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深度修正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整理

目录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 (2)2、P210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 (2)3、P225 地震液化判别计算 (4)4、P69 湿陷性土总湿陷量计算及地基的湿陷等级确定 (6)5、P70 红黏土的状态分类及复浸水特性分类 (8)计算及融沉性分类表 (9)6、P77,多年冻土平均融化下沉系数67、P82 盐渍土按化学成份分类表及按含盐量分类表 (9)8、P246 花岗岩残积土液性指数计算 (9)9、P103 浅层及深层平板载荷实验的变形模量计算 (10)10、P110 旁压试验旁压模量计算 (10)11、P111 扁铲侧胀试验有关参数计算 (11)12、P28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贯入阻力计算 (11)13、P289 十字板剪切试验估算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 (11)14、P292 利用旁压曲线的特征值评定地基承载力 (12)15、P298 波速测试小应变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计算 (13)16、P124 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有关计算 (13)17、P132 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需用计算器统计功能) (14)P136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15)表A.0.1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 (15)表A.0.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 (15)表A.0.3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15)表A.0.4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 (15)表A.0.5 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15)表A.0.6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定 (15)P141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15)P143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15)P144 附录D 膨胀土的初判方法 (15)P145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1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2 孔隙水压力测定方法和合用条件 (15)P146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15)P147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16)4 .1 .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算起,勘探孔 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 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 3 倍, 对于单独柱基不应小于 1.5 倍,且不应小于 5m 。
主楼基础高于地库基础情况下主楼地库设计注意事项探讨

主楼基础高于地库基础情况下主楼地库设计注意事项探讨摘要:为满足建筑功能、小区景观绿化、道路、容积率、以及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性的需求,出现了大量主裙楼一体或主楼边存在较近的相邻建筑物结构等情况,在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如何合理地考虑地面超载对深度修正的影响规范未明确规定。
对于复杂的地基基础边界条件如何合理确定在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深度修改的埋置深度显得尤为关键。
针对地基承载力如何进行深度修正,如何正确合理地判断超载的深度及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主楼基础高于地库基础时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主楼基础高于地库基础、深度修正埋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软弱下卧层1、引言笔者就实际工程中遇到主楼基础高于地库基础情况下针对地基承载力如何进行深度修正,如何正确合理地判断超载的深度及范围,主楼与地库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容易忽略的问题等问题进行探讨。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润扬北路东侧,经圩路北侧,该项目主楼上部塔楼共计14层,一层地下室,该主楼基础计算下来的基底平均反力为185KPa,根据地勘报告,主楼基础底板落在第4层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约为2.85m厚,4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40KPa,5层为粉质黏土层,4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70KPa,根据地基基础规范要求,应验算软弱下卧层。
主楼外墙与地下室外墙的距离为3.6m,主楼基础向外悬挑1.6m,基础外边距离地库外墙2.0m,主楼与地库的埋深及相对位置关系详见上图。
根据项目实际工程情况及底平均反力计算结果,笔者提出以下问题:计算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d该如何取值?1)、深度修正取d=6.6m(即下卧层顶面至室外地面的距离)。
2)、深度修正取d=2.5m(2.5m为考虑地下室的折算埋深)。
3)、不能修正,因为软弱下卧层标高高于地库基础底标高。
本工程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时基础埋置深度的选取直接影响基础形式,如果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时不能进行深度修正,其承载力将不能满足工程地基承载力要求。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原理

0 前言对于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问题,一些设计人员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下面探讨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同时给出几种常见结构形式相应的基础埋深取值方法。
1 地基破坏形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地基的破坏通常是由于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剪切破坏,地基剪切破坏的形式可分为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三种,如图1所示。
(a)整体剪切破坏 (b)局部剪切破坏 (c)冲剪破坏图1 地基的破坏形式一般来说,密实砂土和坚硬粘土将出现整体剪切破坏;而压缩性比较大的松砂和软粘土,将可能出现局部剪切或冲剪破坏。
当基础埋深较浅、荷载为缓慢施工的恒载时,将趋向发生整体剪切破坏;若基础埋深较大,荷载为快速施加的或是冲击荷载,则可能形成局部剪切或冲剪破坏。
