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 调查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仿生机器人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仿生机器人通过模仿生物的外貌、结构和功能,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更加智能和逼真的机器人表现。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工业、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从仿生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来看。
目前,仿生机器人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如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
外科手术机器人通过精确的操作和覆盖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领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康复机器人则可以模拟人体肌肉、骨骼等部位,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应用在教育、娱乐等领域,如教学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
这些应用为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从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机器人将实现更加高级的智能化和自主化。
人们期待仿生机器人能够具备更强的感知能力,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和处理,拥有更接近人类的认知能力。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将在材料科学、通信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
新材料的应用将提供更具弹性和韧性的仿生机器人,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而通信技术的进步则将实现机器人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协同工作和学习。
再次,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仿生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
另一方面,仿生机器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例如,机器人的智能化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就业,机器人是否能够替代人类在心理上的陪伴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最后,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随着仿生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可能会出现更加逼真和智能的机器人伴侣。
仿生机器人在心理学、人工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能够与机器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摘要:当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及智能化与人性化,仿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
依托于5G技术仿人机器人的技术将更加成熟。
本文从仿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来介绍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仿人机器人,5G技术,人机交互,应用领域一、引言仿人机器人的研制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968年,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设制了一台叫Rig的操纵型双足步行机器人,从而揭开了仿人机器人研制的序幕。
仿人机器人在移动性,稳定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仿人机器人集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门学科于一体,技术含量高,研究和开发难度大。
它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与开发。
目前,美国和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都在仿人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仿人机器人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二、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现状(1)仿人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人的外形,并能够效仿人体的某些物理功能、感知系统及社交能力并能承袭人类部分经验的机器人。
它具有灵活的行走功能,可以随时走到需要的地方,包括一些对普通人来说不易到达的角落,完成人指定或预先设置的工作。
(2)从机体结构上来看,仿人机器人为做到与真人类似,其在腰部,腿部的远动结构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支持。
仿人机器人能与人类在同样的空间内移动,无论是从机动性、能耗性和人们对其的认同感方面,较之轮式移动机器人都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仿人机器人的逼真性越来越高,从第一代仿人机器人到如今的仿人机器人来说其身体外部构造以及身体的比例与人类是较为相似的。
同时,仿人机器人的运动模式与人类相似,通过多个关节以及人造肌肉的有效合作可以使仿人机器人的运动与人无异。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仿生机器人是一种模仿生物特征的机器人,其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物,可以模拟生物的外貌、运动以及感知能力。
本文将探讨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目前,仿生机器人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最为人熟知的应用之一是仿生机器人手臂。
仿生机器人手臂能够模拟人类手臂的运动能力,具备高精度、高速度的操作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领域等。
