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列夫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
通过对其外貌特征的细致描写,展现 了托尔斯泰独特的个性。
性格特点
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托尔斯泰的性格特点包括独立、坚定、善良 等,这些特点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01
语言风格
02
本文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 法。
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和 影响。
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01
02
03
第一段
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 和成就,强调其文学地位。
第二段至第五段
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包括面容、须发、身形等 方面。
第六段
总结全文,强调托尔斯泰 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被描绘为一个具有独特外貌特 征的人,其形象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05 列夫·托尔斯泰的遗产和 影响
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01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作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文学创作者。
思想影响
02
托尔斯泰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社会问题,倡
导道德伦理,对后世的哲学、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文精神
03
托尔斯泰的作品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公正,
对提升人类文明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当代的价值
艺术价值
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叙事技巧、人 物塑造和心理描写等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思想价值
托尔斯泰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他对社会、人性 和道德的独到见解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知识点:
1.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制度、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

2.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呼吁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3.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受欢迎。

4.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小说情节丰富复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俄国文学的泰斗和世界文学的巨匠。

6.托尔斯泰曾经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和荣誉,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7.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经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并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后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成为俄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人物。

8.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观点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这些思考和见解也影响了许多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他在 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 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编成的全集多达90卷。你知道他最著 名的作品是什么吗?
1. 《战争与和平》 2. 《安娜· 卡列尼娜》 3. 《复活》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 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 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 盾? 1.“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 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既是智者又是 仁者,痛苦将是双倍。 2.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 伪、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 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 苦。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朗读,正音: zī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 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 yǒu 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 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 rá n 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 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 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 qu á n 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 liǔ 胡子。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 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了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作用: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学生——军官——乡绅
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 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 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 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伯爵”是谁?究竟哪个是伯爵?
“伯爵”是托尔斯泰。 可能手握缰绳的才是托尔斯泰 伯 爵。因为是“他赶着马车外出”。 作者故意说错,是突出他相貌 的

4.《列夫·托尔斯泰》详解

4.《列夫·托尔斯泰》详解

外 貌 特 征
尔 斯 第 泰 二
部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分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
深 邃 的 精 神 眼 世 光 界
犀 利
·
1、作者是怎样揭示 托尔斯泰的内心世 界的?
描写外貌
2、作者从哪几方面 对托尔斯泰外貌进行 描写的?请找出相关 的文句。
胡子 眉毛 头发
鼻子 眼睛 眼神
胡 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 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 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 者风度”。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 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走近托尔斯泰
列夫 · 尼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1828~1910):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幼年》、《少年》、《青年》、《战 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 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 子” 。 天才艺术家、清醒现实主义者 发狂笃信基督 有力直率真诚地抗议虚伪 颓唐又歇斯底里 批判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 不用暴力抵抗邪恶
我们体会到作者字 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 泰的 崇敬、赞美 之情。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 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 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 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1.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 —智者的痛苦。如果既是智者又是仁 者,痛苦将是双倍。 2. 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 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变, 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 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 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 奴制的尝试。 1851~ 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 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
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 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 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 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 长-------你猜他(她)是谁?
列 夫
·

茨尔
威 格
பைடு நூலகம்斯 泰
描述你对托尔斯泰的印象
请用以下句式说几句话:
1、托尔斯泰有一张
的脸孔。
2、托尔斯泰的脸(长相)给人
的印象。
3、从托尔斯泰的身上,可看出他是
• 夸张的方式包括扩大、缩小和超前三 种
• 1.扩大夸张。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 的事物住上(高、强、快、多等)处说。
• 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2.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
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低、弱、 慢、少等)处说。 • 就这么个侏儒!
•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中,把后出现的事 当成事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 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 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 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 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 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 准确的。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 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总 印 象抑
扬 眼睛
肖像描写的技法 抑
整体感知
总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眼睛:(犀利)的目光,(穿透心灵)的审 视,透出一股才气。

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 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4.列夫·托尔斯泰(实用推荐)

4.列夫·托尔斯泰(实用推荐)

•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 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 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 观察力。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 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 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 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 无垠的宇宙。”
茨威格
俄 国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 ]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简介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 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 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 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 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 著名的传记作家。擅长 写小说、人物传记,也 写诗歌、戏剧、传记、 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 《看不见的珍藏》《一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等。初 一时,我们曾学过他的 作品《伟大的悲剧》。
• 课文在修辞手法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比喻和 夸张的联袂运用(夸张性的比喻描写)。 • 课后练习三: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 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 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 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 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 联想。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目标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1 课时 导学流点 学习难点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
合作探究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 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 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 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 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 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探究质疑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精读品析 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 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 人。 、 拓展延伸 请试着对一个人物描写。学会抓住一点。详细写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
场的所有人。 B.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
斯泰吗?
C.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 劈成的树柴。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
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的真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吴承恩《西游记》 【译文】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操行及其未来,如同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 【感悟】在这个崇尚颜值的社会,看人,我们要擦亮眼睛,高富帅、白 富美固然好,但更应根据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思想品德、文明素养、创 新意识、职业操守、家国情怀等,智慧地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优劣。
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
列夫· 托尔斯泰 耳朵大大的。”这是《名人传》对_________________ 的外貌描写。
请阅读课文7至9自然段,然后答题。 7.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着力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8.从这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 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有一双异常锐利、情感丰富、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的情感,突出了他眼睛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6.(2015,潍坊)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下面是“经典阅 读”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 ,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 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 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 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描述一下安徒生和鲁迅的眼睛。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 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 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 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 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1904年写 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 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 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他逝世以后, 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 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 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斯 蒂 芬 茨 威 格
·
斯蒂芬· 茨威格(1881— 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 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 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 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 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 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信》等;传记《三位大师》、 《罗曼· 罗兰》等。
“幸福”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 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运作和知识财 富。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 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 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 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 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 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 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 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 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 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 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 凝重不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 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 琏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 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我的收获 如何进行肖像描写? • 肖像描写是刻划人 物的重要方法。最主要 的是要形、神兼备。
多毛、须发浓密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欲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扬 普通大众的脸
先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敏察、深刻)
犀利的目光 蕴藏丰富的感情
崇 敬 赞 美托尔斯泰“可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 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 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 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 幸?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 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 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 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 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 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 其深刻而准确的。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 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 准确的洞察力。
•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 活,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 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 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 常感到怀疑。 •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 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 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 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 一 部 分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面容表情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第四段:长相平平
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蕴含丰富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
外 貌 特 征
·
第 二 部 分
眼 光 犀 利
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 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肖 像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 果。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 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 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 役并开始写作。 •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 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 会罪恶的途径。
•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 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 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 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 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 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 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 娜· 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 火纯青。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 尔斯泰的眼睛的? 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 的不幸。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 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 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 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 力对托尔斯泰的肖像进行描 写,主要突出了哪两个方面 的特点?
反衬 灵魂的高贵,眼睛 平庸丑陋 的精美
大众化
说明
是人民大众的普 通一员,与俄国人 民同呼吸共命运
总 印 象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 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 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 美绝伦。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 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