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特纳。第24章,中英对照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特纳。第24章,中英对照
第24章 剧场理论:戈夫曼
戈夫曼( Erving Goffman,1922-1982)可能是20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他 于 1982 年去世,此前在其最后的论述中,就一度将面对面互动的分析定义为互动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o但与许多微观层次的理论家和研究者不一样,戈夫曼并不声称互动秩序总为真,而只是认为互 动秩序包含着明显的、显示其独一无二动态的真实领域。因为,‚在互动秩序里,生活形式的相对自主 性……并不是说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比宏观现象的建构要优越、基本或更具构成性‛。戈夫曼意识到, 这里最多不过存在着微观与宏观领域之间的松散藕合。宏观现象—比如说,日用品市场、都市用地观念、 经济增长、社会阶层的形成—是不能用微观分析来解释的。当然,可以通过提供个体如何在不同环境和 背景之下的互动来补充宏观解释的不足,但是,这些分析不能取代宏观解释。不过,互动秩序所包含的 东西,也不能仅仅通过宏观过程来说明。何况,宏观现象总是被转而化为个体之间独有的互动方式。
然而,这种转换远非无关紧要的现象。当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中彼此应对时,这种转换能在人们实践 的基础上,升腾起社会世界‚为真‛的感觉来。对于人际间的互动规则而言,‚我们欠缺就是一种坚定 不移的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虽然单一的聚集与互动情节不具社会显著性,但是,‚通过走到一起来, 我们的社会生活就组织起来了‛。(这样,互动秩序就成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
These ``transformations" are, however, far from insignificant phenomena. Much of what gives the social world a sense of "being real" arises from the practices of individuals as they deal with one another in various situations. "We owe our unshaking sense of realities,"to the rules of interpersonal contact. Moreover, although a single gathering and episode of interaction might not have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se comings together much of our social life is organized . The interaction order is thus a central topic of sociological theory.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重建社会结构理论1.生平(1)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于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18岁考入赫尔大学。

在大学期间受社会学教师沃斯利和心理学教师韦斯特比的影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2)195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撰写了题为《当代英国的运动与社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获硕士学位。

(3)获硕士学位后,吉登斯在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讲授经典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1966年,吉登斯离开莱斯特大学到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拉塞尔大学任教,后又转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4)1969年,吉登斯受剑桥大学之聘,由美洲返回英国,在皇家学院任高级讲师兼院士,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7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5)1983年,被选为英国社会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4年,出版了代表著作《社会的构成》,他的学术影响随这部著作的出版而迅速扩大。

1985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96年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著作吉登斯自70年代初以来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主要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迪尔凯姆著作选》(译作,1972)、《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实证主义社会学》(197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论题》(1979)、《社会的构成》(1984)、《民族一国家与暴力》(1985)、《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等。

3.思想渊源(1)马克思吉登斯非常重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认为他的三部著作:《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关注“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联”的三部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问题。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考点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1)实证主义概述(见表14-1)表14-1 实证主义概述(2)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见表14-2)表14-2 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2.双重解释学(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建立在对自然主义和过分解释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2)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见表14-3)表14-3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3)双重解释学引发的一系列后果①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实践影响a.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分析社会世界,而同时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则完全与自然客体世界相隔离,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b.自现代开始,社会科学就对社会世界具有并继续具有一种深广的实践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

②社会科学概括的“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和任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与社会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与社会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与社会结构读书笔记《社会学》第四章读书笔记路广通社会学第四章的标题是社会与社会结构。

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四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单位、社会类型以及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在这四部分中尤其以社会结构和社会的理论视角为重。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四个特征:1.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2.稳定性。

3.使人们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务。

4.限制个人自由。

社会结构的单位社会结构的单位主要有四个:身份或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宏观社会结构。

(一)身份或地位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信任和职业等相关。

身份或地位有两种主要类型: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

前者是指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后者是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

一般以出生为基础,也可以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基础。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因此当涉及到一个人总的社会地位时,尤其是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时,就遇到了麻烦。

休斯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承认某种身份比其他身份更重要。

他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地位叫做首要地位。

职业通常是人们的主要身份。

但是某一先赋角色也可以成为主要身份。

(二)角色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与某一种身份相联系的角色的集合就叫做一个角色集。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主要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医院里的医生要同病人、病人家属、护士、化验员、药剂师等多种角色打交道。