另外,仿生机器人还用于搜救任务中,具备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有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够模仿蜘蛛行走的仿生机器人,使其能够在复杂地形中执行搜索和救援任务。
仿生机器人的另一个领域是仿生感知。
仿生感知是指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外界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目前,仿生机器人的传感器已经实现了对声音、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模式的模仿。
同时,仿生机器人还可以利用人类的感觉能力,获得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例如,一些仿生机器人可以通过声波定位技术来模拟人类的听觉感知,实现对环境中物体位置的感知和追踪。
二、仿生机器人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仿生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仿生机器人的运动学能力和仿生感知能力,可以使机器人更好地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或康复训练等操作。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可以用于提高医疗设备的操作精度,改善诊断和治疗效果。
另外,仿生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具有潜力。
通过将仿生机器人引入学校和教室中,可以提供更加互动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探索仿生机器人的运动特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仿生机器人将实现更加复杂和智能的功能。
例如,仿生机器人可能具备更加灵活的运动模式,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
仿生机器人市场分析

仿生机器人市场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当前仿生机器人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机遇。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目前,仿生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到医疗、军事、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仿生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潜力巨大。
二、市场需求与应用领域在医疗领域,仿生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辅助、康复治疗等方面,能够大大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准度;在军事领域,仿生机器人可用于侦察、搜救等任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家庭服务领域,仿生机器人可帮助老人照料、家务劳动等,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仿生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初创公司。
各家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分配不断发生变化。
四、市场发展趋势未来,仿生机器人市场将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教育、娱乐等,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为仿生机器人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五、市场风险与挑战虽然仿生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比如技术瓶颈、安全隐患、成本控制等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完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仿生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只有抓住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仿生机器人将成为智能机器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与创新。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其中,仿生机器人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仿生机器人是利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知识,通过对于生物特性的研究来设计出与生物体相似的机器人。
1.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背景仿生机器人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利用仿生机器人可以解决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例如利用仿生机器人来辅助肢体残疾人的运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仿生机器人可以应用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例如在核电站的水下清洗、地震灾区的救援等方面,保障了人类生命的安全。
最后,仿生机器人还可以用于探索宇宙中的未知领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虽然现在仿生机器人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有着较好应用前景的领域。
2.1 仿生机器人学仿生机器人学是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将生物学和机械学相结合,通过对仿生材料和生理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设计出一些具有生物特点的机器人。
例如,在仿生机器人研究中,利用仿生学的思想,研制出了一种“鲸鱼机器人”,它能够像真实的鲸鱼一样游动,用它来进行水下探测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2 智能仿生技术智能仿生技术是仿生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智能仿生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来模拟人类的思考和判断,让仿生机器人具备更加智能化和灵活的行动能力,在实现人机交互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例如,模仿猎豹奔跑特性的四腿机器人,行动迅速敏捷,在紧急救援、探险等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 生物力学仿生技术生物力学仿生技术又称为运动仿生学,是利用生物学特性来设计有关生物体运动的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生物运动学的仿真,以及对于人类运动的仿真来设计出有效的机器人控制策略。
