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人性是个永恒的话题,许多哲学家也一直致力于对人性提出解释和探讨,而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对人性的论述也尤为重要,影响至今。
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有关注人性的传统。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认为“礼乐以开人性”,就是要让人们懂得仁爱以及恰当的行为,律己修身。
他还认为,人们的性情本来是善良的,但如果不正确地在早期引导,可能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
墨子也为人性提出论辩,他认为,“仁慈,节俭,勤劳,服从,让利于他人,团结协作,都是人性本具的美德”,而不良习惯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造成的。
更进一步,他将人性视为“积极的”,因为他相信人性可以改变和完善,走向更加善良、美好的未来。
除此之外,《孟子》还论述了人性的一个重要概念:“爱莫大于渴望知识”,即人性中的学习欲望,这又一次强调了孔子“仁者爱人”的理念,提醒人们在探索人性时,在于分析但不要忽视学习。
而思想家老子则提出了另一个对人性的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本位的,没有最善良的人性,而是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价值为中心来观照一切。
在他的看法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有通过认识和发现自身价值,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
以上只是中国古典哲学家关于人性的思想,它们都是为了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修身成就自己,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在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思想中吸取精华,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人性发展道路找到更多的灵感与帮助。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对人性善恶的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行为中人也会犯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孟子在人性善恶方面的看法。
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他人性观的基本立场。
他相信,每个人都具备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可以要求和追求最高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善是人类的本质,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品质,才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相关心、互助、互爱的情感,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四悔”的理论,即:仁爱(仁)、礼节(义)、智慧(智)、勇气(勇)是人类应该具备的“四端”,而鄙短、慝恶、非礼、妄诞是人类应该避免的“四悔”。
这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观点中的义理伦常思想。
二、善恶二分孟子在人性论述中也承认人性有善恶之分。
他认为人性具有“天道合一”的特性,在优化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会理解并遵守社会文化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外在因素。
换言之,这种“天道合一”的特性成就了人性的善良和恶劣之间善恶二分的关系。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说法。
从外面看,人性的恶是因为社会的不良环境和不当教育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
而从里面看,人性的恶也有内在的因素,比如人类本身的贪得无厌和冷酷无情。
三、教化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化育成为善良美好的人。
在他看来教化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驾驭自己的内心,并树立起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教化思想是与儒家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的,他强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人民成为有道德、自信、知识的公民,并以大家的专业素养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孟子人性善恶的论述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人性观既有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之说,同时也承认了在具体行为中,人会犯错。
此外,他对教育和教化有着十分明确的看法,通过教育及教化,能够将人的本善本质充分发挥,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和令人满意的自己。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
在各个学派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的本质和特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虽然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寻找人性的真谛,进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繁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生来具有道德天性。
尽管人性中有潜在的恶的因素,但只要个人受到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达到成为真正君子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强调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是可以发展和培养的,倡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性天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并主张追求道的境界。
道教提倡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寻求个人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性应该放下欲望,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
墨子主张爱与利益平等,排斥仇恨和偏见,提倡广泛的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对爱和公平的追求,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结果。
墨子强调了人性的共性和普遍性,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的理解,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的理论观点也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本质与古代思想家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来的思想家如庄子、荀子等提出了更加细致和复杂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他们认为,人性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结合体。
人性的本质存在着优秀和劣势,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也影响了人的行为和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在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试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流变

试论中国人本思想的流变提要: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本身有着厚重的历史,其中人本思想更是闪烁着其特有的光芒,本文试从人本思想的流变来论述分析此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本思想、流变、论述、分析中国古代是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其中人本思想闪烁着其特有的思想光芒,下面将分几个时期来说明此问题,并加以分析:一.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认为天意必须与民心相互联系,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体现,给“天命“赋予了实际内容,从统治者本身来看,其必须保持”天命“就必须注意”保民“,在天命的前提之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同时并提出了”明德“,这就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同时也加强了对”民“的思想约束,”敬天“、“保民”、“明德”反映出了西周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之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可以说此阶段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轫阶段,说明了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作用,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出现。