实际工程中,浅地基础(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基、箱形基础等)的地基一般为较好的土层,荷载也是根据施工缓慢施加的,所以工程中的地基破坏一般均为整体剪切破坏。
2 深度修正实质根据太沙基承载力理论,破坏时理论上的塑流边界为如图2所示的abcd和a′bc′d′,其中Ⅰ为“弹性核”区,随基础一起向下移动;Ⅱ为过渡区,一组滑动面为由对数螺线形成的曲面,另一组则是辐射向的曲面;Ⅲ区是被动朗肯区,滑动面是平面,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º-ϕ/2)。
极限承载力根据弹性楔aa′b的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很显然基底水平面以上基础两侧的超载,会限制滑动面的发展,提高地基极限承载力。
根据太沙基承载力理论,极限承载力可近似由下式表示:P u=cN c+γBNγ/2+qN q(1)式中第3项为基底水平面以上基础两侧的超载对承载力的贡献,N q为无量纲的承载力系数,仅与土的内摩擦角ϕ有关。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4条给出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特征值的修正公式如下:(3)(0.5)a akb d mf f b dηγηγ=+−+−(2)式中第三项为基础埋深对承载力的修正项,其原理归根到底也是基础两侧的超载对承载力的贡献。
地基承载力宽度与深度修正系数

地基承载力宽度与深度修正系数话说回来,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它和土壤的种类、质量、压实程度都有关系。
要是土壤松松软软,像个沙堆,那地基的承载力当然不行;要是硬邦邦的石块或者凝固的泥土,那自然不在话下。
你可以理解为,地基承载力就是一个“大力士”,它能不能撑得住咱家那栋大楼,全靠它的“脾气”和“力气”了。
这里面就有个问题,那就是不同深度和宽度的地基承载力,其实并不总是那么简单的线性关系。
像是吃饭,咱总是觉得“吃得多,肯定顶得住”,但实际上,吃得合适,吸收得好才是真理。
同理,地基承载力也有它自己的修正系数。
接下来我们聊聊什么是“修正系数”。
大多数人一听到“修正系数”可能会头大,觉得这是啥“天书”般的术语。
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地基承载力加上一点“调味料”。
例如,咱们设计的地基宽度或者深度,如果超过了正常的标准值,那就得加点修正系数,才能让整个建筑的地基更加稳妥。
你想啊,深度加深了,土壤的压力就大了,能承受的重量也更多。
宽度变大了,受力范围广了,整个地基承载的能力就像扩展了的双手,能抱得更多、更稳。
可问题来了,不是所有地基宽度和深度的变化都能按固定的比例增长,那样太简单了。
土壤的不同种类、湿度、温度等等都会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
所以,有时候我们就得给这些不同的情况设置一个“修正系数”,来进行调整,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准。
比如说,宽度的修正系数。
假如你设计的地基宽度大于某个标准值,这时候,地基承载力可能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随着宽度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增加。
在宽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承载力的增长开始变得慢下来。
所以,宽度过大的地基,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会浪费材料和成本。
这时候,设计师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做一些修正。
你不能就图一时的“宽广”,结果倒是把地基弄得过重,反而影响建筑的稳定性。
对于深度修正系数的情况也是如此。
深度越深,土壤的支撑能力虽然变强了,但过深也并不代表越安全。
你想,地下水位、土壤的密实度都可能影响这深度的“力气”。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宽度与埋深的修正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
^定。
2、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fa二fak + 一3)+ flj— 0.5)
式中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n b、n 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Y--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Y 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咼算起。
对于地下室,如米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几种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对比

几种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对比郝兵; 任志善; 李从昀【期刊名称】《《岩土工程技术》》【年(卷),期】2019(033)005【总页数】6页(P278-283)【关键词】地震液化; 判别; NCEER法【作者】郝兵; 任志善; 李从昀【作者单位】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07;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95.20 引言砂土液化是典型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震地质灾害,能直接导致地基失效,造成各类建筑和市政设施的破坏。
历次地震都有大面积地震液化导致的工程事故[1]。
因此,作为基础的工程勘察中,地震液化判别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抗震安全性及工程造价水平。
我国目前的液化判别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代表的标贯法,大部分建(构)筑抗震规范、市政类抗震规范的方法思路上基本一致,只是表达形式和参数略有不同。
其判别方法经过了78规范[2]、89规范[3]、2001规范[4]以及2010规范[5]的不断改进,其中2010版的判别方法中采用人工网络模型、可靠度理论等新思路和方法建立判别依据,并保证了规范应用的延续性[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7]和《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8]中提出用静力触探进行液化判别;《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也有用波速进行液化判别的,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判别的结果经常偏差较大[9];国外比较通用的是美国NCEER法[10-12],即修正的Seed法。
陈国兴2005年提出的概率判别方法[13],另外还有动三轴方法等。
鉴于砂土液化判别结论对工程的抗震安全性及造价影响较大,用单一的液化判别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显得依据不够充分,因此,多种手段的综合液化判别在工程勘察中有重要的意义。
1 主要判别方法液化判别方法的建立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推导,或根据历次地震灾害调查和勘察数据建立散点图,分析回归后建立相应的判别准则。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一些探讨

施工阶段1:
主体完成,尚未装修,裙楼车库未建,水 位低于基底: 基底压力:35x12=420kPa fa=300+90+0=390kPa 不足。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 重视地方规范,比如地基基础、装配式、抗震、超限等方面。 启示二:水浮力对地基承载力的深宽修正是不利的,地下水位以下土取浮容重。
思考一:地下水位在基底以上时,独基基底压应力是否可减去水浮力? 思考二:地下水位位于筏板基础底面以下0.2m,宽度修正时是否考虑浮容重?