例如,仿生机器人通过人类运动学的仿真来设计出了一些适合于运动训练的机器人,它们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的运动状态。
3.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仿生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仿生机器人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
仿生科技旨在模仿生命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将其运用于机器人开发中,从而创造出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机器人。
目前,仿生机器人技术已经在工业生产、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未来,仿生机器人技术有望进一步得到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
一、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现状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模仿昆虫和动物的运动机制和行为,开发出相应的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医疗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被应用于手术操作、病人护理等方面。
例如,日本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利用达芬奇机器人臂进行手术操作,可以实现微创手术,减少手术创口、减轻手术痛苦,并能够手术高精度。
在工业生产领域,仿生机器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仿生机器人可以更像人类的操作方式,它在生产线上能够更加自如准确地处理物品,避免了传统机器人通过各种捆绑使产品能够到特定位置等方式,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仿生机器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例如,美国军方开发出一种仿鸟类的无人机,可以在飞行中模仿鸟类的飞行状态,从而提高了无人机的隐蔽性和航行能力。
另外,仿生机器人技术也可以被应用于探索海洋或者太空中的环境,以及环境监测、灾害救援等方面。
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前景未来,仿生机器人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并将造福于人类。
首先,在医疗领域,仿生机器人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加精准、快速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的医疗机器人,它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自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实现自主治疗。
其次,在工业生产领域,仿生机器人将成为工业智能的主要载体。
未来的工业生产将更加自动化,而仿生机器人可以更好地模仿人类的操作方式和判断能力,实现“智能制造”。
最后,在军事领域,仿生机器人也将具备更加先进的功能。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中文标题: 仿生机器人:从现状到未来趋势机器人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科幻作品中的经典元素,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终于开始迈向构建仿生机器人的领域。
仿生机器人是一种以生物为模型,模仿其结构和功能的机器人系统。
本文将探讨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1. 目前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仿生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医疗行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仿生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而稳定的手术,减少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创伤。
例如,一些仿生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手部的运动和手指的灵活性,实现微创手术的精确性。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
通过仿生技术,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如装配和搬运。
借鉴昆虫、鸟类等动物的特点,研发人员开发出了能够模拟生物运动的机器人,使其在狭小空间中具备灵活性和敏捷性。
2. 未来的趋势展望随着对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呈现出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趋势。
首先,具备人类智能的仿生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机器人智能化是赋予机器人感知、识别、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结合仿生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人员正在努力开发具备自主学习和自适应性的仿生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和任务,更加智能地与人类进行交互。
其次,仿生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增加,机器人在医疗技术中的角色将变得愈发重要。
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护理和健康监测等方面,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仿生机器人在探索未知环境和救援任务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仿生机器人可以用于海洋探索,深入海底进行调查和研究。
此外,它们还可以被部署在灾难现场,完成搜救和救援任务,为人类提供帮助。
