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笔论》《九势》

合集下载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了书法很多长时间,但是,依然写的不像,也没有一点神采。

还有人在学习的时候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了结构方面,但是,越写越僵。

也有的人在临帖的时候还写的可以,一旦合上书就不会写了。

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当中都面临着一个“笔法”的问题。

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曾经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结构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用笔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的就是笔法。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书法理论《九势》中对书法笔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释。

《九势》的总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直接摘取出来。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的“势”就是书法中的笔法。

书法作品有“势”,就有了动感,有了生命力。

蔡邕提到软笔,自有妙处,初学者也可以效仿。

那么,九势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是用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当中的转折处的独特笔法,它分为两种笔法,一种是方笔,也叫方折,方折最能体现骨力,力感很强。

如果在一幅字里用的多了,势也会变得很强。

另一种是圆笔,也叫圆转,圆笔使字婉转而圆润,在一个字里面出现的太多,势也会变弱。

在书法中方折和圆转是统一使用的。

蔡邕的《九势》是以道家的阴阳调和为宗旨的,方折和圆转就是一对矛盾体,可以相互转化。

他强调转折要顾及左右章法,协调整体。

第二: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书法也要善于“藏”。

藏锋就是逆势入笔,讲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不能把笔锋露出来,但同时要明白,藏锋的目的是为了出锋。

把握好机会顺势而出,这样写出的力度和势要比露锋更强。

藏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出锋。

第三: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跟藏锋的意义差不多,关键是后续的动作不同。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所谓“九势”,就是论述运笔规则的九种方法、法则。

《九势》又称作《九势八字诀》,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

其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美学思想,揭示了书法最原始的哲学根源,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尤其突出的贡献。

闻名遐迩,誉满天下的九势论著,加起来不过二百零五个字,要读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的东西大都不会说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因为他们不想把这些核心的东西传给外人。

但是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不懂东汉蔡邕的这一九势,却又是件新愁旧恨,着实遗憾的事情,已故著名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书中有很有意思的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蔡邕《九势》赏析_独自莫凭栏

蔡邕《九势》赏析_独自莫凭栏

蔡邕《九势》赏析_独自莫凭栏【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简介】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嗜,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通经史、擅词章、精篆隶”官至左中郎,后人称其为“蔡中郎”。

书论有《九势》、《笔论》、《笔势》、《笔赋》,书法传世名作有《熹平石经》等。

X《熹平石经》拓片(来自互联网)【赏析】著作展现了蔡邕独特的审美观:他认为书法肇于自然。

书法是以汉字作为内容的一门艺术,汉字是自然万物的抽象,哪么书法自然也是自然的抽象,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自创草书笔法,知笔画之间的揖让,笔画的“绕指柔”;颜真卿的观“屋漏痕”悟出笔锋内敛,点画浑圆;黄庭坚观船夫荡桨,知一波三折。

书法虽然是黑白的艺术,但它也是自然万物之具象的浓缩、升华、抽象。

蔡邕提出了“力”、“势”、“藏”的概念。

“力”指点画的形态和制作技巧,“势”指点画的浓枯、疾涩、粗细、长短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一种对比的态势。

“藏”指矛盾的双方要和谐,章法、布白要对立且和谐,波澜而不惊。

这也可以理解为结字——行气——布白的过程,或指书法的书写过程。

至如“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的用笔方法,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且和谐,正是“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都。

蔡邕《笔势论》

蔡邕《笔势论》

蔡邕《笔势论》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十九种笔势写法

书法九十九种笔势写法

书法九势指的是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为汉代书法家蔡邕对书法中行笔技巧的总结。

书法九势原文如下: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蔡邕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阳生焉;*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

*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九势翻译: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中用它。

*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

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

“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

“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评点]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

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

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笔论》开篇便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抒发书者的情怀,以及进行书法创作时书者自身的调整以及该有的精神状态。

蔡邕在《笔论》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取法自身的内容,“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在培养这一良好的书写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这一过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潜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与蔡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蔡邕的“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还是王羲之的`“意在笔先”都是强调了在书写之前要达到的一种良好的书写状态,拥有这种状态是获得佳作的必要必要条件。

这种状态的调整,使书家本人内在的力量得到最大的调动,以备接下来的书法创作活动所用,紧接着作者从书法字外功等方面的自身提高来进行阐述,《笔论》中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并表现天地万物中的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取法自然”对书法是一种间接影响,通过对取法自身取法自然两方面的论述来谈论在书写状态中书写着应有的一种状态。

书法中“取法自然”理念自古以来便是书学当中重要的理论,即使没有被主动提到,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到,这是书家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因为书法创作的源泉便是“自然”,它包括着我们人类自身的所有思想,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皆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元素。

古代书论中对于“取法自然”理念在书法中的应用也提及甚多,本论文在也取数例进行了分析,在古代,人们善用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奥秘寓于自然之中,其间也会引起许多的歧义,但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在向人们透露书法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书法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便有“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再见万物,皆书象之”的论述,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每天都生存在这个万千变化的世界之中,他所赋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平等的,能否感知到这个世界的赠予便是每个人各自的修行了,自古以来的大书法家们通过这个世界的赋予获得了书法的真谛,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转化,于是便得到了书法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终使其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后世所流传所仰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评点]?书家精神的好坏,对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

迫于事势。

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不会写的好,只有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写出的字就会佳妙。

?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评点]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

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

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