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西溪湿地规划解析

西溪湿地规划解析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案例[优质ppt]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案例[优质ppt]
•烟水渔庄
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这里展示了西溪农事鱼耕活动,也是游客休闲、餐饮的中 心。在美丽的渔庄里,我们可以享受到西溪的美味佳肴,吃到各种风味和品种的淡水鱼;大众垂钓区让 游客享受到野外垂钓的闲情逸致。
西溪人家 西溪梅墅 秋雪庵 湿地植物观赏区 中国湿地博物馆 河渚街 福堤水路 等等
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
• 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 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
• 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 气候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如今,西溪湿地内水网交错,河塘重叠,芦苇茂密。湿地内河港、池塘、湖漾、沼 泽等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滩地20余处;6条河流流经湿地, 总长110多km;大小鱼塘2770多个,重叠交错呈“鱼鳞状”。
自然概况
• 主要以红壤、岩性土、水稻土为主,年降水量1000-1600mm. • 植物有禾本科早竹,柿树科柿、胡桃科的枫杨,杨柳科河柳、桑、樟
THANKS!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西溪湿地誉为“杭州之肾”
历史发展
•“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 盛”的西溪湿地经过人类1600 多年来的干预和利用,已成为典型 的次生湿地。受到80年代至今的 城市扩张影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 境遭到破坏。原先完整的湿地自然 地貌的面积日渐萎缩(由原来50多km2,缩减到现在10.08km2)
•2005年2月2日—第9个世界湿地日,杭州西溪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中国 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案例分析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的宣传、湿地功能的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风景名胜:一、西溪湿地的风景名胜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风景名胜资源喜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

西溪湿地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还有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

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湿地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冷、野、淡、雅,皆成天趣。

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在空间布局上,西溪有“三区、一廊、三带”。

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

“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一) 湿地公园三期(西区)
西溪湿地公园(西区)规划面积 3.15 平方公里,投资总额 43.14 亿元人 民币。 作为开发及投资力度最大的区域,三期分为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农 耕文化体验村、西溪艺术集合村和湿地大众休憩村四大功能区块。西 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 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 文化区等。 三期范围内包括五常街道五常、友谊两个社区,共计 23 个自然村 (组),加上部分配套发展区块和农居安置区块。三期工程涉及农户 1800 多户,常住人口近 7000 人,是拆迁量最大的一期工程。
13
西片节点之二:五常风情
五常风情之民俗村: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 会处。对本区块的建筑按传统西溪民居样式为 基础进行改造,加强建筑空间的组合。村内以 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设民俗馆、戏台、 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
14
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 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 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 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洪园规划以 “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 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 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 段,其南北两端分别为洪园与观音庵,可利用 河道的长度约 450 米,本段也是五常港河道整 治的重点地段。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 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因 此可将龙舟竞渡作为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 素材加以体现。
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 资源。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 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 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谢理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摘要]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分析西溪湿地现状,结合其优势资源,解决目前所处矛盾,实施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湿地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保留其文化和物种的特色性,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一、前言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资源,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着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一部分,同时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城市湿地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科研教育、环保教育的场所。

发展城市湿地建设不仅可以恢复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旅游湿地能够为周边土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湿地内的水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而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其独特的次生湿地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较大,但如今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解决西溪湿地现有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城市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城市湿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构建特色商业游憩区实例分析

构建特色商业游憩区实例分析

构建特色商业游憩区实例分析引言近年来,特色商业游憩区的建设成为各地政府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

特色商业游憩区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增加地方经济收入,还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

本文将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一些成功构建特色商业游憩区的案例,并探讨其成功要素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实例一:杭州西溪湿地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在湿地公园的周边,围绕着特色商业游憩区的建设陆续展开。

这些特色商业游憩区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展示销售区、湿地特色美食街、特色文化演艺区等。

首先,特色商业游憩区的建设将传统手工艺品带入了湿地公园的环境中。

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并有机会购买纪念品。

这既满足了游客对纪念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其次,湿地特色美食街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了品尝地方美食的机会。

在湿地公园游玩一天后,游客可以进入特色美食街,品尝当地特色菜肴,满足自己的味蕾。

特色美食街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地方餐饮业的收入,也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

最后,特色文化演艺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在这个区域,游客可以观赏到本地的传统文化表演、戏曲演出等。

这种特色文化演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休闲娱乐项目,还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杭州西溪湿地成功构建的特色商业游憩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实例二: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处以艺术为主题的特色商业游憩区。

自从改造成艺术区以来,北京798艺术区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

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独立设计师品牌的集聚。

艺术区内有众多艺术展览、画廊和工作室,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并与艺术家交流。

此外,艺术区内还有很多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店铺,游客可以购买到独具特色的设计品。

西溪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北,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绝”,是罕见的城市中的次生湿地。

该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创新采用“湿地公园”保护模式: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采取了不同于湿地保护区和城市公园的“湿地公园”开发模式。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与公园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湿地的特性,又有公园的性质,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一般的城市公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西溪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多位皇帝及苏轼、唐寅、郁达夫、徐志摩等历代文人曾来此寓居题咏,还是一片文化湿地。

在开发过程中,像秋雪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

秋雪庵保护区和曲水庵保护区内将分别恢复"秋雪八景"、"曲水八景",复种西溪传统植被,使蒋村历史文化在现。

围绕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

同时,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

民俗文化游览区以拓展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使龙舟竞渡、古街集市等"灯火依旧"。

承担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西溪湿地公园还是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现有科普教育站点六处,每周辟出一天“免费开放日”。