总结:虽然仿生机器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无论是在医疗、工业制造还是未知环境中,仿生机器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已经成为当今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体(包括人类)的形态、运动和行为能力的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意义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推动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介绍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并探讨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然而,直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理论到实践,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包括对生物运动学、动力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的实践应用也得到了广泛。
当前,仿生机器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了各种具有高精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仿生机器人。
例如,有的人形仿生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的动作和表情,实现与人类的交互;有的仿生机器昆虫能够模仿真实昆虫的运动和行为,完成复杂的任务。
在应用方面,仿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救援、农业、军事等领域。
例如,在医疗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度和效率;在救援领域,仿生机器人可以协助搜救人员进行灾难现场的搜救和救援工作,提高搜救效率。
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更智能化、更灵活化和更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仿生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实现更复杂的任务和更高级别的自主性。
同时,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仿生机器人的普及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摘要:介绍了国内外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特点,以行走机构为主要内容详细分析了日本、美国等几种仿人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及其技术指标,根据国外的样机设计,分析了仿人机器人的控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就国外仿人机器人发展对中国仿人机器人发展的差异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仿人机器人,技术,双足步行1概述仿人机器人在过去的10多年特别是近5年中发展迅猛,自从有关综述文章发表以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行走机构是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对于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是从对行走机构的研究开始的,日本旱稻田大学在1973年研制成功了最早具有记载的双足步行人形机构WABOT-1。
本文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内仿人机器人的近期发展,对行走机构的发展做重点介绍。
2 仿人机器人近期发展特点现如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进行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据韩国的一个经常更新的仿人机器人网站统计,2005年3月5日,世界上共有76各仿人机器人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日本36个,美国10个,韩国7个,英国4个,中国3个,瑞典2个,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保加利亚、伊朗、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各有1个,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其他各国的竞争实力。
2005年2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行走机构,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展示了基于这种行走机构的样机。
这种行走机构的概念来自一个简单的玩具:行走企鹅。
这个企鹅臀部有两个没有动力的关节分别支撑两条直腿,该企鹅可以沿着斜坡摇摇晃晃的行走而下,这就是被动动力行走者。
问题是在平地上企鹅不会行走,研究人员贡献在于设计了仅用少量驱动器就可以在平地上行走的行走机构。
以Asimo为代表的传统仿人机器人每一个关节都用一个驱动器。
新行走机构则不同,它的关节分为有驱动和无驱动两种,以康奈尔的设计为例,机器人每条腿的自由度为5个(臀1,膝2,踝2),其中只有一个踝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双手摆动各有一个自由度,通过机械结构由双腿带动,左腿带动右臂,右腿带动左臂。
走动时,感知到左足触地时,右踝驱动右足踢开地面,使右腿摆动至左腿前方,完成一步,反之亦然。
新行走机构的特点是节省能源,据说只需要通常行走机构的十分之一的动力,另外,新型步行机器人走路时一起一伏,跟人没什么两样。
Delft设计和康奈尔的设计大致相同,只是采用气动驱动,MIT的设计则为每条腿有6个自由度,其中两个踝部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
从录像看,康奈尔和的机器人的行走姿态是令人满意的,但似乎它们只能有一种走法.不象每Delft个关节都采用独立驱动方式的传统仿人机器人那样可以通过编程获得不同的步态.至于MIT模型,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方法,但其蹒跚的步态令观看者对其机构设计难以接受.实际上,研究者不止以上3家,日本Asano等人的被动动力步行模型基于能量约束并考虑了ZMP判据。
传统行走机构的研究继续瞄准动作的质量。
本田提出新一代Asimo的步行速度要增加到2.5公里/小时,跑步速度增加到3公里/时,主要措施是添加腰部关节以在行进时扭摆.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均匀,协调完整.打太极拳是对仿人机器人动作质量的最好检验.各公司和业余爱好者正在寻找更好的设计和控制,以便在今后的机器人太极拳比赛中一决高低。
探讨人类行走和奔跑时的各种动作方式。
研究仿人机器人动态步行控制方法是研究重点2004年底前,本田公司宣布了新一代Asimo计划,寻求更强的行动能力,更佳的与人沟通,以及在真实世界中更机敏的反应能力。
ZMP判据仍是二足步行机器人各种控制方法的基本依据.最早提出ZMP判据的南斯拉夫学者Vukobratovic最近对ZMP判据35年来的发展作了总结,Lim和他的同事除了以仿人机器人上身躯干的摆动来补偿下肢运动的力矩外,还采用了阻抗控制方法来吸收脚底板接地时的冲击力,大大提高了行走的稳定性。
