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产品管理规定
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一、质量安全管理员负责对不合格产品实行有效控制管理。
二、质量不合格产品不得采购、上柜和销售。
三、不合格产品须存放在不合格品区,挂有红牌标志,不合格品区设专人、专帐管理。
四、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通知销售部门立即停止销售,追回售出产品,不合格产品及时移不合格品区。
发现假、劣产品,要报告监督管理部门,不得擅自退货。
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时,或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检验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化妆品时,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追回售出的不合格产品,将不合格产品移不合格区。
六、在柜过期失效、破损化妆品经质量管理员确认后移入不合格产品区。
七、销后退回、配送退回的质量可疑产品,由质量管理员确认不合格后,移入不合格产品区。
八、对于质量不合格产品的确认,质量管理员需凭产品合格证明、省(市)检验所报告单、质量公告(报)、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等相关证明文件。
九、不合格产品区中化妆品不得随意进出,必须凭质量管理员的通知,如违规操作发生质量事故,责任人将承担一切后果。
不合格品管理办法

不合格品管理办法1 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保证能及时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至客户,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入司的外购外协件、原材料、半成品、白坯成品、机加成品、涂装成品、交付及交付后的不合格品、未标识品、可疑品的识别、处置和控制。
2 术语和定义2.1 不合格品:是指经检验和试验判定,产品质量特性与相关技术要求和图纸工程规范相偏离,不再符合接收准则的产品。
可疑产品也视为不合格品。
2.2 可疑的产品: 指无法辨认其状态,需进一步的检验和试验才能验证合格与否的产品。
2.3 工废:生产过程中非零部件自身不良所产生的废品。
2.4 料废:零部件自身存在缺陷不良产生的废品。
2.5 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以满足规定要求。
2.6 返修:对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以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尽管产品可能不符合原始要求)。
2.7 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2.8 A类零部件(“G”:关键零部件):指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及伤害、法律法规、技术性能、装配质量的重要零部件。
一般是指具有关键性能、特性的零部件。
2.9 B类零部件(“Z”:重要零部件):指间接涉及人身安全及伤害、法律法规、技术性能、装配质量及外观的重要零部件。
一般是指具有重要性能、特性的零部件。
2.10 C类零部件:指除A类(关键件“G”)、B类(重要件“Z”)以外的一般零部件。
2.11 A类不合格:零部件的关键特生(G)不符合要求且影响装配、安全、寿命性、性能及法规符合性的不合格;A类不合格不允许让步接收。
2.12 B类不合格:零部件的关键特性(G)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装配、配能性能的不合格或零部件的重要特性(Z)不符合要求经返工后不影响装配性能的不合格。
2.13 C类不合格:零部件的重要特性(Z)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装配性能的不合格或零部件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合格。
2.14 批量不合格:指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即为批量不合格:a) 一次性或连续出现A类或B类不合格品大于等于3件时;b) 一次性或连续出现C类不合格品大于等于10件时;c) 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上时;3 职责3.1 总经理:负责对公司产品的重大批量质量事故的处置措施、对策的审批。