另外,中国湿地博物馆设计方案已经出台,围绕着中国湿地博物馆,今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努力打造“科普西溪”,进一步提升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展示功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湿地科普、研究和展示中心。

(整理)转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整理)转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三)周边环境西溪湿地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距离杭州市中心仅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区域自古文人雅士汇聚,周边仓前高校园区、浙江大学主校区等高校聚集。

受西溪湿地公园开发的带动,目前该区域已成为杭州新的低密度高档住宅特点区域。

在西溪湿地辐射区内政府实施严格的开发控制政策,使西溪周边楼盘有着鲜明的“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特色。

(后续章节将针对周边房地产发展状况做进一步详尽分析。

)区域所拥有的人文、环境、交通、高尚居住环境等方面优势在杭州乃至全国均首屈一指。

(四)总体布局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

56(五)开发周期安排西溪湿地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1.64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共分三期。

一期:3.46平方公里,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二期(东区):4.89平方公里,2006年5月18日正式启动,2007年10月1日实现有限开园,2007年底基本建成三期(西区):工程涉及五常范围内的3.353平方公里,2007年1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控制性详规》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

2008年5月1日实现有限开园,2008年10月基本建成,2009年5月开园;二、规划方案(一)湿地公园一期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

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

详见下图:8(二)湿地公园二期二期工程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东接紫金港西侧绿化带,西侧与湿地公园一期(3.46平方公里)范围及湿地公园余杭区块的东界相邻。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89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

规划布局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

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

“一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2.3公里。

景观带内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态保护区: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

该区域将成为国际湿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块。

不对外开放,仅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

建立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展示西溪湿地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开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活动。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

展示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用地面积(西湖区区块):4.89平方公里。

其中:-“三区”湿地生态保护区:约2.3平方公里;民俗文化保护区:约1.96平方公里;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约0.28平方公里(一期已建1.12平方公里);-“一堤”花蒋堤特色景观带:用地面积:约0.35平方公里;宽度:15-250米不等;花蒋堤长度:约2.3公里。

建筑容积率:约0.025。

(一)湿地公园三期(西区)西溪湿地公园(西区)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投资总额43.14亿元人民币。

作为开发及投资力度最大的区域,三期分为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农耕文化体验村、西溪艺术集合村和湿地大众休憩村四大功能区块。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

三期范围内包括五常街道五常、友谊两个社区,共计23个自然村(组),加上部分配套发展区块和农居安置区块。

三期工程涉及农户1800多户,常住人口近7000人,是拆迁量最大的一期工程。

规划布局规划结构:一带、两片、多点“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

“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西片:水乡溯源西片节点之一:田园风光位于西区北侧、文二西路以南地块。

本节点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树木、渔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需求。

西片节点之二:五常风情五常风情之民俗村: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会处。

对本区块的建筑按传统西溪民居样式为基础进行改造,加强建筑空间的组合。

村内以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

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

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

洪园规划以“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

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其南北两端分别为洪园与观音庵,可利用河道的长度约450米,本段也是五常港河道整治的重点地段。

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

因此可将龙舟竞渡作为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素材加以体现。

西片节点之三:回龙农苑位于场地的最高端、龙舌嘴及西溪名园北侧。

龙舌嘴的改造,包括建筑形象色彩的统一整治,可改造为家庭旅游接待点,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

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点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龙舌嘴村的改造,建特色餐饮街。

五常港以东部分,可辟为度假野营地,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

-东片:河渚觅渡东片规划重点是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的密切融合。

区块内农居点全部外迁,拆除的建筑用地可利用为果林、菜地及其他绿化。

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

通过局部水塘的串联、沟通,既满足地块内部水上交通的环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又保证与西溪湿地公园其他功能区块的交通联系。

河渚觅渡区块在文化内涵上,重点体现农耕文化、渔耕文化,体现乡村郊区的诗境、画境。

第三章:项目投资收益分析一、成本构成(一)总体投资西溪湿地占地11.4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88.14亿元。

一期一期工程占地2.63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

二期二期湿地公园的面积将增加4.89平方公里,总体投资超过30亿元。

三期三期工程占地面积3.15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43.14亿元。

其中三期工程直接费用20.6亿元,其中“前府后园”式的洪园、五常民俗村、西溪名园、风情水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工程费用合计8.22亿元,多层(高层)公寓安置10.03亿元;征地拆迁费用17.64亿元;建设管理费及其他1.715亿元;基本预备费3.196亿元。

(二)拆迁安置西溪湿地拆迁规模较大,三期回迁户共涉及2600户,安置约18000余人,回迁安置面积共达300万平方米。

一期西溪湿地农转居多层公寓一期(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一期)回迁户涉及王家桥、包建村、周家村、深潭口村、三深村和东岳等,共有747户,安置3370余人,共计交房1642套住宅,其中蒋村花园为962套,西溪花园为680套,回迁安置面积共达16.8万平方米。

二期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二期综合保护工程需征用土地7500余亩,配套项目需征用约1600余亩,需拆迁农户约1836户、企事业53家,拆迁总面积约83万平方米,涉及蒋村乡11个村(社区),三期西溪湿地三期工程作为拆迁力度最大的一期工程,加上工程配套发展区块和农居安置区块,共涉及农户1701户,常住人口近7000人。

规划建设动迁农户安置的多高层公寓共有6处,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2万人。

原三期湿地范围内79万多平方米的民居、企业等建筑被拆除,还绿还塘;50年以上历史的历史建筑则“应保尽保”,修复、改造建筑12.95万平方米,再现了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等人文景观。

二、收益分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1.32亿元/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