他们所用的弹簧一阻尼模型可以以足够的精度模拟足底与地面的接触力,非线性阻尼模型则可模拟足底与地面的冲击力。
3仿人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及其技术指标现有的仿人机器人五花八门,其自由度数、重量和尺寸也相差甚远。
1仿人机器人的自由度现有的仿人机器人其自由度数少的有17个(近藤KHR.1),多的有41个(HUBO)。
如下图:仿人机器人到底需要多少自由度呢除了手部另作讨论以外,仿人机器人的自由度是腿部、臂部、腰部、颈部各自由度之和,见图3.以下分别讨论这些部分.(1)通常的设计中腿部自由度为5个(臀2,膝1,踝2,典型的是近藤KHR.1)和6个(在5个的基础上增加1个臀部自由度RL1或LL1,典型的是富士通HOAP-2、Asimo和QIRO).每条腿5个自由度已经可以完成基本行走动作.增加的臀部自由度可使行走动作更优雅,少一点机器人味.(2)臂部自由度的基本设计为3个(肩2,肘1).各个公司对第4个臂部自由度的选择不同.富士通公司的HOAP2在3个的基础上增加1个肩部自由度RS3或LS3.NivanaTechnology公司的TaiChi机器人则增加1个腕部自由度RWr2或LWr2.腕部自由度最多可增加3个,QIRO由于腕部增加了2个自由度而成功地表演了持扇跳舞.(3)一般设计腰部无动作,连Asimo和QIRO也没有腰部自由度.增加1个腰部自由度首选Wal,这个动作对打太极拳和跑步都很重要.(4)颈部自由度初选为1个(N1),增加1个一般都选N2.(5)最后,手部自由度差别很大.每只手的五指共有21个自由度,问题在于怎样简化.简单的设计只是一个手形,不能开合.稍复杂的设计中手的动作类似工业机器人的夹持器.复杂的设计寻求10根手指各自独立地运动.这将大大增加自由度的总数.现在,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典型的简单的仿人机器人设计,其自由度的总数为5×2(腿部)+3×2(臂部)+0(腰部)+1(颈部)+0(手部)=J7个,这便是近藤KHR一1机器人.这样,我们得知17个自由度是一个仿人机器人(不含被动动力模型)自由度数的低限.另一个例子是新一代Asimo,其自由度的总数为6×2(腿部)+7×2(臂部,其中肩3,肘1,腕3) +1(腰部)+3(颈部)+2×2(手个。
1)=34,其它四指1部,拇指.2仿人机器人的驱动电机绝大多数仿人机器人都用数字伺服电机驱动。
由于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为120度或 180度,正好模拟人类各关节转动不会大于180。
的特点.日本的近藤和双蕖等公司还开发了仿人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
这种专用伺服电机的特点是速度快、扭矩大,另一特点是配备了双向高速接口,能够确定并传送当前伺服电机位置,可以实现示教方法编程.这对多自由度的仿人机器人的编程带来很大方便.由于伺服电机的设计及价格因素,在工业机器人中广泛使用的示教编程方法仅在少量仿人机器人中使用。
伺服电机的尺寸对仿人机器人的设计有很大影响.对于一个有2个或3个自由度的肩部来说,由于电机的尺寸不允许把它们放在同一平面上,势必造成2个或3个电机成串排列.这使得手臂的尺寸长得与躯干不成比例,看上去像个大猩猩.排列在下方的关节由于远离肩部,其转动更使人有怪异的感觉.例如近藤公司的YDH—EZA机器人比KHR一1机器人增加了4个自由度(左右臂、腿各增加1个),动作功能增强了,却带来了“非人”的感觉.换句话说,一定尺寸的伺服电机限定了机器人的最小合理尺寸.3仿人机器人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由于仿人机器人需要控制多个关节,检测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因此需要很强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编程和处理图像等大量信息需要外界计算机的帮助.和工业机器人一样,通常每个关节由一个微处理器和相应的伺服电机构成闭环.各个微处理器接受机器人载CPU的命令.仿人机器人处理器的安排有下列几种:(1)典型的一般设计是机器人载一个CPU并配备相应的操作系统,编程和图像处理由外部计算机进行.(2)高级别的设计是机器人载2个或3个CPU,主CPU控制步态计算,其他CPU用于图像和传感器信号处理.QIRO和HRP-2机器人属于这种高级别类型.高级别和一般级别的机器人都装载实时操作系统.控制周期一般为Ims.(3)最低级别的机器人无CPU,只带微处理器单板,用来执行从外部主机下载的程序外部计算机与机器人载处理器的信息交换方法有下列几种:(1)编程软件安装在外部计算机上,Pc需通过电缆和机器人上微处理器搭载的单板连线初始化伺服电机和下载程序.程序下载后,电缆可以断开,机器人执行已存储的程序.由于处理能力的限制,需要几块单板一起连接.这种机器人通常不带传感器.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结构的仿人机器人.一个例子便是近藤KHR一1机器人,它带2块单板,每块单板可控制12个电机,共可控制24个电机,实用17个口,尚多余7个口可供扩展.(2)Pc通过符合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LAN卡和机器人上的CPU构成网络.一个例子便是双蕖电子公司的Speecys机器人.Speecys 机器人的CPU是Motolora的PowerPCMPC5200,操作系统用的是该公司自己开发的以Net—BSD为基础的SpeecysOS.机器人头部还有2个cF卡插槽,可用来插放支持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LAN卡.因而,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可接收机器人采集的图像,亦可通过附属的软件SpeecysSystem,对机器人进行遥控.另一个例子是富士通公司的HOAP-2机器人.HOAP一2机器人用了700MHz的CPU.PC 端与机器人端的OS都是RT—Linux.HOAP一2机器人与PC有2种连接方式.一种是有线连接,双方通过2组USB插口传递信息,一组USB实时传送程序,另一组为传送图像专用.另一种为无线连接,通过插入机器人的CF无线LAN卡和相应软件来实现.以上两个例子都属于一般级别的机器人.(3)通过蓝牙技术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交换.蓝牙的有效范围约为10m.这对控制小范围内活动的机器人是可行的.TaiChi机器人是这方面的例子,它配备了蓝牙插件.当然,蓝牙1Mbps万像素的彩色图像需35的传输率对于传输图像显得太慢.传送一幅未经压缩的.时8s多。
4 仿人机器人的传感器自主引导车(AGV)类机器人通常采用传感器来确定是否存在障碍,测量前方物体的距离,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在水平面中的方向.这些目标对于仿人机器人同样重要.但仿人机器人尚有更基本的要求.双足行走的特点决定了为了防止倾跌和提高走动的效仿人机器人必须随时确定自身在三维空间中的倾斜趋势以保持动态平衡.因此,它们优先采用的传感器是陀螺和脚底压力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在双足行走的机器人中是很普遍的,即使尚未采用的也把这类传感器作为选件的首选.以HOAP-2机器人为例,它的姿态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躯干上半部.姿态传感器由3轴角速度传感器(陀螺)和3轴加速度传感器组成.在机器人静止状态下测定了加速度和角速度的额定数据.经AD转换后以机器人腰部坐标表达这些物理量.在动态情况下,这些物理量的变化被用于相应关节的补偿运动.姿态传感器大大改善了机器人的动态平衡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