可疑产品管理规定(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可疑品管理规定1. 目的规范正式生产前产品调试件、生产过程出现的需隔离疑似品管理,预防该类零件的不恰当混装、使用及流出,从而减少过程浪费与提高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所有产品。
3.定义调试件:指开班试机、更换工装、模具、生产异常调整参数等直到能稳定加工出合格产品间所生产的产品。
疑似品:指生产过程中无法立即判定是否可使用,或判定需经过返修后才能使用的产品。
3. 职责与权限3.1 制造部为调试件、疑似品管理实施主体,负责对该类产品进行标识隔离,建立相应记录。
组织零件返修,对需报废零件填写报废单据提交技术质量部。
3.2技术质量部负责对制造部提出需确认的该类产品进行判定,同时负责对报废件进行统计汇总。
4. 内容4. 1. 调试品、疑似品产生时机。
4.1.1新产品、原材料变更、换模生产。
4.1.2产品图纸变更后调试时。
4.1.3生产中出现异常需对参数进行调整时。
4.1.4作业员自检发现尺寸超公差,外观出现缺陷,不符合图纸要求时。
4.2调试件的管理4.2.1加工时所产生调试件由各班组管理,调模工负责对调试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放置于指定区域或隔离箱。
4.2.2所有因调试而产生的零件必须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报废件放在不合格品隔离箱,疑似品放在待处理箱内。
4.2.3执行调试的调模工(员工)应在《制程记录表》上记录,质检员在《制程不良日报表》上记录汇总。
4.2.4作业员负责对过程不合格品、疑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按区域放置,对无法判断的疑似品通知调模工、班组长、质检员进行确认,确认后进行隔离或按正常流程转入下工序。
4.2.5当班产生的调试件不合格品必须当班处理,需报废的由作业员填写报废单,疑似品放置在待处理区在一周内完成处理,经返修合格或让步放行后可按合格件入库处理。
7 冲压厂不合格品管理规定

冲压厂不合格品管理规定1 目的为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特编制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冲压厂。
3 术语及定义3.1 不合格品:未满足要求的产品。
3.2 可疑产品:任何检验或试验状态不确定或未经标识的产品。
3.3 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3.4 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3.5 材料不合格:是指进厂或进入下道工序时,本身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参数、外型及规格的零部件或原材料。
3.6 加工不合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搬运、包装、贮存、保护和使用不当等人为原因造成的不符合技术标准、参数、外型及规格的零部件或原材料。
4 职责4.1 生产线体负责本班组出现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记录和上报质量信息管理员。
4.2 质技组线体检验员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
4.3 质技组质量信息员负责生产过程不合格品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并对典型问题组织责任班组整改并验证4.4 质技组质量信息员负责对录入的不合格品信息进行月汇总,为后期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4.5 不合格品责任班组负责对加工不合格的真因调查,实施控制措施防止再发。
5 工作内容5.1 不合格品处置流程图5.1 不合格品处置流程图5.2 不合格品的评审/处置5.2.1 整批退货:经检验员判定为板料批次不合格时,该批可整批拒收。
并通知采购科重新采购,采购科重新采购时,须将上一批次退货的零部件不合格信息反馈供应商或外物流/中转库/仓储科进行发货前确认,避免同类不合格产品再次送货。
5.2.2 全部挑选:判为不合格的原则上整批退回,供方如能立即100%挑选,检验员可进行重新检验。
5.2.3 返工:采购品不合格且生产急需时,如供应商售后人员愿意返工,由物流科协调场地,由我司检验员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4 让步接收:针对不合格产品,如遇生产急需使用的情况,采购科可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让步接收评审,评审通过后,可以办理入库,评审未通过,仍执行退货处理。
产品不合格隔离管理制度

产品不合格隔离管理制度1目的当产品出现缺陷时,立即隔离,控制缺陷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及时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制订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实施验证,保证产成品质量符合要求。