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即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人们未能完全领会他们的角色。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社会中各种组织、组织间关系以及个人在这些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结构的理论框架对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综合归纳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对其进行梳理和阐述。

一、社会结构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总体结构。

它由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反映了社会中的秩序、分工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情况。

社会结构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

二、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1.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军队、企业等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通过规定成员之间的地位、权力和角色,构建了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

2.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

这些制度规定了社会中各个方面的运作方式和规范,为社会结构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3.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关系、工作关系、政治关系等。

这些关系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地位和角色等因素。

三、社会结构的层次和类型1. 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关注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微观层次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 社会结构的类型:社会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功能性结构、冲突性结构、符号互动主义结构等。

四、社会结构的功能和作用1. 社会结构的功能:社会结构通过分工、协调和控制等方式,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它通过提供规范和指导,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 社会结构的作用:社会结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也影响了社会制度的运作和发展。

它对社会的稳定性、变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转型社会结构是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和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功能主义和迪尔凯姆有机体论的基本假定:(1)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

(2)迪尔凯姆在强调优先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

(3)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处于“常态”和“病态”之中,他将社会系统概念化.因而强化了“功能需要”的观念。

4)如果把系统看成是常态的和病态的.并从功能方向进行考虑,这就意味着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些均衡点而产生。

但他意识到,断言所有系统都是有”目的“的以及断言维持系统的需要导致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存在是危险的。

容易引到一种很成问题的目的论的推论中去。

迪尔凯姆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了交往的频率(交往与互动的频率),交往频率的增加导致了威胁社会秩序的竞争;对资源的竞争引起了劳动的专业化,而专业化分工又产生了彼此间相互依赖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道德上的相互约束。

—当然,向新社会秩序的过渡并不是有意识的,但也不是由“无意识的智慧”造成的。

只是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节制的竞争所毁灭的”秩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迪尔凯姆的分析给人的印象是,对社会秩序的威胁或社会的需要引起了劳动分工。

这种推论可以被看作是不符合逻辑的目的论,因为劳动分工的结果或后果——社会秩序——又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出。

或者,至少可以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原因和功能没有像迪尔凯姆通常所坚持的那样被明确地分开。

功能主义和人类学的传统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主义对他来说,功能主义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分析中的目的论倾向。

拉德克利夫—布朗强调指出,为了避免迪尔凯的功能主义中“系统组成部分满足系统需要”这种分析中的目的论的纠缠.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是必须的”。

他认为无须假定存在着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相反,什么样的条件是生存所必须的条件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要求每一特定的社会系统去认识和发现。

他的功能分析:(1)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2)“功能”一词是指维持这种必要的整合或必要的团结的过程;(3)因此.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布朗强调把社会看成是社会本身。

承认“社会系统的功能统一(即社会整合)是一个假设”。

功能统一假设陷入了同义反复:一个需要研究的社会系统必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整合,因为它存在。

这种失误在于,当功能需要,功能整合和均衡被作为实际的假定时,对这些假定的使用不是有意识的却是无法避免的。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在斯宾塞的基础上,马里诺斯基重新引入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系统层次;(2)在各个层次上,系统需求复杂多样。

马林诺斯基的理论框架有三个系统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

生物系统处于底层,社会结构处于中间,符号系统在最上层。

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方式必然制约着接近它的那个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

功能主义和韦伯的幽灵韦伯对功能主义的影响:(1)关于社会行动的见解;(2)剖析社会结构的方法。

韦伯认为,社会学应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社会,即行动者自身的意图和行动者的集体行动。

韦伯以多种方式考察了两种现实——行动的主观意图和社会制度。

因此,许多功能主义都强调这种双重论:行动者的主观状态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模式,反之亦然。

功能主义的浮现:概述第3章成熟的传统(一)默顿的经验主义分析方法默顿强调经验功能主义的重要性,避免创建宏大的,排斥经验现象的分析框架,而帕森斯却建立了默顿试图摧毁的宏大分析框架。

默顿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主义假设,与此同时,帕森斯却想建立可以解释一切现实的功能分析框架。

默顿认为,因为实现宏大理论体系必须的理论和经验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这一体系是早熟的。

中层理论在默顿看来,中层埋论比宏大的功能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前景,这些用不那么抽象的方式表达的中层理论,展现了定义清晰的操作化概念,并由此构成对有限现象关系的陈述。

