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篆势

合集下载

蔡邕《九势》

蔡邕《九势》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矣,阴阳既⽣,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在其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译⽂:⽂字产⽣于⾃然,⾃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阴阳产⽣后,⽂字也就出现了。

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要强,笔画才会有⽴体感,如美⼥肌肤⼀样丰满美丽。

所以说:势来不可阻⽌,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使势背。

译⽂: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使节⽬孤露。

译⽂: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之迹,欲左先右,⾄回左亦尔。

译⽂: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要向右回锋收笔。

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常在点画中⾏。

译⽂:藏头是笔毫逆⼊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轨迹中间运⾏,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收之。

译⽂: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在竖笔紧趯之内。

译⽂: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的捺笔波画,⼜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

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笔⼒劲健。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之。

译⽂:掠笔在长撇和挑笔时(如提⼿旁的挑笔)⽤到,须轻快爽利。

涩势,在于紧駃战⾏之法。

译⽂:紧为急,駃为骏马,也为迅疾。

战⾏即战⽃时的⾏进。

古代打仗,在战场上需要多回合的厮杀才能决出胜负,所以战马在战场上需要多次的骤奔骤停,即为紧駃战⾏。

笔法的涩势,即⼀个疾势的笔画骤然停⽌后,再接着下⼀个疾势笔画,涩即为疾势的骤然停⽌,⾏笔或出锋过程为疾,顿笔或藏锋过程为涩,疾涩⼆法构成了整个书写过程。

疾为动、为阳,涩为静、为阴,所谓动静相合,阴阳相济也,明此则书道尽矣。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 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的发展演变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 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 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 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 ▪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 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 据唐代张怀瓘《书断》载,汉灵帝刘宏熹 平年(公元172—178年)间,汉灵帝这个雅 好书法的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 完稿之后,蔡邕就前往鸿都门去交卷,当 时正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候 诏见,他看见工匠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 写字,深受启发,心里很是喜欢这个新鲜 玩意儿,回去之后,潜心琢磨,在此基础 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2、草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定义 ▪ 发展演变
草书定义
▪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 结构省简的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 书。草书始于汉初。
▪ 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 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 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在《九势》中,蔡邕用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来说明 书法艺术,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出了书法力度问题。 他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 阳既生,形 气主矣 藏头护尾,力在宇中,下笔用力,献酎之 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 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 书妙尽矣。夫书 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 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 自然无师授 而合于先圣矣。

五、魏晋小赋

五、魏晋小赋

五、魏晋小赋△宝刀赋曹植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

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

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

赋曰:有皇汉之明后,思潜达而玄通。

飞文义以博致,扬武备以御凶。

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

乌获奋椎,欧冶是营。

扇景风以激气,飞光鉴于天庭。

爰告祠于太一,乃感梦而通灵。

然后砺以五方之石,凿以中黄之壤。

规员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

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晃[火养]。

[故其利:]陆斩犀象,水断龙舟。

轻击浮截,刃不纖流。

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

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车渠碗赋曹植惟斯碗之所生,于凉风之浚湄。

采金光之定色,拟朝阳而发辉。

丰玄素之[日韦]晔,带朱荣之葳蕤。

缊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翩飘飖而浮景,若惊鹄之双飞。

隐神璞于西野,弥百叶而莫希。

于时乃有明笃神后,广被仁声。

夷慕义而重使,献兹宝于斯庭。

命公输之巧匠,穷妍丽之殊形。

华色灿烂,文若点成。

郁蓊云蒸(绕),婉蜒龙征。

光如激电,影若浮星。

何神怪之巨伟,信一览而九惊。

虽离朱之聪目,由炫耀而失精。

何明丽之可悦,超群宝而特章。

俟君子之闲燕,酌甘醴于斯觞,既娱情而可贵,故永御而不忘。

○东平赋阮籍夫九州有方圆,九野有形势。

区域高下,物有其制。

开之则通,塞之则否(痞)。

流之则行,壅之则止。

崇之则成丘陵,污之则为薮泽。

逶迤漫衍,绕以大壑。

及至分之国邑,树之表物。

四时仪其象,阴阳畅其气。

傍通回荡,有刑有德。

云升雷动,一叫一默。

或由之安,乃用斯惑。

若观夫隅隈之缺,幽荒之途。

沕漠之域,穷野之都。

奇伟谲诡,不可胜图。

乃有遍游之士,浩养之雅。

凌惊飙,蹑浮霄。

清浊俱逝,吉凶相招。

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邹子噏温于黍谷之阴。

伯高登降于尚季之上,羡门逍遥于三山之岑。

上敖玄圃,下游邓林。

凤鸟自歌,翔鸾自舞。

嘉谷蕃殖,匪我稷黍。

其厄陋则有横术之场,鹿豕之墟。

匪修洁之攸丽,于秽累之所如。

西则首仰阿甄,傍通戚蒲。

桑间濮上,淫荒所庐。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简介蔡邕(133~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南)人。

灵帝时为议郎等官。

献帝时,拜左中郎将。

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侯。

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yōng)通经史、天文、音律、绘画,擅辞章,精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蔡邕书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缓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

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

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

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

《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

”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

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

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因于鸟迹”即起于鸟迹,指圣人仓颉看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得到启发,并依据这些创造了文字。

〔3〕循:本指顺着,此引申为遵循、沿袭。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圣:圣人,指黄帝。