2 适用范围应用于产品制程中,出现缺陷时的及时控制。
3 定义在产品制程中,因出现缺陷而被隔离分开存放的产品。
4 职责4.1 操作工及质检人员发现产品存在不合格,立即上报、通知当班管理人员,对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在隔离区标识、隔离。
4.2 质量部负责隔离产品的缺陷判别确认。
4.3 生产部联合相关部门组织隔离产品的评审,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
4.4 生产部负责安排人员对隔离产品采取纠正措施。
5 工作程序5.1 车间生产操作人员发现产品存在缺陷时,立即通知当班车间主任与质检人员。
由质检人员进行判定,若判定产品不合格后,暂停生产,质检人员填写《产品质量反馈单》交由车间主任处理,车间主任应立即组织人员隔离已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和可疑产品。
5.2质检人员发现存在不合格产品,立即令操作人员暂停生产,质检人员填写《产品质量反馈单》交由车间主任处理,车间主任应立即组织人员隔离已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和可疑产品。
5.3不合格品遏制按照<<不合格品遏制流程>>执行,可疑品遏制按照<<可疑品遏制管理规定>>来执行。
5.4生产部及生产车间安排人员按拟定纠正措施进行返工、返修和报废处理。
相关文件及记录:<<产品质量反馈单>><<不合格品遏制流程>><<可疑品遏制管理规定>>编制:黄永刚批准:。
可疑产品管理规定

可疑品管理规定1. 目的规范正式生产前产品调试件、生产过程出现的需隔离疑似品管理,预防该类零件的不恰当混装、使用及流出,从而减少过程浪费与提高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所有产品。
3.定义调试件:指开班试机、更换工装、模具、生产异常调整参数等直到能稳定加工出合格产品间所生产的产品。
疑似品:指生产过程中无法立即判定是否可使用,或判定需经过返修后才能使用的产品。
3. 职责与权限3.1 制造部为调试件、疑似品管理实施主体,负责对该类产品进行标识隔离,建立相应记录。
组织零件返修,对需报废零件填写报废单据提交技术质量部。
3.2技术质量部负责对制造部提出需确认的该类产品进行判定,同时负责对报废件进行统计汇总。
4. 内容4. 1. 调试品、疑似品产生时机。
4.1.1新产品、原材料变更、换模生产。
4.1.2产品图纸变更后调试时。
4.1.3生产中出现异常需对参数进行调整时。
4.1.4作业员自检发现尺寸超公差,外观出现缺陷,不符合图纸要求时。
4.2调试件的管理4.2.1加工时所产生调试件由各班组管理,调模工负责对调试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放置于指定区域或隔离箱。
4.2.2所有因调试而产生的零件必须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报废件放在不合格品隔离箱,疑似品放在待处理箱内。
4.2.3执行调试的调模工(员工)应在《制程记录表》上记录,质检员在《制程不良日报表》上记录汇总。
4.2.4作业员负责对过程不合格品、疑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按区域放置,对无法判断的疑似品通知调模工、班组长、质检员进行确认,确认后进行隔离或按正常流程转入下工序。
4.2.5当班产生的调试件不合格品必须当班处理,需报废的由作业员填写报废单,疑似品放置在待处理区在一周内完成处理,经返修合格或让步放行后可按合格件入库处理。
不合格产品管理规范,不合格产品的标识、隔离、遏制办法 - 品质管理

为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有效的遏制,有效处置质量异常,执行有效的纠正措施来保护下道工序和最终顾客。
本办法合用于对不合格产品进行遏制,执行保护下道工序和最终顾客的相应纠正措施的管理。
3.1 质量部对本办法负管理职责。
3.2 公司各部门对正确执行本程序负责。
3.3 各级不合格品审理人员对不合格品的审理结果负责。
4.1 不合格品根据其偏离的要素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大小,可分为A、B 两类:4.1.1 A 类不合格品:产品非凡特性偏离的不合格品。
4.1.2 B 类不合格品: A 类不合格品以外的不合格品。
4.2 断点:产生不合格产品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通过断点可以界定不合格产品的范围。
4.3 可疑品:是否合格,状态不明的产品,对可疑品按照不合格品进行控制。
5.1.1 生产部在生产线设置不合格品箱,不合格品架或者不合格品区,外表面统一使用红色。
5.1.2 生产部、采购部、质量部等单位在相应的区域设置不合格产品隔离区域,并在适当位置做出固定、明显的不合格品区域标识。