地基承载力深度接2层地下室,筏 板基础,持力层为卵石层,fak=300kPa
审核:修正后地基承载力是否足够?
问题的来源
规范规定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11
规范规定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11
规范规定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11
8.按周显荣计算书:平均压力520kPa,地基承 载力不足! 9.估算:荷载35x16=560kPa 考虑筏板外扩后板底压力:480kPa 考虑水浮力后的基底对地基土的压力: P=480-10x3.45=445.5kPa<475.5,满足。
复核
施工阶段2:
主体完成,尚未装修,裙楼完成,未覆土,停止降 水,水位达到抗浮水位: 主楼筏板基底压力:35x12=420kPa 1.裙房重量:P1=(0.45+0.3+0.35)x25=27.5 2.裙房筏板底有效压力: P2=27.5-2.9x10=-1.5(抗浮稳定性略有不足) 3.裙楼下方,主楼筏板底标高处有效压力: P3=0.55x(20-10)=5.5kPa 4.折算土层厚度:de=5.5/20=0.275m 5.埋深修正:fd=0 fa=300+90+0=390kPa >420-34.5=385.5kPa 基本满足。
静力触探测试原理方法及内业整理

静⼒触探测试原理⽅法及内业整理静⼒触探测试原理⽅法及内业整理1 静⼒触探测试原理静⼒触探的⼯作过程是⽤静⼒将探头压到⼟层中去。
在贯⼊过程中,由于埋藏在地层中的各种⼟的物理⼒学性质不同,因此,探头遇到的阻⼒也不同,有的⼟软,阻⼒就⼩,有的⼟硬,阻⼒就⼤。
⼟的软硬正是⼟的⼒学性质的⼀种体表现。
所以贯⼊阻⼒是从⼀个侧⾯反应了⼟的强度。
根据这样⼀种内部联系,我们利⽤探头中的阻⼒传感器,将贯⼊阻⼒通过电⼦量测记录仪表把它显⽰和记录下来,并利于贯⼊阻⼒和⼟的强度之间存在的⼀定关系,确定⼟的⼒学指标,划分⼟层,进⾏地基⼟评价和提供设计所有需参数。
当静⼒触探的探头在静压⼒作⽤下,均速向⼟层中贯⼊时,探头附近⼀定范围内的⼟体受到压缩和剪切破坏,同时对探头产⽣贯⼊阻⼒。
⼀般的说,同⼀种⼟层中贯⼊阻⼒⼤,⼟层的⼒学性质好,承载⼒⾼。
反之,贯⼊阻⼒⼩,⼟层软弱,承载⼒低。
在⽣产中利⽤静⼒触探与⼟的野外载荷试验对⽐,或静⼒触探贯⼊阻⼒与桩基承载⼒及⼟的物理学性质的指标对⽐,运⽤数理统计的⽅法,可以建⽴各种相关⽅程(经验关系)。
这样,只要知道⼟层的贯⼊阻⼒即可确定该层⼟的地基承载⼒等指标参数。
静⼒触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是贯⼊系统—由加压装置及反⼒装置组成;⼆是量测系统—由装在探头中的阻⼒传感器和量测仪表组成。
2 静⼒触探的现场测试2.1 操作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1 数据记录系统操作前准备及注意事项1) 检查电源:如⽤外接电源时,必须检查确认是220V交流电时,如为电瓶等直流电源,需检查其直流电压为12V,⽅可接⼊静探微机。
打开开关检查微机显⽰是否正常,⽆异常情况后⽅可使⽤。
2) 检查发讯机:⾓机插座接好后,打开仪表,拨动发讯⾓机并检查静探微机是否有讯号接收。
3) 在开始⼯作前,操作⼈员必须填写测试孔号、⽇期、时间、测试探头编号等项,⼯作结束后记录测试深度。
2 现场操作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1) 作业前需了解⼯程类型、⼯程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及埋深,孔位、孔深、测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Building Structure专题讨论We learn we go【编者按】本刊陆续收到探讨地基承载力的埋深修正问题的来稿。
从这些来稿来看,目前工程界对该问题的认识比较混乱,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编者通过与相关规范编制组专家以及一些一线设计人员的沟通,从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出发,总结出把握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几个关键要素,以期对设计有所帮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工程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是必然的,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不应该盲目照搬某个专家或者学者的一家之言,应该带着思考去学习别人的经验。
本文的讨论也是基于一定认识水平的见解,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对地基承载力埋深修正问题的讨论李静/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结构》编辑部1规范相关条文说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简称规范)第5.2.4条指出:通过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结果、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要进行深度修正。