“仓颉循圣”是指仓颉遵循圣人的旨意。

(制订法则,创制文字)〔4〕法则:指制订法则,如“以身作则。

”制文:即创制文字。

〔5〕体:本指形体,此之谓字之体式。

六篆:指篆书的六种体式:即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也;四曰鸟虫书,书写幡信之体也;五曰摹印,规模印章之体;六曰暑书,封简题字,题榜皆曰暑,题暑之体也。

后四种均属前二种大小篆之艺术体,故云“体有六篆”或云大篆不在“六篆”之列,因秦开始已不用大篆,蔡邕不可得而赞也。

如是再加一殳书,刻于兵器之体,此亦是篆之艺术体,则亦可谓之六篆。

〔6〕比:类似,相类。

《史记·天官书》:“太白白,比狼;赤比心。

”〔7〕纡:屈曲,绕弯。

纡体:屈体相就。

效:潘运告先生《汉魏六朝书画论》中注为“放也,傲也。

”不知作何意,此虽依潘注,但存疑处也。

〔8〕长翅短身:因篆字两旁下垂的笔画往往超过它的中心笔画,故称之为“长翅短身”。

据此,则我认为上句“纡体效尾”则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体式特征当为笔画迂回屈曲,但纵向伸展之笔是向下取势的,此之谓“效尾”即“放尾”似指垂下之笔画有放纵垂落之意,这又正好与“长翅短身”的特征阐释相暗合。

〔9〕颓:落,落下。

潘岳《寡曰赋》:“岁云暮兮日西颓”此指下垂的笔画。

垂颖:下垂的黍□穗。

〔10〕蕴:本指积聚,蓄藏。

《后汉书·周荣传》:“蕴□古今,博物多闻”此之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棼緼:形容错杂盘聚。

棼:纷乱。

《大传·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11〕扬波:扬起波涛。

振激:振动激荡,此写篆书狐形笔画也。

〔12〕跱:同峙,指山屹立,耸立,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乔岳峻峙。

”震:本指震动。

后引申为惊恐、害怕。

《王国志·蜀书·马超传》:“城中震怖”此句与下两句均写篆书静中之动态形势。

〔13〕延颈:即伸长头颈。

协翼:指两翼(翅膀)协调相助。

〔14〕凌云:直上云霄。

〔15〕轻举内投:潘运告先生注云:“为笔画轻捷地举起,投向字内,字中心。

篆字下垂壁画长而势垂,向中心笔画交接处,故给人的轻捷之感。

”〔16〕微本:交接于中心笔画,如树枝交接于树干。

本,犹草木之茎,干。

微:交接也。

《史记·五帝本纪》:“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其民析,鸟兽字微。

”裴□集解:“乳化曰字。

《尚书》微作尾字,《说文》云:‘尾,交接也’。

”浓末:艳丽的枝俏。

浓:浓艳也。

如李白《情平调》所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容”之“浓”也。

末,泛指物之末端,犹谓树梢。

〔17〕若绝若连:指笔画交接处似断若连。

〔18〕缘丝:顺着线路。

指篆字悬曲下垂笔画。

〔19〕凝重下端:止重下端。

凝:静也,止也。

《楚辞·九叹·忧苦》:“折锐催矜,凝汜滥兮。

”王逸注:“凝:止也。

”〔20〕从者如悬:随从的笔画像倒悬在别的笔画上。

〔21〕衡者如编:平行的笔画排列得很有次序。

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22〕杳:幽暗,深幽。

《说文·木部》:“杳,冥也。

”《广韵》:“杳,冥也,深也。

”《楚辞·涉江》:“深材杳以冥冥兮,□□之所居。

”杪:微小,细微。

《方言》卷二:“杪,少也。

”雅趣:斜趋。

〔23〕不方不圆:此处虽言篆书,但明显有隶书笔意,这是此文的基本格调,通篇均有此感,因篆书多圆笔而不方,隶书多方笔而少圆。

〔24〕蚑蚑:徐动的样子。

《晋书·卫恒传》:“虫蚑蚑若其动。

”翾翾:飞舞,飞动的样子。

《说文》:“小飞也。

”蚑蚑翾翾:犹言其未动,未飞而似飞也。

〔25〕络绎:连续不断,往来不绝。

迁延:徘徊,徜徉。

〔26〕湍漈:萦回急湍冲击。

湍:水势急而旋。

漈:拍打,冲击。

〔27〕指伪:同“指挥”,“指麾”,犹指示,指点。

胜源:尽源:穷尽源头。

原:亦可作源,此极写篆书园转屈曲之弧笔笔势也。

〔28〕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故云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其诘屈也。

〔29〕离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

”隙间:即间隙。

不能睹其隙间,指字的解体合理,有如生成,只使人觉得每个字都是天然的有机整体,看不出来笔画之间有丝毫多余的间隙,即使娄离这样的明目者看来,也是如此。

〔30〕般侄:能工巧匠鲁班(即公输班)和舜臣捶的并称,后泛指能工巧匠。

楫让:拱手相让。

辞巧:辞掉巧名,不敢称巧。

〔31〕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32〕处:安排。

篇藉:典籍,书籍。

首目:篇目。

这里说的是安排书籍之篇目。

〔33〕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34〕摛:铺陈。

纨素:洁白精致的细绢。

〔35〕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范闲:规范,法式。

犹指典范,楷则。

〔36〕嘉:赞扬。

文德:指礼乐教化。

弘蕴:丰富的蕴含。

〔37〕懿:赞美、称颂。

作者:指篆书创造者。

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38〕字体:字之形体。

俯仰:举止、举动。

引申为形态、情形。

〔39〕旃:之,焉。

《诗·魏风·陟山古》:“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马瑞辰解释:“之,之合声。

故旃训“之”,又训“焉”。

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