区域线使用红色,不合格品区域标识牌(固定标识)尺寸为 700mm×450mm (长×宽,可根据现场条件按比例缩小),字体为红色黑体字,格式如图 1 所示。
如现场条件不能设置固定的不合格品区域,可将不合格品放置在有明显区域线的区域内,并且能够与合格产品严格分开,同时在适当位置做出明显的不合格品区域标识。
不合格品区域标识牌(可挪移标识)可用A4 纸打印,字体为红色黑体字,格式如图 2 所示,放置时必须竖立。
不合格品图 1 不合格品区域标识牌(固定标识)不合格品图 2 不合格品区域标识牌(可挪移标识)5.1.3 生产线发现的不合格品,必须放入贴有不合格品区域标识牌的不合格品箱或者不合格品架中,并在“不合格记录表”上进行记录不合格品型号、不合格内容、数量等。
图 3 不合格品标签5.1.4 生产部、仓库、质量部等单位控制的被判定为不合格或者可疑品的批量产品,必须将不合格品分类后放到各自的不合格品区域,并在每一个容器/包装的醒目位置贴不合格品标识,标识样式如图 3。
可疑产品管理规定

可疑品管理规定1. 目的规范正式生产前产品调试件、生产过程出现的需隔离疑似品管理,预防该类零件的不恰当混装、使用及流出,从而减少过程浪费与提高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所有产品。
3.定义调试件:指开班试机、更换工装、模具、生产异常调整参数等直到能稳定加工出合格产品间所生产的产品。
疑似品:指生产过程中无法立即判定是否可使用,或判定需经过返修后才能使用的产品。
3. 职责与权限3.1 制造部为调试件、疑似品管理实施主体,负责对该类产品进行标识隔离,建立相应记录。
组织零件返修,对需报废零件填写报废单据提交技术质量部。
3.2技术质量部负责对制造部提出需确认的该类产品进行判定,同时负责对报废件进行统计汇总。
4. 内容4. 1. 调试品、疑似品产生时机。
4.1.1新产品、原材料变更、换模生产。
4.1.2产品图纸变更后调试时。
4.1.3生产中出现异常需对参数进行调整时。
4.1.4作业员自检发现尺寸超公差,外观出现缺陷,不符合图纸要求时。
4.2调试件的管理4.2.1加工时所产生调试件由各班组管理,调模工负责对调试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放置于指定区域或隔离箱。
4.2.2所有因调试而产生的零件必须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报废件放在不合格品隔离箱,疑似品放在待处理箱内。
4.2.3执行调试的调模工(员工)应在《制程记录表》上记录,质检员在《制程不良日报表》上记录汇总。
4.2.4作业员负责对过程不合格品、疑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按区域放置,对无法判断的疑似品通知调模工、班组长、质检员进行确认,确认后进行隔离或按正常流程转入下工序。
4.2.5当班产生的调试件不合格品必须当班处理,需报废的由作业员填写报废单,疑似品放置在待处理区在一周内完成处理,经返修合格或让步放行后可按合格件入库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疑品管理规定
1. 目的
规范正式生产前产品调试件、生产过程出现的需隔离疑似品管理,预防该类零件的不恰当混装、使用及流出,从而减少过程浪费与提高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所有产品。
3.定义
调试件:指开班试机、更换工装、模具、生产异常调整参数等直到能稳定加工出合格产品间所生产的产品。
疑似品:指生产过程中无法立即判定是否可使用,或判定需经过返修后才能使用的产品。
3. 职责与权限
3.1 制造部为调试件、疑似品管理实施主体,负责对该类产品进行标识隔离,建立相应记录。
组织零件返修,对需报废零件填写报废单据提交技术质量部。
3.2技术质量部负责对制造部提出需确认的该类产品进行判定,同时负责对报废件进行统计汇总。
4. 内容
4. 1. 调试品、疑似品产生时机。
4.1.1新产品、原材料变更、换模生产。
4.1.2产品图纸变更后调试时。
4.1.3生产中出现异常需对参数进行调整时。
4.1.4作业员自检发现尺寸超公差,外观出现缺陷,不符合图纸要求时。
4.2调试件的管理
4.2.1加工时所产生调试件由各班组管理,调模工负责对调
试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放置于指定区域或隔离箱。
4.2.2所有因调试而产生的零件必须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报废件放在不合格品隔离箱,疑似品放在待处理箱内。
4.2.3执行调试的调模工(员工)应在《制程记录表》上记录,质检员在《制程不良日报表》上记录汇总。
4.2.4作业员负责对过程不合格品、疑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按区域放置,对无法判断的疑似品通知调模工、班组长、质检员进行确认,确认后进行隔离或按正常流程转入下工序。
4.2.5当班产生的调试件不合格品必须当班处理,需报废的由作业员填写报废单,疑似品放置在待处理区在一周内完成处理,经返修合格或让步放行后可按合格件入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