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研究_论文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论文

鲁迅《祝福》论文

鲁迅《祝福》论文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作为大众熟知的一部作品,祥林嫂这个人物更是耳熟能详。

同时鲁迅作为近代最伟大、最重要的作家,对其研究分析的作者和论文较多。

包括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女性命运、封建批判等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这是一篇我读完后都会不断感叹的小说,一方面是感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以及她的痴傻愚钝,另一方面是感叹当时社会以及人们的冷漠。

在看过影版的《祝福》之后,感触更深了,处在那么一个时代,妇女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

以《祝福》为题,让人真的很难想象作品居然是以悲剧结尾,不过这也符合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又能有怎样的好结局呢。

之前几次就仅仅能记得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祥林嫂和阿毛最为清晰,反而记不清小说的名字。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开头,也就是把悲剧放在了开头,为读者设置悬念。

另一方面,祥林嫂死于大家在“祝福”之时,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化主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一个人的死活不会对人们的“祝福”产生任何影响。

祥林嫂可以说是中国最惨妇女了,仅仅四十余年的人生她就经历了所有妇女的不幸。

作为一个童养媳,好不容易丈夫长大了,却很快就病逝;婆婆为了给小叔子娶妻还要把自己给卖给另一个男人;逃到富贵人家当仆人还被鄙视,日子好不容易过的稍好些了又被抓去送到嫁人;没过多久,第二任丈夫病死,孩子也被狼叼走,精神支柱全都倒塌了。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鲁迅小说《故乡》中人物形象论文

鲁迅小说《故乡》中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杨二嫂和闰土最为栩栩如生。

现行语文教材关于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表现阐述为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作品主题,对《故乡》的主题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教材中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在理解上的多样性,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再创造。

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对《故乡》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第五种甚至更多种对主题的理解。

一、可笑可怜的人物——杨二嫂杨二嫂——豆腐西施与细脚伶仃,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

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的。

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有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鲁迅课程论文 《伤逝》

鲁迅课程论文  《伤逝》

浅谈《伤逝》文2011级1班 1101020155 张利芬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写于1925年,完成后并没有在当时的报刊上公开发表,而是直接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

《伤逝》的创作是受易卜生的“问题小说”的影响,结合当时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和鲁迅本人坎坷的婚恋经历而以手记的形式创作的,深情地描写了自由恋爱的涓生和子君在种种压力下的悲惨结局。

对《伤逝》的解读就意味着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分别从文本概括、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探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伤逝》。

关键词:《伤逝》文本爱情悲剧人物主题写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

小说以男主人公手记的形式展现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美好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

对《伤逝》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的过程,阅读《伤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文本概括①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从题目、作者开始入手,这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题目《伤逝》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写作《伤逝》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解读《伤逝》的出发点。

“伤逝”到底是什么意思?读了文章过后能得出最浅显的答案:伤子君的去世;伤“我”和子君爱情的消逝。

再对文章一仔细思考,还能看出有一层:“虚空”对于自我、对于生命意义的消逝。

解读文本必须要熟悉文本。

在自由恋爱还不被允许的时代,“我”和子君勇敢的选择了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的宣言,是那么振聋发聩,连“我”也震惊了,“我”甚至觉得中国女性是有希望的。

可当同居以后真正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对她更加了解的时候,“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整日地操持家务,不再看书,人也邋遢起来,手也粗糙起来,生活的困苦和思想的差距渐渐冲淡了爱情的幸福。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2011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山西临汾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计慧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尤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世人的是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其作品凝聚着对中国命运出路的深刻的思考,表现了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追求。

本位还通过对鲁迅笔下农民形象的深入解读,剖析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对现代农村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篇论文从鲁迅作品的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分析入手,从他们辛酸和悲苦的生活表象中剖析麻木、愚昧而扭曲的灵魂,揭示了疗救国民精神的必要性。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与当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相比较,深入剖析农民进步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部分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揭示出的国民劣根性和弱点。

一、迷信愚昧的柳妈迷信愚昧者柳妈,是一个对鬼神虔信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

然而,柳妈的因果报应谬说却给祥林嫂带来精神上的莫大威胁,给她增添了更大的新的痛苦。

她向祥林嫂渲染地狱的恐怖,并非由于她心地歹毒,而是出自她对鬼神的虔信。

在迷信愚昧的柳妈看来,祥林嫂在抵抗生活中的不幸时,没有真的死去,而活了下来是“不合算”的,再嫁以后才死,在阴间的苦痛更大。

在封建迷信思想的熏陶下,柳妈认为被迫再嫁的祥林嫂是犯了罪的,为免死后受苦,应该赎罪。

被压迫者对旧传统、旧观念的相信和奉行,实际上起着加深自身苦痛,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这是最触目惊心的,也是鲁迅最忧愤的地方。

二、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新版有关鲁迅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精华版

最新版有关鲁迅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精华版

湖北大学自修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考学校:湖北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212411100024学生姓名:高杰指导教师:余兰兰工作单位: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二○一四年四月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报名号:0001161 姓名:高杰【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深刻感染和教育,久久不能忘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以“画眼睛”、“勾灵魂”等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形式以彰显个性为准则,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寄托着他的爱和憎、同情和愤怒、希望和抗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风格典型手法结构形式讽刺笔法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原字豫山、豫亭,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试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结构形式、写实与象征、讽刺笔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中国国民性“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这是鲁迅现在求学日本仙台时的事情,当时这件事情就此改变的鲁迅以医术救国的初念。

