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合集下载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运用倒装句的手法更是独具一格。

倒装句指的是将主语与谓语的顺序颠倒,从而使语句更加强调、凝练或者突出特定信息。

在古代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常见且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文。

一、完全倒装句的用法完全倒装句是指将谓语动词完全颠倒放置,常见的结构有“以谓动主”的形式。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中,动词“知”和“谓”都颠倒放在了主语之后,形式上构成了典型的完全倒装句结构。

完全倒装句常出现在古文中,用以突出主语或强调语气,使整句话更加凝练。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 以谓动主:如前述的例句,通过将“以”、“谓”放在主语之前,使得主语在句子中更加突出。

2. 非与疑问词连用:例如“不道德者,亏德而存。

亏义而已!”(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不道德者”,通过倒装结构的使用,更加凸显了句子的主题和语气。

3. 以形容词或动词起引导作用: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自《道德经》)中的“劳心者”和“劳力者”,通过倒装结构,使得形容词起到引导作用,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

二、部分倒装句的用法部分倒装句是指将一部分的词语颠倒放置,重点突出该部分信息。

在古文中,部分倒装句的运用非常广泛,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1. 助词与动词倒装:例如“田田者,生于毫末;乎乎者,生于泰山。

”(出自《庄子·后几篇》)中的“田田者”和“乎乎者”,通过将助词“者”放在名词之前,使得名词更加突出。

2. 副词与形容词或动词倒装:如“以后世之覆水难收,前世之法纸固难挽。

”(出自《晏子春秋》)中的“以后世之X”和“前世之X”,通过倒装结构,使得副词“以”、“之”和“难”等更加强调。

3. 状语与谓语动词倒装:例如“曰:人而无恒也,气之大也。

”(出自《庄子·天符》)中的“人而无恒也”通过倒装结构,使得状语“人而无恒”更为突出。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展开全文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三一文库()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一、判断标准:用现代汉语标准看待古代汉语倒装现象
二、倒装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三、具体分析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必修三《劝学》)还原:然
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还
第1页共4页
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
说》)还原:不知句读,不解惑……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柳宗元《陋室铭》)还原:孔子
云:有何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还原:微
斯人,吾与谁归?
③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还原:可依何枝?
☆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就会出现宾语提前的现象。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
之于国也》)
24。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定语后置
为了强调定语,将定语置 于中心词之后,如“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愚 公移山》)
修辞表达需求
突出强调
通过倒装句来突出强调某 个词语或句子,如“壮哉, 我少年中国!”(《少年 中国说》)
对比表达
通过倒装句来形成对比, 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过秦论 》)
排比增强
通过倒装句来增强排比效 果,如“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主谓倒装是指将主语和 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 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后。 这种倒装句在古代汉语 中较为常见,如“渺渺 兮予怀”(我心怀思)。
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名 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形成倒装结构。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 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 的人)。
状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动 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放在 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结构。例如,“相如廷 叱之”(蔺相如在朝廷 上叱责他)。
01
倒装句的练习与巩 固
单句练习
总结词
通过简单句子,熟悉倒装句的构成和 特点
详细描述
提供一系列简单的古代汉语句子,让 学生识别并判断是否为倒装句,理解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
段落练习
总结词
在段落中,深入理解倒装句的语境和 用法
详细描述
选取包含倒装句的段落,让学生分析 倒装句在段落中的作用,理解其在语 境中的实际运用。
详细描述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重视意义的传达。在翻译倒装句 时,意译法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对原文的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增词法
总结词
补充必要词汇,完善原文表达
详细描述
增词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适当增加一些词汇或短语,以完善原文的表达。 在翻译倒装句时,增词法可以用来补充一些必要的词汇或短语,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一、判断标准:用现代汉语标准看待古代汉语倒装现象
二、倒装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三、具体分析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必修三《劝学》)还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还原:不知句读,不解惑……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柳宗元《陋室铭》)还原:孔子云:有何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还原:微斯人,吾与谁归?
③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还原:可依何枝?
☆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
词的宾语,就会出现宾语提前的现象。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还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还原: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还原: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总结:动词或动词词组+介词结构,翻译时就变为介词结构+动词或动词词组。

(三)定语后置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还原:千里之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还原: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还原:铸以为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还原:苟以大天下……
☆定语后置现象总结:名词+(之)+形容词,翻译时就变为形容词+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