八一电影制片厂”被裁撤,留下最后一段《芳华》;还是更早些时候,北影厂、长影厂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像上一辈人所熟知的“八大国有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似乎都没能逃脱这股浪潮的侵袭,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那么,为何这些国有制片厂们没能迎来新世纪的曙光,反而成为时代的“弃儿”,只能空忆往昔峥嵘岁月呢?八一厂被裁撤、北影厂被拆转企改制前后的今昔之比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部成立于1954年6月,下辖演员队、导演室、摄影室、美术室、制片室、化服道车间、置景车间,是八一厂故事片生产的主要部门。
拥有近两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仓库,存有北洋军阀、国民党军、美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时期的军服和中国历代各式服装约几十万套,并有三、四十年代美军、日军和中国军队各类效果、道具枪炮等装备,以及明清时期各类家具及军用、日用各类陈设道具数万件;有五个总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摄影棚,其中2号棚是国内唯一有玻璃珠银幕合成设备的摄影棚。
八一电影制片厂影视基地始建于1993年初,18年以来在此基地已经拍摄过2400余部(集)电影、电视剧,造就了一大批电影、电视明星。
从纵横天地旅行网的介绍得知,八一电影制片厂影视基地占地700多亩,18年来已先后建筑起各种建筑83300余平方米,有多种形式的外景拍摄景观,如古城楼、监狱、大车店、教堂、明清仿古街道、兵营、军火库、炮楼,等等,是全国惟一一家多功能军事影视生产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周年,
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
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
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
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
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
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
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从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
“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
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
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
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
”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
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
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
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
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
“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
”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
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
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
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
全国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
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
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月的长春,风沙依然大。
工地上不时卷起几米高沙尘,看不清来路。
步行十几分钟,登上一个土丘,胡昶指向百米外一座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的白色洋楼,它的正面已被一座高大的土山掩盖。
“那就是小白楼,”胡昶说,“长影的辉煌全刻在那儿了,如今,它也不再属于长影。
”走上通向小白楼的土道还要翻过几个土坡。
记者没再叫胡昶带领,他只站在土丘上远眺了一会儿,摇摇头便没再看。
作为伪满时期的文物,小白楼幸存下来。
它的正面是一座三米高的土山,旁边是上千平米的工地。
跨过残缺的院栏,门廊前满地大便,透过钉死的窗子,可见里边积满几尺厚灰尘。
小白楼另一侧大门上着锁,有一看门人住。
但记者先后三次探访,均未见踪影。
这一侧的对面是一座灰色水泥建筑,上面挂着长春国信集团的牌子,那是小白楼乃至老长影这片土地现在的主人。
昔日见证辉煌小白楼,今日破败不堪
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
中国电影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是为长影前身。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
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东影创造。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顶。
先后拍摄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长影的工农兵小金人从此在几代中国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
翻开长影周年时出版的画册,每部影片的背后集中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苏里、郭维、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几乎所有优秀演员、导演、编剧都曾到长影排片。
同时,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基地,新影、北影、上美、西安等电影制片厂均由长影派出骨干力量搭建。
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年代,长影已拥有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
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在东北解放初,长影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周围基本是荒地。
院墙上拉着电网,马路对面还有国民党放冷枪。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回忆道。
从满映时期做学徒到东影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的建设起来,拍出第一部电影。
直到如今老长影已不复存在。
刘学尧见证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