其条文说明中还有一段论述:“目前建筑工程大量存在着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
”这两处要求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均与地基破坏机理相关。
目前工程界对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认识还十分混乱。
文【1】、【2】均从地基破坏机理出发,分析了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
本文拟进一步对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工程界中流行的几种不正确理解,最后给出常见基础形式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取值的做法,希望对广大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2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与要点2.1深度修正的实质和要点文【1】、【2】指出,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就是为了考虑基础两侧基底标高以上的超载q 对基础两侧滑动土体向上滑动的抵抗作用。
这个超载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作用在滑动土体表面的压重,见图1。
超载q 可以是土自重q =rd ;也可以是裙房产生的连续均布压力,计算公式可参考规范式(5.2.2-1),注意,活荷载应按“荷载规范”第4.1.2条要求折减。
图1 基础两侧基底标高以上的超载作用示意因此,结合地基破坏机理,以及计算公式建立的前提,总结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几个要素分别如下:(1) 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其实都是超载的压重作用。
无论是用土的天然埋深,还是将裙房等其他连续均匀压重折算为土厚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其实质都是基础两侧超载对抗滑动土体向上运动的体现。
(2) 对超载连续、均匀性和满足一定分布宽度的要求。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是以超载q 为连续均布荷载,并作用在整个滑动体表面为前提的。
根据规范和文【2】的建议,超载的分布宽度满足大于(2~4)B (B 为基础宽度)的要求即可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
如果是天然土层形成的超载,这个荷载基本上是连续均布的。
裙房等压重不一定能形成连续均布的超载,具体分析见下文。
(3) 取最小值的要求。
地基的破坏一般都发生在最薄弱部位,因此应取基础四周的埋深(或折算埋深)的最小值进行深度修正。
理解了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就可以把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转化为考虑基础四周2~4倍基础边长范围内(图2中反斜线)超载的大小与分布问题。
再抓住了上述3个要素,基本可以解决一般工程的深度修正取值问题。
图2 考虑超载作用范围的平面示意2.2设计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及说明1.“超载”是指基底压力“超出”埋深土层自重应力的部分。
从前面分析可知,“超载”不是附加应力。
2.条文说明中“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是指主楼两侧裙房基础底面标高处的基底压力。
“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指的是主楼两侧在主楼基础底面标高处.........的基底压力(见图1)。
当裙房基础底面标高在主楼基础底面标高之上时(如图3),用于深度修正的计算埋深d 应为d 1+(H -h ),d 1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裙房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平均竖向压力和裙房基础自重折算成的土厚。
10Building StructureWe learn we go)确定p 与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以及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有关,其与基础两侧的超载q 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用p 值等同于超载q 去修正地基承载力,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4.将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原理与地基承载力的长期压密提高作用混为一谈。
地基承载力与上部结构的承载力不同,其与地基变形密切有关。