二.春秋时期:“轻天重民”思想形成,其特点为: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以新的姿态逐渐形成,各种巨变也反映在社会思想之上,同时人本思想也显示的尤为突出;此时期对“天”的信仰开始发生动摇,重民思想开始抬头,随着巨变的产生,人们开始对“天”产生了质疑,主张人事与天道分开,“天神”已远非凌驾一切的主体,而变为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天”必须遵循人的意志行事思想开始出现,这正表明重民思想在此阶段的集中反映,人神关系开始产生颠倒,这恰恰表明了人的觉醒,把人放在神之前的思想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奴隶制的崩溃,社会思想的进步,若分析此阶段的话,可以这样说它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开端,由此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三、两汉时期:此时期相继出现了以黄老思想为基础的“无为而治”与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思想,前者表现为统治者以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统治,稳定统治秩序,而后者则是运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来表明最高统治者是代天统治,最高统治者能决定一切命运,同时以”三纲五常“作为基本伦理规范,”三纲五常“便成为了意志之天,从而构成了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四种统治力量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束缚人民的精神锁链,儒家从这二方面论证其”三纲五常“与封建等级制,封建统治者的合理性,从中不难看出,其思想核心:从维护封建中央政权的立场出发,深化皇权,并力图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结合成为其有效统治工具,成为人的精神枷锁,从此阶段开始”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工具并不断继承发展,直至近代人本思想的解放其才方告结束,从此阶段分析来看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已经进入到上升的高度,并开始传承发展。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先秦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在先秦时期比较重要。
法家思想以法治思想为核心,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将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进行总结。
一、人性论:法家强调人性的恶,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法家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违法乱纪,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是权力的约束和行为的规范。
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认为法律应当是明确、简明、明确,而不应该含糊、模糊。
三、吏治思想:法家主张依靠官吏来实施法治。
法家认为,官吏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力量,应该是廉洁、公正、勤奋、才干等优秀品质的典范。
法家强调官吏的选拔和培养,主张通过考试、选拔等方式选拔官吏,让能者上位,杜绝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四、务实思想:法家注重实际效果,强调政策的实施和操作,主张以实际效果来评价政策的好坏。
法家认为,政策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及时调整和修正。
五、重视纪律:法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认为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效能的基础。
法家主张通过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家还提出了权责明确的原则,主张对官员要明确其权利和责任范围,从而保证他们按规章办事。
六、重力法:法家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主张以重法治乱。
法家认为,法律的威慑力和惩罚力度越大,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法家主张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打击,对犯罪分子实施严厉的惩罚,以达到减少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七、谋略思想:法家强调政治的智谋和策略,主张以智慧和策略来处理政治问题。
法家认为,政治是权力之间的斗争,只有掌握智慧和策略,才能在政治竞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法家主张培养和运用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巩固。
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传统人性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性、道德性与乐观性等方面,即社会关系性的人性本质理论,道德性的人性特质规定,人性善的乐观性信念。
它们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关系性的人的本质理论导致了社会本位、整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趋向。
第二,德性主义的人性论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道德本位的德性主义文化。
第三,乐观性的人性论信仰,使文化与社会控制仅有劝善激励机制而缺乏防恶约束机制,因而容易形成人治而忽视制度建设。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中国传统认为,人性普遍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其中,积极的品质包括忠诚、敬畏、善良、节制、勇敢、宽恕、爱心、智慧等等;消极的品质则包括自私、盲从、粗暴、贪婪、猜忌、冷漠、嫉妒等等。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古典思想中,人的良药主要是积极的性格品质,如忠诚、敬畏、善良、智慧等等,特别是忠诚,它被认为是人的本性。
在《论语》中,孔子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仁者,忠心耿耿,无私无畏,力求真正立身处世,助人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深信:人性上的消极品质就是自私、盲从、粗暴、贪婪、猜忌、冷漠和嫉妒等,这些消极的品质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和谐,破坏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对人们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也曾有过这样的诗句:“若无节制,何以统天下,若无节制,何以成社稷”。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观点,即惟有节制,才能统治天下,惟有节制,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据记载,中国古代出现了各种节制制度,如孔子的德育、“八股文”和“朱处馀省”。
这些节制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忠诚、敬畏、善良、节制、勇敢、宽恕、爱心、自强不息等积极的品质,使人们在道德上与自然界保持一致。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为人性中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品质,但后来学者分析发现,人性并不是完全受社会制约的,也不一定会外在环境所左右,而是受内心本性影响,因而人性有时也可能是一股积极的力量,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理论,多少有些落后。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能指导我们去正确地看待人性这一概念,从中发现令人满意的积极品质,以积极激励人们,使其受到安抚和激励,从而使人们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识,普遍认为人性存在在积极及消极两方面,一方面要求人们培养积极的品质,如忠诚、敬畏、善良、节制、勇敢、宽恕、爱心、智慧等;另一方面则要求人们控制消极的品质,如自私、盲从、粗暴、贪婪、猜忌、冷漠和嫉妒等,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摘要:对人性的探讨一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人性精彩纷呈的展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董仲舒持性无善无恶,世硕、漆雕开等人讲性有善有恶,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们关于人性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探究。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性三品Abstract: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has been our constant ancient thinkers of the topic, for human nature’s spectacular show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Mencius way goodness, xunzi sex evil words, no good without a sex dong evil,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Diao, such as open people speak a good sex, evil, reflect the ancient thinker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explore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Keywords: human nature; Goodness; Sex evil我国古代先秦百家对于人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荀子“人之生也固君子,人之生也固小人”的性恶观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 《孟子•公孙丑上》],以及西汉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性三品论”。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最为代表性。
精彩纷呈、各持一端的人性思想对于后世君主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借鉴,不同的思想也是对于所处时代的适应。