尽管中层理论是抽象的,但同经验世界是联系的,因而激励了为澄清概念、阐述理论所必需的研究。

因此按照中层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命题应更加紧密地组织起来,原因是;理论关注经验研究,迫使对每一中层理论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澄清、阐述和表达。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默顿认为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三个有问题的假定:(1)社会系统的功能一致性。

——应强调社会整合的类型、方式、程度、范围以及社会系统各部分中既存事件的各种影响。

(2)社会事件的功能普遍性——应详细分析社会文化事件造成的各种结果或功能。

(3)功能事件对社会系统的不可或缺性——应对社会系统内部各种类型的“功能等价物“和”功能替代物“进行功能分析。

第4章成熟的传统(二):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提倡用“分析性现实主义“来建立社会学理论。

其特点,就是他坚持主张的把抽象概念应用与社会学分析的策略。

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概念组织成能理解社会重要特征的分析框架,而不被具体的经验细节所掩盖。

因此,帕森斯和韦伯一样,主张理论应当首先对社会现象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范畴化,并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

帕森斯相信“行动的唯意志理论“意味着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中有益假定和概念的综合。

他把唯意志理论定义为个体行动者主观决策制定的过程,他认为这种决策是某些包括规范和情境在内的制约的结果。

因此,唯意志性行动包括:①行动者;②行动者的行动被看作是为寻求目标的实现;③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④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境条件都会影响目标和手段的选择。

⑤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理念所支配;⑥行动涉及到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做出的主观决定,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条件的限制。

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帕森斯按照动机和价值观认为行动者是“定位于“情境的。

就动机而言,可以分为三种:①认知的;②情感的;③评价的。

同时,存在着三种相应的价值观:①认知的;②鉴赏的;③道德的。

帕森斯把它们称为取向模式。

按照这些动机和价值观相关的特征构成的某种复合行动,可能有三种行动类型:①工具性的;②表意性的;③道德性的。

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某种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按照上述某种基本方式行动。

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

这种制度化模式可称之为社会系统。

结果就是行动被概念化为三种”相互渗透的行动系统”——文化的,社会的、有机体的和人格的行动系统。

帕森斯形成了一套表达系统变量属性的概念,即模式变量。

运用模式变量可以同时把人格系统中的取向模式、文化的价值模式和社会系统中的规范要求类别化。

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2.扩散性/专一性;3.普遍性/特殊性;4.自致性/先赋性;5.个人/集体;帕森斯在1951年已经组合了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该体系强调,社会系统就是互动制度化逐渐稳定的过程,其中渗透了人格,并为文化所限制。

制度化的规范、角色行动者的决策、文化价值取向的轮廓都可以被那些反映每一行动组成部分变量特征的概念类型化。

在最抽象的层次上,帕森斯定义了人格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的两种机制:1.社会化机制。

是将文化模式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机构。

社会化机制的另一个功能,是提供稳定的和安全的人际纽带,这些纽带能够减轻与获得适当的动机和技能相联系的紧张和焦虑。

2.社会控制机制。

①制度化;②人际的处罚与友好;③仪式活动;④安全阀结构;⑤再整合结构;⑥强制力及其运用制度化。

这两种机制解决了社会系统长久面临的整合问题。

向功能强制主义转变控制的信息等级帕森斯把注意力转到四个独特的行动系统,即文化,社会结构,人格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上。

每个行动系统都面临着四个功能问题: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维模。

帕森斯描述一个整体行动系统,它由作为其四个子系统的文化、社会结构、人格和有机体组成。

每个子系统被视为满足整个系统的是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A\G\I\L中的一种。

因为,只有通过有机体,才能使环境的资源被其他行动系统利用,所以它对解决系统的适应性问题起最重要的作用。

人格主要用于完成目标达成,它是目标的追求和决策系统。

文化系统的模式和人格系统的需求有组织地整合起来形成地位——规范网络的社会系统,被看作是整体行动系统中的重要的起整合作用的子系统。

作为互动符合内容的储备库文化系统,主要用于调节行动者的紧张,并确保恰当的符合资源,以此来维持制度化的模式。

文化在信息方面限制着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在信息方面控制着人格系统,人格在信息方面控制着有机体系统。

等级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都可被看作为更高一级系统的行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条件”。

因此,行动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是互惠的,系统之间交换着信息和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