在地基上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地基变形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可见,地基承载力的压密提高机理与超载的压重作用是不同的。
5.地基承载力按深层载荷试验确定时还进行深度修正。
按深层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两侧的超载已经存在,所以规范规定不用进行深度修正。
6.用于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超载折算厚度不应该大于基础天然埋深。
只要满足上述3个要素的超载,就应该可以用于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不应该受到天然埋深的限制。
7.取基础两边的埋深(或折算埋深)的平均或者加权平均来进行承载力的深度修正。
从破坏模式来看,基础两边的压重不一样时,破坏的滑裂面自然在压重轻的一边先发生。
《规范》条文说明“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就是这种概念的体现。
8.只考虑沿基础短边方向的修正,不考虑长边方向。
当结构四周的超载相差不多,且其长宽相差较大时,破坏一般不会沿着长边发生,此时取短边(B 方向)进行考虑是可以的。
但当结构的长宽比较接近时,取四周的埋深(折算埋深)的最小值进行深度修正是较安全的。
3对裙楼边长小于2倍主楼边长时的考虑及建议 对裙楼边长小于2倍主楼边长(图4)分两种情况考虑:(1)当裙楼处的折算深度大于天然埋深时,按照规范要求,因为裙楼边长不大于2倍主楼边长,取天然埋深进行深度修正是没有问题的。
但作者认为,当裙楼可以形成较为连续均布的超载时,可以适当考虑裙楼的压重作用,取计算埋深处于裙楼折算埋深和天然埋深之间。
因为这方面没有权威资料,因此具体取值应该慎重,或者参考工程经验。
图4 裙楼边长小于2倍主楼边长的情况(2)当裙楼处的折算埋深不大于天然埋深时,规范没有明确说明。
这个时候,取折算埋深,取小值应该是合理且偏安全的。
当然如上所述,从压重机理来说也可以适当考虑天然埋深的较大压重,同样应该慎重。
4各种基础类型的计算埋深取值举例 4.1条形或独立基础见图5(a ),(b )。
4.2箱基或筏基等整体基础见图5(c )。
4.3独立基础+防水板见图5(d )。
该基础防水板的基底反力的大小与其构造密切相关[3]。
防水板下设置软垫层,起到确保防水板不承担或承担最少量的地基反力时,软垫层下的地基反力q 可以考虑防水板自重、地下室地面建筑做法等。
如果防水板下采用的是一般垫层,防水板与基础将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力,其地基反力由分析计算得到。
但即使柱距不大,板也不薄,防水板的基底反力也不能形成均布荷载,也就不能将基底平均压力q 全额作为超载对独立基础下的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1]。
不少设计人员将基底反力平均值折减后作为超载,即m e /γαq d = (1)式中,α为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取多少取决于垫层、柱跨、板厚及土的性状等。
但由于这方面的资料较少,承载力修正的量值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宜通过防水板下反力测试,积累一定实测资料后给出。
通过经验给出的折减系数不能取得太小,否则计算得到的折算深度d e 小于裙房室内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d 1,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用于承载力修正的计算埋深取室外埋深和折算埋深的小值。
图5 各种情况的计算埋深取值示意(图中d 表示计算埋深)11Building Structure专题讨论We learn we go5带裙房的主楼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举例为了突出问题,仅对结构短边方向、基础两边天然埋深一样、裙房边长不小于主楼边长的2倍、主楼基础为整体性较好的箱形或筏板基础的情况进行说明。
5.1主裙楼一体计算埋深取左右两边折算埋深的最小值,见图6(a )。
5.2主裙楼间设缝,之间填粗砂充实至地面的情况由于粗砂可以传递水平方向的受力,因此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可以参考主裙楼一体时的情况,见图6(b )。
5.3裙房为独立基础因为裙房的独立基础不能形成连续均匀的分布荷载,因此,不能考虑裙房荷载对超载的贡献。
其计算埋深应为从裙房室内地面算起的天然埋深,见图6(c )。
5.4裙房为独立柱基础+防水板如4.3的分析,宜依据工程实测数据,按式(1) 对其基底反力进行折减后作为超载,见图6(d )。
参考文献[1] 关伟兰,李纯仿,佟建兴,闫明礼.CFG 桩复合地基在国美家园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2007(11).[2] 于海峰. 基于整体剪切破坏分析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J].建筑结构.技术通讯, 2007(11).[3] 朱炳寅. 对独基加防水板基础的设计[J]. 建筑结构.技术通讯, 2007(11).[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