因此,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一、性善说“性善说”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 /view/592836.htm]孟子是第一个提出性善说思想的人,他的思想为性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两程”(程颢、程颐)等,都是性善论的支持者。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
它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身固有的, 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 且体现为人的四心。
如孟子所言: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章]同时,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向善的能力和行为,他认为这种行为是自然的,不是外界强加的。
如其所言,“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章]因此,再看他看来,人生来就有“善念”、“善端”,只要稍加点化,变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性善是来源于人心善。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这“四端”。
人之所以向善是因为他们在后天培养和扩充了这种品质,所谓的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他认为,仁政是在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人先天具有仁义,这是人的本性。
而将人的本性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便会形成“仁政”的政治原则。
在他看来,君主应该有至高的“人性”和道德本质,只有君主有了至高的品质才能影响他人,将这种品质推广到全体成员身上,才能更好的治国,才能形成仁政。
孟子的“仁政说从理论上出自性善”,人性善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他正是通过人的“不忍人之心”推出“不忍人之政”,认为仁政即源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从而给仁政思想以伦理上的可能性。
同时其仁政思想是直接面对现实提出的,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理论。
这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道德论,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说成先天就有的。
而且其推论方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救本能的话,而亲亲、敬长、忠君等道德观念则完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绝不是生而有之的。
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性恶说对于人性的认知,荀子与孟子持有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应该用规范去制约人的行为。
所谓性恶说是指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它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
荀子认为“性恶说”中的“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内在的需求。
他指出: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 此人之情性。
”[ 《荀子.性恶》] “好荣恶辱, 好利恶孩, 是君子, 小人之所同也。
”[ 《荀子.性恶》]。
因此,从他生理和心理上对于性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其人性本是恶,即“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为恶,这是天生的。
而后天的教化可以起到改善这种“性恶”的作用。
若由人性自由发展,就会引起社会冲突、暴力等。
因此教化和规范必不可少。
荀子从自己对性恶的定义出发对自己的“性恶论”进行了论证。
他认为恶是偏险悖乱,性恶是从行为的目的来说,而不是从动机来说。
当一对象不能够符合并与此目的相冲突时,即是恶。
因此,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 《荀子.性恶》]。
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如果顺着这种性情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最终造成暴乱。
他在最后也强调说,君子和小人都是性恶,所不同的是君子在后天的环境中懂得自我修养,懂得“积伪礼义”,而小人之所以为小人,除了本性恶外,最关键的还是后天不懂得去修养。
荀子的性恶论的宗旨是后天的人为之伪,认为人性本恶,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其自然本性为恶。
荀子的性恶论比起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是为了服务封建君主,满足其治民的需求。
他的性恶论是为封建君主使用法规制度约束民众提供依靠。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在对待人性的看法上与孟子的截然相反,然而其归宿却完全相同。
孟子的性善论实质是主张人天生就是君主专制主义的顺民;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要人们通过对人性的控制和改造来适应君主专制主义。
其次,荀子把人的本性说成是先天就是恶的,也是错误的。
人生而有欲望要求,这些欲望要求是天然的、合理的,它根本不是什么恶,它是人类能生存下来发展下去的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动力。
三、性三品性三品是指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性三品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他的理论是介于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之间。
他认为,不应该把所有人简单的分为“善人”和“恶人”。
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与恶两种成分。
人性的根源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
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
根据性情,善恶所占比例,董仲舒提出的“ 性三品” 的思想, 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臂之性。
他认为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第一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这些人不需要社会的教化自然能行善,他们恶的情欲很少,并且负责制定善的标准供大家膜拜;第二类是“中民之性“,包括地主阶级都拥有这样的人性,这种人性格具有双面性,需要教化才能进一步的转化为”善民”;而最后一类则是“斗筲之性”,这是恶的情欲很多,情胜与性,无论怎样教化也不可救药而只能为恶;其所谓“善”,实际是指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而“恶”是指不合这些行为规范的行为。
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才华;斗筲之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最需着力开发的是中民之性,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
而这样的人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
董仲舒认为人性的发展要经过陶冶、教化的过程才能表现出人性善的方面。
所以按照他的观点,人的本质在恶与善之间不可以简单的划等号,人性不会自动的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善行是人性经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果实。
所谓“性无教化不成”,人性的发展要依靠后天的修养和教化,才能做到以情制情,而才华的方法是依靠“圣人之教”。
因为圣人之教是人类中的贤明之辈效法天地规律所得的经验,他明确了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用社会礼教与行为规范以完成人格。
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他不在简单的把人的性格分为“或善”“或恶”两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缺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把人分为“三品”实质上还是在为封建君主服务。
在他看来,封建君主和思想家天生就是圣人,就具有善的品质,是天生的教育者,而这些人不需要接受任何教育。
而对于中民来说,他们人性的转化完全归结为后天的教化,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中民服从君主及思想家的教化;而对于“等人”,他们天生具有恶的本质,就算后天的教化也不能加以改变。
从董仲舒的思想来看,他把人的性格理解为“天赋素质”,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同时后天的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很明显,忽视了剥夺了人生的自觉努力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是为其教化论作理论铺垫的, 而其教化论又是以君主至上、政治第一为归依的。
这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董仲舒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思想特色, 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特色, 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学术、教育、政治三者纠结不清的特色,它对后世的人性理论以及治学方法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四、小结与思考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论说以及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他们都是适应时代的产物。
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同类意识”为其理论起点,再加以一定道德自律机制和推己及人的方法运用;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以人的自然本性恶的,是不具有道德观念的,认为人的道德是因为性恶而在后天环境和社会教养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