鲁迅的父亲是是死于庸医之手,所以鲁迅从那时起便立下志愿,学医救人,不再让庸医误人性命。

但是在看电影时,鲁迅发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只有改变国民的精神,中国才有希望。

鲁迅在他的《呐喊小序》中说过“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自此,鲁迅走上新文学、民主革命的道路,为唤醒中国国民的精神,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应的自己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一生写过众多小说、著作,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在于描写国民性问题,在于唤醒深藏国民心中那中华民族深深的骄傲、自强不息的精神。

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从现实人生的精神病态出发,对国民精神上的各种痼疾进行具体解剖,国民身上的种种精神病症无不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

国民的愚昧、怯懦在鲁迅的文章小说中体现无遗。

一、愚昧。

在鲁迅的笔下,国民的愚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小说《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极端的冷漠,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愚昧迷信,节烈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对鬼神的恐惧就不会那么强烈。

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她一直想摆脱,想赎罪。

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此外,闰土的迷信,阿Q的浑浑噩噩,单四嫂子的不知主宰命运,七斤的“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和皇帝坐了龙庭之类,赵七爷的夸耀张翼德的丈八蛇矛,七大人的玩“屁塞”……真是愚不可及。

二、卑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

鲁迅指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这些现象都是卑怯的表现。

鲁迅还指出,欺软怕硬也是卑怯,他说:“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古传,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阿Q的“精神胜利法”里也有“卑怯”的体现。

他说自己是虫豸,“儿子打老子”,“君子动口不动手”,他的癞疮疤别人“还不配”,以及他的“忘却”、他的“怒目主义”,他从赌场回家打自己的嘴巴,他对小尼姑的肆意戏弄,他和小D的“龙虎斗”等等,全是卑怯的曲折表现。

此外,还有鲁迅常常进行针砭的中庸、调和、敷衍、苟活、爱面子等等,其内核实质也是卑怯。

三、冷漠。

鲁迅认为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爱”,他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这种麻木冷漠的现象,在鲁迅的小说里比比皆是。

小说《药》中的夏瑜被斩首示众时,那些赶来鉴赏这杀人盛举的看客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他们兴致很高,“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夏瑜牺牲后,那些茶馆里的茶客不但不动一点恻隐之心,反而把夏瑜的遇害当作有趣的故事津津乐道。

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其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对于祥林嫂的再嫁,人们采取的是奚落、不屑的态度。

对于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得头痛”了。

对于祥林嫂头上的疤,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当人们厌弃了阿毛的故事后,从柳妈处传来的这一新的故事,无疑又成了他们新的生活调剂。

对于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咒骂她是“一个谬种”;家里的短工很“淡然”;“我”开始有些“惊惶”,随即“心地已经渐渐轻松”;“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祥林嫂所处的人文环境真的让她窒息无以生存。

类似的还有孔乙己、单四嫂子、阿Q、七斤周围的那些群众,他们同样都冷漠无情,同样拿他人的痛苦作赏玩。

四、贪婪。

鲁迅曾经指出,在外国人那里,“总不免有些自由平等的气息,互助共存的气息”;在中国却“单有我,单想取彼”。

其目的就是要得到“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

并认为,“威福、子女、玉帛”这三样,“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

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阿Q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他曾经穷到只剩下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但他的理想却是很高的。

当革命到来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也是“威福、子女、玉帛”,他幻想作威作福,想杀谁就杀谁;他财迷心窍,要把元宝、洋钱、洋纱衫、宁式床搬到土谷祠;他还想妻妾成群,拥有女婢男仆为他所用。

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写尽了国民的贪婪自私。

其他的还有康大叔、夏三爷、阿义、杨二嫂等等,也都是以贪婪自私的形象出现于鲁迅的小说中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笔为刀,解剖国民的灵魂,对民族精神中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和批判,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说了这么多,那国民性到底是什么呢?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

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

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

他们沉痛地思考过关于国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一有可能提高的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鲁迅继承前人,并从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国民性”做出了深刻剖析。

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

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

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

“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

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

”鲁迅正是通过小说、杂文、散文等文学样式,从思想、文化等层面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启发、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处境,反思国民性与民族危亡的关联,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

“从来如此,便对么?”,“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此,“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常人。

“狂人”的狂放,是行为上对传统奴性群众的反叛;“狂人”的颠狂,是精神心理上对奴性的颠覆。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群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正常的心志使其摆脱奴性意识。

小说《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精神胜利法和“革命”理想,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本质是把现实的失败转化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这不等同于一般的心理安稳,他用攀附法讲自己的身份提高,用虚构法讲述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还有假设法,调包法等等,总之他是想尽一切方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与自尊。

在阿Q身上确实有着革命的需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唯有革命才能翻身。

阿Q参加革命想追求的,就是要权,要钱,要女人。

那时的阿Q未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权就有一切”的思想还不是很明确,但他朦胧地懂得,参加革命就会有权,有权就八面威风,想杀谁就杀谁,有了权就会有钱,也会有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